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观影笔记:戴锦华教授导赏系列之四 《柏林苍穹下》

汪琦 北京大学百周年纪念讲堂 2022-11-05

  当《柏林苍穹下》的放映落下帷幕,沉浸在电影当中的我,如同片尾字幕打出的“To be continued”那般意犹未尽。正如戴锦华老师所言,在这部世界电影史上著名的“诗电影”结束之后,一个恰当的方式,是走入夜色和晚风中,去回味、去沉浸在那个韵味里。这部某种意义上的“闷片”,在我的认知中,是必须要在大银幕观看的那类影片,当四周灯影尽熄,那唯一光亮的银幕,才能让人全身心沉浸在影片所表达的关于永恒与瞬间、关于生命与死亡、关于爱情、关于历史、关于记忆、关于创痛等这些人类不断追问思考的永恒主题。希望以下对戴锦华老师影片导赏的回顾,能够帮你跨过浅浅的门槛,拾级而上,豁然开朗,去感知到本片之美。

柏林苍穹下 Der Himmel über Berlin



诗电影


  首先戴老师为我们明确了《柏林苍穹下》之所以被称为“诗电影”,是因为本片充满诗的主题和诗意,用视听语言构成诗歌的韵律和节拍,用电影语言自身构成诗意的流转和诗意的传递。从电影作者论的角度来看,这部“诗电影”有两位作者:导演维姆•文德斯和编剧——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德国作家彼得•汉德克。编剧汉德克提供的文字、语言、情感基调、想象是本片的重要元素,并且贯穿电影始终的旁白,即是编剧本人撰写并朗诵的诗篇《人世颂》,使得本片始终被诗伴随,因此也是狭义上的诗电影。在影片主人公天使达米尔和卡西尔之外,柏林墙前喃喃自语的老人、作为前一位堕天使的美国演员、濒临解散的马戏团的女飞人,这些穿插其中的人物,构成影片声音空间中的贯穿性元素,他们作为平行的线索,是城市的词和句子,这整部电影是城市的诗行,而这座城市是柏林——负载着二十世纪酷烈战争和冷战历史的城市。


彼得·汉德克 Peter Handke(右)

维姆·文德斯 Wim Wenders(左)





元电影与时空艺术


  听过往期戴老师导赏《天堂电影院》和《阮玲玉》的同学们对“元电影”一定不陌生,它是关于电影的电影。但是与《柏林苍穹下》相比,其实严格来说上述两部又都不是“元电影”。在此戴老师为我们重新阐释了这一概念:“所谓‘元电影’,不仅仅是讲述电影、电影人、电影史、与电影密切相关事件的电影,而是创作者再次回到电影本体、再次回到电影媒介,使自己成为艺术、成为二十世纪最伟大说书人的介质媒介上来。”

  电影是时空艺术,是唯一具有完整相对时空结构的艺术样式。在电影中,空间通过每一个画格的胶片来呈现,而空间的展开必须在胶片的流转中完成。电影是视听艺术,每一部原创电影都包含导演对视觉语言和听觉语言的创造性组合。这部《柏林苍穹下》的主题刚好是时间和空间、视觉和听觉。导演文德斯曾解释过,上帝因为人类的堕落残忍愚昧野蛮准备抛弃人类,但是天使站在人类一方成为上帝的反对者,于是上帝怒而将天使贬至人间成为城市守护神,并且惩罚他们只能注视和倾听但并不能介入,完全无法对城市中所发生的一切有任何触碰,这样的惩罚就是本片的基本设定。



影片中不死的天使作为空间性存在,而人类生命作为时间性的存在,成为本片叙事的基本结构。某一个契机,使得天使达米尔选择堕落成人,用中国传统叙事说来便是“神仙动了凡心”,因为女飞人玛丽昂触动了他,他的选择意味着进入时间。影片结尾彩色部分,成为凡人的达米尔在旁白中说道:“我想变成时间”,继而出现书写的手写道:“现在我知道了天使不知道的东西”,那些是爱情、生命、有限、偶然、时间……电影最终表达了时间性存在压倒了空间性永恒,成为致命的诱惑,成为幸福的获得。



天使的【看】和【听】


  影片开头,两位天使落在柏林的象征——胜利女神像之上,镜头表现出只有孩子能看见天使,此处契合了西方文化传统。两位天使的目光是电影中的主导和驱动,他们被迫成为外在于发生过程的观看者,构成影片最基本叙事动作、叙事主题和视听语言构成方式——【看】。片中重复多次出现的天使在公共图书馆的长镜头,开始时按照惯例以天使视点作为摄影机运动依据,而后当摄影机大幅摇拍后,画面中天使走入了自己的视点镜头。这通常是电影语言的语法错误,但也是本片的原创性时刻,因为天使的目光是不受人类感官限定的。影片这一新鲜设定完成了非常原创性的哲学层面表达,既表现了天使作为超主体能够走进自己的目光,同时也定义了非主体——天使不是人类,因而具有没有肉身限制的、连续的感官体验和生命体验。






  

  此外印象深刻的是一处限定性镜头,在一场车祸现场天使达米尔想象自己扶起伤者,摄影机笨拙地在他们背后反复摇摆,并且每次漂移一点角度,制造出非常像人类的视点镜头。此处仿佛有一个不存在的声音在说“有没有人呢?谁来救救他呀?能不能不让他孤独地死去啊?”那个摄影机成为了达米尔的心声,一个作为天使无法触碰、无法帮助、无法行动、无法介入的设定,通过摄影机镜头表现出来。总而言之,天使的【看】成为影片中最具原创性的视觉表达。



