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帐号已被封,内容无法查看 此帐号的内容被自由微信解封
文章于 2019年4月5日 被检测为删除。
查看原文
被微信屏蔽
其他

甭管下一代步枪是不是有托,不耽误咱们批判一番“无托之光”

扬基帧察站 扬基帧察站 2019-04-05

【上期内容:与巨浪同行:“西伯利亚单程特快”,到底是原子弹还是氢弹?


我并不喜欢无托结构的武器,但是我军当前的5.8mm小口径枪族以无托结构为主的情况,使得无论下一代轻武器是什么样的结构,无托武器将在很长一段时间里继续作为我军的装备,让人不能忽略这种结构的发展。


一如之前在吐槽QBZ95式自动步枪、以及QBZ95B式短突击步枪在改进到95-1式时取消了小握把一事,河马经常会贴美国沙漠科技公司(Desert Tech)的MDR(Micro Dynamic Rifle)步枪。


用这图一般是说这个小握把,护木前端向下凸出是为了防止射手支撑手摸到枪口附近而受到伤害,注意这是2014年公开的版本,其抛壳管口盖板与正式版不同


该公司的产品,就是各种无托,之前的产品是各种口径的无托栓动狙击步枪,SRS(隐秘侦察兵)和HTI(硬目标拦截)。


SRS,使用.338 LM为代表各种中口径弹药


HTI,使用.50 BMG为代表各种大口径弹药


但总是贴MDR步枪,并非仅仅因为这个与扳机护圈整合的小握把,而是其整体设计思路和诸多专利技术——这种武器一直被河马视为“无托之光”。


近期,MDR步枪终于正式上市,该公司还将武器送到几位外国视频网站著名的up主手中,进行了测评。


其核心,是可变方向、向前抛壳的专利技术,可以说彻底解决了无托的左右手射击问题。


就是这两片可以调换方向的抛壳口盖板(工作状态模拟)


颇令河马失望的是:这无托之光……有点黯淡。


常规布局轻武器中,原本枪托除了抵肩支撑之外,可能就是个附品舱,最多里面放了复进簧(比如FN FAL和AR-15),总体上说空间与长度利用率不高。


无托结构轻武器则是将枪机、供弹具等机构布置在常规布局武器的枪托位置——形成了无托结构轻武器的核心竞争力:短


以色列IWI TAR-21步枪可以看到大致结构


但是,无托结构悖逆既有轻武器传统,既获得了极大的优势,也自然带来了诸多问题。


比如,即使再简单的无托,也有一根长长的连杆,从射手握持的握把位置的扳机,连到真正的扳机组那里——扳机连杆。


弹匣卡榫当然在弹匣附近,快慢机当然在扳机组附近。



这种状态无托武器的代表,是SA80与QBZ-95,也就是除了扳机,什么都在后面


军用轻武器,从来是要讲人机功效的,换个更加温情脉脉的词,叫使用体验。但是更好的人机功效、更优的使用体验,追求趁手,真正的终极目的,是更快、更准地射杀敌人。如果武器不趁手,那就是将装备这种武器的军人置于不利之地。


要更加危言耸听一点,就是少了一个马蹄铁钉子,败了整场战争的故事了。


所以,无托武器的发展,注定了不是扳机在前面就行的。在说Desert Tech的MDR之前,以色列人的Tar-21与其发展型X-95更有代表性——保险/快慢机到握把上方,弹匣卡榫也挪过来。


以军的X95步枪,以色列相对对手而言人口少,兵员金贵,作战环境多巷战,步兵高度机械化乘坐装甲车辆,因此武器短小几乎是必然的要求,注意图中是一支被配置为向左抛壳的X95步枪


X95民用型的内部零件结构——从射手的视角来看,武器左边一条扳机连杆


连杆上的向下凸出物,与保险旋钮关联,这是民用半自动版,保险旋钮造型与具备全自动能力的保险的不同


右边(此图为另一侧)一根弹匣卡榫连杆


MDR的测试评估型,它是右侧是扳机连杆,左侧是弹匣卡榫连杆


沙色比较好看清,两条连杆——使得在无托上实现了西方武器,或者说AR-15的操作习惯


至于空仓挂机解脱钮,换弹匣时,支撑手总是要往枪机部分(也就是射手怀里)伸的——顺手按到即可。


在换弹时,支撑手(或者说我军的操作方式,向左偏转95或95-1式,以射击手操作)要握弹匣往怀里塞,空仓挂机解脱钮在此位置,并没有问题,95-1的空挂解脱钮也在相应位置


从95式到95-1的改进,我们可以看到的是保险/快慢机前移到了握把上方,终于把空仓挂机请了回来(之前得出空仓挂机没必要,导致空仓挂机被取消的论证真的是非常非常非常非常神奇的论证呢!)


