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开售 | 北大古琴传承计划——古琴进高校 “枯木龙吟·让古琴醒来”中国艺术研究院馆藏古琴音乐会
主办:中国艺术研究院音乐研究所、中国艺术研究院艺术与文献馆、教育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昆曲)传承基地、北京大学会议中心
讲解:田青、冯卓慧、林晨
演奏:丁承运、曾成伟、林晨、金蔚、赵晓霞
时间:2019年12月4日(周三)晚7:00
地点:讲堂李莹厅
票价:60元(凭北京大学校园卡购买)、100、150元
(本场演出售部分余票,1.2米以下儿童谢绝入场,演出票售出后概不退换,请勿为1.2米以下儿童购票)
自1919年成立北京大学音乐研究会,至今已有整整一百年。这一百年的风云变幻,古琴的声音愈发微茫。北京大学作为“美育”的发源地,古琴传播的“故土”,世界著名的学术高地,成立北大古琴传承计划项目,促进古琴艺术在校园范围的传播传承,进一步深化实践北大元培校长美育理念,并推动《古琴经典艺术欣赏》课程作为公共选修课程在全校范围内进行推广,让更多的师生体会到琴韵之美。
北京大学在开展古琴传承计划过程中,结合公选课《古琴经典艺术欣赏》、古琴工作坊、古琴音乐会,全面而系统地将古琴艺术进行深度普及,以期让古琴艺术能够在高校得到有效的传承。
中国艺术研究院作为联合国项目的保护单位,在继承和发扬古琴艺术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庋藏的92张琴由唐延至民国,数量上堪称国内唯一。这批古琴珍藏在展柜与库房之中,罕有张弦与弹奏的机会,因而改变了其千百年的生存样态。为了更好地保护这份遗产, 2016年起,中国艺术研究院对这批古琴进行了谨慎地维护和修缮。在此基础上,由著名音乐学家、中央文史馆馆员、中国昆剧古琴研究会会长田青先生提出了让馆藏古琴恢复其乐器属性的理念,并策划开展了“让古琴醒来——中国艺术研究院馆藏古琴系列音乐会”活动。自2017年起,在中国艺术研究院、恭王府博物馆等小型剧场举办了数次演出,反响良好,深受关注。
为更好地挖掘“非遗”文化,进一步传播古琴艺术,让珍贵的古琴“醒来”,与公众相见。教育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昆曲)传承基地、中国艺术研究院联合北京大学会议中心举办此次音乐会,将有一张唐琴、一张宋琴、三张明琴,由著名琴家丁承运、曾成伟、林晨、金蔚、赵晓霞演奏,同时结合琴学内容的学术讲解,以不同的角度展示古琴艺术的文化价值与艺术魅力所在。
(曲目、演员如有变动,以当日演出为准)
本场演出时长约120分钟,无中场休息
古琴介绍
01 枯木龙吟[晚唐]
连珠式,杉木制。
原髹黑漆,后加以朱漆,琴面由象牙末、孔雀石末等宝石制成的八宝漆灰为汪孟舒后补。
通体蛇腹断纹,局部兼杂牛毛断和龟背断。龙池为圆形,凤沼为扁圆长形,纳音处较平,为桐木所镶贴。
龙池上方刻有行书“枯木龙吟”四字,下方刻有“玉振”篆书印章。
汪孟舒旧藏。
02 鸣凤[南宋]
连珠式变体,桐木制。
原髹黒漆,后以栗壳色漆与朱漆修补。鹿角灰胎较薄,下有八宝灰修补。
琴面大小蛇腹断间以牛毛断与小冰裂断。琴徽为钧瓷所制。
龙池上方刻楷书“鸣凤”二字,两旁刻行书铭文“朝阳即昇,巢凤有声。朱丝一奏,天下文明。”池下近足处刻外圆内方印,双钩篆文“中和之气”四字。
民国初年为管平湖所有,并加以重修。
03 真趣[元末明初]
元末明初朱致远制。
仲尼式,杉木制。
龙池上方刻草书“真趣”二字。左侧刻行书铭文两行“白石仙人得真趣,奇缘希与知音遇,相携偕隐云深处。” 落款为“一峰先生属铭,丁亥(1947)夏汪建侯题”行书十三字。琴腹款识:纳音右侧刻楷书“赤城朱远”,左侧漶漫不清。
夏一峰旧藏。
04 无名琴(蕉叶式)[明代]
蕉叶式,桐木制。
琴面弧度较大。琴首无护轸,代以高3厘米的叶柄。琴首及琴面中央有一长条形浅沟,琴底中央有一仿蕉叶之茎的凸棱。琴身两侧边缘略有起伏,形似蕉叶之边。
