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党代会专题报道】“刚性”监督镌刻不负人民的时代印记——党的十九大以来市人大及其常委会监督工作亮点扫描
党的十九大以来,市人大及其常委会在市委坚强领导下,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历次全会精神,深入学习贯彻落实中央人大工作会议精神、市委人大工作会议精神,努力践行全过程人民民主理念,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用好宪法法律赋予的监督权,聚焦党中央重大决策部署和人民群众所思所盼所愿,遵循依照法定职责、限于法定范围、遵守法定程序和寓支持于监督之中的原则,综合运用多种形式,实行正确监督、有效监督、依法监督,共听取“一府一委两院”报告66个,开展执法检查15项,专题询问11项,审查规范性文件252件,纠正4件。
持续发力,保障北京城市总体规划落地落实
市人大及其常委会从贯彻实施新版北京城市总体规划这一党中央国务院批复的“法定蓝图”切入,把有没有符合总规精神、有没有落实总规要求、有没有执行总规规定作为开展监督工作的重要依据,一年接着一年持续发力,保障总规落地落实。
2018年听取和审议市政府关于城市总规实施进展情况的报告,提出编制政务中心服务保障专项规划、加快空间基础信息平台建设、建立常态化体检评估制度等审议意见,推动完善总规实施的具体制度机制。通过公开政府的工作情况和常委会的审议意见,使人民群众进一步了解总规、支持总规贯彻实施。审议城市副中心控制性详细规划草案,为高质量推进副中心规划建设凝聚共识、打牢民意基础。听取和审议市政府关于“三城一区”建设发展情况的报告,推动科技领域改革发展举措落细落实。
2019年听取审议城市体检情况报告,推动北京减重减负,改变过去以增量扩张为主的发展模式,实现减量发展、减量提质,包括拆除违法建设、腾退建设用地等。开展中轴线文化遗产保护监督,突出规划引领、建管统筹、保护传承利用并举。
2020年,听取审议城市副中心控规实施情况报告,就践行新发展理念、强化副中心意识、创造副中心质量、展示副中心水平提出了意见建议,推进副中心城市框架稳步拉开,高质量发展基础不断增强,人民群众获得感不断提升。
2021年,持续监督新版北京城市总规贯彻实施,听取审议总规实施情况报告,审议首都功能核心区和城市副中心年度城市体检情况报告,在城市更新、职住平衡、韧性城市建设等方面提出意见建议。在市人大常委会大力推动下,中轴线申遗从快车道进入冲刺阶段,城市副中心新城“长”在森林里,“三城一区”等重点地区加快发展,“一核一主一副、两轴多点一区”空间结构进一步优化。
用好“法律巡视”利剑,增强监督实效
市人大常委会充分发挥执法检查作用,推进新立法规及时检查、重要法规联动检查、复杂问题多法并查,不断创新完善方式方法,让执法检查这一传统监督方式焕发出新的活力,从不同方面增强了法律监督的实效。
建立“万名代表查三边”调研检查机制,邀请代表在“身边路边周边”参加调研检查。2020年,围绕民生领域两个“关键小事”,邀请一万余名市、区、乡镇人大代表,就生活垃圾分类管理和物业管理条例实施情况开展“身边路边周边”检查。“三边”检查分三轮压茬推进,代表们持续参与其中,同时针对一个问题进行多频次反馈,更加客观全面地反映法规实施效果。今年,针对关系万千家庭的非机动车开展执法检查,邀请代表在一个轮次内完成“身边”“路边”“周边”调查问卷的填写,探索了短时间周期内进行“三边”检查的路径。
建立执法检查“检查报告+问题清单+督促整改”机制。检查报告集中大部分篇幅晒问题、找原因、提建议,问题清单落实“四有”(有具体点位、有条款对照、有数据支撑、有整改建议)要求,督促整改以推动解决实际问题为导向保障条例“边检查、边督促、边改进”。检查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紧盯“四方责任”落实、疾控体系建设、基层网底织密的交叉点和接缝处,覆盖点位1000多个,清单开列17类32个典型问题。对生活垃圾管理条例和物业管理条例开展执法检查“回头看”,组建7个专项小组,邀请代表至少“检查一个点位、发现一个问题、上传一张照片”,就50多个点位、160多个问题开列清单,推动两件“关键小事”久久为功。
探索执法检查进代表“家站”机制。非机动车执法检查中,一万余名人大代表再一次带着调查问卷回“家”进“站”,短短两周内,各级代表在家站现场听群众“吐槽”1159场次,收集调查问卷69106份,涉及具体意见建议10926条。接诉即办条例执法检查中,人大代表又一次走进代表家站,在这一扎根基层的履职阵地中听民意、摸实情、找问题、谋对策,把倾听人民呼声、反映人民意愿、维护人民权益贯穿到监督工作全过程。
