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清风轩 |《京名片》

北京人大 2021-11-26


  清风轩 | 好书推荐






《京名片》系列丛书 (5册套装)


《院落北京》 作者:甫玉龙

《山水北京 作者:崔伟奇

《初识北京》 作者:唐帼丽

《博物北京》 作者:唐帼丽

《古都北京》 作者:甫玉龙


  出版社:经济科学出版社


【内容简介】

《京名片》的系列丛书,是北京化工大学国家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推出的北京历史文化教育书籍。这套丛书由《初识北京》《古都北京》《博物北京》《山水北京》《院落北京》等5部书籍组成,从古都的时代性和历史性、“没有围墙的北京博物馆”的大博物馆性、作为五朝古都的山水形胜之要的历史地理性以及古都北京城市立体布局的儒家礼制文化性等多个角度切入,深入反映北京历史的人文性和文化精神,反映北京历史文化的融合性和包容性特征,诠释北京历史文化的核心价值。

从北京看中华。北京历史文化的融合与包容特征是中华文化内涵的根本性和凝练性反映;中华文化的本质是融合与包容。北京在作为五朝古都的漫长历史中,每一时段,都记载下多民族之间的文化冲突、冲撞、沟通、交流直至融解、融合的过程,记载下沿两河流域(黄河与长江流域)形成的中华文化精神在民族文化对立过程中的化解冲突和对立的“仁”“义”精神与智慧。融合与包容需要“仁”与“义”的支持,需要这种具有强大儒家思想力的濡养。“仁”与“义”的本质与核心价值是“为民”;自古以来,儒家倡导“为民”思想,站在庶民的立场上,以关爱天下苍生的情怀推己及人,“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将民之大义视为崇高精神和崇高价值观。“崇德广业”;崇高而具大智慧;融合与包容则利民族团结、天下安宁、息养苍生。中华民族在其5000年民族发展史中,蓄积了以“为民”大义为要的融合与包容的文化精神内核。

认识北京历史应当有正确的历史观。北京是五朝古都,北京的历史写满了帝王统治的历史。对当代人来说,我们想在这部都城历史中,发现儒家的“为民”思想与封建帝王政治的关系,发现封建帝王统治与庶民生存的关系。自古王为民之主,故“伊尹相汤,以王于天下”。但王有圣王和霸王之别,孟子作“王霸”辩说时,就劝说君王要做关心天下民生的圣王而不做屠戮民众的霸主。王者往也。《谷梁传》日:“王者,仁义归往日王,以其身有仁术,众所归往日王。”做统治天下、爱护人民的圣王,是孔子儒家对统治者赋予的政治理想。理想终归是理想,在五朝古都的文化反映中,儒家思想成为维护封建礼制秩序的正统思想。一方面,儒家思想影响和制约了帝王政治,另一方面,也被统治者用作维护统治利益的工具。

古都北京城的中心是紫禁宫城。依照周礼制度,王城建造以宫城为核心:城市中一切城池车轨、宅邸街巷、园圃观庙等建制均以礼制规定为准。作为时代和历史的标志.古都的遗迹保留下来,宫城和帝都的城墙,城市的道路和桥梁,皇家林苑和庙宇道观,以牌楼为区划标志的巷道、街市,王朝行政的治府以及各类人居住的宅院。一座都城以它的城市功能承载着统治者的政治统治、政治抱负及其政治活动。历史上的王者,有与民为善者,也有与民对立者,其抱负不一,政治活动也大相径庭。但遗迹就是遗迹。从一座遗城的断壁残垣、废池乔木以及绵延涌流的泉渠来看,在北京古都的统治关系中,书写的不是庶民的历史,而是庶民作为被统治对象的历史。


北京市人大常委会图书资料室已购入《京名片》系列丛书(五册套装),欢迎大家借阅。



整理:宁晓雯
责编:张雪松




往期推荐

清风轩 | 《中国制度面对面》
清风轩 |  中国梦·中国道路丛书
清风轩 |  用数据看懂中国发展 (社会蓝皮书+经济蓝皮书)
清风轩 | 《简读中国史》
清风轩 |《故都风物》
清风轩 | 新书推荐


宣传人大制度,讲好人大故事
架起常委会与代表、代表与人民群众沟通的桥梁
: . Video Mini Program Like ,轻点两下取消赞 Wow ,轻点两下取消在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