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
【推进首都治理现代化】城市安全“守门人” ——战疫考验下的北京城市治理能力系列报道之三
疫情突袭,作为防控第一线的广大社区,发挥着不可替代的基础作用。各方力量迅速在社区集结,阻断病毒传播途径,构建安全生活环境,完善公共卫生服务,推动践行健康理念。
做健康人,做健康事,创健康社区。全市3235个社区、3876个行政村,正成为市民健康和城市安全的“守门人”。
6月12日傍晚,丰台天伦锦城社区党委书记钱诚接到紧急防控通知。她放下做了一半的饭,没来得及跟家人告别,立即返回工作岗位。此后一个月,她和十几位社工24小时守着社区,一直没回家。
天伦锦城是距新发地市场最近、规模最大的小区。13日清晨,小区里的近万名居民一觉醒来,发现小区封了,难免情绪焦躁。本已彻夜未眠的社工又冲到了一线,一遍又一遍解释,安抚大家的情绪。
眼圈黑了,嗓子哑了,手机被打爆了。在社区防控的战线上,全市近10万名基层工作者连续奋战,地毯式开展“敲门行动”,曾到过新发地市场的31.6万人迅速被纳入医学观察。
社区连结千家万户,体量虽小,却挑千斤重担。大到拉网排查、社区封控,小到送菜买药、心理安抚,事无巨细都要在这一环节落实。然而,持续半年的高强度作战,社工们已经疲惫不堪。危急时刻,本市探索形成的吹哨报到、党员双报到、干部下沉等好机制,又一次发挥出巨大作用,推动着资源和力量迅速向一线下沉。
5.8万名市区、街乡干部一沉到底。在丰台花乡黄土岗,运输工具紧缺,生活物资被卡在一公里之外。4名来自市审计局的小伙子肩扛手提,用最原始的办法为居民送来米面粮油。
41万名在职党员返回社区报到。天陶红莲菜市场发现确诊病例,在一街之隔的西城乐城社区,上百名在职党员立即行动起来,自发建立起政策咨询、信息摸排、居家隔离服务、卡口值守等多个小组,补充防疫力量。
朝阳群众、西城大妈、东城社工等百万名志愿者,也纷纷站到了社区防控一线。在东城东花市南里,街坊们组成了“邻里烛光队”,每晚7至9时在社区“遛弯儿”,接棒社工寻找联系不到的业主。
党建引领多方合力,筑牢了健康社区最坚实的防线,也用汗水和真心收获了居民的信任。
如今北京应急响应级别已经调至三级,全市的防控工作渐渐从应急状态转向常态化,但这并不意味着可以松口气、歇一歇。扎牢社区的防疫大网,还需要持之以恒巩固成果,以绣花功夫构建安全的环境。
“新冠病毒无孔不入。疫情防控也应该‘平战结合’。战时,迅速调动医疗资源;平常,则要通过建设健康社区,为居民营造安全的生活环境。”
首都儿研所副研究员尹德卢曾作为专家组成员,赴武汉指导社区防疫。他认为,“健康社区”最直观、最首要的评价标准,就是环境是否整洁卫生。
用绣花功夫营造整洁环境,具体的抓手便是办好两个“关键小事”——垃圾分类和物业管理。
2分13秒,这个数字深深印在朝阳甜水西园社区党委书记李颖的脑海里。这是从1号楼走到3号分类投放点的时间,也是撤桶之后,居民扔垃圾需要走的最长一段路。
“选址时,我们掐着表走了不知多少遍。”李颖说,社区为推垃圾分类实行撤桶并站,仅保留五处分类投放点,有专人值守。可点位到底设在哪儿,才能方便更多居民呢?
