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帐号已被封,内容无法查看 此帐号的内容被自由微信解封
文章于 2019年4月5日 被检测为删除。
查看原文
被微信屏蔽
其他

听说就算强敌不介入,咱们还得等12年才能成功攻台?

华总 扬基帧察站 2019-04-05

除了华总前一阵分析过的台军悍然炮击大陆施工队!真相居然是因为...... 这档子事儿之外,最近两岸局势大体还算平静。然而此时岛内的各种声音,却端的是树欲静而风不止。


根据李喜明的描述,“突击艇不用搭载战斗系统和雷达,只搭载两发反舰飞弹。外形和涂装都可以仿照渔船或游艇,战时从各渔港出击,在陆上观瞄设备或其他大型舰艇的引导下,专门打击大型登陆舰。必要时艇上人员还可以用便携式防空飞弹应对空中威胁。”


先是台“参谋总长”李喜明开了个脑洞,说他们计划研发一种45吨级“匿踪微型飞弹突击艇”。按照他的说法,此艇的最大卖点之一是“可以和民用渔船混在一起”,达到“不对称作战”的效果。因为计划目前还在评估阶段,距离正式立案且得扯一阵儿,所以暂时就不对这个“震洋再世”的具体性能做出啥评论了。


一个途径海峡的民航航线也能扯出这么多,真是辛苦苏先生了......


接着是台湾淡江大学整合战略科技中心执行长苏紫云13日在公开演讲中扬言,面对大陆军机绕台等举动,台湾应朝“防务经济”的方向发展,必须有正确的投资。在回答观众提问时,苏紫云甚至放话“优先部署1000枚中程飞弹,两枚就可炸毁三峡大坝”......上一次听说对面打算对三峡下手,真的已经快10年了。


总之,虽然这两件事儿现在看还很扯,但在这种表面文章背后,共同反映的则是岛内“拒统作战”想定中,一个虽然屡遭抨击但却始终存在的思想:即依托所谓“兵民结合”,防御时用其民用资产作为挡箭牌,反攻时则对我民生目标下手。


今天之所以要谈到对面的“兵民结合”这个话题,恰好和最近我们在后台看到有读者的评论里谈到了我们的“军民结合”有关:



这个问答https://www.zhihu.com/question/41173640/answer/115585147,想必不少人都拜读过。该回答观点新颖,涉及到了很多军迷之前较少讨论的后勤保障等领域,因而对于文内的一些不确之处,华总当时并没有想到要予以直接回应。一年多过去后,随着此文的传播范围越来越广,一些别有用心的人甚至开始使用文内部分内容进行失败主义宣传,造成了恶劣的舆论效果。既然如此,不说几句话也不好了。


除了火箭军短程弹道导弹之外,未来几年后,引入两款新型装备的我陆军远程火箭炮兵部队也将具备对台岛全域打击能力


除了明显低估我火箭军的火力打击密度,以及对2013年后台海制空权天平产生不可逆的变化(暂时排除强敌直接介入)所产生的连锁反应剖析不足等问题之外,此文中华总最不能苟同的地方是,由于我军运输能力相对需求严重不足,征用的民船也“缺乏滩头卸载能力”,导致最后结论为:即便不考虑强敌介入,我军也得到2030年后才具备“一个星期必须完全粉碎台军地面抵抗”的条件,“不然就会从事实上失败”。


且不论“一周不能粉碎台军地面抵抗=攻台从事实上失败”这个结论的逻辑究竟成立与否,我们先要看形成结论前半部分的论据是否成立。华总这就来给大家分析一下跨海登陆作战面临的运力问题,以及我军的具体应对之策。 



从地图上我们不难看出,台湾西部地区有大段坡度较缓的海岸线,桃园-新竹一带的海岸更是不禁让人联想起诺曼底的海滩。但正如著名台湾诈骗犯施佬私下吐槽的:“这个诺曼第登陆战最大的影响之一,就是让一些人觉得渡海登陆作战不需要港口。”


1996年一期《龙兄虎弟》,张菲刚刚给“国军”打气,却遭费玉清“拆台”......

