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003 零碳实验室 | 在上海,遇见百年老街区的烟火与腔调

万科公益基金会 万科基金会 2022-09-24


在上海新华社区,有志青年们正在通过社区营造激发居民对于创造更好生活的想象力和社区归属感一个个微小价值正在从“新”出发为“人类命运共同体”赋予着浪漫想象




Hello伙伴们,

我是零碳实验室

成员 MAY姐 。



今天是三八国际妇女节,MAY姐愉快地领取了半天女性假期,出门踏个青,开启一场全国优秀低碳社区的探索快闪,看看别人家的街坊邻里都有什么新鲜事!
一直以来,女性都与生态议题自然有着紧密的联系,事实上,这次我们探访的目的地背后也有着一群致力于为社区生态进行可持续焕新的女性。
第一站我置身于百年梧桐树下慢慢散步、邻居老友坐在历史建筑里亲密叙旧的场景,大家能猜到这是哪里吗?








约2.2平方公里的街区里,不仅有“上海第一花园马路”美誉的新华路,还有上世纪三十年代匈牙利建筑师邬达克参与设计的“外国弄堂”新华别墅,繁茂的梧桐叶下,伫立着诸多别墅洋房、文化机构、名人故居。
就是这样充满老物件魅力的街区,近年来通过社区营造,在旧址里更新出一个又一个可以用来文化对话的新鲜空间,同时迭代出二手市集、街坊杂志、城市生活节等一系列能在日常生活中激发想象力和归属感的社区元素。
可别以为这些细微构建,只是乌托邦式的浪漫主义哦!

以焕活替代新建,支持当地形成更好的社群环境,正是非营利机构与管理部门共同推动的社区低碳更新方法。 从2018年起,由上海万科参与的老旧点位改造共建,到“大鱼营造”等在地社会组织举办的一系列面向社区的艺文活动,新华社区与本地居民,在以下一个又一个微小的焕活细胞里,共创出越来越多的美好瞬间。








人类学家项飚曾说:现代社会的一个趋势,是“附近”的消失。如何让本地居民更真切地感受到自己和街区存在着联结?刊物是大鱼营造发现的一个出口。 会打碟的川面馆老板、为新华路带来全新垃圾厢房的外国友人、一支由来自国内外的160位年轻人组成的“顺手捡跑团”......过去四年里,大鱼带着新华街坊们共创了四本记录本地故事的《新华录》,通过记录社区中各种年龄、各种职业、各种生活方式的个体的故事,去挖掘生活中那些被习以为常、被忽略却恰恰最珍贵的细枝末节。而当居民由这些街道的故事关注到街区本身,改变就会自然而然地发生。 这本非营利性街区刊物《新华录》的创刊号发刊词这样写道:“这里的居民、店家,在这里工作学习的人们,人人都是街区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这个街区的过去、现在与未来,对于共享共创街区的彼此,都有着重要的影响。然而,一个街区是否有温度、有魅力、有生命力,也同样取决于社区的每一个人。”


第二期《新华录》的主题为“可持续生长的街区”,封面中是由共创小组的Kevin和麻进发起的社区艺术创作项目。艺术家麻进用回收再利用的快递纸箱作为主要原材料,配合透明胶带、双面海绵胶、剪刀、美工刀等随处可得的工具,在志愿者配合下完成了这个名为《未来》的作品。活动还延伸出了“我心中的垃圾桶”互动绘画活动,Kevin带领孩子们从小处改变了社区的关系。


像这样遍布在新华路的低碳可持续生活方式还有很多,一年不买新衣不网购的零垃圾生活倡导者,几十年为邻里改衣的红帮裁缝,用废弃毛线做手工的“弃资手作公益”……街区中的环保“基因”就这样在新华录刊物中被记录与联结了起来。

如果人与人之间长期有紧密的关系和连结,那么每一个个体在社区里发起一个小小的行动,也会变得越来越容易。在开展社区营造的第四年,“大鱼营造”的联合创始人金静又做了一件特接地气的事儿:把自己的婚礼放在社区里举行。

“长衫跟旗袍是问社区里的裁缝师傅租的;仪式上的所有的食物都是街坊们的手作……对于我跟我先生来讲,其实这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整个城市高速发展的环境下,我们早就不太敢去麻烦别人了。因为这个婚礼,我们踏出了这一步,也收获到了非常多的温暖跟感动。”


