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帐号已被封,内容无法查看 此帐号的内容被自由微信解封
文章于 2019年2月22日 被检测为删除。
查看原文
被微信屏蔽
其他

【河马说国枪】夺过来的武器,打出来的军威:三八大盖传奇

河马 扬基帧察站 2019-02-21

擦好了三八枪,嘿!子弹上了膛

挎上了指挥刀,心眼里直发痒

我背上了手榴弹,给蒋匪军好干粮

我刺刀拔出了鞘,刀刃闪闪亮

别看它武器好,生铁碰上了钢


(合唱段)

我撩倒一个,俘虏一个

我撩到一个,俘虏一个

缴上它几支美国枪,嘿!

我撩到一个,俘虏一个

我撩到一个,俘虏一个

缴上它几支美国枪!

(合唱段完)


我奋勇又当先,嘿!指东就到东

手榴弹开了花,勇敢地包围上

我地形利用的好,我动作真快当

我一阵风到跟前呀叫它把刺刀尝


(合唱)



《战斗进行曲》是一首好歌,是小时候外婆教我唱的——最初觉得是朗朗上口,而电影《战火中的青春》里,演员歌唱的时候表现力极强:准备战斗,擦亮刀枪,主角挥舞着指挥刀,合唱中有牙齿不太好的战士,结尾句画面,正好是机枪组给捷克造ZB-26轻机枪装枪管,这些画面至今印刻在脑海里。


前面的两位显然是机枪组,正在安装ZB-26轻机枪枪管


稍大一点,开始了解到这首歌,不仅仅是歌曲好听,歌词上口,豪气干云而已——同时也是一首军事教育歌曲,指东就到东(服从命令听指挥),手榴弹开了花(步兵五大技术之投弹,压制、震撼),勇敢地包围上(利用手榴弹火力压制效果冲锋),地形利用好(作战当然要运用地形),动作真快当一阵风到跟前(雷厉风行的作风贯彻到每一个方面),叫它把刺刀尝(近战夜战是我军法宝)。


当然,本周的歌曲已经介绍过了。本文的主题,是三八枪。不知道现在的小朋友最早听说的步枪是什么(估计肯定有说98K的),河马小时候,最早听说的步枪就是三八式、三八大盖,乃至栓动步枪拉一下打一下的特征,都是由三八式为代言。而引申到更高的层面,形容我军草创之时与敌军装备差距大,艰苦奋斗状态的“小米加步枪”,也往往说的是三八式步枪。


三八式步枪


狼牙山五壮士中幸存的两位:宋学义与葛振林(右),扛着的就是三八式步枪


三八式步枪是旧日本帝国设计制造于1905年(明治38年)的步枪,作为日本侵略军的步兵标准武器,给全世界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

 

三八式步枪(三〇式刺刀型)下哭泣的妇女


三八式步枪,身上固然有日本军国主义的罪恶印迹。但是,武器本身只是工具,“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这样的逻辑显然不合适——在对抗日本军国主义扩张时,普遍不发达的亚洲各国,都有仁人志士夺取三八式步枪,用来保家卫国、杀伤侵略者的伟大壮举。


我人民军队装备的发展历程,便是如此情形。系列文章中前文,就指出旧中国工业实力薄弱,自产武器装备严重不足,进口虽有也难以补充庞大的消耗。虽然历经千辛万苦建立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我人民军队接受改编,蒋介石当局提供的枪弹粮饷也颇为有限,主观意愿搞摩擦是其一,客观上KMT本身军政都一团糟,匀不出几支枪。


那么,怎么办——听吧!满耳是大众的嗟伤,看吧!一年年国土的沦丧。


日本侵略者作为“穷逼帝国主义”,期望以战养战,现地自活,疯狂抢掠我国资源。任何迟疑与畏葸都是对民族的犯罪:没有枪,没有炮,敌人给我们造!


