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帐号已被封,内容无法查看 此帐号的内容被自由微信解封
文章于 2019年2月28日 被检测为删除。
查看原文
被微信屏蔽
其他

国产轻武器还有没有希望?这得从两个洋词儿掰扯起

河马 扬基帧察站 2019-02-27



从南理工玩了一堆老枪归来的河马,今天来讲点务虚的事情。


说起帧察这个团队,各位成员在大抵通识军事外,各有特长——养鸡专精空天(毕竟专业所在);山猫最懂车(这专长还发展到了看舰桥雨刷的程度);华总熟稔军事地理和参谋作业(否则怎么伤害台湾人民感情?);丙探如他名字所展现,总能在看到奇怪的点(丙型电探)......那么河马的轻武器知识储备就算是“盲人乡里独眼为王”……


河马的下一期话题,仍将与“马尾辫大叔”有关~~


但我既不够了解当今各国现役轻武器,又是个业余人员,所以定位也就因此一直很奇妙。和之前搞视频的时候经常使用的素材来源——Youtube上那位UP主马尾辫大叔“古董佬”Ian有点像,如果说河马最喜欢的领域,那就是轻武器发展沿革。部分原因是自己早年想写但没写成的穿越故事,部分原因是对机械结构的着迷,河马为此翻阅了不少历史资料,里面不仅有成功的典型,也有失败的扼腕。


正式开讲前,河马先要讲两句洋文,是关于Soldier-Friendly(对士兵友好)与Soldier-Proof(防士兵玩坏)这俩概念。这两个词看似简单,但是每一件成功的武器,需要的就是这两个词的成功组合:武器既要让战士们觉得简便易用,又不能让战士们轻易玩坏。在轻武器上,这俩的纠结最浅显易懂。


Soldier-Proof这个概念,可以概括为坚固耐用,在各种轻武器的设计细节里普遍存在。比如AK步枪的快慢机——那个巨大的、要用不少劲来调节的拨片,忙着开保险的战士往往会第一时间把它打到底,而这个位置对应的是半自动;这时候扣动扳机,就不会无意义地浪费子弹,如果想全自动射击,就需要射手有意识地把拨片向上拨回一档。



Soldier-Friendly的例子就更多了,最好的例子就是空仓挂机!战场是非常嘈杂而混乱的,军人是经常注意不到自己的武器未能发射的。这种事儿的恶果在前装枪时代非常明显,有不少火绳枪/燧发枪的炸膛,就是由武器未能发射,但射手并不知道,还在连续不断地装填,使得枪膛里出现强装药或超重弹的情况导致的。


所以说在栓动弹仓步枪——也就是通称为连发步枪的时代就有了空仓挂机,以“毛瑟”为代表的它们,如果弹仓空了,是无法推动枪机的。在自动武器时代,这就更加明显了:M1加兰德步枪打完子弹以后,枪机空挂,一个空桥夹“咔汀”从射手眼前弹飞出来,就是一个极好的提示——弹仓打空了!





中国的月亮圆不圆?


那么大家想必关心,我们的轻武器在这两方面做得怎么样呢?在世界轻武器王国中,国产轻武器是后来者,我们真正开始自己设计制造武器的时间并不长。原本想说,我们的轻武器长期师承苏联,普遍比较Soldier-Proof。然而我国第一款自行研制的自动步枪——63式,尽管在保留苏制步枪可靠性的同时进行了力所能及的改进,但由于种种原因导致量产阶段出现大面积质量问题,不能做到Soldier-Proof而没落。


而81式步枪作为南疆烽烟期间出现的过渡性装备,应用的都是56半和56冲这两款仿苏枪械成熟的技术体系,但基于战争时期的经验教训,使之虽然略显保守,但是并不差。短行程活塞自动方式、拇指即可调节的保险/快慢机和空仓挂机功能,非常Soldier-Friendly,这也让“八一杠”81-1成为一代经典……后来的故事,大家就更加熟悉了。


空仓挂机的81式步枪


 

81式步枪的快慢机特写,持枪手拇指即可操作


而到了95式步枪的诞生,正处于国内外轻武器变革的风口浪尖,就让情况复杂了起来。首先,小口径和复合材料的应用,让武器更加轻便、自动射击易于控制;另外扳机护圈上的小握把设计非常到位,这些都是95式的优势。


然而在这个轻武器附件在世界范围内得到拓展与应用的时代,95式没有抓住这个潮流,就显得颇为尴尬;加上在神奇的论证过后取消了空仓挂机功能,以及无托武器布局导致的快慢机位置难题,给95式减了不少分。虽然95-1把空仓挂机请了回来,并尽可能调整了快慢机位置,但是小握把却没了……至于附件拓展性问题,还是没解决。


至于有托的03式,设计人员想的仍然是让士兵去握直护木。但是直护木可以说是手动步枪时代的遗留问题了——利于精确射击,但是自动射击时容易疲劳。无论东方西方,手握弹匣位置都不罕见,而03式的拉机柄过低,就导致了“打手指”的传说——可以说相当的不Soldier-Friendly了。

 

握持弹匣/弹匣阱是东西方都有的操作习惯,毕竟垂直的东西对控制自动射击有利

 

人家费德洛夫1916年就知道垂直前握把对自动射击有利了!





