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北京2022年冬奥会和冬残奥会筹办已经进入全面冲刺、决战决胜阶段,记者昨天全方位探营北京冬奥会延庆赛区,详细了解最新筹办动态。从场馆建设到生态修复,再到住宿、医疗、交通、无障碍环境建设等各个方面,北京冬奥会延庆赛区可谓蓄势待发。
国家雪车雪橇中心。
两大场馆熠熠生辉
延庆赛区是北京冬奥会和冬残奥会三大赛区之一,位于北京西北部小海陀山地区。赛区共有5个场馆,包括两个竞赛场馆:国家高山滑雪中心、国家雪车雪橇中心;3个非竞赛场馆:延庆奥运村、延庆制服和注册分中心、冬残奥会延庆颁奖广场。赛时,延庆赛区承担冬奥会的高山滑雪、雪车、雪橇项目和冬残奥会的高山滑雪项目,产生21块冬奥会金牌以及30块冬残奥会金牌。 延庆赛区是北京冬奥会3个赛区中新建场馆最多的赛区,也是冬奥历史建设周期最短、难度最大、标准最高的赛区。赛区特点概括主要有“高、快、难”:一是冬奥会海拔最高的场馆在延庆赛区。国家高山滑雪中心所在的小海陀山,海拔2198米,高山滑雪项目对场地设计、建设要求标准高。二是冬奥会最快的项目在延庆赛区。高山滑雪项目将速度与技术完美地结合在一起,赛时平均时速在100公里以上。雪车雪橇项目是冬奥会中速度最快的项目之一,被称作“冰上F1”,比赛惊险、刺激,极具观赏性。三是攻坚难度最大的场馆在延庆赛区,高山选址对场地山形、地貌、坡度、气象等指标要求苛刻,同样让项目规划难。 2021年7月23日,国家高山滑雪中心、国家雪车雪橇中心项目顺利完成竣工验收备案。这是北京冬奥会场馆建设进程中的重要里程碑,为后续交付使用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若想从高空领略国家高山滑雪中心竞赛场馆的风姿,就要通过索道上面的吊厢。从高空俯视,延庆赛区场馆群一览无余。 记者体验了一次国家高山滑雪中心缆车,吊厢内非常舒适且稳定,视野非常开阔,不会让人产生身处高空的不适感。缆车的一侧是冬奥村,正下方是高山滑雪场地返回冬奥村的回村雪道,另一侧就是国家雪车雪橇中心。 国家高山滑雪中心运行负责人吴高胜主要负责国家高山滑雪中心的山地运行,工作内容包括缆车运行、造雪压雪、高山救援、安全器材防护等。他说:“在高山滑雪中心工作,会滑雪是最基本的要求,而且要求必须是具备高级滑雪水平的滑雪者,如果不会滑雪,你在赛道内将寸步难行。” 国家高山滑雪中心索道系统共设9条架空索道及2条拖牵索道,全长10.14公里,串联延庆冬奥村及国家高山滑雪中心各个区域。其中,主流线索道包含A索道、B1索道及C索道,线路全长4800余米,高差1200余米,总计设有200余个吊厢。目前,从冬奥村前往山顶的单程时间只需30分钟。 索道运力最高时可达每小时3200人,每个吊厢最多可乘坐8人,乘坐时吊厢内人员应均匀分布就坐,使吊厢保持水平状态。吴高胜说:“这是目前全世界最先进的滑雪缆车,每个吊厢门口都有专用的滑雪板插口来放置滑雪板,车厢内的座椅为加热座椅,吊厢在寒冷的冬季也会比较温暖,为运动员和工作人员提供舒适的乘坐环境。” 记者从高空俯视,一眼望去,满眼都是绿色植被。延庆赛区生态修复已经全面完成,进入美化、优化、精细化阶段。 延庆赛区始终坚持绿色办奥,把建设奥运场馆同促进生态文明建设相结合,努力让体育场馆和市政配套设施同小海陀山的自然景观和谐相融。赛道最高海拔2198米,建设条件艰苦,生态修复工作的难度不亚于新建场馆工程。 生态修复工程于2015年开始至今,历时6年。北京北控京奥建设有限公司景观工程师赵瑞勇表示,赛区克服种种困难,从建设伊始的生态调查到保护标准制定;从边建设边保护,再到生态修复工程,延庆赛区以7条雪道和市政道路周边的边坡为主要修复区域,截至6月底共计完成修复面积214万平方米,而且赛区已经完成竣工验收工作。赵瑞勇说:“生态修复原则是边建设边修复,对于赛区植物选择,我们以赛区本体植物种类为主,选择植物种类。” 整个赛区生态修复难度大,从海拔900米到海拔2198米,坡度在35度到45度之间,甚至局部达到70度,土壤也有碎石,新覆盖的土壤在雨季坡道固定较为困难。对于坡度较缓的地方,直接将之前搜集的表土铺上或覆盖新的土壤,而后按照原有的植被系统进行播种修复;对于坡度在35度至45度的场地,选择蜂巢格室和生态袋的方式进行修复。