其他
【垃圾分类在行动】北京垃圾分类新规明年5月1日起施行 十大热点详解
针对“教罚并举”、新版“限塑令”、一次性用品、垃圾混装混运等社会关注的问题,北京日报记者昨天采访了市人大常委会城建环保办主任郝志兰和市城管委固废处副处长马建骥,请他们就社会关注的十大热点问题进行了详细解读。
热点1
个人违规投放多教育慎处罚
热点2
厚度小于0.025毫米超薄塑料袋全面禁止
热点3
将制订“一次性用品”详细目录
热点4
可重复利用环保包装替代一次性包装
热点5
垃圾桶的垃圾分类标识向新国标统一
记者走访发现,目前本市以上三类区域的分类垃圾收集容器在标识、材质、容量上都不太一样。12月1日,由住建部制订的新的生活垃圾分类标志标准开始实施,新国标中,厨余垃圾和有害垃圾的标识对比北京现行的标识图案完全不同,这些未来会逐步统一吗?对此,马建骥表示,未来对北京市各区域垃圾桶的材质和容量不会做统一要求,但接下来,各区域新配置的垃圾分类收集容器的标识要一律按照新国标印制,目前正在使用中的垃圾分类收集容器,将在旧标识上粘贴覆盖新标识图案后继续使用,等到了使用期限再进行更新,避免浪费。预计到明年5月1日前,陆续完成贴标覆盖工作。针对居住小区里的垃圾分类收集容器,要求厨余垃圾桶和其他垃圾桶必须成组设置,但数量上可以根据各小区的楼层数、人口数、垃圾产生量自行调控,“比如一般居住小区的厨余垃圾产生量相对较少,其他垃圾的产生量比较大,那设置一个厨余垃圾桶、两个其他垃圾桶为一组也可以;如果小区规模比较小,居民不多,设置一个厨余垃圾桶和一个其他垃圾桶为一组也可以。”马建骥说,不管怎么调配,厨余垃圾和其他垃圾桶是必须要配的,可回收物和有害垃圾的收集点每个小区至少分别设置一处,可回收物收集点可以是垃圾桶的形式,也可以是集中的暂存收集点。街头路边的果皮箱,目前主要分为可回收和不可回收两类,未来要设置为可回收物和其他垃圾两种。马建骥表示,为了满足行人投放果皮等厨余垃圾的需求,可以在厨余垃圾产生量较大的区域的,增设厨余垃圾桶,比如大型活动现场周边、簋街等大型餐饮商业的路边,根据这条街的长度增设一处或几处厨余垃圾桶。
热点6
当一天垃圾分类指导员或将免罚
热点7
“混装混运”罚款金额提至最高10万
在《条例》修改的过程中,曾提出过垃圾“不分类、不收运”的倒逼机制。马建骥表示,而在最终表决通过的《条例》中,虽然明确提出垃圾“不得混装混运”,却删去了“不分类、不收运”的说法,而变成了“要求其改正”,拒不改正的则向城管执法部门报告。马建骥解释说,虽然没有对“混装混运”拒收提出规定,但此次修改后的《条例》,特别提高了垃圾“混装混运”的处罚金额。在老版的《条例》中,垃圾“混装混运”将处5000元以上5万元以下罚款;而在新版的《条例》中,则将罚款金额提高为2万元以上10万元以下罚款。在垃圾收运过程中,无论是环卫集团的清运人员还是垃圾楼的工作人员都可以对送来的垃圾进行检查,看垃圾是不是分类收集的。同样,当垃圾经运输单位运到末端的处理设施后,处理设施的人也可以对运输环节是否存在混装混运的现象进行监管。马建骥表示,无论是哪个环节发现上一个环节的分类做团结不好,或是市民直接看到垃圾收集、运输单位在清运过程中存在混装混运的现象,都可以向城管执法部门举报。未来,对市民举报给城管执法部门的违反垃圾分类条例的线索如何取证、如何裁量,本市也正在研究相应标准。针对不少居住小区内都在使用敞口三轮车对小区内各处的厨余垃圾、其他垃圾等进行收集,出现遗撒的现象。下一步,市城市管理委将会同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委指导各区引导各居住小区的垃圾分类责任人对敞口三轮车将进行逐步替换,鼓励使用新能源平板车或小型厢式货车等符合规范的车辆。分类收集的方法首推“桶换桶”或“桶车对接”的方式,“以后不光是厨余垃圾,其他垃圾也要实现‘桶换桶’,也就是用空桶直接替换掉已经扔满了的垃圾桶,这样省去倾倒的步骤,既可以防止混装混运,也可以避免出现二次污染。”马建骥说。
热点8
有条件小区家庭可安装厨余垃圾处理装置
热点9
指导员可获服务奖励补贴可因地制宜自创特色作法
马建骥表示,“生活垃圾分类管理责任人”其实并不是单独个人的概念,而是承担垃圾分类责任的主体。比如,对于住宅小区、胡同、街巷来说,生活垃圾分类管理责任人可能就是物业;对于党政机关事业单位来说,生活垃圾分类管理责任人就是单位;而对于城市道路、公路及其人行过街桥、人行地下过街通道来说,生活垃圾分类管理责任人就是负责清扫保洁的单位。而生活垃圾减量分类指导员则主要是各区或是各街道招募的志愿者,平时负责宣传生活垃圾分类知识,指导居民正确开展生活垃圾分类。比如,一些热心公益、环保事业的志愿者,或是楼门长等都可以加入生活垃圾减量分类指导员的队伍。政府将为生活垃圾减量分类指导员发放一定的服务奖励补贴。在一些小区或是胡同,生活垃圾减量分类指导员还会对未规范投放的垃圾进行二次分拣。对此,马建骥称,二次分拣不是目的,而是为了教育居民,如果自己没有履行垃圾分类义务,就要有人“代分”,实际是给别人造成了麻烦,给社会造成了负担。通过生活垃圾减量分类指导员付出二次分拣的辛苦,教育居民要自主分类。今后,随着居民垃圾分类意识不断增强,垃圾分类质量不断提高,将不再二次分拣。
热点10
“一大四小”配套办法年底出台
【垃圾分类在行动】在新街口街道,有个北京“垃圾分类第一院”,23年前做了这件事【聚焦民生】主动治理 未诉先办 ——践行初心围绕“七有”“五性”抓好民生保障
【要闻】弘扬宪法精神 营造尊法学法守法用法的良好氛围
获取更多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