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帐号已被封,内容无法查看 此帐号的内容被自由微信解封
文章于 2019年2月23日 被检测为删除。
查看原文
被微信屏蔽
其他

【河马说国枪】从南昌到汉城:“老套筒”见证八一军旗红

河马 扬基帧察站 2019-02-22

学习施老,好榜样~

卖萌、短文、干货强~



近来许多读者都在期望河马写一写轻武器,留言有之,文章评论亦有之。那么本系列文章,将向您长期分享河马对建军以来我军轻武器发展脉络的理解。之所以强调是分享,因为河马既非科班出身,又是个文科生,最多算个比旁人看得多、想得多的军迷,若是其中如果像隔壁席亚洲将军那样突然跑个火车,还请诸位大佬不吝斧正。



那么,先从人民解放军历史最悠久的兵种——步兵的第二生命——步枪开始。


任何国家和军队,都或多或少有些追求高精度射击的传统。这种传统深深根植于各国文化之中,乃至印度都有神射手“阿琼”Arjun。


Hello, is it me you are looking for?


滚粗,我说的是这货!


当然对一支军队而言,“越打越硬、越战越强”才是属于自己的,强而有力的传统,从太广阔的历史长河里生搬硬套式“汲取营养”,怕是相当于喝了恒河水咯。


所以我们悲惨的近代史,河马就不再赘述了。虽然军队组织结构存在代差是失败的根本原因,但对大众来说,洋人打开国门靠的是洋枪洋炮,这确实是最直观的感受。


而自热兵器主宰战场以来,步枪就是人类军队单兵标准武器。自1927年8月1日人民军队创建以来——或者说自从我党最初掌握的武装力量“建国陆海军大元帅府铁甲车队”成立以来,至少中华大地上各主要武装的步枪已经基本是连发步枪了(连发步枪/repeating rifle:弹仓供弹,每操作一次枪机即可发射一次的步枪,区别于单发步枪)。




地位崇高又尴尬:它不是毛瑟!它不是毛瑟!它不是毛瑟!


追溯历史,自然要从“南昌起义第一枪”——被我们俗称为“老套筒”/“汉阳造”的M1888委员会步枪/G88步枪开始。


老套筒之名,源自M1888枪管外面那一圈套筒,显得枪管很粗


说到德国枪,就有人喊毛瑟;说到毛瑟枪,就有人喊98K……这是全世界网络上普遍存在的问题。所以首先必须说清楚,虽然在外行看来,可能栓动步枪长得都差不多,但委员会步枪就是委员会步枪,和毛瑟没有关系。


19世纪末的轻武器技术可谓狂飙猛进,无烟火药与小口径(当时的标准,现在看来是中口径了)弹药的应用,使得原有的老式步枪迅速过时。“老套筒”M1888委员会步枪,就是德国受到法国列装新式勒贝尔M1886步枪的刺激,想出来的应对方法。


毛瑟1871式11.15mm步枪,使用黑火药子弹的单发步枪


德国步枪审试委员会(Gewehr Prüfungskommission-GPK)受命之后,立即着手研制新步枪,融合了当时所有先进的步枪技术:其核心部件枪栓及枪机由史边多兵工厂(Spandau Arsenal)的斯勒机米(Louis Schlegelmilch)负责,由毛瑟1871/1884型步枪(清政府当年也进口过不少,还有仿制)改进,最大的差异是加入了前闭锁凸榫, 这是第一次在大量生产的军用步枪上采用这样的设计,此后百年,前闭锁凸榫成了绝大部份手动步枪的标准设计(SMLE:我就不!)。


供弹具为奥地利曼立夏(Mannlicher)的五发漏夹(En-bloc clip),单排弹仓外露。但是漏夹改成了不分上下,不像曼立夏漏夹只能固定单向压装。枪管外加装一个套筒, 则由密格(Armand Mieg)设计,以求提升精度。


虽然勒贝尔M1886步枪以后来的观点看存在这样那样的不足,但它就是小口径无烟火药时代开启的领跑者


如果说当时的世界轻武器竞争如同足球赛那样,毛瑟等厂商可谓各国联赛的顶级豪门的话——与毛瑟无关的M1888委员会步枪,就好比是德国国家队——还是跟毛瑟这豪门不睦的。


关于其套筒的用途,在汉语资料里有各种各样的误解,有说是隔热的,有说是强化枪管的……实际上,这是一种早期的“浮置枪管”设计,避免枪管直接受力于套箍,以提升精度。作为GPK在设计该枪时的目标,这种设想是美好的,但是这种设计,对加工能力和士兵武器维护保养能力,都提出了不切实际的高要求。实际应用中的感受,这层套筒不仅使得武器变得沉重,密闭不严的套筒,还容易进入水汽,导致枪管锈蚀明显加速。


En-bloc clip/整体式弹夹,出现比大家熟悉的Stripper clip/脱离式弹夹更早,射击时弹夹作为供弹具外壁,射击后会从弹仓开孔脱落,故而汉语也称漏夹




老套筒之“老”:这样的枪能产100万?