  天使的【听】是本片又一叙事特点。影片用声音表现天使可以倾听到人类的内心独白,此外电影中还包含自然环境声、编剧汉德克的诗歌旁白、马戏团和酒吧的音乐、影片中电影拍摄现场的各种声音等等细腻、复杂、丰富的声音构成。通常看电影是在看故事,而本片看到的是电影语言本身,在这里视觉要素和听觉要素不仅用来讲故事,同时也是最重要的讲述对象。

  回顾上述内容,戴老师为我们总结道:“这部‘元电影’,因为以时间、空间、视觉、听觉,作为电影的表达对象、表达主题,形成电影非常原创的、饱满的形态,普适性主题也在这样的旋律和节拍中表述出来。”


镜头和色彩


  延续欧洲艺术电影的特点,本片中有非常容易辨认的长镜头,有随天使移动进入非连续空间的过墙镜头,还有天使走到柏林墙面前消失的停机再拍镜头。现实是,当时的冷战政治环境决定了导演无法去到东柏林拍摄,所以影片中看到的柏林均为西柏林,因此用停机再拍来表现天使可以自由穿行于东西柏林。在我们看来,影片的长镜头运用非常优美,但事实上本片由7056个镜头拍摄而成(作为参照,常规电影的镜头数通常不超过500个),说明电影实际包含极多短镜头,即包含大量由这些短镜头组合成的蒙太奇段落。正是这些蒙太奇段落构成了两个层次的表达,天使在城市中日复一日游走的蒙太奇段落构成空间性表述,这些段落叠加而成的长镜头构成时间性表述。长镜头构成电影的旋律性,而蒙太奇构成电影的节拍性,成为构成这部诗电影的又一重要因素。

  长镜头和蒙太奇之外,还有影片里的二战故事片拍摄场景和现场纪录片的平行剪辑,这一段落不断使用平行交错场景进行平行对照,构成了剧情表达,也构成另一个层次的“元电影”。此处平行交错场景,表现出虚构性内容如何与历史现实彼此交错、彼此对话、彼此遮蔽又彼此显影,构成了影片内在主题逐渐形成和逐渐推进过程。





  此外,影片中同时有真天使和女飞人扮演的假天使,并且真天使最终为了假天使放弃了他的翅膀,这样的错位和对位,构成了影片叙事推进及剧情表达。更进一步的意义表达层面,天使达米尔受到玛丽昂的召唤,厌倦了作为空间的永恒而希望进入有限的时间,最终达米尔表达出“我受够了旁观,我想进入历史”,构成了对之前平行交错场景的回应,天使曾经目击过酷烈的历史,此时他仍有进入历史的愿望。

  色彩作为电影语言,是本片的又一显而易见的特色,在一部电影中将电影的两种表达形态——黑白和彩色混用。天使无处不在,但天使看到的世界是黑白的,而人类的世界是彩色的,天使可以倾听人类内心独白,但是能很好地隔绝噪音。此处戴老师提到了近期很喜欢的一部韩国电影《兹山鱼谱》,这部黑白影片末尾同样出现彩色镜头,令人感到非常震动,也不禁再次联想起《柏林苍穹下》中的黑白和彩色混用。


诗意尾声


  对于这部值得反复品味的影片,戴老师还与我们分享了她此次重看本片新近体认出的内容。她提到,影片中有一段天使达米尔的表述说:“我想抚摸猫,我想吃一餐好饭,我想清晨打开报纸被油墨染黑手指……”,这里他说的不仅是日常生活,而是在表达电影未曾具备的感官——触觉,在此意义上又回到了上述“元电影”的层面了,在视觉和听觉以外又丰富了电影的语言。

  总之,本片不断回到电影语言本身,进行原创性探索,并没有限于形式的、试验的、先锋性的简单姿态,而是经由返回电影本体、返回电影语言、返回电影媒介,构成了《柏林苍穹下》的诗意主题表达。这也是戴老师对本片由衷的、不断增值的喜爱的原因。

  《柏林苍穹下》拍摄于1987年,而后1989年世界巨变重组的时刻恰是以柏林墙被推倒而标识的。戴老师觉得,她并不认为导演文德斯有这样预言历史的能力,但是一种文化的世界格局的东西,在这个变革的时刻似乎成为某种提示,成为令老师内心一动的体认。所以,并不是影片包含预言,而是当我们透过影片回望时,我们如何看待二十世纪,如何看待和柏林墙有关的冷战历史,这是二十一世纪的我们需要面对的问题。编剧汉德克的一以贯之的诗句“当孩子还是孩子的时候”,代表了影片的情感基调、历史基调、价值基调,是朴素人文主义主题的重提。


  电影结尾,除了爱情完满,镜头再次回到柏林墙边喃喃自语的老人,爱情、生命、时间,最终被收束到一个死亡的主题上,最后银幕推出“To be continued”,那么是什么在待续?是生活待续,生命待续,故事待续,历史待续。全片完结后导演文德斯在屏幕上写道:“献给过去的那些天使们,小津安二郎、弗朗西斯•特吕弗、安德烈•塔可夫斯基”,这一次影片再次回到电影本身,因为对于导演文德斯来说,真正的天使,是那些诗电影的先驱者们,是那些艺术电影的大师们,是那些世界艺术电影留给我们的用视听语言塑造成的诗行。


END



文 | 汪琦

摄影 | 王东隅

编排 | 梅笑晗




关注我们

长按二维码识别关注!精彩资讯随手掌握!


更多资讯请关注讲堂网站:pkuhall.pku.edu.cn

投稿邮箱:auditory@pku.edu.cn

以人为本 科学管理

服务师生 繁荣文化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