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要闻】中轴线生长重塑古都北京 《北京中轴线文化遗产保护条例》明确保护要素

北京人大 2022-09-25

 要  闻 

梁思成先生曾将北京中轴线比喻为一幅画卷。

这幅“画卷”北起钟鼓楼,向南经万宁桥、景山、故宫,至永定门,纵贯北京老城南北。这由一系列建筑群、历史地标、历史道路、桥梁及遗址共同构成的城市空间综合体,全长7.8公里。

始建于1267年的北京中轴线,形成、完善于明清及近现代,是中国现存规模最恢宏、保存最完整的城市中轴线,被称为中国都城规划发展至成熟的典范之作。

当前,北京市正推动北京中轴线申报世界遗产。以中轴线申遗保护带动重点文物、历史建筑腾退,强化文物保护和周边环境整治,成为北京老城保护的重要路径,以及城市可持续发展的生动案例。

从三千年前周代的城市理想秩序,到750年前元大都的选址规划,再到明代的扩展与清代的完善,北京中轴线一路继承发展,不断生长,也在当下重塑着古都北京。


腾退、修缮擦亮历史文化遗存


“下雨天,外面下大雨,屋里下小雨。上厕所要出门走50多米,老人特别不方便。”家住东城区皇城景山街区的居民张红旗对新京报记者说。

张红旗家的房子,使用面积只有17平方米,年迈的父母长期住在这里,她们姐妹会轮流过来照顾老人。“我们姐妹几个已经商量好了,选择货币补偿,退租后给老人在儿女家附近租个房子,方便我们做儿女的就近照顾。”张红旗说。

皇城景山街区申请式退租项目分两期。今年6月5日,一期项目即三眼井片区申请式退租项目结束退租签约,在完成200户居民退租后,景山街道立即启动了二期项目即景东片区申请式退租项目。

“我们前期对部分居民院落进行了走访,违建比较多。”东城区景山街道城市管理办公室副主任李贵权介绍,二期项目范围内人口密度大、老龄化程度高、人户分离现象普遍。建筑风貌破败,私搭乱建严重,院内环境较差,导致区域文化生态逐步衰落,未能充分展现皇城历史文化价值。

李贵权告诉记者,居民搬走后腾退出来的房屋,将根据每个院落的不同情况,按照“一院一策”的原则,对院落进行重新规划和设计。“在不影响房屋老建筑的情况下,按照老城风貌保护的要求,开展保护性修缮、恢复性修建和环境综合整治等城市更新工作,让老胡同焕发新生机。”

2020年8月,首都功能核心区控规获得批复,加强北京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工作再次被纳入工作重点。今年3月,16年前颁布的《北京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条例》修订后开始实施,北京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该保什么、谁来保、怎么保等问题,自此有了更加明确的答案。

目前,北京市已经完成了对太庙、社稷坛、天坛、景山等一些中轴线沿线上的重点文物的腾退工作,修缮开放了景山寿皇殿建筑群,先农坛和景山内一批文物建筑得到整体保护修缮,整体贯通了北京中轴线南段景观。

永定门的保护分为御道和城楼两部分。东城区文旅局相关负责人介绍,永定门御道正在进行区级文物的认定。“认定完成后,会对御道保护有一个提升。钟楼修缮已于去年年底正式启动,预计今年将完成。”

中轴线北段,北海医院和天意市场完成降层拆除任务,中轴线视廊阻点打通。如今,登上景山公园万春亭,南北眺望,从近处的紫禁城,到远处的天坛、正阳门再到钟鼓楼,一条壮美的中轴线一览无余。

沿着这条北京城脊梁,古建、四合院栖身的胡同街巷,正在有规划地系统治理,恢复风貌,经过腾退修缮,北京中轴线上的历史文化遗存被逐渐擦亮。


将中轴线的保护纳入法律轨道


2012年,国家文物局将北京中轴线列入中国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

按照《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及其操作指南规定,遗产申报地需要颁布实施遗产保护的地方专项法规。去年12月,北京市十五届人大常委会第二十七次会议对《北京中轴线文化遗产保护条例(草案)》进行一审。

《草案》明确了北京中轴线文化遗产的保护对象包括三个部分:一是分布于钟楼、鼓楼到永定门城楼的传统城市轴线以及紧邻其左右两侧、富有层次和秩序性的一系列建筑群、历史道路、桥梁及其遗址。二是承载北京中轴线文化遗产价值的遗产环境构成要素。三是在北京中轴线文化遗产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今年4月,北京市第十五届人大常委会第三十次会议对《北京中轴线文化遗产保护条例(草案)》进行二审,进一步明确了保护对象、保护管理体制等问题。

北京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闫傲霜建议,将“统筹北京中轴线文化遗产传承和利用”的表述修改为“推动北京中轴线文化遗产传承利用和公众参与”,以统筹协调公众参与中轴线保护利用。

