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观影笔记:戴锦华教授导赏系列之三 《风吹麦浪》

汪琦 北京大学百周年纪念讲堂 2022-11-05


风吹麦浪The Wind That Shakes the Barley


  电影《风吹麦浪》是导演肯•洛奇的代表作之一,于2006年上映并获得第59届戛纳电影节主竞赛单元金棕榈大奖。对于导演肯•洛奇的喜爱源于自2016年至2019年期间讲堂举办的欧盟电影展选映的《我是布莱克》和《对不起,我们错过了你》,以及2020年“大讲堂艺术影院”选映的纪录片《对比:肯•洛奇的生活和影片》,让我认识了这位杰出的英国导演,因此非常期待能够在大银幕欣赏他的其他电影作品。这次十分幸运,不仅能够在讲堂和大家一起观看《风吹麦浪》,还在观影后聆听了戴锦华老师对这部她深爱的电影的解读。


电影剧照


  首先,戴老师引领我们回顾了导演近些年作品的共通之处。《风吹麦浪》获得了当年法国戛纳电影节金棕榈奖,几年后《我是布莱克》再次获此殊荣。这两部获奖作品连同《对不起,我们错过了你》,都是导演在经由电影向我们传递一种情感的力度、良知的力度和人道主义的力度。这些作品也在向我们印证:一种饱含情感的、诉诸于社会正义的现实主义的电影叙事仍然是可能的、动人的而非过时的,这样的现实主义表述超越了任何偏狭的情感、位置立场和利益的爱的传递是可能的。


戴锦华教授导赏


  回归到《风吹麦浪》这部作品,这是一部历史题材的电影,讲述的是二十世纪初的一段历史。它获得国际大奖后曾经让电影节主办方和导演本人备受来自英国保守主义舆论的冲击,也向观众揭开了英国殖民统治历史当中常常被忽略的黑暗一幕,那就是爱尔兰是英国的第一个殖民地。与此同时,爱尔兰人民的反抗也从未停止,血腥冲突一直延续到二十世纪后半叶,直到近年来才得到缓解。本片甚至引起了英国社会关于肯•洛奇是否爱国的讨论,对此导演引用了一位著名编剧的话作答:“我的国家是世界,我的职业是尽可能地去成就善。”此外,导演在本片获得金棕榈奖时谈到:“这是一段历史,今天我们已经生活在历史改造过的结构之中,即使形成历史的结构已经被改变,它仍然不能被忘记。如果我们有勇气去直面历史当中那些痛苦的时刻,也许我们也有勇气直面现实的斑驳、现实的艰难和现实的问题。”从以上背景看来,导演是一位极具人道主义情怀的艺术家,他在经由电影向我们传递二十世纪的宝贵遗产,从左翼的角度来说,是无产阶级国际主义,从人文主义的角度来说,是世界主义情怀。导演作为英国人,他在用电影讲述爱尔兰和英国殖民者冲突的时候,破例选择爱尔兰作为叙事和认同的主体,正是富于世界主义情怀的选择。




  在为我们丰富了关于影片历史背景和相关文化议题的认识后,戴老师进入到关于电影本身的讨论。就审美取向而言,这部电影挺“老”的,完全顺时叙述,采用现实主义最典型叙事路径,用一个场景、两个家庭、三组人物关系,来贯穿整个故事。



Sinead家庭以及她和Damien的关系:英国占领军虐杀Sinead的弟弟,影片由此开始;最后再次回到这里,Teddy在这里向Sinead传递Damien的死讯,影片在此结束。Damien和Sinead为了同样的目标奋斗最终结成伉俪。在同一个场景开始和结束,构成叙事闭环,同时这也是影片中许多重要场景发生的地方,电影的叙事空间完全落在Sinead家,每一个叙事段落最终都回到这里。


Damien和Teddy的家庭以及他们的兄弟关系:电影自始至终没有直接展现兄弟二人的家,但是通过哥哥从小被送去神学院学习、弟弟可以去伦敦读医学院,可以推测出他们应该来自本区域的高阶层家庭。两人成长和接受教育背景完全不同,他们兄弟之间相互羡慕又相互嫉妒。