一个小小细节,让居委会较上了真儿,社工们反复踏勘测算,前后开了八次居民议事会,保证居民不论是出小区、去菜站、进车库,都能顺手把垃圾扔了。
绣花般精巧的心思,换来了居民高涨的垃圾分类热情,厨余垃圾月分出量从6吨增长至13吨。由于分类投放、及时清运,卫生死角也消灭殆尽。居民李敏说,从前每个夏天少说要消耗两瓶灭蚊喷剂,今年却连半瓶都没用完。
持续半年作战,社区也在卫生防疫方面暴露出一些短板。围绕问题,补短板、堵漏洞、强弱项,压实责任整改到位,防控工作才能继续跑在疫情的前面。
刘平是回龙观龙锦苑四区的物业项目经理,不久前,她的案头第一次贴上了权威专家起草的消杀流程图。“就拿配84消毒液来说,从前是‘差不多就成’,现在得用pH试纸测浓度,达到最好的消杀效果。”刘平说,物业还对整个小区开展了拉网排查,不受重视的化粪池、污水井内壁,今后被纳入了重点消杀区。
科技为社区精细化治理省下了人力物力。东城清水苑是个30年的老小区,疫情期间,它首次实现了封闭管理。眼下,社区门口已安装了立式识别仪,居民进门时,一秒钟就能完成体温监测,不需摘口罩就能识别身份。“疫情总会结束,但这些人防、技防的手段会一直保持下去。”物业负责人李聪说。
“段大夫,我刚得了面瘫,不敢去大医院的针灸门诊,您能不能帮帮我?”不久前,方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医生段锦绣接到了这样一通来电。电话那头,居民的语气听起来十分焦急。
面瘫越早治疗,后遗症越小,段锦绣立即回复:“您过来吧,戴好口罩,我给您治疗!”几次针灸,这位患者的面瘫症状逐渐消失,还在治疗中跟段大夫学了不少新冠病毒的防护知识和消杀方法。
疫情期间,不少人即便有头疼脑热也不敢轻易往大医院跑。有了家门口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便可以做到小病不出社区,同时避免出现恐慌性就医和医疗资源挤兑。
患慢性病的老年人属于新冠病毒的易感人群。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家庭医生,能够为他们提供精准服务。
在丰台区的方庄社区,已签约家医的居民在疫情初期都收到这样一条信息:“如有健康问题可以先咨询您的家庭医生,我们将引导您合理诊疗,降低交叉感染风险。”同时公布的还有16个家医团队的手机号。
顺着基层公共卫生体系的毛细血管,医疗资源下沉到了高风险地区的封闭小区。在大兴,部分小区、村采取封控管理,正当居民们为求医问药犯愁时,流动医疗车来了。除了镇卫生服务中心的3名大夫、1名护士之外,车里还载有心电图、血糖仪、除颤仪、超声机等常用设备。
对付传染病,医防结合,防患未然最重要。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拥有人熟、地熟、情况熟的优势,能为居民就近提供找得到、看得见、听得着的科普宣教。通过朝阳健康APP,推送居家消毒方法、公众预防指南、响应居民的咨询,还为居民送上了健康热线、极简取药、送药上门、智能随访、康复指导等12个健康“礼包”。
在家门口享受医疗服务,在细节中传递公共卫生理念,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把健康大网的网眼扎得更密实。
此次北京疫情的首个确诊病例“西城大爷”唐先生,赢得了无数人点赞:发现身体不适,立即独自骑自行车就医,配合流调时头脑清晰。因为平时戴口罩、勤洗手,跟他接触过的同事、朋友、家人无一感染。
像唐先生一样,不少首都市民都践行着戴口罩、勤洗手、少聚会、加强锻炼等健康好习惯。很多人感受到,这半年来,感冒发烧的次数都少了。
一场疫情,让我们深刻地体会:有健康,才有生活。所有熬过的夜、抽过的烟、不加节制的饕餮,都不能真正给我们带来幸福。惟有选择健康的生活方式,才能拥有高质量的生活。
“我给自己列了2020健康清单,包括按时睡觉、三餐定时……”年轻的设计师王冬雪说,以前因为工作忙,午饭时常不吃了。今年的疫情“点”醒了她,她开始停止抱怨和焦虑,把养生纳入日常生活,“得对自己的身体负责。”
今年的爱国卫生月,市民的热情空前高涨,308万人次参与,清运垃圾42万吨。义务大扫除已成为不少街乡社区的好传统,每个周末,都有数万人戴上口罩、撸起袖子、拿起工具,亲手靓环境、美家园。
在朝阳区和平街,砖角楼南里7、8号楼小区成立了物管会。业主代表们召开的第一次会议就决定,请308户居民共同参与,建设健康社区。随即,一则《文明公约》贴在了楼院里,涉及垃圾分类、拒绝高空抛物、不堆物堆料、规范停车等。第七条还特别规定,每月15日是小区的义务扫除日,请居民共建幸福家园。
头一次义务扫除日,就有40多户居民携家带口地赶来参加。大家自备扫帚、自带抹布,说说笑笑之间把卫生死角打扫一新。物管会还为9个小朋友颁发了“扫除小能手”奖状。
71岁的杨家麟是和平街有名的热心人,邻居们都尊称她为“杨姨”。最近,她为家里添置了公筷、公勺,物管会开会时也自带水杯。“这是健康生活新时尚!”杨姨用自己的行动,为不少街坊普及着健康理念。
战疫定有胜时,治理永不止步。
全民动员的社区防控机制、精细化治理能力、医防结合的基层公共卫生体系、深入人心的健康理念……这些既是战疫的宝贵经验,也是打造健康社区所必须不懈坚持的好做法。
当疫情防控成为常态,让我们人人行动,守卫共同的家园,为我们生活的这座城市筑起健康的安全堡垒!
来源:《北京日报》
责编:薛睿杰
【要闻】应急响应级别调整不等于“解除警报”!蔡奇主持召开防控工作领导小组会暨首都严格进京管理联防联控协调机制会
【万名代表查身边】紧盯“关键小事” 万名代表再下基层 北京市三级人大代表参与“两条例”实施情况“身边路边周边”检查
【推进首都治理现代化】12345的“战疫经” ——战疫考验下的北京城市治理能力系列报道之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