即使这样的“中战车”在太平洋的岛礁上不堪一击,却仍然能在亚洲大陆上横行


作为亚洲率先走上近代化道路的国家,日本赶上了第二次工业革命。虽然我们现在戏称它在当时列强中只算是“穷逼帝国主义”,但“穷逼帝国主义”也是帝国主义,其更高效的国家体系带来的能量是远超过周边的,纵然只有弹丸之地,铁蹄却踏遍东北亚、东亚和东南亚。


其军队能带给亚洲人民深重灾难,既有军国主义武士道思想洗脑的原因,也是因为其有效的军队体系,训练出了战斗素质较高的部队。而我军手里的三八枪,大多是从日军手里夺取的——面对凶狠残暴的日本侵略军,我军必须要有压倒他们的英勇气概,运用更加巧妙的战略战术,才能消灭敌人并发展自己。


军人要爱惜自己的武器,如同爱惜第二生命一样——这是在任何军队里都通行的道理。而日本侵略者,更是把其天皇皇室的家徽,“十六瓣八重表菊纹”作为铭文的一部分打在步枪上,并以此洗脑日军士兵,步枪是天皇的财产,即使死亡也要先锉掉菊纹,以免“天皇的尊严”受辱。


锉掉了菊纹的三八式步枪


说这么多,就是要解释一点:日军是凶残而强大的,他们可不是运输大队长那样乱送东西。我军手里的三八式步枪,当真是虎口拔牙拔出来的。


扛着着ZB-26捷克造轻机枪和BAR勃朗宁自动步枪(左二)的“国械”日本侵略军


肉搏战之后打扫战场,缴获颇丰的八路军战士


这其中又有多少可歌可泣的壮举!


诚如之前看见的一则标题,八路军不仅大量使用日械,甚至还用日军的头盔和大衣(林总:咳!)——这些都是战场上夺过来的,是“荣誉勋章”。随着战争的进行,我军扛着三八枪出现的形象,也越来越深入人心。



抗日战争是反抗侵略的战争,缴获、夺取武器的目的,是进一步打击敌人。


三八式步枪虽然是毛瑟式枪机头(前闭锁突笋),但是枪机尾可并不毛瑟,原因是毛瑟式枪机虽然设计上动作可靠、闭锁强度高、操作流畅,但是在连续发射以后,因为“开栓时击针待击”(cock on openning)的特性,热膨胀会使得枪机很凝滞,操作需要很用力,影响持续射速。


枪机头上凸出的2块,就是闭锁凸榫(示意图中是改用7.7mm口径的九九式步枪,结构和三八式一样,故用于描述,下同)


枪栓立起时,枪机闭锁凸榫对准枪膛这两个开口(红色箭头),此时枪机解锁,才能拉开


枪机解锁时,凸榫是指向左右两侧的


枪机闭锁时,凸榫是指向上下两侧,卡入闭锁台肩的——子弹发射时会产生巨大膛压,枪机当然要顶住,这样才能安全有效射击


三八式步枪的枪机尾是日本自行设计的,“闭栓时击针待击”(SMLE枪机轻快的两大技巧之一),使得武器开栓轻快,需要在关上枪栓时稍微使劲推上去——击针挂上阻铁,要压迫击针簧。


作为日本人从村田步枪、三〇式步枪代际进化发展而来的三八式步枪,倒是体现了日本这个民族精细的“工匠精神”。枪机设计的特点已经在上文表述,而日本的6.5×50mmSR(半底缘)步枪弹,也是针对当时的亚洲人体格所设计,口径较小,装药较少,后坐力较小;搭配长达800mm的枪管,使得弹道平直、武器精度高;加上发射药燃烧充分,又使得枪口特征较小。


6.5×50mmSR友坂步枪弹


性能如此的三八式步枪,成就了日军步兵第一种为人熟知的特点:枪法准,且擅长冷枪。后世虽有相关资料标明,日军训练只是正常水平,乃至在弹药供给上很“抠门”,但枪法准不准是个比较问题,面对中国战场上训练不足的军队和拿起武器保家卫国的普通人而言,训练有素的日军,枪法够准了。


对于三八式步枪的杀伤力,一直有的描述是由于三八式子弹太小,飞行过于平稳,容易造成贯穿伤,而不是侵彻肌体后翻滚,导致杀伤力不足。而后世公开的美军弹道学报告却表明——这是不够准确的,一定程度上是真·幸存者偏见。毕竟伤员会回忆战场,而阵亡者是无法说话的。


