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在人类价值制高点打造中国制度话语——深入揭示中国制度的历史必然性、时代进步性、价值正义性
聚 焦
从决胜全面小康到绘制新发展阶段规划蓝图,从决战脱贫攻坚到抗击新冠肺炎疫情,世界更加关注中国发展背后的制度因素。我们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根本指引,从把握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历史高度,站在人类价值和道义的制高点,打造融通中外的制度话语,构建中国特色的制度叙事,深入揭示中国制度的历史必然性、时代进步性、价值正义性,有效增进国际社会对中国制度的认识和认同,确立中国制度在当代世界的价值地位。
讲好“以发展为重心”的历史逻辑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一个国家实行什么样的主义,关键要看这个主义能否解决这个国家面临的历史性课题。”当代中国的道路选择和制度选择是对国家和民族所面临历史任务的理性回应。讲好中国制度故事,构建中国制度话语,要从中国制度的历史逻辑出发。十九届五中全会指出,“发展是解决我国一切问题的基础和关键”。作为原本经济文化落后的国家,在快速发展的“赶超”中实现强国富民,是社会主义中国的历史任务。有什么样的制度,就有什么样的发展。在中国“几十年走过发达国家几百年发展历程”的历史性跨越背后,正是把“发展”作为“解决当代中国一切问题的根本要求”的制度理念。这既是解读“中国奇迹”的“制度密码”,也是阐释中国制度历史逻辑的要害和关键。
聚焦“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阐释好国家根本任务的制度规定。我国宪法写明:“国家的根本任务是,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集中力量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现现代化是过去几百年来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潮流,更是一百多年来近现代中国的历史主题。在根本大法中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确立为国家根本任务,这是面向世界讲好中国制度故事的核心叙事。早在新中国成立前夕,毛泽东同志就提出“现代化”的概念。改革开放伊始,邓小平同志指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是我们当前最大的政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任务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十九届五中全会的主要任务和重大意义就在于擘画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当今世界,发展是国际社会诉求的“最大公约数”,实现现代化是发展中国家的共同追求。以根本大法保障现代化建设,是中国不断发展进步的制度原因,也是中国对世界制度文明的重要贡献。
突出“以经济建设为中心”,阐释好党的基本路线的目标指向。十九届五中全会强调,发展仍然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新时代新阶段的发展必须贯彻新发展理念。坚持把发展作为“第一要务”,是党的基本路线在国家中长期发展规划中的具体体现。中国共产党章程在“总纲”中对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进行阐述,要义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是我们讲述中国共产党的故事和中国制度故事的叙事焦点。“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其他各项工作都服从和服务于这个中心”,坚定不移的政治路线体现了中国共产党致力于国家发展建设的制度意志。
围绕“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阐释好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的显著优势。十九届四中全会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的显著优势概括为“不断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邓小平同志说过,“社会主义的优越性归根到底要体现在它的生产力比资本主义发展得更快一些、更高一些”。惟有先进的制度方能促进社会进步,这既是人类社会发展规律,也是制度文明演进规律。改革开放40年,中国国内生产总值取得年均近10%的增长,远高于不到3%的世界平均水平,关键就在于实行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从根本上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之所以是科学的先进的,是因为这个制度更能满足日益发达的现代社会化大生产对制度的要求,代表了世界先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方向。
讲好“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逻辑
十九届五中全会明确提出“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这是在经济社会发展中进一步践行“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思想的生动体现。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既是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方略,也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根本价值追求。毛泽东同志说:“我们是人民民主专政,各级政府都要加上‘人民’二字,各种政权机关都要加上‘人民’二字。”任何制度体系都内含特定的价值目标,并围绕这一目标展开国家治理。制度价值作为制度的灵魂,决定制度发展的方向。“人民”二字是嵌入中国制度的根本价值,标定了中国制度的根本属性和价值指向。讲好中国制度故事,要深入解析好“以人民为中心”这一融入中国制度设计各层面、贯穿中国制度运行全过程的根本价值逻辑。
解读好“一切为了人民”的政治立场。中国共产党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中国制度的价值定向,集中体现在党执政宗旨的制度规定上。作为马克思主义政党,离开“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就不仅失去存在的意义,更直接危及党的执政基础和执政安全。正是出于这样的历史自觉,中国共产党把“人民至上”作为根本的制度立场,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把“提高人民生活水平,逐步实现共同富裕”作为首要使命,把人的全面发展作为社会进步的根本目的,以制度性安排让人民共享经济社会发展成果,让一切执政资源和制度资源都服务于人民利益。
解读好“一切依靠人民”的执政理念。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人民是我们力量的源泉”;“中国共产党的一切执政活动,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治理活动,都要尊重人民主体地位”。正因为在制度设计和执行中坚持“靠人民执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才充分调动起广大人民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彰显出强大生命力。这样的制度不是“做摆设”的“装饰品”,而是“用来解决人民要解决的问题”的实质民主。充分反映人民意志是中国制度的根本逻辑,也是中国制度故事的精髓要义。没有广泛、真实、管用的社会主义民主,中国就不可能取得举世瞩目的发展进步。
讲好“以创新为核心”的实践逻辑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制度自信不是自视清高、自我满足,更不是裹足不前、固步自封,而是要把坚定制度自信和不断改革创新统一起来,在坚持根本政治制度、基本政治制度的基础上,不断推进制度体系完善和发展”。制度创新是最根本的创新,人类文明史就是一部制度创制和变迁的历史。制度竞争是最根本的竞争,制度竞争的关键在于制度创新能力。英国资深中国问题观察家休·佩曼在《中国的变革:地球上最伟大的演出》一书中指出,忽视中国的“持续变革”能力是西方“误判中国”的重要原因。解析“中国奇迹”的奥秘,重在揭示好中国制度在实事求是中与时俱进的创新发展能力。
展现中国制度在改革中不断完善。几十年来中国发展进步的每一次跃迁都凸显制度变革的巨大力量。新中国成立后逐步确立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为当代中国一切发展进步奠定了根本制度基础。改革开放作为现代中国的“第二次革命”确立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带来经济腾飞和社会巨变。归根结底,历史上一切伟大的制度变革,都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从欧美到俄日,作为制度变迁的社会革命都在一定的历史时期带来巨大的社会发展。中国共产党把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国家治理体系治理能力现代化视为“永远在路上”的“赶考”,一个重要的着眼点就是让中国制度不断适应现代社会的发展要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具有巨大优越性,一个重要原因就在于强大的自我完善能力。
展现中国制度在开放中实现进步。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开放带来进步,封闭必然落后”。中国制度既扎根中国大地,又以开放包容的品格和海纳百川的胸怀借鉴和汲取世界文明成果。中国制度之所以充满生机活力,是因为始终顺应人类文明进步大趋势、人类社会发展大逻辑,既坚持立足中国实际,不搞“飞来峰”,又不排斥任何有利于中国发展进步的制度发展经验和国家治理经验。英国历史学家汤因比说,中国可能“有意识地、有节制地融合”中国与其他文明的长处,“其结果可能为人类提供一个全新的文化起点”。开放是中国现代化建设的精神气质,也凸显了中国制度发展的理性特征。作者:周树春
来源:北京日报
责编:薛睿杰
坚持“三者有机统一”,推动地方人大工作创新——《北京人大》杂志2020年第12期和您见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