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帐号已被封,内容无法查看 此帐号的内容被自由微信解封
文章于 2019年2月23日 被检测为删除。
查看原文
被微信屏蔽
其他

同样是改进经典装备,“世界第三军事强国“咋连...都赶不上?

扬基帧察站 扬基帧察站 2019-02-23

【上期内容A:【帧好看】面对FBI战车的165巨炮,敌人的爱好竟是送绿帽

【上期内容B:苏-30的壳子+苏-35的瓤子,印度就拿这凑合对付歼-20?


今天河马发现了一件4年前的事情......虽然是火星长达4年之久,但是这个消息,依然让人极度震惊。


缘起是这张图,一支崭新的TT-33(类)手枪


越南人民军当年的发迹史,既是中苏两国强奶的历史,也是靠自己不计伤亡到近乎无脑地硬A美国人的历史。因此,越南拥有大量TT-33或者中国版54式手枪,乃至自身仿制的型号(越南语súng ngắn K-54,K的意思是Kiểu,意为X型/X式),都很正常。


所以刚看到这图,我原本以为这是个报道越南人民军某部军官,改革关头率先垂范,精武强能练本领、心无旁骛谋打赢的一条新闻,枪嘛并不重要。


然而这条新闻的核心恰恰就是——


越南人民军又装备了一种TT-33啦!如图所示,型号是K14


K......14?越南好像没什么特殊历法,14的意思是……难道说是2014年定型的?


当时我的第一反应,就是……



河马一开始真的不太敢相信这个事实,但是查了查资料之后发现,这的确是2001年开始发展的一种新型号手枪,而且是经历了长达13年之久的发展历程之后(从分解图来判断,主要是解决双排单进弹匣问题),由Z111工厂生产,终于在2014年5月20日装备越南人民军。


改个TT-33怎么就那么费事儿呢?所以我们有必要先来把TT-33这支名枪好好说道说道。对于TT-33,小时候第一眼看到这名字,我就记住了,因为名字里的型号和数字高度对称,非常好玩且好记(养鸡:按此逻辑,你应该更记得住R-73空空导弹的北约代号AA-11啊)。


这是苏联1937年生产的TT-33手枪,型号里的两个T,一个代表图拉兵工厂,一个代表托卡列夫(话说这命名方式真特么英国)


后来呢,了解到TT-33之前有个TT-30,生产时间是从1930年到1936年,在1937年改进为TT-33型手枪。TT-33的改进主要是简化生产,为此主要的改进是取消一体化可拆卸的击锤组件,枪管闭锁环套也变为一整圈。细微的改进则有枪管、扳机、扳机脱离器(disconnector,汉语术语可能又错了,在发射后使阻铁复位,防止半自动武器打出全自动射击)、套筒释放钮;据称在1946年还有一次简化生产的改进。


虽然苏联原计划是以该枪替换纳甘转轮手枪,但是这种手枪与纳甘转轮手枪都在二战中频频上镜。


54式手枪枪管偏移闭锁的工作原理


网上找来的挂图,右上角彩色剖面图更好理解一些


TT-33手枪最著名的图片


该枪采用枪管短后座自动原理,枪管偏移闭锁(也称枪管摆动式、起落式闭锁),光在原苏联,其总产量就高达170万支。其鲜明特点就是没有正常概念中的保险,仅有击锤半张开模式作为保险——以现代观点来看,是一种操作起来有一定危险性的手枪。



TT-33使用的是7.62×25mm托卡列夫手枪弹,是一种很强的手枪弹药,具有穿透力高、弹道低平的特点,而为了安全发射这种弹药,TT-33虽然简单到简陋的程度,其强而有力的闭锁机构,使得其有使用9×23mm温彻斯特这样的强力手枪弹改型。


与苏联其他武器一样,这种武器战后足迹遍布整个(亲)东方阵营国家。比如在我国,就发展出51式手枪,而后改进为54式手枪,是为大名鼎鼎的“大黑星”。


51式手枪,7.62×25mm托卡列夫弹的我国型号,也是51式手枪弹


54式手枪(除了大黑星的诨号,早先还有我国媒体,将全尺寸战斗手枪统统叫作“仿54”的恶例)


如果问河马对TT-33有什么感受的话,那就是——这种手枪人机功效很一般,握持感极差,指向性极差,几乎每发射一枪之后都要重新调整握持姿势。而由于我军在装备92式之前,除了54式没什么可选的军用手枪,我们倒是经常听闻,也见过一些能把这种手枪用的很顺畅的人。以河马本人的观感,这帮高手玩54式的方式简直是“出神入化”,可以说是手枪大师了。


不过河马之前在文章里也提过,除去针对民用市场的各类改进型TT-33类手枪之外(比如北方工业使用9mm鲁格弹药的213型),在各国军队大规模配发装备的TT-33类手枪里,是有一个非常优秀的改进型的;它提升了握持手感、人机功效、优化了武器的指向性,可以说是TT-33中的佼佼者。


那就是!