参照今年年初新修订的《北京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条例》有关做法,二审草案明确,北京中轴线文化遗产保护区域内的现有建筑物、构筑物或者其他设施不符合《北京中轴线保护管理规划》要求的,所在地的区人民政府或者产权单位可以依法通过申请式退租、房屋置换、房屋征收等方式组织实施腾退或者改造。

北京市文物局局长、中轴线申遗办主任陈名杰向新京报记者介绍,目前,与北京中轴线相关的一批保护性法规规划以及规范性文件已经编制完成。《北京中轴线文化遗产保护条例》之外,《北京中轴线风貌管控城市设计导则》已正式印发,《北京中轴线保护管理规划》也正在征求意见。

在将中轴线的保护纳入法律轨道之前,中轴线的申遗筹备工作已启动了将近十年。

2011年世界遗产保护日当天,时任北京市文物局局长孔繁峙透露,随着申遗保护初稿完成,大高玄殿等古建筑将陆续修缮,地安门燕翅楼等曾一度消失的中轴地标有望重现。五年后,在2016年的北京市“两会”上,“推动中轴线申遗”被正式写入政府工作报告。

2017年,北京市政协以保护北京中轴线为专题,在多次调研的基础上提交了《关于保护北京中轴线的意见和建议》,提出保护中轴线需要“三个恢复”:恢复中轴线文物建筑的完整性,恢复中轴线的历史景观空间,恢复中轴线的历史环境。

直至2020年8月,北京市推进全国文化中心建设领导小组批准印发《北京中轴线申遗保护三年行动计划》,北京中轴线申遗保护进程开始驶入“快车道”。


北京中轴线是一套完整的故事体系


今年7月,福建泉州将22个遗产点整合“打包”以系列遗产的方式申遗成功。至此,中国的世遗清单已达56处。

第44届世界遗产大会决议认为,“泉州:宋元中国的世界海洋商贸中心”申遗项目中承载着关键价值特征的22处遗产要素及其关联环境,完整地体现了宋元泉州富有特色的海外贸易体系与多元社会结构。

北京中轴线申遗项目同样由要素众多的古建筑群构成,它跟“系列遗产”有何区别?中国古迹遗址保护协会秘书处主任燕海鸣接受新京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北京中轴线并非“系列遗产”,因为中轴线的遗产区和缓冲区是连续的,区内的古建筑、道路、景观共同构成了一个完整的遗产。

“北京中轴线和泉州系列遗产的最大不同是,大家对中轴线的认知度一直很高,这个故事本身就是完整的,我们不需要再重新去建构一套关于中轴线的叙事。”燕海鸣说。

多年前,建筑大师梁思成曾将北京中轴线比喻为一幅画卷。

在梁思成的描述中,永定门作为“画卷”的起始,一路徐徐展开,鼓楼和钟楼的尾声是“画卷”的终了。他说,“北京独有的壮美秩序就由这条中轴线的建立而产生。前后起伏、左右对称的体形或空间分配都是以这中轴线为依据的;气魄之雄伟就在这个南北伸展、一贯到底的规模。”

北京中轴线多元的空间组织,不仅为沿袭至今的国家礼仪,也为业已消失的城市管理方式提供了有力的支撑。建成至今,北京中轴线依旧持续地对城市发展发挥着巨大的影响力,显示出中国传统规划理念的声音。

燕海鸣表示,日常生活中,关于政治、文化、社会、经济这些元素,每一个个体所接触和经历到的都是不同层次、不同方面的,但北京中轴线实际上是一套完整的故事体系。“从皇家的宫殿、祭祀空间,到城市中的水利系统、商贸活动,再到老百姓的日常生活,这些看似毫不相干的故事之间有千丝万缕的联系,而这套故事体系是通过有序的都城规划布局来表达的。”

北京中轴线申遗文本编制团队负责人、清华大学国家遗产保护中心主任吕舟认为,北京中轴线是传统中国秩序的极致象征,它见证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形成,见证了中国历史发展走向的重大事件,乃至见证了影响世界格局的重大事件。

“中轴线有很多故事,但多数中国人都不知道。这就需要一个庞大的、矩阵式的数据力量,把这些故事讲出去。”吕舟说。


申遗文本会修改到最后一分钟


北京中轴线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工作启动后,2013年,北京市文物局委托北京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清华大学编制北京中轴线保护规划和中轴线申遗申报文本。

北京中轴线的申遗对象,最初确定为老城7.8公里长的传统中轴线,范围包括中轴线遗产及周边地区。

到2018年,北京中轴线申遗确定了14处遗产点,分别是永定门、先农坛、天坛、正阳门及箭楼、毛主席纪念堂、人民英雄纪念碑、天安门广场、天安门、社稷坛、太庙、故宫、景山、万宁桥、鼓楼及钟楼。

“北京中轴线要素的具体数量还会有变化。”吕舟介绍,根据对北京中轴线遗产价值的表述,构成要素会做进一步细分。比如,端门城楼不在故宫作为世界遗产的范围内,但它对中轴线来说是重要建筑,所以需要专门提出来。