由于6.5mm弹丸细长(二战时长径比最高的弹头)和特殊的被甲,友坂弹在刚刚离开枪口时的子弹章动效应非常明显,穿入人体后很容易爆裂变形,所以三八式步枪在150米距离内的杀伤力非常强大。在150-400米内,弹头进入飞行稳定期,因为膛线缠距短,弹头的螺旋效应明显,所以弹道平直,精度高,可能侵彻力比别的弹种强一点,但这种强是建立在弹道轨道都是均质组织的情况下。也就是说,子弹在穿透人体的过程中,不能碰到任何骨头,不能穿过太复杂的内脏,否则一样会产生翻转效果。500米以后,因为动能降低,弹头失稳,空腔效果也不会比别的枪差。


美军报告截图


而二战经验表明,机械瞄具有效作战距离也就是400米,超过400米的精确射击,有熟练射手能打出来,但是这个时候造成的重伤或阵亡,总体上凤毛麟角。


而一旦与日军进入150米距离内互射,这不仅仅是6.5mm子弹杀伤力最强时,随后往往紧接着白刃战,白刃战从来是完全结束后,胜利一方才有机会打扫战场,在这个距离中弹的人员,幸存概率不高。


所以这句话要严格的抠一下细节:三八式步枪的设计和弹药性能决定了,该枪远射和近战中杀伤力非常强,在中等交战距离上容易产生贯穿伤。


而使用三八式步枪的日军,还有另一个特点:擅长拼刺。日本资源太缺乏,不仅有“百发一中的冲锋枪,不如百发百中的步枪”这种奇谈怪论;还信奉苏沃洛夫的名言“刺刀是好汉,子弹是笨蛋”,加上一系列国运豪赌中,刺刀作战的威力,使得日军迷信刺刀。这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与之战斗的各国军队中,其拼刺技术(日本称铳剑术)是相当出名的。


三八式步枪很大程度上加强了这个特点:该枪是二战中最长的步枪,长达1276mm,其搭配的三〇式刺刀长达400mm,上了刺刀的三八式步枪长达1663mm,日军身材矮小,就让拿着刺刀的形象显得颇为滑稽——但纵然滑稽,依然是凶残的对手。


巴丹死亡行军中,上了刺刀的日军在看守战俘——比人还高


战争始终是残酷的,但白刃战的残酷程度,远超过一般的战场,对作战人员的心理素质提出了苛刻的要求。日本资源的缺乏和战争教条的偏好,使得日军倾向于拼刺刀——当他们发现当面的中国军队因为训练水平不足、营养条件不良,拼刺刀不是自己对手;又因为纪律意识不强、心理素质薄弱,容易在他们发起白刃战后一哄而散时,他们更加喜欢拼刺刀了。


然而到了瓜岛夜战的时候,日军指挥官一木清直大佐正是因为轻视美军,依照应对中国军队经验,对着美海军陆战队构筑良好、具有火力优势的阵地发起了密集白刃突击,导致死伤惨重,他本人也在被美军火力打伤后“自裁”了。


此人也是卢沟桥事变的罪魁祸首之一


美剧《太平洋战争》截图。由于中国军队缺乏训练,缺乏火力,欺负中国人已经成为习惯的日军,碰上了具有火力优势的美军(还是战斗力最顽强、意志最坚定的陆战队),可谓一脚踢在了钢板上


所谓日军拼刺刀前退子弹,是正规军队按照操典的要求,拼刺刀关闭枪支保险,防止近战的混乱中误伤。三八式步枪的保险是个表面有纹路的圆盖,关闭动作是用手掌去摁着转(这个动作平时倒是简单易行)。然而,战斗中手容易出汗、沾血,或者尾盖上有水或泥土,容易出现关不上保险的情况,日军非常死板,就会看见右手在枪栓尾端反复忙的样子,像是在退子弹。



我军解决拼刺刀时枪支安全的方法,是非常土但非常有效的——就是在拼刺之前打一轮排枪,手动步枪枪膛没了子弹,当然就安全了。根据史料,还真有日军在白刃战被俘后,抗议我军不关保险而打排枪的。


旧中国的工业基础,使得当时中华大地上的各支军队,普遍缺乏火力,步枪的零件也不全——刺刀看似小小一柄,但是有弹簧、卡扣与按钮,要能够紧密结合到任何一支步枪上,是个真正的工业产品。所以我们,缺刺刀。