朝鲜的68式手枪!


用河马的话说,一般的TT-33类手枪,都是由谜之弧度组成的轮廓线条,一看就能感觉到年代感。唯独朝鲜的68式,长得相当有现代感。而且河马的某位朋友说过,这是他操作过,手感最好的“54式”了,其握把修型的效果,就是握持感提升很大——而因为TT-33原型的握持感实在太差,过于鲜明的对比,经常有人用极佳这样的超高评价来描述朝鲜的68式手枪。


从外形上来看,这种手枪的套筒解脱杆也经过调整,使得手感进一步提升。而非常有意思的一点,就是朝鲜人把握把侧面的弹匣卡榫,挪到握把底部(heel release),这种弹匣卡榫是非常欧洲传统形式的,也是比较老式的。


注意握把底部的突起


但是从有限的视频资料,以及观摩过人民军训练的朋友的说法来看,朝鲜人民军以及其他使用68式的单位(例如人民保安省、护卫司令部等强力部门)有他们自己的训练方式与方法。不能简单地以“退步”作为其描述。


既然办公室里有个“精朝”养鸡,河马也会或多或少地多看几眼朝鲜的轻武器——这就发现了更有意思的内容。朝鲜人对TT-33的改进不仅仅是外形和人机功效上的,他们还改了枪管的结构。TT-33枪管偏移闭锁,是靠一个铰链来实现的,朝鲜的68式,却改进为一个斜面钩爪。即使是文科生河马,也能看出这种改进的

好处:强度提升,减少活动机构,同时不影响开闭锁动作效果。


举个类似的例子,从M1911的铰链结构,到FN勃朗宁HP上变成闭锁钩爪,也是同一原理的重大改进。


不完全分解状态下的朝鲜68式手枪,注意亮闪闪的枪管组件


朝鲜68式手枪枪管斜面钩爪特写


“正常”TT-33的铰链特写


虽然这种手枪在朝鲜以外极少,但是美国民间还真有那么几支68式


好了,现在问题来了。1968年(以68式名称为解释),那是在TT-30手枪出现38年后,朝鲜对其不仅进行了仿制,并且从外到内都进行了颇具匠心,成效显著的改进。


越南K-14手枪枪管,除了比K-54长了几毫米之外,闭锁结构还是和经典TT-33一样的铰链式


其他的改进也就是改了弹匣,改了握把(变肥),改了塑料握把片



但是反观“世界第三军事强国”啊,到2014年了,还在各种结构上完全仿制一支1930年的武器——除了将原本的8发单排单进弹匣,改为13发双排单进弹匣之外。

比较常见的弹匣形式——单排单进、双排双进、双排单进


说到弹匣,单排单进最为传统,也是可靠性最高的,但是弹容量较少;双排双进是大部分自动步枪弹匣采用的形式,但对枪机推弹部分的外形有较高的要求;双排单进是大部分现代自动手枪的弹匣形式,兼顾弹容量和对枪机的“友好”,缺点是装弹时要让弹药在弹匣里挤来挤去排成纠结的队形,比较痛苦,一般也配有装弹器。


虽说河马一直在强调,轻武器的设计、制造、工艺环节,包括改进工作都很不轻松......但在这种种的不轻松当中,河马也说过N次,不要小看弹匣!弹匣是自动武器可靠运作的基础,弹匣,很难造。


话虽这样说,然而改个弹匣改了13年之久,这也太……太废柴了吧!而且,据网上美国枪民的体验(别问我为什么越南人民军的新手枪,美国人怎么这么快就弄到了),这种弹匣的装填过程非常非常痛苦。


透明塑料弹匣能看到双排单进的结构


总之啊,74年过去了,越南人再度装备了TT-33。然而缺乏现代保险机构,握持感不佳,指向性糟糕的问题,一个都没有解决,只是增加了弹容量,加厚了握把。可以说,改进只有一点,缺陷全部保留……而且,河马还对这种武器具体实际运作的可靠性,存有不小的疑虑。


托卡列夫:越南达瓦里希,WTF?!


