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中国式现代化”成为备受瞩目的热词。
北京是中国首都,也是一座拥有2100余万常住人口的超大型城市。全市300余个街道乡镇、3700余个社区(村),是中国式现代化实践的第一线,既要承担经济建设的担子,又得面临纷繁复杂的民生问题。
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本市基层围绕乡村振兴、基层民主、精细化治理、社会保障等方面,开启了火热实践。
为破解基层诉求,丰台区创新建立“治理书记”机制,选派机关干部到问题最突出的社区蹲点攻坚、集中破题。图为蹲点云岗街道珠光逸景社区的“治理书记”唐汝育(右二),与社区工作人员、居民共同商议社区内的小路难题如何解决。
密云区大城子镇张泉村“第一书记”李腾在村中走访入户,慰问独居老人。
通州区马驹桥镇每个社区都设有“近邻客厅”,社区党组织、物业、居民、镇职能科室、三方公司齐聚一堂、共同商议,解决居民烦心事。
过去一周,本报记者兵分多路,去街道乡镇,奔村庄社区,通过蹲点报道的形式记录了基层在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热潮中,呈现出的奋发劲头、涌现出的鲜活案例—— 密云区张泉村距离市中心150公里,乡村振兴的步子又快又稳。前些年,两位“第一书记”倾心帮扶,让山沟沟里的农产品远销全国,摘下了低收入村的帽子。近期,随着第三位“第一书记”上任,6户闲置农宅签约,将改造为高端民宿,已吸引上千万元投资。 在京城东南的通州区马驹桥镇,基层民主做实做细。10月起,每个社区都开辟了一处“近邻客厅”,定期召开恳谈会,为居民提供议事协商的公共空间。大家的事大家议,推动居民参与自治。 在丰台,社会治理更精细,矛盾在润物无声中化解。26名机关干部担任“治理书记”,到问题最突出的社区蹲点攻坚、集中破题,为基层培养和打造一支“带不走”的治理队伍。眼下,第一批“治理书记”到任,第二批正加速选派。 在门头沟,城乡融合发展,传承乡愁和文化。前不久,山区和城镇的学校启动“手拉手”,打通教育资源共享通道,孩子们在青山绿水中共上一堂课。 蹲点采访时间有限,点位不免挂一漏万,但仍不难看出,党的二十大精神已经迅速在首都基层落地落实,结合各地实际,开启了各具特色的中国式现代化实践。 一拨就灵的12345热线,是北京城市治理闻名遐迩的品牌。 近年来,本市相继开展吹哨报到、接诉即办等“治理革命”。基层得到赋权增能,干部作风为之一振,市民的操心事、烦心事、揪心事得以解决,多元共治的局面逐渐形成。 在“非凡十年”的实践基础上,党的二十大精神以其更高站位、更广视野,再次为超大城市治理体系的建设指明了方向。 苏东萍家住朝阳区八里庄,过去三年,家门口的十里堡南里西路先后两次动工微改造。“第一次改造时,居委会开了党政群共商共治会,请居民给方案提意见。”苏东萍说,有车的住户希望路侧多划几个固定车位,经常打车的居民更希望能支持网约车临停,老年人则更盼望有安全的步行空间。意见不统一,只能少数服从多数。 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提出,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之一,并强调了基层民主的重要性。这些提法蕴含深意:在共商共治的基础上,还要进一步推动基层党组织领导的群众自治机制。 十里堡南里西路的第二次改造,就如同一场“解剖麻雀”式的基层民主实践。不论是党支部会议、居民代表会还是各种文体活动,社区党委都得组织大家抽空议一议。有意见、有争执都不怕,心平气和讲需求,微改造方案来来回回磨了一遍又一遍。 最终,小路的改造堪称螺蛳壳里做道场:护栏隔出了自行车道,快递车有了分拣区,网约车有了临停位,车主可以把爱车停在附近的文创园。“真精细!”居民纷纷感叹。这畅快心情的背后还有一重原因:居民的需求不论大小,一概都摆在了桌面上,被正视、被尊重。 将党的二十大精神学深悟透,从而指导工作思路、作风和方法,基层涌现出一系列新机制、新理念、新做法。平谷区创新“下交群评”工作机制,把矛盾纠纷化解在基层、消灭在萌芽状态;东城区、西城区打造古都壮美的中轴线,同时充分倾听居民的意见,千方百计留住鸽哨;延庆区刘斌堡乡启动了“干部走基层”活动,通过看一天山、巡一回河、帮一户人等10项具体任务,为村民解决实际困难。 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过程中,市民感受到了幸福感、获得感。 ——城乡实现融合发展。“好风景带来了新经济,我们的老景区变时尚了!”金海湖景区接待部经理王丽娟说。金海湖镇提出重点发展露营、山地探险等新业态,今秋开辟了十块环湖营地,乡村旅游有声有色。 ——基层民主制度日趋健全。“‘六老汉’自治小组,服务居民从不怠慢。”通州北苑2号院的崔金生说。小区里六位退休男士主动张罗起身边事,就说这个月吧,他们联手从不宽敞的小区里,帮大伙儿挤出12个车位。 ——社会治理体系不断完善。“有事儿找网格员,管用!”这是平谷区大华山村网格员王所芝常听到的话,她是22户村民的大家长。今年,平谷区3170名网格员上岗,全时段、全过程围着群众转,烦心事不用转弯、绕远,而是第一时间解决在基层。 ——社会保障体系日渐健全。“最近,政府给我安装了‘一键呼’,孩子心里踏实了不少。”家住西城区的王国祥年逾八旬,儿子白天要上班,总牵挂着独自在家的老人。今年,西城区为1.2万户高龄老人安装了“一键呼”,为老人们的晚年生活保驾护航。 宏伟的大城之治,由普通人点点滴滴的幸福感、获得感汇流而成。这是一座城市的温情所在,更是中国共产党的初心使命所在。 在党的二十大精神引领下,全市城乡村居的党员干部群众撸起袖子加油干,用想到一块儿的默契、干在一起的诚挚,共同书写中国式现代化的北京实践。
“健全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制度,提升社会治理效能”“建设人人有责、人人尽责、人人享有的社会治理共同体”,党的二十大报告围绕完善社会治理体系明确目标任务、提出具体要求。在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的热潮中,首都街乡社区一线结合实际、创新求索,围绕乡村振兴、基层民主、精细化治理、社会保障等方面,持续丰富着基层治理现代化“北京方案”。基层是社会治理的基础单元,是老百姓感知政策动向、感受治理温度的最前沿。作为大国首都,北京各项工作具有代表性、指向性;作为超大型城市,北京人口规模庞大、诉求多元分化,市民对基层治理创新要求更高,期待也更高。北京基层一线将战略目标要求与治理探索实践充分融合,直面纷繁复杂的治理议题,涌现出“近邻客厅”“自治小组”“下交群评”等一批好做法,有效将党的二十大精神转化为治理思路、工作方法,生动诠释首都意识、首善标准,值得点赞。大城之治,机杼万端,千头万绪的事说到底是千家万户的事。从这个意义上说,治理者能否主动倾听民意、是否善于理解民声,决定了居民能否成为城市“梦想改造家”,直接影响着城市治理水平。“民有所呼、我有所应”的治理理念,早已深深融入了大城北京的治理探索之中。特别是近些年来,依托接诉即办工作机制,通过保持对民生关切的高回应性,北京迅速找到了基层治理抓手,并通过持续机制创新,驱动起自带动能的良性循环,撬动了城市治理体系大变革。以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为新契机,在破解矛盾中找到新思路新模式,在解决问题中积累新办法新经验,基层一线就能释放出更强大的治理效能。让人民生活幸福是“国之大者”。持续升级的治理方案,直面挑战的担当努力,皆是对“为民服务”的生动回答。城,所以盛民也;民,乃城之本也。时代发展日新月异,人们对美好生活的期待水涨船高,城市治理课题还会进一步加码。唯有事不避难、向前一步,以务实举措回应公众期待,方能在点滴积累间筑牢大家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与此同时,当个体诉求获得充分倾听、尊重与回应,操心事、烦心事、揪心事有人办、马上办、能办好,大城之治也就有了坚实的民意基础和民心依托。互相理解、彼此信任,在城与人的双向奔赴中,构建起“越共治越获得越参与”的良性循环,共建共治共享的现代治理格局也将深化成型。上面千条线,下面一根针。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很大程度上体现在基层。创新方式、激发活力,攻坚克难、久久为功,让基层治理跟得上公众期待与时代发展,从实践中不断升华治理智慧,我们迈向大城精治的脚步一定会更加坚实。