加拿大的月亮,他也不咋圆


当然,外国的月亮并不总是圆的,做不到Soldier-Friendly与Soldier-Proof这两点的反例也颇多,你比如说——


加拿大的罗斯(ROSS)步枪,使用.303弹药(英国7.7×56mmR)的武器。这支武器的特点是使用直拉枪机,不仅射速要快于“毛瑟”之类的大部分旋转后拉枪机步枪,而且非常精准。


它也是沃尔纳·斯瓦西火枪瞄准镜的原配步枪之一


 

敢同大英李-恩菲尔德(上)争高下,不向瑞士K31(下)让寸分,看起来一切都很棒


该枪分为MK I(1903型)、MK II(1905型)、MK II .280(1907型)、MK III(1910型)、MK IIIB(1914型),总计产量达42万支,对于加拿大来说这已经很成功了,1916年还有少量被改为霍特自动步枪(Huot Automatic Rifle)。然而在这支武器参与了一战之后,它就棒不起来了......


一战前步枪战法长期处于“排队枪毙”时代,导致武器长度很大(防止后排射手举起武器打到了前排战友),一般也不会沾上泥沙。但一战并不是这么打的,更多时候在堑壕里爬来爬去,躲炮躲机枪躲毒气的步兵们可顾不上泥沙这种小事。ROSS步枪精度高的原因,正是因为各个部件组合非常精密,而早年步枪随着枪栓运动,普遍结构敞开,在战壕里面难免崩进来点啥,于是拉栓拉不动,或者推栓闭不上的事儿就出现了。而在这种全新的战场环境下,低可靠性换来的相对高精度优势又无从体现。

 

这个环境不进泥沙是不可能的


你以为这就完了?并没有!


ROSS步枪是直拉栓动枪机,不同于我们熟悉的旋转后拉枪机步枪,其枪机头是随着枪机前后运动自行转向,形成闭锁和开锁的。然而设计人员没想到的是,士兵在对步枪进行保养并分解组合时,并不会特别注意枪机头导轨与枪机的正确位置,反正能装进去就行了呗。


合上枪栓时,正确的枪机闭锁位置,闭锁凸榫与拉机柄垂直,枪机闭锁

 

合上枪栓时,错误的枪机位置,凸榫并未转到与拉机柄垂直,枪机解锁


枪机头装错了也能装进去,但这样在推拉枪机的时候,枪机头就不会自行旋转了,也就是不能闭锁,看起来和往常没啥区别的枪机,此时已经是“脱缰野马”!即使如此,因为凸榫位于解锁位置,枪机依然能顶弹上膛,依然能让击针就位。所以一旦击发,没有锁住的枪机就会被后坐力直接顶出来!虽然枪机飞出来和戳瞎眼睛的报告未经证实,但是吓得人不敢继续射击是肯定的。


用装歪枪机头的ROSS进行事故重现,如果这后面是个人......


这就是,设计方原想让武器做到soldier-friendly,但是因为战场形势改变而失败;设计方又忽略了soldier-proof,导致了更加巨大的偏差。


但是二战之中,加拿大狙击手依然有使用ROSS MK III的,原因后面会说




秀才遇见兵,有理说不清


步枪手,是任何一个国家军队最基础的组成人员。普通人经过基础的军事训练,掌握步兵轻武器使用的基本技能,即可成为军人。


步枪手是最接近普通人的兵种,接下来提出的问题也就出在这里。


河马作为一个普通人,轻武器爱好者,曾在轻武器体验射击中打出过比较好的成绩,乃至世界各国比较知名的轻武器枪械,都能在不看操作手册的情况下,磕磕绊绊、摸索着进行不完全分解(甚至完全分解),并做好恰当的保养——在网络上的表现形式,就是张嘴白活唠轻武器,河马说得是头头是道。


