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帐号已被封,内容无法查看 此帐号的内容被自由微信解封
文章于 2019年2月23日 被检测为删除。
查看原文
被微信屏蔽
其他

【河马说国枪】走进半自动时代:美英帝国的“四大馈赠”

扬基帧察站 扬基帧察站 2019-02-23


上期内容:神秘的国产舰载预警机,咋还找不着一张天上飞的图?


【河马说国枪】这个系列文章终于重新启动啦!书接上回,上次说的是我军从日本侵略军手里夺取的三八式步枪,这回就多说几支枪——是为解放前拾遗。


首先问个问题,“大巴力士”是什么枪?


这样?


显然不是这样,盖因我军战士口音天南海北,加之建国之初我军装备的各类杂械泛滥,登记名称的时候出现了偏差。所以这个在某军工厂厂志中出现的,奇怪的“大巴力士”,谜底是平平无奇的“大八粒式”,只是被完全按照发音,以一个“外国名字”记录下来。当然它也确实是把外国枪——没错,美制M1加兰德半自动步枪。




大八粒、八粒快、大巴力士


手持M1加兰德式步枪的中国人民志愿军战士押送“联合国军”战俘


“大八粒”,是近代中国对各路洋枪的典型而又朴素的描述之一,就像“毛瑟二十响”那样。“大”枪(相对于卡宾枪),子弹有“八粒”,描述的就是这种步枪的供弹具——八发漏夹(整体式桥夹)。


我军抗美援朝战史中头号狙击手张桃芳,虽以这张经典的手持莫辛纳甘的图闻名,但他也曾使用过M1加兰德步枪,并且有非常正面的评价


关于这种漏夹,得提一句,就是网上所谓“漏夹打完弹出‘叮’的声响,会被敌军利用,而美军也有专门拿空漏夹敲出声音,引诱敌军现身”的说法,并不确切。


这一说法最早的书面源头是罗伊·F·邓拉普于1948年所写的《前线军火》(Ordnance Went Up Front by Roy F. Dunlap),但是里面提及漏夹声响的场景,是在太平洋上的瓜岛,并描述此事引起阿伯丁试制M1加兰德塑料漏夹云云......但这一切,却是邓拉普本人“听说的”(当时他在北非)。


而在真实的战场上,双方射击声已经很大,更有对方射来的以超音速飞行的弹头在附近产生一声声音爆,对面还能听到自己这边漏夹弹出的声音,并不现实——不过巨大漏夹在眼前弹出来的情况,倒是利于射手本人发现弹药打空。


1998年再版的《前线军火》,这是一本很好的书,作者是个步兵,同时也是个专业轻武器军械师,他的第一手经验非常丰富、深刻且独到,但是诸如“漏夹噪声会引起敌军注意”这样的第二手信息,可信度就大打折扣了



大八粒名字的由来,双排交错八发漏夹


M1加兰德步枪是大家约定俗称的名称,正式名称为“美国步枪,30口径,M1”(U.S. Rifle, Caliber 30, M1)。它由约翰·加兰德于1928年设计,在1936年取代M1903式步枪成为美(陆)军标准步枪,生产时期从1934年到1956年,总产量达546.8万支。


该枪使用弹药为.30-06(7.62×63mm),活塞长行程自动方式,枪机回转闭锁,8发漏夹供弹,长1100mm,重4.31kg。设计师加兰德早年可是玩过不少底火驱动(Primer Actuated)自动方式的武器,而M1步枪的早期型,最初用的则是枪口集气式自动方式。


加兰德M1923,底火驱动自动方式的半自动步枪——加兰德在随后的设计中放弃了这种自动方式


枪口集气式M1加兰德的膛口部分


最常见的M1加兰德(活塞长行程自动方式)的膛口部分


M1加兰德步枪,自然是传奇。作为美军标准步枪,它在二战中的地位举足轻重,可以说是美军的代名词。二战后,它也被美国军援军贸到各个盟友国家。目前M1加兰德的地位,就好比(前)东方阵营的SKS/56半一样,是多个武装力量仪仗队使用的礼宾枪。


M1加兰德的弹药威力非常强大,.30-06(7.62×63mm)这种弹药,如河马之前各类作品中提及,体积很大,装药很多。这种弹药的影响也颇为深远,二战后西方阵营早期普遍使用的7.62×51mmNATO弹药(M14,FN FAL和G3等等),就是由其发展而来。


而7.62×51mmNATO后坐力大、自动射击控制不易的恶名,恰恰和其设计时强调“威力与.30-06差不多,但是体积缩小”,有着很大的关系。


.30-06在全威力步枪弹里,也是大个子了


我军较大规模获得M1加兰德式步枪,当然是抗美援朝战争中从美军手里缴获的。从1950年10月25日正式参战到1951年6月25日第五次战役结束,我军在运动战中共缴获27000余支半自动步枪,可以认定绝大多数都是M1加兰德。