灰胎之下裹有麻布,原髹黄栗壳色漆,修补时面底改髹朱漆,唯琴头尚留有原漆。通体呈小蛇腹断。
郑颖孙旧藏。
05 小递钟[明代]
仲尼式,桐木制。
琴面弧度漫圆。原髹黑漆,后以朱漆修补。通体呈细牛毛断。
岳山、承露、雁足均用象牙制成。
龙池上刻篆书“小递钟”三字。池左、右刻有铭文。
此琴先后由景其濬、郑颖孙、汪孟舒收藏。
主讲介绍
田青
著名音乐学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专家。先后任中国艺术研究院宗教艺术研究中心主任、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副主任兼办公室主任、中国艺术研究院音乐研究所所长,为推动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做出了巨大贡献,2007年被人事部、文化部授予“全国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先进个人”荣誉称号。第十一届、十二届全国政协委员。现为中央文史馆馆员,中国艺术研究院音乐研究所名誉所长、博士生导师,中国昆剧古琴研究会会长。
长期致力于中国民族民间音乐和宗教音乐的研究。著有《中国宗教音乐》《净土天音》《历史的性别》《捡起金叶》《捡起金叶二集》《禅与乐》《佛教音乐的华化》《我的反省与思考》、8卷本《田青文集》等多部著作。上世纪80年代末,首先将中国佛教音乐带到国际舞台,为促进两岸和平及国际文化交流做出重大贡献。
因在中央电视台“青歌赛”评委席上批评“罐头歌手”的“千人一声”、力主“原生态”唱法、主张文化多样性而引发中国声乐界的讨论和反思,其音乐批评在我国音乐界有重大影响。
冯卓慧
现供职于中国艺术研究院音乐研究所。2005至2008年于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生院攻读博士学位,师从王子初研究员,研究方向为中国音乐考古学。毕业论文《商周镈研究》获得第五届高校学生中国音乐史论文评选二等奖。曾参与《中国音乐文物大系•湖南卷》《内蒙古卷》《广东卷》等多个卷本的编撰工作,并担任《中国音乐文物大系》总编辑部副主任及《江西卷》与《续河南卷》副主编。曾参与文化部《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之精品资源库——《古琴文化信息资源专题库》的编撰,并兼任副主编。
承担或参与的科研课题主要有“江苏盱眙大云山1号墓出土乐器及其复原研究”“古琴声音品质检测系统”“博物馆馆藏古琴的‘活化’保护”“中国传统音乐乐律体系研究——以潮州音乐为例”“西汉江都王刘非墓出土礼乐器考古”“中国民族乐器收集与研究”等,并撰写了《大云山汉墓编钟的测音与西汉早期编钟的比较分析》《浙江省博物馆馆藏古琴声音品质检测报告》等相关成果。在国家艺术基金项目“让古琴醒来”项目的工作中,对古琴艺术的数字化保护以及传世名琴的保存进行了探索性研究。此外,先后参与了《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文字版)》《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名录》《中国艺术年鉴》《中国音乐年鉴》《中国音乐词典》的编撰工作。重要的学术著作还有《商周镈研究》《漫瀚调》等。
琴家介绍
丁承运
武汉音乐学院教授,中国昆剧古琴研究会古琴专业委员会主任,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古琴艺术代表性传承人。
丁承运是享誉国内外的著名琴家、文化学者。当代琴学泰斗与领军人物。自幼热爱中国传统文化艺术,古琴师承顾梅羹与张子谦先生,治琴学凡六十余年。其琴风苍古遒逸,儒雅蕴籍,气象高远,一派灵机,运指如行云流水,于中正和平中寓雄浑磅礴之气。是集演奏家、学者为一身的当代最具创造力的古琴艺术家。