当然,本文讨论的TT-33及其各种衍生型的水准,还是仅仅从设计层面来看的。如果讨论一下加工工艺,54式也好,68式也好,K14也好(毕竟实物都被拿出来对比过了),那都与轻武器行业发达国家差距相当的大。毕竟轻武器看似简单,但是要往世界一流发展,那也是有相当的难度。


K14与68式的对比与分析写到这里,倒是让河马在越南和朝鲜这两个国家的军工发展层面,思考或者说乱想了一些东西:


先得罪您老人家一下


作为一个接受过一定程度社会科学学术训练的人,河马得说——大概是由于中华文化圈的辐射影响吧,越南人的心气,是很高的。自称“小中华”也好,当年叫嚣“打到昆明过春节”也好,都是其体现。


在给法国人和美国人制造了惨痛的回忆之后,这种心气儿可谓达到了顶点;乃至在从1979年开始的十年南疆烽烟中,由于我国国内基础设施的提升、通信的便利以及文化氛围的改变,综合“文革”后的影响等因素,越南人的确在我国相当部分大众心目中,存在“挺能打”的标签。


1975年4月30日,杀进“总统府”的五对负重轮,是一辆59式


但是真的认真分析起来,背靠社会主义阵营两大国的越南,同时接受中苏的支援,在武器装备上,简直是锦衣玉食:拥有大量12.7mm口径的DShk和54式重机枪,大量T-54/55和59式坦克,大量130mm以上口径的曲射火炮,大量S-75防空导弹……


结果依托海量高机,野战防空不会玩,反倒让美国人充分演练归纳总结出直升机在丛林战中的用法;


尽管后来把损失渲染的很惨,但其实以越军的防空火力,美军的损失本该更惨的


装甲突击——突击效率远不如近卫汉城柳京守105,损失效率倒是绰绰有余;冲进西贡的那支部队原本带头大哥是T-54/55,然而在最后一击的时候主力已经由59式担纲;


有效的火力准备屈指可数,重炮大多变成美军战果中的“M46 cannon”……


打S-75,从基本型“德维纳河”打到S-75M4“沃尔霍夫”,免费帮着毛子在战场上升级武器,然而打到毛子自己都心疼……


一言以蔽之,营级以上规模作战完全胡来,经常不计伤亡无脑强攻,技术兵器运用一塌糊涂,导致作战交换比惨不忍睹。如果不是美国国内环境和发达的传媒影响,战争结尾显然不是如此这般。


当然了,小股精锐,那也算是人家的民族特色


想想现在越南人民军还在用的、锈迹斑斑的AKM;现在还在把54系列和62系列两种五对轮不加区分混着用……一个被宠坏的、盛名难副的熊孩子而已,甚至可以说是冷战中东方阵营之屑。也难怪到21世纪,还能搞出仿制加大弹匣版TT-33这种惊世骇俗的套路。


反观朝鲜,拿68式对比?那只是为了方便对比朝越两国对TT-33的改进的方式而已。今天的朝鲜一线军用手枪,早就是仿制CZ-75的“白头山”了——冷战时期就被称作是华约阵营最好的手枪,即使今日在美国挑剔的民间武器市场都能占有一席之地,不乏忠诚拥趸,朝鲜人的眼光没毛病。



而朝鲜自己整出了一堆七七八八的轻重武器,比如养鸡之前讲的从T-62的基础上逐渐发展出类似T-72的一票坦克,更不用说其核导事业,排除千难万险,后来居上,达成如今实际位居世界第五的技术装备能力,更是令世人瞩目。


同在亚洲饱受殖民压迫,同在二战后才获得了民族独立,同样是以引苏装备作为装备体系的基干,越南(我才想起来它还统一了!)和朝鲜乍一眼看来,似乎在方方面面都有可比性……但是,细思恐极啊!真的是没有对比,就没有伤害。


“小伙子,这五千朝元给你买瓶冰廓落”


一个1968年就能对TT-33手枪作出深度改进的国家,无怪乎今日能够成为维护世界和平的重要力量;


而一个2014年竟然还要量产装备近乎原版TT-33的国家,也难怪国内乱象丛生了......


秋天到了,该换鞋了

换鞋还得系鞋带

那么

试过一键搞定的爽快吗?


感谢新老朋友鼎力支持,我们会再接再厉,希望您的打赏变本加厉!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