以前碰上麻烦事儿,不知道问谁,只能找社区党组织、物业等逐个咨询,有时难以形成高效解决办法。 咱们常说要“上下一盘棋”。党的二十大精神、市委市政府的部署,怎么才能传达到最基层呀?我感觉“近邻客厅”挺管用!居民提出诉求,社区党组织和镇里就能叫来相关部门,大家实地看、现场议,办法总比困难多。通州区马驹桥镇富力尚悦居社区党支部书记、居委会主任黄玉国 富力尚悦居是个大社区,住着一万多名居民,不仅有商品房、保障房、商住公寓,还建有几条商业街。人多,结构复杂,就意味着诉求多、麻烦多。 “管着这么大的一个社区,你们怕不怕?”我和社工们总是脱口而出:“不怕!”底气,就来自我们不断创新的工作机制。近年来,我们尝试并落实了“一组一会三分队”和“万通岗”等创新机制,不断强化社区服务水平。如今,镇里推出的“近邻客厅”工作机制,进一步拓展了居民议事协商机制,搭建了全民参与小区治理的平台。通过这一系列的创新工作,居民更加团结了,社区也更加和谐了。 马驹桥在全镇范围内所有社区建设“近邻客厅”,是要通过建立守望相助的邻里关系,全面贯彻“全过程人民民主”的理念。 在“近邻客厅”,我们鼓励街坊四邻大家伙参与进来,围绕烦心事、愁心事,邀请政府相关部门、有关专家、法律志愿服务团、社区居委会、物业协会、居民代表、志愿者等多方参与,开拓思路、强化服务,努力形成居民“参与型”社区协商治理新模式,让居民有地方“说事”,让邻里有场所“畅聊”。推动多元共治、依法“办”诉,助力形成和谐的大邻里关系,让居民在“共建共治共享”中收获更多幸福感。 “近邻客厅”工作机制,让我们充满力量和信心,去面对基层治理之路上的一个又一个新考题。 从望泉寺村到龙泉苑社区,整建制拆迁让我们从住有所居到安居宜居。 以前,我们一家四口就住在一个五间房的小院儿里,冬天取暖全靠烧煤,每逢下雨村里道路准积水。2019年,全村整建制原址回迁,大家住进了干净整洁的楼房,天然气通到家家户户,冬天有暖气,小区环境宽敞漂亮。 小区周边的配套设施也在不断完善,家门口的便民超市里蔬菜、日用品一应俱全,医院、商场步行十五分钟就能到,公交车、地铁都在附近。 党的二十大报告里提到,增进民生福祉,提高人民生活品质,还提出要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这让我们心里感到特别暖。我现在还是社区的垃圾分类指导员、出入口值守志愿者,闲暇时,我就去仁和镇新时代文明实践所打打乒乓球强身健体,每天过得都很充实。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要完善网格化管理、精细化服务、信息化支撑的基层治理平台。看到这儿我特别感同身受,网格化管理真的给平谷带来了很大变化。 我们下营村位于平谷区最北边,是山区,村子面积大、住得分散。村两委只有五个人,没有再往下延伸的力量了。从前,村里吃“公家饭”的人不少,包括护林员、管水员、安全员、保洁员等,可他们各干各的,不归村里直管。 今年,区里开始实行微网格管理,网格员就是从前的护林、管水“八大员”,还有一部分优秀党员、村民代表。我们村的20名网格员都是土生土长的,人头熟,跟大家也互相信任。 区里还把网格员的分配调整、管理考核等各项职权下放,按照“在哪吃饭、在哪干活、在哪考核、听谁指挥”原则,交给村委统筹。这就相当于我们有了更充足的力量,治理体系更科学,群众的诉求也能得到更快地解决。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基层民主是全过程人民民主的重要体现。健全基层党组织领导的基层群众自治机制,加强基层组织建设,完善基层直接民主制度体系和工作体系,增强城乡社区群众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教育、自我监督的实效。”这为我们今后的工作指引了方向。 我们小区于2014年建成,常住人口近4000人,由于小区建设历史遗留问题较多,近些年环境整治效果难如人意,居民对社区和物业工作的认可度和信赖度不高,“七有”“五性”生活诉求集中。 去年4月,社区划归云岗街道,我们抓住街道开展“到家服务、服务到家”主题实践活动的契机,探索形成了具有社区特点的“大党建、小管家”治理模式,积极回应居民现实诉求,共同构筑社区幸福圈。 许多居民说,在这里生活了七八年,终于看到小区有变化了。 接下来,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我们将全力打造能人工作坊,为社区有一技之长的“能人”参与社区活动创造条件,开展便民服务汇,定期组织集中志愿服务活动,引导多元参与社区治理,把社区治理放在楼院,落实在家庭里,体现在居民中,营造党建引领社区治理,人人参与共治共享,居民自觉自治的良好氛围,让社区成为居民的幸福大家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