曾发表论文《中国造琴传统抉微》《吟猱论》《琴调溯源——论古琴正调调弦法》《论五音调》《汉代琴制革故鼎新考》《解读严澂》等,学术专著《琴上月令》《古瑟艺术论》(与付丽娜合著)等,打谱琴曲《神人畅》《白雪》《六合游》《石上流泉》《流觞》《南风畅》《卿云歌》《扊扅歌》等。
曾成伟
中国昆剧古琴研究会常务理事、古琴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古琴演奏家、制作家,四川音乐学院民乐系教授。为当今琴坛最具代表性的蜀派琴家之一。继承外祖父喻绍泽的家学衣钵,操缦至今四十余年,深得蜀派古琴真传。其所研制的古琴深得琴家喜爱,“雄、宏、松、透”俱佳。
林晨
1985年起师从父亲林友仁学习古琴。1993年起先后受教于姚公白、吴文光二位先生。现为中国艺术研究院音乐研究所副研究员、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古琴艺术代表性传承人。
出版了《触摸琴史:近现代琴史叙事》《琴史》等书籍,并参与录制出版琴歌专辑《弦歌清韵》、琴箫专辑《琴韵箫声忆故人》。
受邀举办“琴韵箫声忆故人:林晨、陈忱专场琴箫合奏音乐会”,参加比利时欧罗巴利亚艺术节、瑞士文化风景线艺术节·中国主宾国、庆祝古琴艺术成功申报口头非物质文化遗产、恭王府非物质文化遗产周等活动。参与策划、演出国家大剧院“高山流水——古琴艺术展”“和鸣——古琴进大学”“把遗产交给未来”“让古琴醒来:中国艺术研究院馆藏古琴音乐会”等系列活动。
金蔚
中国昆剧古琴研究会副秘书长,中国三峡博物馆特约研究员。古琴师承徐晓英、龚一、吴文光、张铜霞、杨景涵等。曾出版古琴理论专著《琴度》;个人古琴唱片专辑《响山集》;书画弦歌专辑《琴山砚田》。打谱曲目有《釆真游》、孤本《酒狂》等,创作曲目包括《羲之爱鹅》、《王母桃》等。曾在北京、香港、德国、法国、悉尼、维也纳金色大厅等地举办个人音乐会。曾担任G20杭州峰会文艺演出《高山流水》主奏。
赵晓霞
中央音乐学院古琴副教授、硕士生导师,丹麦皇家音乐学院访问学者,新加坡莱佛士音乐学院客座教授,紫霞琴院院长,中国琴会常务理事,国际古琴学会副秘书长,北京古琴文化研究会副会长。师从著名古琴大师李祥霆教授。作为独奏家曾出访过几十个国家和地区,在APEC峰会、北京世园会开幕式、篮球世界杯开幕式等重大国事活动上为几十国领导人演奏古琴,受到高度赞誉。两度登上巴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大厅演奏古琴。她的作品立足传统,同时也是古琴协奏曲、现代室内乐、先锋跨界艺术在国内外上演最多的古琴演奏家之一。录制出版《古琴》等十多张专辑,编著教程《中国音乐轻松学——古琴》(双语)、《古琴入门十二课》等,发表学术论文《广陵散三谱初考》。
背景资料
中国艺术研究院是我国唯一一所集艺术科研、艺术教育和艺术创作为一体的国家级综合性学术机构,是在新中国建立初期成立的中国戏曲研究院、中国音乐研究所、中国美术研究所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毛泽东同志为其前身中国戏曲研究院成立题词“百花齐放,推陈出新”并题写院名。
60年来,中国艺术研究院汇集了一大批在各学科领域卓有建树的著名学者,如张庚、王朝闻、蔡若虹、杨荫浏、缪天瑞、葛一虹、郭汉城、周汝昌、冯其庸、李希凡等,他们在国内外学术界具有重要的影响。在艺术研究领域不断深入拓展的同时,中国艺术研究院十分注重加强创作队伍的建设和相关机构的设置,成立了多个专业艺术创作机构,汇集了一批全国艺术创作专业的一流人才,以莫言、范曾、袁熙坤等为代表的文学艺术家在世界舞台享有盛誉。中国艺术研究院是1978年以来中国首批恢复招收艺术学研究生的机构,是国务院首批公布的博士、硕士学位授予单位,是国务院学位委员会首批评审批准的中国第一个艺术学一级学科授予单位,是国家人事部批准建立的中国第一个艺术学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单位。