赵瑞勇说:“机械够不到的地方,只能靠人工一点一点做成,而且延庆年平均气温比城区低10多摄氏度,最终我们克服了低温困难。” 为保护草甸生态系统,将施工中受到扰动的草甸整体移出,等到建设工作完成时再让其回归。结合施工建设形成的自然空间,开展动物通道建设和栖息地重建。在设计中充分考虑动物活动的特点,利用涵洞作为动物通道,利用施工废石、湿地重建爬行类动物栖息地。赛区内安装人工鸟巢50个,架设29台红外相机,多次监测到大、中、小型哺乳动物和鸟类。 延庆赛区冬奥村是运动员和教练员的生活场所。国家高山滑雪公司副总经理毕崇明表示,延庆冬奥村于2018年12月30日开工,2020年底全面完工。冬奥村在设计上秉承“山林场馆群,生态冬奥村”的理念,全力建设绿色生态场馆,实现可持续发展。 延庆冬奥村项目的建设特色在于生态可持续,体现在超低能耗示范、古村落遗址保护、无障碍设计及智能人居科技。冬奥村严格践行低碳环保建筑理念,将为运动员和随队人员提供绿色、开放、安全、舒适的居住和服务体验。 冬奥村原地保护、迁移树木313棵,并为小动物建设栖息地。部分公寓采用装配式装修工艺,既减少耗材,又绿色环保。 延庆冬奥村建设用地面积10.42万平方米,总建筑面积11.8万平方米,由6个居住组团、1个公共组团和停车区域组成。整个冬奥村采用半开放式院落布局,充分体现中国北方民居建筑特色。居住组团为运动员及随队官员提供居住服务,冬奥会期间共提供房间571间,提供床位1686个;冬残奥会期间共提供房间247间,提供床位683个,其中轮椅无障碍房间数79间,提供床位158个。 延庆冬奥村智能人居示范项目是北京市2020年度创新工程,通过智能建筑操作系统的运营指挥中心,立体、直观地展示了冬奥村的全貌。管理人员和指挥人员可通过数字孪生平台及4个子系统的功能应用,了解冬奥村实时态势,实现可视化操作,提升突发事件的智能应变能力和现场指挥水平。 赛后冬奥村将升级为生态旅游度假酒店,利用丰富的场馆遗产打造国际一流滑雪赛场、国际冬奥遗产旅游胜地、国内四季休闲度假公园、户外运动及冰雪娱乐场所,成为夏天避暑纳凉、冬季冰雪娱乐的冰雪产业集散地。 延庆赛区场馆建设难度大,各种保障环节做到了非常专业和细致,这成为北京冬奥会和冬残奥会成功举办的坚实基础。 高山滑雪赛场地处山野,是所有冬奥会比赛项目中对气象条件要求最高的赛事。在海陀山核心赛区,最初建设了4套自动气象站。自动气象站能够对风速、风向、雨量、空气温度、空气湿度、辐射、土壤温度、土壤湿度、蒸发量、大气压力等十几个气象要素进行全天候现场监测。根据北京冬奥组委对于赛事气象探测要素以及气象服务保障的需求,又陆续在延庆核心赛区新建赛道气象观测站13个、应急备份站4个。 截至目前不仅在海陀山建设了包括17套自动气象站、4套便携自动气象站的地面监测系统,还在赛区建设了S波段天气雷达、激光测风雷达的垂直监测系统,同时完成了延庆赛区周边38套自动气象站的升级改造工作,构建了“三维、秒级、多要素”的冬奥气象综合监测系统。 外围服务保障是冬奥会和冬残奥会成功举办的又一大关键要素。首先,住宿保障按部就班开展。目前,延庆赛区共有冬奥签约饭店15家,共可提供客房3486间,可满足冬奥会和冬残奥会各利益相关方住宿需求。 其次,冬奥医疗保障中心完全达标。冬奥医疗服务保障中心位于延庆区医院内,共7层,设置急诊科、冬奥专区病房、手术室等,并设立多个学科门诊和专科病房。冬奥医疗保障中心已经成立了由58名延庆区医院医护骨干和43名北医三院专家组成的冬奥专区救治队,将在赛时为运动员、教练等提供医疗保障。冬奥医疗保障中心将把5G远程医疗等新技术应用到医疗保障工作中。同时,还将配备智慧医学影像远程平台。冬奥医疗保障中心还有占地210平方米的停机坪,将在赛时用于紧急转运伤员。 再次,交通服务保障到位。延庆综合交通服务中心(公交停保中心)完成消防和五方验收。延庆综合交通服务中心(换乘中心)是京张高铁延庆线首末站,是集高铁、市郊铁路、公交、出租车、自行车及停车等多种方式于一体的综合交通枢纽。作为冬奥会重点交通服务配套设施,在冬奥会期间主要承担冬奥会观众和部分注册人员的交通转换及服务功能,冬奥会后将服务于延庆区日常活动及通勤,并为旅游客流提供出行便利。 另外,延庆区的无障碍环境建设体贴而温馨。延庆区已完成公交站台改造约200个,延庆高铁站已实现无障碍乘车,延庆区医院也基本实现无障碍就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