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重现平缓开阔整洁清朗景观风貌 钟鼓楼周边亮出壮美中轴
昨天上午,天气晴好,登上鼓楼向南望,城市视线通达,蓝绿交织,京韵十足。历时3个多月,通过参考对比约120年前的老照片,东城区对钟鼓楼周边16.59公顷范围内街巷进行第五立面修缮、公共空间环境提升、街巷建筑立面恢复等,钟鼓楼紧邻地区环境综合整治提升(东城段)已完成85%,初步亮出钟鼓楼周边壮美有序的北中轴线。
从老照片中寻找答案
钟鼓楼是北京中轴线的北起点,为了提升中轴线环境风貌品质,今年7月中旬,东城区开展钟鼓楼紧邻地区环境综合整治提升,提升范围北起豆腐池胡同,南至鼓楼及鼓楼东大街,东至宝钞胡同,西至旧鼓楼大街,涉及豆腐池胡同、宝钞胡同、钟楼湾胡同、草厂胡同、草厂北巷胡同、草厂东巷胡同、铃铛胡同、钟库胡同、汤公胡同共9条胡同。
城市的第五立面,也就是屋顶,是中轴线景观视廊美丽画卷的底色。怎样恢复整洁清朗的第五立面,亮出平缓开阔的天际线?在提升前,东城区城管委和设计单位从约120年前的老照片中寻找答案。
“我们从各方搜集了1901年和1903年左右的鼓楼至东直门大街、1915年鼓楼东望、1955年鼓楼南望的历史老照片。”中规院(北京)规划设计有限公司建筑设计所建筑师鲁坤说,对比照片叠加分析后,我们发现了5处显著相同的位置,从中可以看出,北中轴线钟鼓楼周边保留了平缓开阔的天际线,延续了以胡同—四合院合瓦屋面为主题的形态特征,保留了大片青灰色房屋的整体色调。
细心的设计师们还对第五立面做了数据统计。钟鼓楼周边城市功能以市井生活、商业经营为主,随着城市建设等,区域风貌发生了明显变化,建筑高度出现起伏,市政设施、浓荫绿树逐步增加,但整体形态特征基本保留至今,建筑屋顶仍多数是硬山顶和卷棚顶。其中以卷棚顶为主,占比65%。
重铺屋面恢复硬山顶
硬山顶一般有五条脊,一条正脊、四条垂脊,前后两个坡面,左右两侧的山墙与屋面直接相交,将所有内部梁架檩木包住,是古建筑中最普遍的屋顶样式。而卷棚顶则没有正脊,因其正脊处是弧线形的曲面而得名。
坐落在鼓楼大街东北角的309号商铺,距离鼓楼仅有20米,是一座传统风貌建筑,屋顶面积近60平方米,屋面原形制就是硬山顶。“此前,商铺经营人员反映房顶是防水油毡材质的,每到雨季就会渗漏,希望这次提升给修一下。”东城区城管委环境建设科项目负责人刘悦说,经过对房屋立柱、墙体、屋顶和构件的整体分析评估,在改造中拆除水泥瓦屋面,重新找平做防水,更换为合瓦屋面,恢复了原有的硬山顶风貌。
实际上,在改造前期,东城区对钟鼓楼周边沿街商铺开展深入走访,听取商铺经营者和周边居民的意见建议,发现经营者对于重新设计门脸和改造屋顶的呼声很高,居民则是希望提升步行环境,增加休憩座椅。
因此,在提升中,屋顶加建的二层及以上违法建设都被拆除,“拆违之后,我们采用传统铺装方式、参考老照片重新铺设屋面,更换工艺做法简陋、色彩突兀的彩钢板屋面和坚固性较差、年久容易漏雨的水泥瓦,保障安全并重现原有风貌。”刘悦说。
保护性修缮建筑立面
除了第五立面,提升项目还针对重点建筑立面,参照原格局、原样式,采用传统工艺做法和材料,开展保护性修缮,恢复街巷风貌。
由于年代久远,鼓楼大街263号金柱大门木质结构腐朽,后檐木结构断裂,五架梁下垂,瓦面碎裂脱落。在修缮中,保留原木门框和两侧抱鼓石,其余构件重新落架大修,采用传统工艺做法,对院门刷铁红色油饰,门框部位增加了苏式彩绘,再现了原有风貌。
结合居民实际需求,针对钟鼓楼周边区域内公共空间,东城区对改造范围内的9条胡同开展公共设施、市政交通、绿化景观等的提升改造,包括老式大型电箱小型化、隐形化、景观化的“三化”处理;梳理胡同内杂乱“飞线”,实现“多杆合一”等;完善夜间照明,翻建破碎、塌陷的沥青路面和人行步道,便于市民出行;在钟鼓楼广场周边增加景观小品和标志性的城市雕塑、小微空间等。目前,安定门街道市政设施改造已完成85%,预计11月底完工。
来源:北京日报
【要闻】习近平在《湿地公约》第十四届缔约方大会开幕式上发表致辞
【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精神】《中国人大》杂志点赞北京人大:奋力谱写推进法治中国首善之区建设新篇章
【评论】人民日报:用新的伟大奋斗创造新的伟业——论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
【评论】北京日报:永远保持赶考的清醒和谨慎——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