81式打完弹药后一眼可见的空仓挂机状态,在靶场安全管理上很有帮助


空仓挂机除了在实战中利于提醒射手打空弹匣,快速换弹以外,在日常训练中也有助益。95式在部队实用中,靶场安全管理一直比较费力。部队实用经验表明,一批81式步枪打完,可以显而易见地看到武器(空挂状态)已经打空,而95式就需要专门验枪,确保打空——而验枪动作,因为射手的疲劳、注意力不集中和习惯动作,在全球来看都是走火事件的高发时段。


但是前挂后卡式(AK式)弹匣卡榫,使得供弹具与武器连接坚固可靠,但同时需求的操作力度较大,像是Tar-21、X95、MDR这样的直插式弹匣,就比较方便将弹匣卡榫挪到握持手附近。95改进到95-1,弹匣卡榫还是在弹匣附近,这是没有办法的。如果说我国轻武器许多固执的执念里,有哪个真的可以放下的话,河马认为,前挂后卡式弹匣可以变成直插,换弹更快更轻松。


完全可以说,以色列人的X95在无托武器的人机功效已经做到了极为出色的境界。而河马始终关注MDR,就是因为MDR在无托武器人机功效优化上,有希望“百尺竿头更进一步”:彻底解决左右手射击转换的问题。


MDR作为无托的人机功效已经很好了,弹匣卡榫2是西方无托武器较为常见的解脱钮,但是有些西方无托武器这个钮比较松,容易碰掉弹匣


在MDR上,X95有的那些特性,它都有。且因为美国武器使用习惯(AR-15),两者高度相似。MDR的专利技术,是着力解决的是抛壳问题。


对于常规布局轻武器,因为抛壳窗在前方,抛壳方向并不是太大问题。像是PKM和Mk 23 Mod 0机枪都是要抵肩射击的武器,右进弹左抛壳。


大部分作战人员都是全天候长袖,常规武器左抛壳问题不算太大,只要不是太向后(脸)抛就行


对于无托布局轻武器,因为枪机在抵肩位置附近,抛壳窗就在脸附近(如果不是脸上),左右抵肩转换有一定障碍。


其中代表是SA80,不仅是抛壳打脸,随动拉机柄更是会拍嘴唇上(根据相关描述,有人左手射击SA80,嘴唇直接被拉机柄割裂,场面可谓“满枪热血”)。所以,英国军队就是严格纠正左手习惯者的——河马就是个天生的左撇子,但是被后天棍棒教育成右手习惯者。


就是不能左手射击的


时髦点的无托,比如Tar-21,AUG,都有转换抛壳方向的能力,但是转换抛壳方向基本需要将武器进行不完全分解,在实际作战环境下操作可行性很低,需要送交军械所由军械员进行。


要么像是95-1一样,向前45°抛壳,射手需要注意贴腮姿势,并且经过认真训练,克服人类自然情绪——鼻尖前有个发烫弹壳跳出来飞。


95-1的改进中,就有可靠向前45°抛壳的一条


MDR具有向前抛壳设计,其抛壳管窗的专利技术,可以相当方便的改变抛壳方向——在野战条件下是可行的。而且相比一般的枪机后座抽壳,抛壳挺一顶抛壳(2个步骤);MDR的抛壳步骤是枪机后座抽壳,抛壳挺打入抛壳管,枪机复进将弹壳推出抛壳管(3个步骤)