正规军步枪手可不是这样,他们枪法都比河马好,分解结合和维护都能做的比河马快,都比河马懂得如何让拿起武器的自己在团队中发挥作用。姑且得罪一下步枪手们,他们虽然懂得步枪使用的具体业务,但是开口介绍起来,可能就非常简单,止步于“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的层面。毕竟军事训练占去了他们的主要精力,毕竟他们的任务是实现人与装备结合,发挥部队战斗力,而不是在网络上扯淡。


摆拍耍帅可能是河马对于轻武器的特长吧


就以最烂大街的例子,他们懂得轻武器安全规则么——当然懂,但是在宣传人员拍照的时候,按照宣传人员的要求,或者自己的期望,把手指放进扳机护圈里,作出临战随时准备击发的态势,那可以说是非常不罕见了。反正他们也不会上网和诸位争论“我当然懂轻武器安全规则,你们说的金手指只是拍照需要”云云。


写了这么长就是为了说明一点,从普通人转变而来的普通战士 ,和作为技术人员的武器设计者,中间有着非常大的区别——大到能装下一大坨河马。对于轻武器的设计者而言,他们自然会测试自己设计的武器,毕竟他们还要编纂使用手册。但是人类往往存在一个问题,考虑问题从自身出发,展开的面不够大。设计人员对自己所设计的武器了解当然充分,加上他们所拥有的机械知识,但以他们的思维去理解战士的需求,必然会产生很大的盲区。


美国庞大的民间市场,为武器改进提供诸多脑洞和附件,这个经验别国无法复制


通常而言,设计人员和使用者之间客观存在的这一鸿沟,必须由设计人员提前想到、提前填补(特例是美国,庞大的民间市场,有着大量厂商和用户,能提供各类改进脑洞和部件,但是这一点别的国家无法复制)。如果放任这种鸿沟在轻武器上继续存在,无论对武器和人员都非常致命。轻武器使用时趁手与否,在实战中可是生死之别,而一支轻武器的口碑一旦坏了,那就好不了了。




英国的月亮......被天狗给啃了


除了前述的ROSS步枪,还有个例子是颇为极端的:即如果技术人员只从自己的出发点考虑问题,不仅考虑不到soldier-friendly和soldier-proof,还会让问题变得多么糟糕!


这个例子,就是“臭名昭著”的整个英国SA80枪族,包括它的前传XL60(使用4.85×49mm弹药),XL70(最终原型枪)。

 

从一开始就有着严重毛病的SA80枪族(XL60)


SA80最终原型枪XL70,已经非常接近SA80了


SA80项目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而设计SA80的26人设计团队——是非常资深的设计工程师,但是他们在设计SA80以前从没打过枪,他们将SA80的设计任务视为一个机械工程项目而已。轻武器不仅仅是一个机械工程项目,其中有诸多教训是在历史上总结出来的,是设计人员理应具备经验或者知识的。


更可怕的是这个设计团队经常进行轮换,这不仅导致刚刚获得了一些武器设计经验的人离开,经验和教训无法保留。而且,诸如弹匣卡榫、快慢机形式等外观上可见的要素变化极多(新进来的人总得证明自己干活了啊~),而设计者们却不具备解决武器核心问题的相关知识。


这就导致这支武器在图纸上、理论上、机械上是可行的,作为步枪毛病就超级多了。你比如说——为了安装抽壳钩的位置,枪机头切削了极大量的金属,这个部位可是要承受弹药发射造成压力和冲击的闭锁凸榫的啊!你切掉那么多材料,如何支撑凸榫?!想让凸榫断掉么?!


XL60的闭锁凸榫一半是没有连在枪机头上的,机械上可行,但是真的用在武器上,断掉估计是必然结果

 

多闭锁凸榫的AR-15枪机头,仅仅因为边缘抽壳钩位置缺少材料,就已经容易损坏了


XL60早期原型枪(序列号001),和后来的L85A1一样,弹匣卡榫是阿玛莱特AR-18的侧面簧片式,但是抄过来的时候,设计师们并没有注意到这是一支无托武器,即弹匣卡榫无论射击还是抱枪跑都是正好在怀里,极其容易被撞到。虽然XL60和XL70试过其他的弹匣卡榫设计……不知为何保留了最初设计,这也是SA80掉弹匣的根源。

 


XL60的弹匣卡榫,这种闭锁凸榫容易误触导致掉弹匣

 

L85A1也是这个弹匣卡榫,果然掉弹匣成了常态


然而,SA80的测试也是非常设计工程师思维,测试环境把控严格,没有考虑到实际战场的恶劣因素,许多武器基础性能的问题,都没有被发现,更遑论被解决了。


SA80(在英国人受不了了让德国H&K公司的G36步枪设计总师带队修改出L85A2以前)枪族的表现,就是轻武器设计人员既不懂Soldier-Friendly,又不在意Soldier-Proof的情况下,搞出来的重大毛病。