 

1996年台海危机时,考虑到当时全军登陆舰只数量有限(072/072II/III等大型登陆舰的数量不过十余艘,一次运输的部队总数大约只有一个旅)的情况,我军征召了大批民船组成了一支庞大的登陆船队,“千军万马过海峡,万里惊涛把路开”的气势甚是壮观。但如果没有港口,军用登陆舰倒还好说,民船就确实只能直接一波流冲滩,让登陆官兵在海水中向滩头泅渡,不少重装备甚至无法卸载,这显然是非常低效的行为。


此时即使我军具备俄军等级的空运能力,也只能解燃眉之急,大船靠岸才能根本性解决问题。所以为了加快运输效率,渡海登陆作战的首批部队必然需要夺占一个规模可观、未被大规模破坏且在我军海空火力保护范围内的港口。然而台湾西部地区虽然经济发达,沿岸渔港众多,但可用于卸货的大中型港口数量屈指可数。一旦台海战事爆发,破坏这些港口几乎就成为了台军的必然选择。

 

图为高雄港。台湾本岛的大中型港口并不多,除高雄之外,还有基隆、台北、台中、麦寮、左营、布袋、花莲、苏澳、安平和深澳,正好两只手数完。而且我军也会主动对个别军港予以封锁,甚至摧毁


当然,22年前的那段苦逼岁月,运输能力不足仅仅只是对台军事斗争准备中面临的诸多阻碍之一。痛定思痛,有了1996台海危机的教训,再加上国内外、岛内外局势的急速变化,我军在东南沿海方向的战备工作在之后二十年取得了长足进步。


特别是进入新世纪之后,一方面代表传统登陆作战力量的072系列坦克登陆舰进一步下饺子,一方面又有两型新型登陆作战平台——071型综合登陆舰以及“野牛”级气垫登陆舰的建造与引进,使得我军的跨海运输能力不断增强。



同1996年时相比,我军072系列的数量已经实现了翻番,这就意味着两个合成旅的平面登陆运力;而可运输一个加强营实现立体登陆的071型也已有4艘交付,官方业已公开正在舾装的5号舰被命名为“龙虎山”的消息,该舰将于今年第二季度服役。



这样再加上现役的3艘“野牛”级气垫登陆舰(4号舰也已基本完工),即使不计算将于2020年前服役的071型6号舰和国产野牛3/4号舰(总第5/6条),到2018年年底,我军仅靠这些新型登陆作战力量也具备快速运送一个合成旅的能力。


当然,问题到了这里并没有结束:显然不可能就靠这三个旅打遍全岛,规模更大的后续登岛部队,以及向纵深发展所必须的大量后勤物资怎么运上去?再考虑到战损等等情况,这些军舰足够承担繁重的往返渡海运输任务吗?这就回到了我们一开始聊的“兵民结合”问题了,在这个领域,实在也不是谦虚,咱们还真是有一套人生的经验。


2012年8月8日,3.6万吨级的“渤海翠珠”完成装载首航。该船共建造4艘(翠、晶、钻、玛),于2015年全部交付。该型船不仅是亚洲最大最豪华的客滚船,更是在设计建造中就贯彻了国防要求,可成建制投送部队人员和重型装备的“军民融合”产物。目前,这类船只已经形成一个覆盖战时后勤支援工作的完整体系。


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和对外贸易的繁荣,国内的大型民用船只无论是整体规模还是个体尺寸都越来越大。其中像大型滚装船这类船只的甲板载货面积大、装卸速度快、续航能力强,非常适合用来运送重装备,完全可以胜任把成建制部队送到海峡那边的任务。正因如此,我军就通过军地合作这种形式,为东部和南部战区相关部队均专门指定了对口的地方民船,其中不少是近年来专门建造的军民通用船只。一旦需要,这些部队随时可以搭乘这些指定的民船成建制快速渡海。


从上到下的体制保证,是这套体系能玩得转的根本。例如国家交通战备办公室(国家交战办)主任一职,就由中央军委后勤保障部运输投送局局长兼任


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虽然这种军地合作模式在宏观层面上业已稳固,但落实到具体层面上还有很多工作要做。比如陆军近年来批量建造的小型滚装运输船,除了平时向边远海岛运送物资之外,还有一项更重要的职责就是让相关陆军部队平时有更多的机会去熟悉滚装船结构,磨练物资人员装运技巧——地方的船平时可没那么多闲工夫陪着。


另外考虑到战时瞬息万变的情况,不能排除必要时由部队接管地方滚装船,自行操作的可能性。这样一来,平时在这些船上积累了较为丰富的同类船只驾驶操纵经验的“陆军海战队”——陆军船艇部队就有大显身手的地方了。总之,我军跨海登陆的“军民融合”可不是临时凑合的把戏,而是有着完整预案的一套“组合拳”。


陆军船艇部队装备的3500吨级滚装运输船,同型船还在陆续建造。其吨位虽然无法与真正的大型滚装船相比,但结构相似


回到前面说的那篇问答,该文认为由于“台湾西海岸在战时必然缺乏港口”,所以在渡海登陆作战中,这些参战的民船只能进行冲滩这种“一次性使用”,这也成了问答结论中认为我军渡海登陆运输能力至今仍然有限的重要依据。


