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帐号已被封,内容无法查看 此帐号的内容被自由微信解封
文章于 2019年5月16日 被检测为删除。
查看原文
被微信屏蔽
其他

【河马说机枪】新中国自行设计的第一支机枪,却折腾了25年

扬基帧察站 扬基帧察站 2019-02-26


【上期内容:“台风”面前,甭管咱们的苏-27还是强敌的F-22,人人平等!


又到了河马说机枪的时候,本期我们来聊聊中国自主研制的第一支机枪——67式。


开头当然还是——无故事,不河马。



67式的改进型67-2


虽然没打过67式(该枪有多种改进型,下文简称67式),但河马也是在10米内的距离上观看过67式射击的。


那是在2001年,河马还在舟山读小学五年级,学校组织学生到位于干览的陆军某部教导队进行军训。一般印象里,舟山是个海军云集的岛城,但到了干览便有不同的风景——这个区域里,有着很强的陆军气息!


大概是这种形象


坐着大巴车开赴军营的我们,便在路上碰上许多全副武装,正在依托郊区环境进行训练的步兵小组。他们头戴GK80,身穿87式丛林迷彩服和81式胸挂,使用81式枪族......甚至看见他们拖曳、拆解运输大口径迫击炮,车窗外风景一闪即逝,关于迫击炮的记忆颇为模糊,我就记得似乎是圆形坐钣,一双手掌合抱的粗细,架炮高度到达士兵的胸口甚至往上(莫非是老120迫?记不得了)。


相比身着颜色浪漫的海军军装,总是与银灰色舰艇一起出现的水兵形象,这些陆军军人,透着一种凶猛、剽悍的独特味道。再后来在舟山城里看见陆军和陆战装备,也就没有这次那么记忆深刻了——无非是成排卡车载着军人,平板拖车上拖着63A水陆坦克,或者台海局势反反复复地紧张时,公务员被组织起来进行军训,恶劣天气的街头,偶尔能看到陆军军人进行巷战相关训练。


当年读初中时,大雨天骑车经人民北路、向昌国路回家时,就曾看到一彪陆军战士,背着81-1步枪一路冒雨狂奔


小学生的军训本身,自然没有特别多的花样,无非是“立正、稍息、跨立、原地踏步、齐步、正步、跑步走”,还有军体拳、唱军歌和喊口号。不过依托驻军的条件,大家得以远离自家,住在军营里,也就有了很多不一样的体验。


小学生不是真正的士兵,自然也不会被组织起来打扫厕所,面对恶臭的旱厕,于是河马及几个部队家的孩子,经常会跑超远的路,贼溜溜地跑到教导队队部的厕所去方便。而在寝室里,还有好多......可能是上一批新兵庆祝训练结束剩下的二锅头(现如今禁酒令下,肯定是没这光景了),还有男生因为女同学而打架,最终发展成为寝室之间的群架,甚至用上了67式训练手榴弹……


河马隐藏在最后一排


军训会操的所谓操场,其实只是一块有超长椭圆形泥土跑道,中间是杂草足球场的野地。在我们军训的过程中,还有一个排的民兵在这里进行了训练。今天回忆起来,他们的形象是颇为精干的,应该是民兵中的骨干——即所谓“基干民兵”。


瞎画的位置关系图,等高线比例什么都是错的,无法细究


最初,他们的训练区域距离我们走队列的土跑道很近,是使用81式步枪进行各种姿势据枪,进行空击训练。方法特别好玩,是枪栓上挂着绳,每次击发,教员向后拉枪栓,模拟射击的后坐力和枪机复进动作。而后他们向跑道远端行进,以步兵班为单位对着山丘上的靶区进行步枪实弹射击,除了报靶员,还有一个干部拿着85式狙击步枪进行观靶。


而一直没有离开我们队列附近的,是重机枪班。在其他民兵步枪手进行各种科目训练的时候,他们在地上铺着布对机枪进行分解结合保养维护;当民兵步枪手进行实弹射击训练时,我们这些小学生队列就被收窄,避开实弹射击区域;而重机枪手则在进行土工作业,挖了个简易掩体,把三脚架固定稳当。



随后就快到了午饭时间,小学生队列被解散,大部分返回军营;像河马这样的就蹲在67式重机枪阵地旁边,围观他们进行实弹射击,枪声震耳欲聋,弹链蹦跳,尘土飞扬,曳光弹在空中画出美丽的弧线,在他们完成射击训练后,我还捡了个覆铜钢的53式步机弹的弹壳,留作纪念。


这就是我,与67式第一次“不那么”亲密的接触。


大概是这样的机枪阵地,注意三脚架埋的很深


又是离题万里了,姑且先简单介绍一下武器本身的性能吧。67式机枪,使用50发弹链鼓或250发弹箱,开式弹链供弹,单程进弹(即所谓shove through,双程进弹英语是pull back,要拔出弹药再装弹),导气式自动原理,枪机偏移闭锁,开膛待击。重机枪状态(三脚架)有效射程1000米,轻机枪(两脚架)状态有效射程800米,可射击500米以内航速为900千米/小时的敌机和伞兵。战斗射速300-350发/分。