加上当时的媒体人,要鼓舞抗战,却找不到太多值得报道之处,所以才将当年长城抗战的喜峰口夜袭演绎无数遍,形成了大刀片子的传说——徒徒浪费材料,对于大部分训练水平的人来说,大刀是拼不过刺刀的。


老话讲得好,月棍年刀一辈子枪,不容易见功夫。即使是成员普遍有一定武术底子的西北军大刀队,大部分情况下也要靠驳壳枪和手榴弹解决问题


当时中国军队普遍缺乏火力,弹药供给也很差,这个情况,我军尤甚。但是如果能缴获日军的三八式步枪,那往往意味着也能缴获到刺刀——毕竟日军的步枪配件是齐全的。


我们的“刺刀见红”精神,是在连年累月的战争中杀出来的、日军体系化的白刃格斗训练,也使得我们有所学习——白刃格斗中,敌我距离往往在1.5米,刺刀刺中敌人时,血液会喷溅到刺杀的战士身上,此所谓“见红”。


这种精神、这种训练,传承至今


在2015年9月3日举行的“纪念抗战胜利70周年阅兵式”上,受阅部队就展示了多面与日军白刃战中打出来的荣誉旗帜。



比如“刺杀优胜连”,抗战中,该连为八路军鲁中军区1团5连。该连在大练兵中被鲁中军区授予“刺杀优胜连”——刺杀标兵多,能连续刺枪1000次的也很多,这个训练成绩的称号很快就得到了验证。


连续刺枪1000次——这是什么样的概念,河马觉得营养条件很好,敬仰战斗精神,在写荣誉旗帜稿件时,我曾经拿着与真实枪械等重的橡胶训练枪,挂上刺刀后,以尽可能标准地姿势作刺枪动作。连续刺枪50次,已经气喘吁吁、手酸腿软,无法作出标准拼刺动作了。而三八式步枪加挂刺刀后重达4.25kg,比我用的橡胶训练枪还要重很多。


正在进行连续刺枪训练的八路军,刺枪动作看似简单,但是手臂、腰部、腿脚一起发力,全神贯注于枪身和刺刀尖上,才能保证刺枪动作平直连贯,形成最大杀伤力,做一次两次不是问题,连续1000次……1000次啊!


1944年9月,在沂水南葛庄,日军53旅团43大队450人、伪军500多人,被鲁中军区3个团伏击。日伪军招架不住,纷纷后退。奉命堵住敌军退路的是1团。而首先冲上公路,与日军展开肉搏战的正是1团5连。


5连从路边山坡上首先扑向敌人,在真刀真枪的交锋中,训练的效果立即显现。冲在最前面的鬼子相继倒下,再冲过来,再倒下。6班曾本义先后刺死4个鬼子,战斗结束后发现刺刀都弯了。1团其余部队一样凶悍,2连班长曹世范连续刺死5个鬼子。日军中队长岗田建挥指挥刀,向3连副排长侯玉俊劈来。侯用枪一挡,飞起一脚,把他踢翻,一刺刀将其钉在了地上。然后顺手捡起那把指挥刀,又迅速砍翻2个鬼子。


白刃格斗英雄连荣誉锦旗


1940年8月,百团大战打响,8连所在的“山西青年抗敌决死队”一纵队二十五团担负破袭正太路、切断敌交通命脉的任务。在我军猛攻马首车站时,盘踞在戴家垴的日寇为解马首之危,于8月21日夜由小队长登木率50余人,趁着风雨夜,偷偷绕过龙化山,意图偷袭二十五团指挥部。


日军被8连炊事员张生旺发现,团参谋长李懋之立即指挥8连进行反偷袭。时任8连连长任尚琮当即率一排、三排抢占村东北高地,进行阻击。指导员张万清率二排赶往村东南抗击敌人。二排官兵边跑边上刺刀,刚出村口就碰到一群鬼子端着刺刀迎面而来,相距只有10米远。双方立刻陷入白刃战,白刃战持续了半个多小时,日军剩下不到10人仓惶溃逃,小队长登木被击伤后装死,在打扫战场时被炊事员张喜击杀。一二九师师长刘伯承、政委邓小平授予八连“英勇顽强”锦旗一面。战后,八路军总部授予八连“白刃格斗英雄连”称号。