探索协同检查机制。针对大气污染排放的跨区域特点,京津冀三地人大常委会对机动车和非道路移动机械排放污染防治条例实施开展协同执法检查,实现法规审议、实施、检查三同步,推动信息数据联通、检测结果互认、联防联控联治。贯彻全国人大常委会要求,参加京津冀晋4省市人大联合调研,推动大清河流域水污染防治和水资源保护利用。
守好人民的“钱袋子”,看好国有资产“家底”
市人大常委会围绕预决算、审计和国有资产管理开展的监督,把公共财政置于阳光之下,让人们切实感受到人大监督的“铁腕气质”和“刚性本色”。
完善以“年审+季审”为主要形式、“四问该不该”为切入点的预算审查监督制度。每年第四季度组织专委会初审下年度部门预算草案,每季度跟踪预算执行情况,确保全口径审查、全过程监管。用“四问该不该”(钱该不该花、该不该政府花、该不该花这么多、该不该当前花)的尺子衡量每项政策、项目的必要性、有效性和精准性,以去年为例,共初审40个部门预算,对其中94大类项目提出建议,推动20个项目中止申报、22个项目压缩预算。深化人大预算审查监督重点向支出预算和政策拓展改革,加强对重要财税政策、重点支出、重点专项资金、重大投资项目、转移支付、政府债务、预算绩效等的审查监督,加强事前事中事后审查监督,推进全口径审查和全过程监管。
加强和改进人大国有资产报告审议监督工作。通过着力提升国有资产报告审议监督质量、建立专委会参与的工作机制、深化初审机制、加强日常监督、发挥审计监督的作用、用好联网监督和第三方机构,报告范围全口径全覆盖,分类、标准明确规范,报告与报表相辅相成的报告体系已经成型,符合国有资产类别特点、联网数据库为依托、评价指标体系为重点、常委会审议意见处理和整改问责为重要抓手的监督制度已初步建成。近年来,连续听取审议金融企业国资管理专项报告、行政事业性国资管理专项报告、国有企业国资管理专项报告、国有自然资源资产管理专项报告,实现国有资产监督领域全覆盖。
预算联网监督系统依托数字赋能助力预算审查。市人大预算联网系统深入推进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相融合,紧紧围绕“联得上、用得好、可持续、有效果”的工作目标,实现数据采集全口径、报告展示可视化、资源集成智能化、功能应用一体化,全力支持代表依法履行预算审查监督职责。系统不断扩展数据范围,保障代表“看得全”;开发数据模型,支持代表“读得懂”;强化分析功能,帮助代表“审得细”;搭建场景平台,支撑代表“审得好”;设置国资模块,拓宽代表“关注面”。
强化监察司法监督,维护社会公平正义
市人大常委会认真履行监察司法监督职责,把改善民生和维护社会公平正义作为监督工作重点,不断增强监督工作实效,为促进民主法治建设和社会和谐稳定作出了积极贡献。
2021年,在省级人大常委会中率先听取审议同级别监委专项工作报告,对监委反腐败国际追逃追赃工作开展监督,体现出人民对权力的监督,也拓展了人大监督领域,标志着人大对“一府一委两院”监督工作迈出新步伐。
2019年9月,在听取市人民检察院关于公益诉讼检察工作情况的报告之后,对公益诉讼检察工作进行专题询问,这是首次对本市检察院工作开展专题询问。委员、代表围绕公益诉讼检察职能的履行、公益保护与社会治理之间的关系、广大人民群众的感受、检察机关与行政机关的关系等方面发问,丰富和拓展了询问这种法定监督方式的内涵和外延,进一步突出了监督重点、改进了监督方式、增强了监督实效。
2020年9月,对市高级人民法院知识产权审判工作开展了专题询问,这是首次对全市法院工作开展专题询问。询问内容涵盖了社会广泛关注的惩罚性赔偿、中外知识产权平等保护、同案不同判、商标恶意抢注、互联网法院建设、促进科技成果转化、人案矛盾、专业审判队伍建设等重点问题,使议题审议更加全面深入;同时,这次专题询问增加了追问环节,增强了询问效果,增进了社会共识。
此外,市人大常委会履行备案审查工作职责,坚持“有件必备、有备必审、有错必纠”,实现市区人大常委会听取审议备案审查工作情况报告全覆盖、“一府一委两院”规范性文件报备全覆盖、备案审查信息平台三级人大全覆盖。
作者:史健
【要闻】金砖国家领导人第十四次会晤举行 习近平主持会晤并发表重要讲话
【评论】向着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目标勇毅前行——论习近平主席金砖国家工商论坛开幕式主旨演讲
【要闻】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举行第一百一十九次委员长会议 听取有关草案和议案审议情况汇报 栗战书主持会议
【要闻】中共北京市委十二届十九次全会召开 决定市第十三次党代会6月27日召开
【要闻】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举行第一百一十九次委员长会议 听取有关草案和议案审议情况汇报 栗战书主持会议
【学习】法治中国建设迈出坚实步伐(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