2014年SHOT Show上展出的MDR步枪(其下机匣还是3D打印的),其抛壳管口形制与正式发售版不同,是更明显的斜向前管,且是铰接结构可向下打开


MDR第4代原型枪,可以看到向前抛壳的情况,射击非常顺畅


出现在2017年视频中的T&E型(测试与评估型),抛壳管口有盖,抛出弹壳时自动被顶开,与之前形制不同,一样动作流畅,让河马对这种武器抱有很高的期望


95式在部队使用中,验枪步骤要严格认真进行(手指离开扳机,偏转武器,拉动拉机柄查验枪膛,确保膛内无弹,释放拉机柄,扣扳机释放击锤)。这还是相对简单的侧面抛壳设计……之前比较有名的前抛壳无托步枪,固然解决了左右手射击问题,又带来了新的问题——抛壳口没了,验枪不便,并因此产生了难以排除故障的缺点。


比如Kel-tec的RFB(Rifle, Forward ejection, Bullpup),不仅机匣左右没有开口,检查枪膛要把武器整个翻过来,拔下弹匣用手指伸进弹匣井触摸,或者对着光看,这条长长的抛壳甬道也很容易出故障,该公司还有RDB,是将弹壳拉到弹匣后方,向下抛壳


前抛壳的FN F2000有个专门检查枪膛的翻盖,因为形制被人描述为“马桶盖”(这位有胡子的射手说这个检查舱盖会夹胡子),其前抛壳也是个长管子,也有卡弹的可能——此外,F2000一直有挑子弹的恶名


实际发售版MDR的抛壳窗(图中已被配置为左手操作版本),抛壳是向前冲出的,其开口,一定程度方便检查枪膛,用于验枪——但是要退弹,得非常暴力地拉枪栓,确保抛壳流程


可以互换的两边抛壳口盖板(非工作状态)


抽壳钩在上方,枪机框的凸起,同时也是抛壳的动力来源


枪机框上的凸起就是这个,两边都有


枪机头正面,抽壳钩在上方,左右方向都是通的,方便转换抛壳方向


当枪机运动到后方时,不抛壳那一侧的盖板,因为枪机框凸起挂到机械臂(箭头所指)


这一盖板会弹出有动力、可收纳的抛壳挺(图为弹出状态)



取下前抛壳盖后,可以看到抛壳挺会将弹壳向侧面打出——当然正常状态是有前抛壳盖板的,枪机部件外露是很容易进入异物导致故障的


抛壳挺将弹壳打入卡槽中,卡槽上方有簧片,将弹壳卡住不会落下,随着枪机复进,推弹上膛的同时,枪机框凸起将弹壳推出,内部结构上和2017年测试与评估型相同,应该与2014年原型枪相近,但是外观和用途上更加复杂多样


2014年第4代原型枪的抛壳口,可以看到抛壳向前


正式发售版外观略有不同,但也是向前抛壳,如果只是暂时变换射击手,抛壳位置距离贴腮位置较远,抛壳不会打脸


即使设定抛壳口后改变持枪手,抛壳也不会打到脸


在2017年测试评估型和2018年量产型上,比2014年原型枪多了这些开口,没有这些开口,管状抛壳口一样可以实现前抛壳,这些开口的用途是验枪(可以看到里面黄铜色的弹壳)


这两片抛壳口盖板,是对称的,基于枪机正上方的抽壳钩,枪机框两侧对称的凸起,可以将抛壳盖板与非抛壳盖板互换位置,即可实现左右抛壳的转换,非常方便。而即使是不转换抛壳方向,简单转换抵肩和射击手,其前抛壳特性也不至于影响到射手。


MDR是一种理论上、设计思想上非常好的武器,一如之前写斯通纳63武器系统时提及,理论上、概念上很好,实现起来巨坑,是轻武器的某种常态。


MDR在原型枪状态、测试评估枪状态,都有相当不错的表现,引起了美国枪械用户,以及像河马这样虽然没机会用、但是高度关注无托武器发展者的关注……但是,其量产版本,让人失望。


其原型枪的气体调节器是3档:正常、不利条件、消音器,量产型气体调节器多达6档。


Desert Tech以前的武器产品,是无托的栓动狙击步枪为主。MDR从设计之初,就有将其向军警市场推销的意图。但是,从用户的角度出发,其气体调节器调整不便,需要取下前护木,前护木有2个螺丝,1个插销,如果战场上武器射击太久积碳严重,或者需要临时装上消音器,这种设计就很糟心。