作为新中国第一支自行研制的机枪,67式在设计的时候是充分博采众长的,其枪管更换原理,参考了53式重机枪;导气箍的气体调节器设计,源于56式班用机枪,枪机偏移闭锁原理,则来自于伴随我军漫长战斗历程的“捷克造”ZB26。


67式导气箍里的气体调节器

56班机的气体调节器


67式的枪机框

ZB30的枪机框,注意闭锁斜面(如果说捷格加廖夫的专属特技是腮瓣闭锁的话,捷克造的专属特技就是枪机偏移闭锁了)


而针对之前提及的57式重机枪有“掉弹头”现象,67式设计了一种新的开式弹链与匹配的单程进弹。


这图还是要再发一遍


显然,这是国产弹药带来的的问题,之前文章提及,加兰德的底火驱动自动方式武器,最终失败的原因,是美军为了保证.30-06弹药在机枪上可靠发射,加固了底火的结果。老生常谈的话,机枪这类武器,其相对粗暴而持久的供弹动作,对弹药本身的坚固程度提出了很高的要求。


剥壳式弹链,由脱单齿将弹药“剥离”弹链,随后由枪机一个动作完成推弹上膛击发等等等等


既可以牢固固定弹链上的弹药,又解决了凸缘弹单程进弹问题,可以说是很妙了——非常有意思的是,按说67式也随着我国对外援助的脚步遍及世界各地,但是西方枪械迷对其却是一种“又好奇,又不懂”的状态,根据河马在外国论坛上谈笑风生的经验,他们连弹链怎么折腾都没搞懂……


然而对67式的正面描述,大概到这里就得告一段落了。


我军轻武器型号后面跟着一个尾缀,是个司空见惯的现象。比如56-1式、56-2式、81-1式、包括现在的95-1式。而尾缀数字最大的,应该是69式40mm火箭筒了,根据其弹种不同,一直发展到69-3式。


40火的弹头外形变化都很大


这些改进,或提高便携性、或改善人机功效、或提升破甲能力。虽然由于装备潜力逐渐被吃干抹净等种种原因,很多改进型旧装备或许也已经不再适应我军需求,但再不济,依然算是一种尚且合格的武器,比如69-3式40火,比如56-2式冲锋枪。


唯独67式的改进故事没法简单概括。67式最早的名字,是“1967年式7.62mm轻重两用机枪”;而到了后来的67-1和67-2,连名字都改了,改叫重机枪了。


1967年式7.62mm轻重两用机枪于1959年开始研制,1967年设计定型,1970年开始生产并交付部队使用。


1967年一1式7.62mm重机枪是67式7.62mm轻重两用机枪的改进型,因其装备部队主要作重机枪使用,所以改称为重机枪而不再称作轻重两用机枪。该枪1978年设计定型,1980年生产定型。


1967年一2式7.62mm重机枪是67式7.62mm轻重两用机枪的第二次改进型,1979年12月开始研制,1982年1月设计定型。


——《枪械手册》,国防工业出版社,1985年版



实际使用中的67式轻机枪状态,非常罕见,在网络上的图片更是少之又少,曾有军事博主询问这是什么武器的


更多是在书上才能见到,看着十分古典


如今在我军基层部队,随着67系列逐渐退出历史舞台,88通机装备数量相对有限,反倒是89式12.7mm重机枪更多占据了连一级支援压制火器的角色。面对这种情况,总有读者说,我们不能少了中型机枪如何如何,包括畅想“通机下班”之类……然而实际上中型机枪的淡出,比如今被网友批判的我军“盲目迷信小口径”发生的还早。


插一句,早年间我国对通用机枪的正式称呼也是多种多样的,比如67式是叫轻重两用机枪,而80式是叫多用途机枪。


80的故事,河马以后也会提及


67式原本的使命,是替换53式/57式重机枪和58式连用机枪。一如河马所介绍过的那样,原本的58式连用机枪,是从53式轻机枪进行修改改进而成的。它虽然强化了导气箍、枪管等部件,但是持续射击导致的过热,仍是无法违背的物理法则;所以不能换枪管的58式,这时候就有些尴尬。


弹链机枪的火力持续性,自从告别水冷之后,就是以快速更换枪管实现的。53式与57式重机枪尽管性能尚可,但也太老太重,确实需要新机枪予以替换。在1979年对越自卫反击战之中,此时理应挑起大梁的67式的位置是……


并没有,各部队的主力还是53/57式,以致于这两者“护盾笨重,枪架的轮子不适应山地作战”的描述,常见于作战经验教训文字记载之中,而这本不是该由它们打的仗。


当改到67-1式时(注意导气箍),终于是一种靠谱的机枪,可以与PKM这样的大牌并肩作战了,图中拉机柄处于装填位置,不过也没法用我们的手册要求也门的武装人员


67式的问题,是这样的。


射击精度不稳定,新枪时射击精度尚好,使用或训练一段时间以后,由于缓冲器的磨损,间隙变大,射弹散布明显增大;机枪连续射击过程中发生卡壳故障时,如果枪管温度过高会使已进膛而未闭锁的枪弹自燃,引起膛外爆炸事故;恶劣的使用条件下或机构磨损以后射击,机构动作可靠性下降,尤其是卡弹等故障明显增多。