目前,文物部门对北京中轴线上正阳桥、天桥等区域部分点位的考古调查和发掘仍在进行。吕舟表示,如果发现有重要遗迹,就可能会成为中轴线上新的构成要素。

前不久,正阳桥考古发掘出镇水兽,文物部门推测为明代遗存。吕舟介绍,正阳桥在中轴线十分核心的位置,对正阳桥的考古事关北京中轴线价值。“发现镇水兽很令人鼓舞,说明桥体很可能仍然得到了保存,这与城建档案所反映的情况基本一致。”

随着考古工作的进一步展开,正阳桥的形态有望伴随着北京中轴线申报世界遗产的进程重新展现出来。“如果正阳桥的遗址能够通过考古发掘展现出来,它也将成为北京中轴线重要的遗产要素。”吕舟说,“我们很期待考古成果。”

吕舟表示,北京中轴线涉及范围广,北京现存老城的全部范围都有所涉及,这就需要大量时间来做工作。没有充分时间对北京中轴线的遗产价值内涵进行发掘,就无法讲好北京中轴线的故事。

近日,陈名杰在接受新京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北京市文物局和申遗团队将集中力量完善中轴线申遗文本,加强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中心、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沟通,凝聚北京中轴线遗产价值的国内共识,并争取最大限度的国际认同。

按照申报世界遗产的程序,申遗本文先要得到国家文物局的确认和国务院的批准,然后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中心正式提交。另外,在中文文本确定后,还要对正式提交的英文文本进行修改。

吕舟对新京报记者表示,在正式提交前,申遗文本会不断修改。“只要申遗文本没有最终提交,恐怕到最后一分钟都还会修改。”


使中轴线回归人们的生活


在10月底召开的亚洲文化遗产保护对话会上,专门设有“文化遗产促进亚洲可持续性发展”的讨论专题。近年来,将世界遗产的保护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目标结合在一起,越来越成为国际遗产保护工作的共识。

吕舟曾在不同场合多次表达过,“我们在讨论世界遗产的时候,也在讨论遗产对于人类的未来可持续发展可能的贡献。遗产保护不仅仅是遗产自身的问题,而是一个人类未来发展的问题。”

谈及北京中轴线对人类未来可持续发展的独特价值时,吕舟表示,从三千年前周代的城市理想秩序,到750年前元大都的选址规划,再到明代对北京中轴线的扩展,清代的完善,一路继承发展,不曾中断。

“北京市的历次城市总体规划也都强调了中轴线,将其作为北京城市最重要的发展轴。这是城市可持续发展的生动案例和实践。”吕舟说。

陈名杰对记者表示,近年来,北京市以中轴线为牵引推动老城整体保护取得了显著成果,中轴线申遗立足可持续发展,保护城市历史景观的整体性。“通过文物腾退、修缮,消除文物安全隐患,扩大开放区域面积,改善群众居住条件,将城市历史景观的保护与科学利用有机结合,推动城市传统与现代、物质与非物质文化的包容共生,让历史文化与现代文明在北京交相辉映。”

作为讲好中轴线“故事”的环节之一,北京市文物局即将推出北京中轴线数字展,观众将可线上“游览”中轴线上7.8公里长的北京老城景观。

在数字展的测试版中,记者注意到尾厅部分的“大家谈”板块,展览布置了专家们对于中轴线的评价,记录了公众参与北京中轴线相关的科普教育、公众活动,留言区内上架的留言帖照片,均来自于“发现北京中轴线”等展览和活动现场。

“在对中轴线上的景观进行了完整的数字模拟以后,策展时关键要考虑的是如何阐释它的核心价值。”北京中轴线数字展策展人贺艳对记者表示,北京中轴线的主要构成是建筑群,是由历史建筑构成的轴线,但它同时也处在整个城市之中,这是它的核心价值之一。

中轴线依托于北京老城而存在,保持与促进其与当下生活共生的状态也是多位文保专家所强调的。

故宫学术委员会主任单霁翔表示,北京中轴线不仅仅是一个形象,也是城市生活的一部分,我们要使中轴线回归人们的生活,要使人们的生活更美好、城市更宜居,有更多的文创,有更多的文化活动和艺术活动在这里展开。

“人们感受到考古遗址对现实生活的意义,它才有尊严,才能成为促进社会发展的积极力量,从而惠及更多的民众。民众享受文化遗产带来的品质生活,就有动力加入到文化遗产保护的行列,最终形成一个良性的循环。”单霁翔说。

来源:新京报

责编:薛睿杰




【要闻】中共中央将于12日上午举行新闻发布会 介绍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

【要闻】市人大常委会召开主任会议 决定市十五届人大常委会第三十五次会议11月24日召开 李伟主持

【聚焦】一砖一瓦建设法治中国坚实大厦——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法治思想综述

【学习贯彻中央人大工作会议精神】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 更好发挥人大制度优势

【聚焦】人大监督国有自然资源资产管理迈出坚实步伐

【聚焦】切实履行人大监督新职责,守好人民共同财富

【聚焦】北京接诉即办:全过程人民民主的生动实践

【关注2022北京冬奥】北京冬奥村,首次亮灯!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