2018年年底的正式发售版,护木拆下后能看到气体调节器(调节器不外露,不可以直接调整……是个很不正常的设计),左右两侧抛壳窗部件也被拆下进行展示


外国视频Up主Garand Thumb(名字来源是加兰德步枪装填动作容易夹到拇指,以及他读这个词是/ɡəˈrænd/,而不是正确发音/ˈɡærənd/),作为美国空军人员,他提到MDR的保险机构对用户反馈不佳,不像是M16/M4,FN SCAR这样能够明确听到、感受到保险机构的调整。


他还提及,像是AR-15和SCAR能通过的泥水测试,MDR无法通过,保险会变得很卡,弹匣卡榫会变很卡,武器运行会出现故障——这还是视频up主的测试,不是什么正经的军警部门测试。


泡泥水是正经军警轻武器测试的一部分,不爽就不要玩,能打出膛内那一发,然后故障


换了导气阀与枪管,再试一次,扔进去,冒完泡泡,然后就打一枪,无法抛壳了


打开抛壳管盖板,里面有一发姿态诡异的未击发实弹


同样测试(强调一遍这不是严肃测试,军警装备部门的测试更加苛刻)Mk 17步枪完全没有压力


Daniel Defense的AR-15也没有压力


M17手枪(SIG P320)也没问题


这样一看,可变方向、前抛壳盖板虽然酷炫,但是在恶劣环境下可靠运行的武器,即使不酷炫,依然是合格的武器。更不要说简单的单向抛壳武器,拉开枪栓往抛壳口看,就能查验武器状态了


至于美国人很喜欢的扳机测试与对比(包括击发与重设的手感与力度)……因为他们有丰富广阔的民用武器文化。MDR的2014年原型枪与2017年测试评估枪的扳机获得了正面评价,而2018量产型扳机评价一般偏差。对我而言,我知道我们设计部门在设计95式时,要求对标FNC的扳机手感并且实现了这一点,我觉得很可以了。


而MDR的核心竞争力,这套酷炫的可随意换向前抛壳系统,工作并不如想象的那么可靠。


抛壳失败


相对复杂的退壳-抛壳-弹射三部曲,一旦失效武器就会卡弹,还卡的很严重。MDR拉机柄因为不随动的特性,会失效,导致排除故障非常不方便——所以河马始终反对不随动拉机柄。此时唯一的解决方案是取下酷炫的盖板,其方便拆装的特性,倒是便于排故。但是好的武器,首先应该避免出现故障。


因为其抛壳动作特性,弹壳不是第一时间离开枪机,二是在内部空间,如果弹力夹板没有夹住弹壳,枪机却试图推上下一发弹药,就会这样——即使PMAG这种非常成熟可靠的弹匣都能被武器坑(如图)


反复拉枪栓枪机无动作,卡的死死的


弹壳没有卡进抛壳管里,凸出一截,卡住了整个武器


理论上说,紧急时可取下抛壳口盖板,放弃前抛壳功能,可进一步确保武器运行……但是依然失败了,上面那发是弹壳,下面那发是实弹


当然,作为大洋彼岸的一个旁观者,河马不会简单地看了一个视频就作出结论。在Forgotten Weapons栏目中,Ian Mccollum也收到了一支MDR进行,他在展示该武器运行原理(上文截图中不少来自他的视频)之后。他与朋友Karl在另一频道InRangeTV进行了实弹测试,一样故障频频。


他们的测试中,第3发就卡了,虽然偶尔能顺利打完一个弹匣,但是说故障频频,不是夸张。


视频up主Garand Thumb还获得了Desert Tech公司提供的另一套枪机与导气阀进行更换,一样无法确保武器正常操作,故障非常频繁,必须使用最大导气量(所谓adverse,不利条件导气量)才有打了几个弹匣没出故障的情况。


弹壳没有进入抛壳管


卡上抛壳管,但是只卡住了一半,没进入抛壳管……导致枪机被卡住


在Ian Mccollum手里,该枪经历了完整的导气量最大设定的200发过渡期——就是类似于拿特定音频“煲耳机”一样,经过这个所谓break-in时期,该武器将发挥最完整的性能。