Dan和Damien的友谊和革命同志情谊:最初准备返回伦敦继续读书的Damien在看到身为火车司机的Dan坚决抵制英国军人乘车受到触动,毅然留在家乡并加入爱尔兰共和军。后来他们在监狱重逢并一起并肩作战,直到后来革命队伍内部出现分歧,在同一场行动中Dan牺牲,而Damien被俘后也被处决。




  本片作为经典的现实主义情节剧,与好莱坞式情节剧的共同点是都充满事件和故事,但二者又有显著不同。好莱坞式情节剧经由事件累积达成戏剧性,经由戏剧性达到大团圆结局。而像本片这样的现实主义作品,经由事件和情节展开人物关系,浓缩出社会整体图景,追求成为某种全息摄影作品的碎片,是大历史中的个人故事,在充分展开后获得对那一段历史的宏观把握,并且在此之中创作者保持了他的信仰和情怀。

  在上述场景和人物关系的基础上,戴老师继续为我们解读本片的另一特点:情节自身复沓和对应。比如,Damien奉命处决了Chris,并且亲自去告知Chris母亲他的死讯;而结尾Teddy也下令处决了弟弟Damien,而后亲口将这一结果告诉Sinead。在此之中,Damien尽可能遵从了Chris的遗愿,Teddy在行刑前用一个布条标识出心脏的位置以便给他最小的痛苦,这体现出电影既富有勇气直面历史暴力的残酷,又绝对不放弃人道主义同情。再者,影片开头便是英国占领军去Sinead家施暴,后来爱尔兰自由邦军队再次冲进Sinead家重复暴行,这表现出历史的复杂性。影片中最重要的一组情节复沓,在兄弟二人之间呈现:第一次被英军集体关入监狱时,弟弟Damien曾希望替代哥哥Teddy接受刑讯;同样的场景在驱逐了英国殖民者之后再现,这一次被爱尔兰自由邦军队囚禁的是弟弟Damien,出面劝降的却是哥哥Teddy。

  或许很多观众都像我一样被Damien最后的遗书深深触动。他最后留下的文字是如此的真切、宁静、朴素,在此之中,戴锦华老师为我们着重点出遗书中提出的困惑:“我知道我们拒绝什么、我们反抗什么,但是我们不知道我们追求什么”,这也是本片经由人物表达的困惑,即除了追求更富裕、便捷、自由、从容的生活之外,我们对于人类的未来、对于以更合理方式组织生活,都陷入一种语言和想象力不足的境地。透过《风吹麦浪》,导演给我们的不只是对一段历史的告知,而是对一段英国历史创伤的打开,以便使我们在面对历史的时候重新获得一种思考和认知现实的勇气和参数。


导演:肯·洛奇



在完成对《风吹麦浪》这部影片的解读之后,戴锦华老师再次表达了对导演肯·洛奇的钦佩与喜爱,她介绍道,导演一生都在向不公正、非正义、社会暴力抗争,为此曾上过撒切尔政府的黑名单,拿不到任何电影投资,只能成为话剧导演。但直至今日,他始终坚持直面非正义、直面社会的议题,去形成感人的、同时饱含爱和传递爱的言说。用导演的话来说,电影不是政治表达的工具,电影是一个开放性的提出问题的空间。最后藉由同学对于选择激进派还是保守派的提问,戴老师语重心长地对大家说:"每一个个体都应该设置个人底线,并且赋予底线意义,任何的坚持和选择都是有代价的。激进和保守的选择意味着,是经由变革来改善,还是通过稳定的逐步推移来改善。或许可以时而激进、时而保守,但是要知道投机也是要付出代价的……我们坐在这里谈论艺术、人文、电影,想象它们只关系到信念情怀,但实际上这都与经济结构相关。经济是决定一切的基础,所有浪漫的想象也必须同时是现实主义的。"最后,戴锦华老师用她特别喜欢的两句话做出回应,一句是切格瓦拉的名言——做现实主义者,求不可能之事;另一句是法国《电影手册》编辑部在迫于压力集体辞职时留下的最后表述——现实主义才是一种最伟大的浪漫主义




—END—



文|汪琦

摄影|王东隅

编辑|梅笑晗







关注我们

长按二维码识别关注!精彩资讯随手掌握!


更多资讯请关注讲堂网站:pkuhall.pku.edu.cn

投稿邮箱:auditory@pku.edu.cn

以人为本 科学管理

服务师生 繁荣文化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