那么在类似情况下,外军的解决方案是什么?1944年诺曼底登陆战中,英美联军在夺占滩头后用3天时间,搭建成功了“桑葚-A”和“桑葚-B”两个人工港。在此后的10个月内,“桑葚-B”几乎承担了西线盟军所有的补给任务,250万人、50万部车辆、400万吨物资由此登上欧洲大陆。


这张航拍照片中可见上方的人工港和右侧由旧船搭建的防波堤。搭建人工港需要对当地水文条件有着充分的了解,因此长期以来,对台湾西海岸水文情报的搜集更新是人民海军的一项重要任务,连最高首长机关对这类信息都已了如指掌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但考虑到反台独军事斗争的需要,用3天时间搭建一个人工港,耗时明显太久。华总查阅了大量资料后发现,早在从2005年左右开始的反台独应急作战准备中,我方多家相关科研单位就开始为此积极攻关,很快就攻克了人工栈桥、人工码头、人工防波堤建设的一系列难题。


2008年3月马英九上台后,我军反台独应急战备转入常态化,但这并不代表相关准备有所放松。到了2014年前后,广州军区、南京军区都举行了民船成建制实兵装卸演练。在不少此类演习中,均有快速搭设人工港这一共同科目,那么现在搭建这种人工港需要多久?1个小时就可以了。按照官方说法,这样的人工码头可以大规模成建制卸载包括步兵战车、装甲指挥车、“东风”载重卡车、装甲抢修车、自行火炮、乃至96系列主战坦克等装备。


听说民用滚装船用于渡海登陆作战需要冲滩?


当这样的人工港搭建起来的时候,制海空天电权毫无疑问都在我军手里


除了1小时快速搭建人工港等技术,我军同样还对无码头、滚装码头、吊装码头等条件下的装卸载作业进行了研究,多项技术还在由实战化演习推动的战法研究中得到了实践。有了这些技术的支撑,我方船舶总吨位数量大的优势就可以得到充分发挥,我军的运输能力也得到了极大解放。


 10多年前南京军区在组织登陆演习时,模拟夺占吊装码头后运送人员及重装备的场面。注意为防止码头路面被大量履带车辆碾压后产生损坏,使用了稻草铺设的简易防护带


所以当三军跨海联合登陆战役进入到抢滩登陆阶段,以海军陆战队各合成旅为主的第一梯队登陆部队,在巩固登陆场时最重要的一项工作便是在支援火力的掩护下,为人工港的搭建和通车争取几个小时的时间。而在初期的人工港搭建完毕之后,我陆军合成旅成建制登岛就只是个时间问题——这同避免强敌直接介入,或至少降低其介入概率有很大的关系。


随后,我军就有条件围绕着这些人工码头展开扩建,在登陆场就地建立后勤基地。届时,台军还能拉得出来的“联兵旅”和临时被动员起来的“草莓旅”(详见精粹之后是精光?下个月开始,台军新兵也要“一年三熟”!),就将面对心中有底、重装上阵的我军新型合成旅,而其鼓吹的“天时地利人和”优势已不复存在了。


从“陆炮上船”到“九江”号火力支援舰的诞生,客观条件再艰辛,也不能丢掉那颗初心


作为长期以来最为重要,也是只能胜利不许失败的假想作战方向,我军为解决跨海登陆战役中可能发生的种种问题,投入的人力物力是外人难以想象的。在“军民融合”思路下,被很多分析认为决定战役成败的运输能力瓶颈问题,自然被排在极高的优先度予以解决。经过了两代人的努力,如今初步让跨海运输难这个“老大难”,已经不再是那块短得最为显眼的木板。


除此之外,依托“军民融合”思路,我军在这一时期还解决了诸如火力支援等一系列能用于渡海登陆作战实践的问题,这些具体成果在此就不一一列举了。


曾在海军“世昌”号国防动员舰上测试的H/HJP-3型集装箱式8管300mm远火模块,全系统均可用标准集装箱装载,战时可迅速加装到民船上,2003年设计定型

 

如今这些技术也被用于出口创汇。而对海峡那边来说,如今还有一个更可怕的东西,恰好和当时放在这堆东西一旁展示的一个大家伙有关......


我们祖国的领土谁也不能侵占,我们强大的队伍谁也不能阻挡!

我们千军万马要跨过海洋,一定要把胜利的旗帜插到祖国的台湾!




聚焦我军新质战斗力形成中的重重侧面,丈量通往打赢道路的层峦叠嶂,请关注本公众号和我们的微博@yankeesama的帧察小队。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