德国人对L85A1进行的第一次改进(源自枪炮世界)

 

德国人对改完的L85A2还要再拯救一次


许多武器设计相关工作人员(不仅限于轻武器)存在一个习惯性熟练动作——甩锅!这是部队有问题,部队不按照我们的要求来用,还自己蛮干,用坏了还怪我们,宝宝心里苦……




并不过时的“三结合


说到这,河马又得提到具体的武器使用人员。ROSS步枪退出标准步枪的位置以后,因为其精度高的特点,一直被加拿大军队的狙击手用到二战;而L86A1,也就是SA80枪族的轻机枪版本,报出来的毛病远不如L85A1步枪版本多(甚至在美国海军陆战队轻机枪选型中没有被首轮淘汰!),原因之一是为了考虑远程与持续射击,L86A1的部件比L85A1粗壮多了,自然也免去了部分问题。


难看归难看,性能不差


当然更重要的是,使用者不是普通步枪手啊!狙击手和机枪手,他们是步兵部队里具有更好训练水平、更丰富武器使用经验的人,是一般步枪手能比的么?但又有哪个国家的步兵部队满是狙击手和机枪手这样的不科学配置……


至于SA80枪族的名誉,即使有了L85A2——也就是德国人着手改进了一下,解决诸多问题,算是可靠了许多的版本,名声一旦臭了,就救不回来了。


轻武器的设计工作,早就脱离了可以把锅甩给具体用户的时代。要求人去适应武器,也许是能展现出一个良好的精神面貌,但也仅此而已了;如果真的要从战斗力出发的话,就理应设计出适应战士使用的武器。当初在63式自动步枪研制时提出的“三结合”思想(高等院校、部队、工厂的技术人员三结合),并不能因为63式后来的命运而被一起摒弃。


G36枪托的孔,用于存放分解武器时拆下的插销


有的轻武器设计特征,是兼顾了Soldier-Proof和Soldier-Friendly的,比如说G36原版枪托,底部是有很多个孔,分解武器拔出来的插销,可以插进孔里。这样对分解武器的士兵而言是个好处,因为插销又小又重要,容易弄丢,给士兵以方便,就又能防止武器被士兵弄坏,可以说非常妙了。当然除了这种比较笨比较机械的方法外,可以通过设计减少插销数量,并让插销尾端固定,拔出插销分解武器,但不至于把插销拔下来弄丢。


注意ACR下机匣上部的两个固定插销,分解武器不会丢失


最后再说几句最近再度火爆起来的国产QTS-11步榴霰三合一武器,随着了解的越来越多,河马越来越感到这支武器从原型枪到量产版本的几次改进,在我军轻武器研发史上,简直是可以用来膜拜的传奇。就算撇开穿戴部分,仅以武器部分来看,设计方与使用方通力合作不断改进的过程,堪称极其罕见的典范案例。


其Soldier-Proof可以从榴弹发射器半自动弹匣供弹改栓动单发装填体现,毕竟设计出来就是要让射手思考自己该用什么武器的,而不是把极其昂贵的智能榴弹洒水一样乱泼;而优化榴弹发射器炮闩位置、缩短枪托长度还有斜角护木,这三个点简直太棒了,非常Soldier-Friendly。


QTS-11武器部分的一连串改进,堪称当代中国轻武器发展史上的传奇


Soldier-Proof与Soldier-Friendly,可以说是轻武器设计师和步枪手之间长久以来,纠葛不休的2个核心问题了。相比结构复杂,跨越多门学科的重武器,轻武器看起来要亲民的多。世界上几乎没有飞行员成为战术飞机设计总师,也少有坦克手担当坦克发展重任,但轻武器的使用者里却常能出现彪炳史册的轻武器大师——比如卡拉什尼科夫,比如乌兹。


要充分相信我们的基层指战员,他们的意见有时甚至胜过科班出身的专业设计师


作为一个和大家一样,喜欢在网上吵吵嚷嚷国产轻武器的人,河马此番下笔千言,要说的大概可以结尾了。在产量并不大的QTS-11身上,“三结合”精神难得地在国产轻武器发展中闪耀着光芒,这种难得可贵的经验,甚至比枪械本身的命运意义更大。即使道路或许还会有曲折,我依然觉得国产轻武器仍将有着光明的前程。




知其然更需知其所以然,了解历史上人类的智慧如何推动各种武器装备的发展进化,请关注本公众号和我们的微博@yankeesama的帧察小队。


使用苹果的老爷们,让你们的打赏来得更猛烈些吧!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