——《枪械手册》,国防工业出版社,1985年版


而因为67-1与67-2都被改为彻底的重机枪,其大量改进工作的着眼点是枪架部分。所以河马接下来的重点不在于这部分,着眼点更多在于武器本身。从这些问题来看,67式的毛病,一点都不少。


使用夜视瞄具状态,两脚架已经取下


67-1的改进内容包括,增加枪机框的行程,降低射击频率,减小后坐到位的撞击;增大枪身抛壳窗面积,减少卡壳故障;加粗枪管高温区的直径,增加热容量,降低枪管的最高温度,避免膛外爆炸故障;枪机框右前侧增加一个滚轮,由滚动摩擦代替滑动摩擦,减小供弹时的运动阻力;消除卡弹链末节故障。


如果说从67-1到67-2的改进,是将好改到更好,那么从67式到67-1的改进,是解决了诸多堪称致命的严重问题。


耐用性与寿命优化——降低射速,减小后座撞击;可靠性优化——扩大抛壳窗,改进枪机框,防止卡弹与卡弹引起的枪弹自燃膛外爆炸。


自动武器的进弹部分,是个老大难问题,世界性的老大难,如何解决?只有靠勤奋,去反复试验,去反复调整,67式到67-1,才终于解决了这一系列问题


而67-2的改进,更多在于细节的调整,比如气体调节器的外形改进;提把的改进;枪管材料的改进;弹链的改进(又是从50发一节改为25发一节)。



从1967年设计定型的67式,到1982年设计定型的67-2式,耗时15年时间,我们终于将这套武器系统调整到了真正靠谱的状态。


说到这里,读者可能会得出一个结论,67式很不怎么样嘛!这也是河马在较深层次了解67式机枪后,初步的感受。但是正如之前自嘲,我是边学边写,好比一边铺轨道,一边跑火车,现在还不至于出轨。


我超努力的好吗……当然,出纰漏也是不避免的


这个世界又不是真空的,时间也不是凝滞的。直接将67式与其他著名机枪对比,的确说不上出色。但任何武器的发展,都有其背景。


相比之前5字头年份的各型号机枪,都是有苏联原型可以借鉴仿制的。67式,是中国人真正地由自己来努力设计制造的第一种机枪。67式在设计上,这里那里的不成熟、欠考虑,都是必然会出现的。这其中的走弯路、乃至掉坑里,是中国轻武器工业必须去经历的磨难。


在之前战争中经受考验的苏制成熟轻武器,自然更容易受到其他战场上士兵们的欢迎


更不要说,67式这个型号所代表的年代,是意识形态狂热裹挟整个国家发展的时代。67式的问题的确有设计上考虑不周,但是生产上也难辞其咎。比如,供弹不畅卡弹在灼热的枪管,导致枪弹自燃膛外爆炸,这的确是有的,但是各种教材手册里指出枪管尾端弹头边缘倒角未加工(漏工序)这种情况,设计再好也解决不了的。


一如河马在介绍FG-42伞兵步枪时嘲笑M60抄都抄不明白那样,轻武器轻武器,一点都不轻。机枪,至今依然是步兵火力中不可或缺的重要角色。如今的机枪,不仅要步枪到哪里,它就到哪里,还要干许多步枪干不了的重活累活。


这活步枪肯定干不了


在轻武器机枪这个方面,西方人走在前面,那么多年走下来,那么多大师,那么多能工巧匠,那么强的工业实力作为支撑,尚且需要一代一代努力试错,我们缺了那么多课,难道指望在补课的时候一帆风顺?我们勤劳、智慧、勇敢,不代表我们能够凌驾于发展的科学道理之上。


这些磨难,可能不是靠一个型号就能完全渡过的,但是无论如何,我们在67式上学会了如何从头设计制造一挺机枪。


全套重机枪状态(包括瞄具)的67-2


姑且用非常官方的表述来结尾吧:


1967年式7.62mm轻重两用机枪是我国自行研制的第一挺通用机枪,在此基础上又成功推出了改进型67-1式和67-2式重机枪。67式机枪系列在我国机枪发展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系列索引:

【河马说机枪】朋友,你听说过58式连用机枪么?

【河马说机枪】为了这款百年弹药,中俄机枪折腾出了N种花样

【河马说机枪】人民军队首种弹链轻机枪:名门之作,打遍全球


评论上墙不易,推荐个容易上墙的;
想贴哪都能贴上的酷炫玩意儿,
还软硬咸宜,
不试一下嘛? 

感谢新老朋友鼎力支持,我们会再接再厉,希望您的打赏变本加厉!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