在我军草创的年代,中华大地上流行的都是洋枪洋炮,自行设计的武器,比如刘庆恩将军步枪、河马曾经写过的神秘冲锋枪,可谓凤毛麟角。所以对我军而言,配套军事工业基本上是不存在的,只好有啥用啥。而清末时期在洋务重臣张之洞督办之下进口/国产的M1888委员会步枪,则是其中的大头。


M1888委员会步枪从1894/1895年开始生产,到1944年终于停产,经历了武昌起义、南昌起义、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可以说它经历了从主流先进步枪到彻底落后步枪的完整生命周期。


M1888委员会步枪枪机线图与剖视图,在进入中国时,还可以算的上世界上的主流武器


然而在反映当时情况的文艺作品、回忆录中,我军的M1888总是处于一种垂垂老矣的状态——并不是枪本身设计或性能上的缺陷,而是步枪太老太旧了。通过历次成功反围剿战斗的缴获,我军主力部队装备还算齐全,但由于连绵不断的战争带来的磨损,后来发到新兵手里的步枪,经常会提及“膛线已经磨光了”,所以就有了“老套筒”之老。


正常的膛线是这样的


这是因为当时的发射药是腐蚀性的,而我军作为起义军队,给养都相当困难,武器零部件就更加稀少了,想更换部件很难。此外,即使是我军,当时具备完整“步兵本领”的战士也相当稀缺,很少有人懂得对枪械进行恰当的维护保养,但是繁重的作战任务和恶劣的作战环境,都使得武器寿终正寝的速度大大加快。


至于我军从敌顽势力,特别是地方武装手中夺取的武器,其保养状态就更堪忧了。


缺乏恰当维护的膛线则是这样的,不仅仅是精度下降,挂铜、锈蚀可能会导致炸膛等严重事故


据说,“老套筒”的总产量可能超过100万支,但是这个数字从工厂那里就存在很多问题,许多编号是因为生产质量不佳而从生产线上淘汰的,许多编号是战损武器返厂修理后赋予的,又有说抗战时期生产的“老套筒”还有夸大编号以迷惑日寇的——总之,旧中国之一团乱麻,从“老套筒”上就能看出来。


所以说编号弄到100万以后也不算啥




从胜利走向胜利:榨干每一件武器的剩余价值


“老套筒”在中国,并不是没有改进。有去除套筒,扩大枪管外径,使得武器外形显得“现代化”的;也有我军自产的“八一式马步枪”,其枪栓枪机仍然是“老套筒”的设计,但是融入了毛瑟式的抽壳钩等改进,可以被视作“老套筒”的衍生型。


八一式马步枪


我军的“老套筒”步枪,如果说发挥了什么样的作用……那还是要回到一句话上来:“决定战争胜负的是人,而不是一两件武器”——常年缺枪少弹的我军,强调的是集体作战的效能,比如说“排子枪”。无论远射排枪(这个较少使用),或是拼刺刀前的近距离排枪,打掉膛内实弹,确保拼刺安全;当不靠谱的子弹聚少成多,向着敌人的方向发射,总比一个人拿着已经磨损到滑膛,打在靶纸上成了“钥匙孔”的武器瞎打要好很多。


这是没有办法的办法。


膛线严重磨损后,子弹出膛不会头朝前稳定飞行,而是彻底胡来“放飞自我”,打在靶纸上就是这样的“钥匙孔”


我军能在艰苦环境中一步步从弱到强,一大因素就是源于在当时国内环境下,能够有组织的打出“排子枪”的部队并不多。我军虽然弱小,但是处于兵力优势的敌顽势力组织涣散的人海战术,在我军运用极端有限条件发扬的火力优势面前,反而难以奏效。


而日军入侵,原本会使得我军步枪老旧的问题进一步凸显。然而事实却不仅是这样……先烈们以抛头颅洒热血为代价,迎来了我军技战术与装备水平的大发展——在步枪火力不发达的时代,面对“穷逼帝国主义”,白刃战始终是决胜手段,只有胜利的一方才有机会打扫战场、拯救伤员;对我们来说,就有了用上“三八大盖”的机会了。


实现武器装备供应的统一化规范化,已经是抗美援朝后期的事情了,图中战士们全面换装了苏式轻武器,但最右边的战士仍然使用一支美制卡宾枪


有些文盲总要说我军游而不击,日军会把他们雕刻着象征天皇皇室的十六瓣菊花徽记的步枪送给我们么?贵国军么送武器给侵略者倒是挺轻松愉快的。在解放战争期间,一线主力部队的“老套筒”逐渐退居二线,到抗美援朝战争时,还在正规部队中的“老套筒”和其他杂牌老式步枪们,基本都是防空哨这类保障运输后勤单位的装备。


然而由于“联合国军”空军的疯狂绞杀,后方部队打防空枪消耗的枪弹远远超过一线部队的作战消耗。例如:公安1师在短短5天时间内即消耗7.92毫米步枪弹515161发,比一个作战军全月的消耗还大得多......防空哨部队对这些旧杂式步枪的意见很多。

——《尊严的基石:志愿军武器弹药的供应与消耗》


说到底,被榨干最后一点剩余价值的“老套筒”,到头来在人民军队的评价,最多也只是一支“还行”的步枪。如果没有那些扛着老旧步枪奔赴沙场的前辈们的加成,其历史地位无非是中国仿制生产的第一种现代步枪而已。


八一南昌起义纪念碑,碑顶图案为一支“老套筒”


它有幸陪伴着那些勇敢无畏的我军前辈,见证了我军从胜利走向胜利。




知其然更需知其所以然,了解历史上人类的智慧如何推动各种武器装备的发展进化,请关注本公众号和我们的微博@yankeesama的帧察小队。


众筹一个萌版小河马形象吧!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