音乐研究所前身是1949年11月成立的中央音乐学院研究部。自1954年建所以来,音乐研究所伴随新中国音乐学科的建立与发展,汇集了一大批优秀的专家学者,迄今已完成近800部专著、曲谱、辞书、图录、资料汇编等学术成果。
中国艺术研究院图书馆以艺术类藏书著名,并藏有音响、音像、档案数据20000小时,其中7000小时民族民间音乐的珍贵录音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世界记忆名录”。此外,还藏有数十万种唱片、书画、印谱、碑帖、图片、照片。馆藏还有中国各民族乐器和外国乐器2000余件,其中最珍贵的是唐宋时期的古琴。古琴艺术已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正式批准为第二批世界人类口头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中国艺术研究院作为保护单位,为古琴艺术的传承保护作出重要贡献。
教育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昆曲)传承基地是教育部首批中华传统文化传承基地,由北京大学承担,于2018年成立。在北京大学校领导的关怀和各部门的支持配合下,昆曲基地开设通选课《经典昆曲欣赏》、公选课《“非遗”之首:昆曲》等多种通识课程,邀请昆曲领域的优秀艺术家与著名学者走进北大,在课堂上进行教学、与同学交流,体验“昆曲之美”。昆曲基地广泛开展各类学生活动,策划组织昆曲大师工作坊、校园传承版《牡丹亭》、“戏曲与中国传统文化”沙龙等,将昆曲以多种方式传播到高校、科研机构甚至社会上,收效显著。2019年,昆曲基地与中国昆剧古琴研究会合作,开启北大古琴传承计划,助推昆曲与古琴这两种“非遗”文化的传承与传播。
北大古琴传承计划
古乐百年春风化雨博雅塔
琴韵一生乐行志清未名湖
自1918年6月起,北京大学蔡元培校长先后邀请著名古琴家王露、杨时百担任北大音乐社团的导师,并举办古乐演奏会,古琴从此与北大有了不解之缘。近代以来的大学古琴教育也由此开始。百年间,北京大学古琴的传承薪尽火传、绵延不绝。自1919年成立北京大学音乐研究会至今,已有整整的一百年。北京大学作为“美育”的发源地,古琴传播的“故土”,世界著名的学术高地,意在通过和中国昆剧古琴研究会共同携手,促进古琴艺术在校园范围的传播传承,进一步深化实践北大元培校长美育理念,并推动《古琴经典艺术欣赏》课程作为公共选修课程在全校范围内进行推广,让更多的师生体会到琴韵之美。
北大古琴传承计划开展对于古琴研究的三大板块包括“学研”“新知”与“推鉴”。
“学研”
“学研”部分包含古琴学术交流与研究计划与北京大学数字古琴艺术档案。
“新知”
“新知”部分包含《古琴经典艺术欣赏》课程与青年古琴人才培养计划。
“推鉴”
“推鉴”部分包含古琴演奏文化周、古琴曲目打谱研讨、古琴传承扶持基金。
1、本场1.2米以下儿童谢绝入场,演出票售出后概不退换,请勿为1.2米以下儿童购票。
2、购票二维码使用一次自动失效,请您妥善保管,勿在网络转发、晒图。
3、纸质票为唯一进场凭证,购票成功后请及时换取纸质票,避开入场前取票高峰期。
4、在线购票成功后即可凭购票二维码到讲堂东门取票机自助取票或至售票窗口人工取票。售票窗口工作时间为每日9:30-13:00,15:00-19:30。自助取票机取票时间为每日8:30-21:30。
5、提前7天以上在线购买100元(含)以上票价的可选择快递服务,快递寄出后将会有短信通知,请您耐心等待,购票时未选择邮寄的不再补寄。
关注我们
长按二维码识别关注!精彩资讯随手掌握!
更多资讯请关注讲堂网站:www.pku-hall.com
投稿邮箱:auditory@pku.edu.cn
以人为本 科学管理
服务师生 繁荣文化
点击阅读原文,买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