在金静策划的新华社区的可持续婚礼中,自行车队代替了轿车。







随着城市化的进程,新的人群在城市中出生和成长,他们需要一个有边界、有温度、有丰富内容的社区作为长大后的精神归属地,文化艺术在这个空间中能提供非常重要的情感链接。
在2021上海城市空间艺术季中大鱼营造参与策划了新华社区的“人人街区计划”,其中的“一平米行动”计划,通过“每个人都可以通过改变身边的一平米,从而让社区更美好”的角度,由社区居民发现身边的种种议题作为起点,通过工作坊形式共学,与作为支持角色的青年设计师、艺术家组队共创,由专业导师指导,探索人人参与发掘街区价值的路径。
散落在新华街区街头巷尾的10组作品,关注了多元的议题,呈现儿童友好、代际交往、环境营造、宠物友好等不同内容。一平米快闪书摊、记录心情的信箱、一平米市集等活动让创意的闪念在真实的社区生活场景中碰撞出新的浪漫。



而在城市空间艺术季中的新华社区乐业单元中,大鱼营造的「新华在地策展人计划」以“营生记”为主题,关注社区中小型商户企业的生活状态,协助他们积极尝试自我展示,并在社区中更好地就业。
如何“营生”,何为“宜业”?水果铺、咖啡厅、花店、书店……10个居民策展小组,策动8个社区店铺,关注8种“营生”背后的故事。在策展人看来“营生不只是‘营生’,而是人的生活信念,无数“、‘营生’连接在一起,构成了我们熟悉的生活质感。”







🌈🥚


MAY姐的上海新华社区快闪之旅,真的收获满满!其中,最让我印象深刻的,要数那些深耕社区“毛细血管”,努力激活社区新鲜血液的工作人员们。
在新华社区之外,大鱼营造还参与上海低碳社区之一仙霞社区的“社区微更新促低碳社区建设”。在经过微更新后“变身”的社区居民公共活动空间中诞生了“闲下来合作社”。其中的“社区自助杂货铺”使得社区居民有地方进行以物换物,从而减少过度购买衣物产生的碳排放。

而“闲下来合作社”的主理人西瓜,与大鱼营造青年组织联合创始人金静,两位都是既充满奇思妙想、又能稳住邻里矛盾、还能激发居民能动性的女青年。她们最近在接受播客节目《问题青年》的采访时,分享了各自在一线工作中如何化解难题、创造机会的思考——


From:大鱼营造 | 金静


我们在新华路的社区运营已经做了四年的时间了,持续耕耘一个地方的土壤的话,其实人与人之间的网络关系就会自然形成。让更多人可以成为社区中的设计师,或者说自己生活的设计师。当人们把自己放在设计师这个角色上,就会自然地产生能动性,希望将社区打造成自己想象中的模样。比如一些居民希望将水果店变成歌厅的模样,他会通过自己的行动去落实这个想法,而水果店的店家也会觉得自己的知名度更高了,可以举办更多像是读诗会、电影放映会的活动,扩展更多可能性。 我会觉得 社区真的很像美术馆,它具有公共性,同时又能充满创造力,我们其实就是在将这些空间的创造力激活,让更多的人可以在其中发挥自己的能力,和社区共同成长。”



From闲下来合作社 | 西瓜


我以前是一个非常害怕矛盾的人,甚至在别人吵架的时候总想着要躲远一些。但作为一个空间的主理人,我不得不站在最前面去听到所有人的声音,协调多方的关系。所以我现在感觉自己会有一种能力,就是从大家表达的内容里知道他们真正在意的东西是什么。其实在一些矛盾和争执中,每个人都希望自己的诉求被听见,可能就是“被听见”这个过程本身就能让矛盾得到缓解。
虽然这些矛盾未必能得到一个很好的解决方案,也造成了闲下来很多初期主理人因为失望离开了这个项目。但我觉得闲下来合作社的任何一个项目或者任何一个团体,其实都是流动的。后来我们也加入了新的伙伴,到目前为止大家都能保持着非常同频的步伐,这也支持着我们在下半年的发展过程中非常顺利。

本文照片来自 @人文长宁 @大鱼营造 @青年志Youthology照片版权归上述平台所标注主体






全国优秀低碳社区探索之旅 · 上海站到此就要划上一个圆满的句号了。
下一站,我们要去哪座城市呢?
请继续关注零碳实验室的后续更新!




推荐阅读 >>

不卷了,这才是深圳青年的可持续生活

在大梅沙碳中和社区,构建新型社区样本

深圳青年人新晋团宠:虻虻哒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