尽管由于.30-06弹药后座力大,武器本身又很长、很重,导致其并不适合东方人使用,但其出色的可靠性、威力和射击精度,特别是半自动射击的巨大优势,使得战士们仍然对它评价良好,颇为珍惜爱护。


然而对于规模庞大的人民军队来说,两三万支步枪也不过是个小数目。随着苏式轻武器的整体换装,M1加兰德逐渐被送交后方,由于缺乏配件等原因,加之国内部队很快开始换装仿苏的53式步骑枪,因此M1加兰德在国内的存在感就更稀薄了。所以在这里它也姑且归入解放前拾遗的部分。




名字像个日本枪,为啥越到后来越不准?


前文说起M1加兰德,自然提及了所配用的弹药.30-06。而我军中更为常见的,使用.30-06弹药的武器,是M1903“春田”式步枪。


M1903步枪


该武器生产时间从1903年一直到1949年,总产量达300万支,长1097mm,重3.94kg,最初配用的是.30-03圆头弹,于1906年改为.30-06尖头弹(为此枪管、标尺都进行了升级)。


.30-03与.30-06对比


M1903,机械上其实没啥花头,除了细微的区别,不就是个美国毛瑟么!也正是因为M1903的多处毛瑟特征,毛瑟公司曾经提起诉讼,导致美国政府不得不支付专利费用——后来因为德国战败不了了之。


因租借法案,国民党军获得了大量M1903步枪,在国民党当局逃台之后,也一度是该军队的主力步枪。


电影里我军使用M1903步枪


国民党军的所谓美械火力部队,并没有豪阔到步兵标准步枪是M1加兰德的地步,但是因为这些部队配置的轻重自动武器齐备,补充了大量冲锋枪(M3、汤普森)、卡宾枪(M1卡宾枪)、轻机枪(BAR)和重机枪(M1917或其国产型/M1919),显得火力远超同侪——需注意,美械师的装备非常混杂,没有河马描述的理论情况那么齐备,混有7.92mm武器乃至日式武器的情况也存在。


总之,美械师步兵火力是总体上强大,但远不能和美军对标,即使这样,国民党军后勤上也顾不过来了,要是M1加兰德来了那就净添乱了。当然这也导致我军缴获了不少M1903步枪,比如1950年入朝前的中国人民志愿军第39军,全军万余支步枪中就有2400余支M1903。


39军入朝时号称“美式装备”,主要是因为拥有较多的美制冲锋枪、美制重机枪(M1917)以及60mm迫击炮,步枪仍以三八式为主


关于这种步枪,舆论中也是存在“谜之好感”,这种步枪精度高是没错的,但是制造工艺精良,质量可靠的说法,这就得仔细思考了——美国的确是拥有可怕的生产能力,但是一战的时候,美国还没有后来那么强大。因而M1903后期生产型,原来标准的4条膛线,被简化工艺为2条膛线,精度可就没那么好了。


使用栓动长步枪进行近战突击显然是不合适的——就有了M1903配套的佩德森装置,40发.30-18弹药(7.65×20mm)供弹




弹药“不好使”的英七七,为啥换弹药还失败了?


那么,是时候提一提英七七了。英七七,说的是弹药.303 British,用公制来看就是7.7×56mmR。


李恩菲尔德步枪,因为其标志性的后闭锁凸榫、闭锁枪机时击针复位,使得枪机轻快,拉栓行程短,战斗射速高而闻名。旧中国,戴扁盔用李恩菲尔德的部队也是有的,轻武器装备之混乱由此可见一斑。


这种步枪与我军的关系,还是一个模式——缴获的!而且解放战争里有缴获,抗美援朝还有缴获——毕竟英军还在用。以河马有限的体验来说,我是很喜欢关闭枪机时击针复位的。


甚至做过这样一张图



《我的团长我的团》电视剧里的远征军,有不少用英械武装起来的,图中是一支No.1 MK.III(可能有*),长1132mm,重3.96kg


一种步枪好不好用,还是要看体系是否配套——即使是一战二战环境下,相对简单的步兵和轻武器关系,也是一样的道理。


如果是二战德军的班组作战体系是围绕机枪展开的,英军则是贯穿一战与二战的栓动步枪速射体系……当然这个体系更适合一战,毕竟是能让德军产生自己攻击的阵地上,有着大量维克斯机枪的错觉。