正在进行刺杀训练的我军战士


而在抗日战争中,我军至少有2支部队获得过“刺刀见红”称号。例如新四军第3师特务团1连,前身为1927年11月在大别山起义武装一部。1945年春,在淮阴攻坚战,1连担任尖刀连。1945年3月,新四军第3师授予该连“刺刀见红连”称号。


另外,八路军第386旅第20团7连在参加豫北战役第一阶段毛庄战斗时也以白刃战毙俘伪军1个中队。1945年4月,八路军第386旅授予该连“刺刀见红”称号。


所谓打出来的军威,就是我军以“刺刀见红”精神的正气,压倒了日军“武士道”的淫威!


在抗美援朝战争中,我军俘获“联合国军”士兵


在我军手中,三八式超长的枪身和刺刀,在抗美援朝战争中,继续书写了“刺刀见红”的英雄篇章。


在废墟中诞生、尚在襁褓中的新中国,可谓无比脆弱;而美军挟第二次世界大战新胜之威,正是军容壮盛之时,乃至他们中有不少人,见识过旧日军的白刃突击。


志愿军,不一样!我军从来极端看重战斗员的生命,竭力避免作出面对优势火力强行冲击的愚蠢举动;而是尽可能发扬夜战、近战优势,尽可能消弭美军的火力优势。


如果我们潜伏渗透,把美军机枪手用刺刀钉死在睡袋里,那么敌人的环形防御火力,就会塌掉一块小角落……


如果我们……


所以,为什么要歌颂邱少云的精神?因为发扬近战、夜战的本领,不是没有代价的,许多最可爱的的人,就这样顶着朝鲜极端的严寒,服从命令潜伏下去,坚决不发出任何响动,当冲锋号吹响时,却再也没有站起来


在抗美援朝战争中,美军有着航空兵支援、有着强大的炮兵火力,而我军除了手里的步枪和刺刀,很多时候基层分队手里的面杀伤武器只有手榴弹。我们在发动夜战、近战时,也往往会丢出手中的手榴弹,作为近距离面杀伤火力。


三八枪,是从日本侵略者手中夺过来的武器,但是它在赶走日本侵略军、消灭蒋匪军、乃至“立国之战”朝鲜战争中,都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还在民兵武器序列中存在了很长的时间。其中有一部分还因应后勤需要(缴获很多国民党军队的子弹),口径被更改为7.92mm。


摘自描述渡江战役期间我军基层部队故事的一篇纪实文学


写到这里,我想起了我的外婆,《战斗进行曲》、《抗美援朝保国家》都是她教我唱的。


小时候很喜欢《抗美援朝保国家》:手榴弹,铁脑瓜,咱们志愿军最爱它;战场上帮我把功立,抗美援朝保国家。而唱《战斗进行曲》时,也特别喜欢这一句:手榴弹开了花,勇敢地包围上!


有一次,天真幼稚的我突然问外婆,手榴弹爆炸了,我们就打赢了吗?


外婆回答:美国鬼子很狡猾,有飞机坦克大炮,手榴弹不够的,要冲上去,用三八枪,上刺刀,才能彻底地消灭他们。




说话间,她向前挥了一下手,从老花镜中抬起眼睛,聚焦向无限的远方。


外婆年纪大了,颈椎不太好,家里是不让她看电视太久的,但是如果有《战火中的青春》这样的老电影,她是肯定要看的,我们祖孙两辈人,会跟着电视机,大声的歌唱。


至今外婆唱起这两首歌,那战天斗地的青春年华,恍如穿越时空回到了她的身上。从那个年代过来的人,才懂得手榴弹、步枪和刺刀,是怎样的重要。





知其然更需知其所以然,了解历史上人类的智慧如何推动各种武器装备的发展进化,请关注本公众号和我们的微博@yankeesama的帧察小队。


系列索引


【河马说国枪】从南昌到汉城:“老套筒”见证八一军旗红


【河马说国枪】你的名字只是过客:本该是中流砥柱的“中正式”


说好的短文又写长了!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