一般而言,导气武器不会设定为最大导气量,最大导气量固然可以让武器可靠运行,但是损耗零部件寿命,后坐力较大,射击体验差,影响快速、连续射击时的精度。


使用过量导气的,有AK,G43这样的极端例子,这些武器设计时,就被认定为可靠性极端重要。


作为各种意义上抄SVT产品,其工艺、质量都并不是那么德国,但是1943年前后的德国,先让武器能用,然后再想别的吧……

而SVT虽然不像是G43过量导气,但是也因此有了挑弹药的恶名


Garand Thumb和InRangeTV的测评结果,就是这支武器有各种各样的问题,勉强可以运行的——只是虽然有6档气体调节器,必须使用第6档,也就是最大导气量,才有可能可靠运行。但即使在6档,也有些军用剩余物资弹药无法运行。


如果降低导气量,可以使用特定弹药,其他品牌/弹重的弹药会出故障,并且还将特定品牌的弹药底缘给扯下来了。


这也是美国问题,一般来说其他国家军队、警察使用的都是标准弹药,美国民间有各种弹药厂商可供选择,同一型号弹药,发射药质量、弹壳质量都有区别,这就导致美国民间导气半自动轻武器丰富,但是能够通吃各种弹药的,也就是那几种大名鼎鼎的型号


在操作气体调节器,需要拆下护木的情况下,MDR这种情况可以说……非常的不妙。


普通状态下就要用最大导气量,那么设定6个档位是干什么用的?如果武器使用一段时间未经清理,那就没有更大的导气量来确保可靠运行了。始终使用最大导气量,导致该武器可感后坐力非常大,比同等级的比如SCAR-H要大。


虽说无托武器后坐力一般比同等级常规布局武器较大,但是甚至更极端的对比,同为全威力弹,G43用的弹头比常规的7.62×51mmNATO弹重35%,理论上说后坐力更大些。而MDR的可感后坐力,是比过量导气的G43都大的,即使使用中间的导气量,即第4档。


MDR步枪可以快速更换抛壳方向的前抛壳技术,除了其本身结构导致的退弹动作特殊、换上满弹匣会抛壳这样的特性,理论上非常诱人。而MDR在2014年出现的原型枪、在2017年出现的“测试评估枪”的优良表现,把河马的胃口吊的半天高,将其视为“无托之光”。


除了上述的内容,MDR还有类似H&K的拉机柄主动挂机能力,取自MASADA的快速更换枪管能力,可以通过换枪机头、枪管和弹匣井填充物,射击5.56×45mm、6.8mm SPC、.300 BLK弹药,是拥有多口径能力的武器,充满了有意思的特性。


但是至少以目前的状况来说,这个“无托之光”,有点黯淡。


大佬们的表情,就这样……

虽然也有人宣称自己手中MDR运行可靠,射击顺畅,但是作为官方选送著名轻武器视频up主测评的武器,出现这些故障,至少说明质量控制不太到位


坐在中国的电脑前,我没有条件体验MDR。作为一个业余爱好者,我的感受是:


其精巧的可变方向、前抛壳专利技术需要调整。比起一般常规的武器单向抛壳,这种装置更加需要发射药能量来操作,从这些著名视频up主的评测来看,这些应用新技术的装置,是不可靠的根源,装置的质量、动作的速度,枪机头的质量、动作的速度,都有需要调整的地方;


其导气量和档位设计需要调整。对多种弹药——尤其是美国市场上量大便宜质量稳定的军用剩余物资弹药——适应能力较差,尚且需要进一步优化;


对恶劣环境适应性差,这也是需要调整的,至少保险、弹匣卡榫,应当能够适应恶劣环境,其可变方向、前抛壳盖板过于精巧,还参与到枪机的运动之中,可能是这种武器不耐受恶劣环境的根源。


轻武器虽小,这种调整与优化,是贯穿其生命周期始终的,会耗时很久,会非常麻烦。这也是我强调的,任何一种轻武器必然的发展过程,不要看到哪一种武器好好好,就忘记了其克服的坎坷,走过的艰辛。


已于2018年年底正式发售的MDR步枪,目前的状况并不让人满意……但是,它能不能够在未来真的成为“无托之光”,还是要看Desert Tech公司有多大的毅力与决心,有多少时间与经费,用在其调整与优化上。


【资料来源】

视频频道Forgotten Weapons

视频频道InRangeTV

视频频道Garand Thumb

视频频道45Snipers

支付宝/微信打赏码

新的一年,感谢支持,感动常在!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