电影《集结号》里主角吐槽了一句:“不好使!”图中是一支No.4 MK.1,长1129mm,重4.11kg

在我军的作战环境下,一没有长时间筑垒条件下的堑壕战,二没有稳定充沛的弹药供应,因而其弹药性能中庸、后闭锁凸榫强度不够等问题就可能会凸显,所以被吐槽一句不好使,也是正常。该枪在我军中的存在感也确实很稀薄。


说起来,无论是李恩菲尔德还是M1903或者说M1加兰德,他们的弹药,要么是.303 British要么.30-06,都是有着极为悠久的历史,属于非常传统的全威力弹。而这俩弹药,都有过技术层面上非常有希望的替代者。这两种替代者口径相若,都是7.2mm,分别是.276 Pedersen和.276 Enfield。


左二就是.276 Pedersen,作为对比,左一是6.5×52mm曼利夏-卡尔卡诺,左三是6.5格伦德尔,左四是7.62×39mm(著名的M43),左五是7.62×45mm捷克Vz.52


.276 Enfield


弹药的研发,可一点都不比武器研发简单。这两种.276弹药,确实弹道更平直,后坐力更小更可控,更适合未来向半自动武器发展。然而现实并不是这样,除了发展过程中的一些技术问题之外——比如说速射以后枪管过热,膛线磨损严重之类(特别是.276 版Enfield)——两场世界大战的迫在眉睫,使得更换弹药口径变得严重不可行。


原本配用.276 Enfield弹药的Enfield P13步枪


.276 Pedersen弹药配用的M1加兰德(原型)的漏夹,可以容纳10发子弹。所以说大八粒,还有差点变成大十粒的机会


所以尽管读者里很多人说,新弹药如何如何技术上更优越,然而这个问题比换个武器要难成百上千倍!人类历史是不断重复的过程,当年两种.276弹药未能取代.303和.30-06,而当下,比如西方军队普遍认为5.56×45mm弹药性能难以适应性能未来作战需要,6.8mmSPC或6.5mmGrendel说是技术上更优越……那么距离替换升级成功,还要多久呢?




它差点成了我军初代轻武器


拾遗篇的收尾,又是一个M1——M1卡宾枪。



M1卡宾枪在招标和研制的时候,其定位是非常明确的——小步枪。这种武器作为非战斗人员的自卫武器,轻便短小,易于携带。而在实际一线作战中,它也有着相当可观的效能。乃至二战中美军伞兵部队,有不少就是使用折叠托的M1卡宾枪。该枪长900mm,重2.4kg,使用.30卡宾弹药(7.62×33mm),活塞短行程自动方式,枪机回转闭锁。


.30卡宾就是这种弹药,其无缩颈的设计,并不是特别利于自动射击,容易因为射击后弹壳膨胀抽壳困难,弹药本身的性能也就那样了

由于该枪产量极大(比M1加兰德还大),使得它除了装备美军之外,还通过租借法案等方式大量提供给盟友。例如国民党军队就是从1942年开始换装M1卡宾,成为多支所谓“美械师”的主要装备。所以在我军光辉的作战历程中,早在解放战争时就缴了不少美军处理给国民党的M1卡宾。


上甘岭英雄阵地上欢呼的中国人民志愿军部队,照片正中就是一支M1卡宾枪


而由于该枪同样大量装备南朝鲜伪军(反正也是“国军”),所以在抗美援朝运动战期间,我军也大量使用缴获的M1卡宾(包括使用30发弹匣、增加快慢机的M2、以及极少量使用红外夜视瞄具的M3),以填补连续作战产生的步枪缺额。即使在全面换装苏制武器的阵地战阶段,轻便短小的卡宾枪依旧存在感十足。


注意最右边战士手中的卡宾枪


正因为这是一支长期让我军指战员爱不释手的武器,使得在建国初我军研制/选型单兵制式武器的时候,要求大量仿制M1卡宾枪的呼声也不小。包括著名的大连建新公司(它也是国内首个仿制PPSh-41冲锋枪的厂家)在内,很多厂家还造了一批样品。


然而随着仿制苏制轻武器的决策下达,我军这段短暂而辉煌的美制轻武器情缘到此基本结束,包括M1卡宾在内的各类美制枪械很快转为民兵装备。


而其“现代精神续作”列装人民军队,那就是很久很久以后的另一个故事了。


注意M3庞大的夜视瞄具




知其然更需知其所以然,了解历史上人类的智慧如何推动各种武器装备的发展进化,请扫描下方二维码关注“扬基帧察站”获取更多内容。


系列索引


【河马说国枪】从南昌到汉城:“老套筒”见证八一军旗红


【河马说国枪】你的名字只是过客:本该是中流砥柱的“中正式”


【河马说国枪】夺过来的武器,打出来的军威:三八大盖传奇

M1卡宾枪的“现代精神续作”是啥,大家猜一猜?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