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帐号已被封,内容无法查看 此帐号的内容被自由微信解封
文章于 2019年5月13日 被检测为删除。
查看原文
被微信屏蔽
其他

从天而降决胜疆场的他们,既要吃好饭,也要带好“吃饭的家伙”

扬基帧察站 扬基帧察站 2019-04-05

【上期内容:注定火不了的“平成最终舰”,见证的不仅是“大建时代”的终结


今天的原计划是写个小品文,作为今天推送的第二篇——华总的【帧拒统】的旁注,为什么是小品文呢?


【学习施老好榜样,抄书水文写不长】


很多读者朋友看了施佬昨天那篇之后,都知道有个“印度施老”,河马平心而论,他和施佬真的很像,大差不差


所以河马本来的计划只是想说说2月27日《军事报道》里的《新春走基层 记者在战位》,关于空军空降兵某部在湖北北部的一次训练,结果一不小心就......


这个系列节目很棒


每当看到我军伞兵跃出机舱,空中绽开一朵朵伞花,我总会想到一首气质迥异的军旅歌曲——《朵朵伞花向祖国微笑》,姑且算本文的BGM好了。



这首曲子悠扬优美,却有一种淡淡的忧伤味道,在我听起来非常契合伞降作战的特点:浪漫——浸染、淋漓着血色的浪漫......



放心,今天还没到【每周一曲】的时候。现在看来,跳伞是一种安全、成熟的运动,普通人可以由教员协(绑)助(一)下(起),或者自身进行训练进行跳伞。


但是从整个历史沿革来看,即使不算上军事要素,伞降能有今日的安全、成熟,是靠摔出来的——而军事领域的伞降作战,更是世界各国无数伞兵/跳伞运动前辈不惜性命进行试错的结果,说其发展历程是“蛮勇式大干快上”都不算夸张。


苏联空降兵早期使用TB-3轰炸机作为运输机,需要从机翼上滑下


更何况在空降兵的作战任务中,本来就是要携带巨大体积和重量的装备,向敌军部署相对薄弱地区进行立体穿插,正所谓“天生被包围”。视觉上极有冲击力和美感的一种兵力投送方式,发展历史又是由伤亡写就,无论在空中还是落地后都伴随着风险,还有什么比这更适合“血色浪漫”四个字?


而正因为我们的空降兵有非常明确的作战目标,每次看到他们,我在情感上都非常受触动。


开始检查伞具,很早就能看到空降兵部队的头盔外面包着这个那个迷彩块,其通信设备普及到单兵,拥有很强的通联协调能力


空降兵部队新兵跳伞,头盔上模块相当醒目……


可惜因为机缘巧合,河马错过了几年前的某次“我们和英雄在一起”——网络媒体进军营活动,至今好奇头盔上的模块具体是什么。


这个水壶就来自没有错过活动的施佬


一如前文提及,相比轻装上阵的跳伞运动员,伞兵在跳伞时要携带其武器弹药和大量装备;哪怕在地面上,这些东西对于单兵来说都非常碍事,但是不带它们还怎么打仗呢?


总体来说,虽然偶见我军各军兵种精彩的跳伞视频……但是在过去的《军事报道》里,通常更多出现的是空降兵新兵或特种兵新兵的第一跳。由于在这种体验式跳伞中,跳伞员的随身装备都比较简单,这就让河马这样的“云伞兵”看的不够尽兴。


而在这次的全装备跳伞、全要素空投里,就看到了比较难得(以前偶有,但是湮灭在互联网里,找不到了)的清晰画面。


穿戴浮领,毕竟伞降飘飘摇摇,可能掉水里


伞兵会尽可能把能够携带在身上的武器都带齐了,落地找枪什么的......


当年二战时的克里特岛战役,由于跳伞装具不够先进等原因,多数纳粹德国空降兵将除了手枪之外的枪械(包括步枪和冲锋枪)都放在分开投放的装备箱内,导致落地后因武装薄弱(仅有少数空降兵携带冲锋枪跳伞)而在对手火力下损失惨重。无论立场如何,德国人的这次教训都让各国伞兵部队引以为戒。


设想.jpg


现实.jpg


我军空降兵虽然历史较短,但由于主体是由抗美援朝战场上打出威名的15军改编而来,部分分队后来还通过抽调骨干、组建侦察大队的形式参与过对越轮战,所以这支战功赫赫的部队对空降战斗员的火力问题一直较为重视。


我军空降部队(包括空降兵和特种兵)携带吊放背囊的高清素材,并不多见


跳伞员检查伞具


带吊放背囊的伞兵出舱瞬间,左侧套橙色织物的围栏是跳伞指挥员所站位置,在运-8飞机投放伞兵时常见,山猫戏称此处为“售票处”


运-8、运-9飞机因为机舱宽度较小,如果组织不当,容易使得尾门的两路离机人员相撞


双路离机是为了快速投放伞兵,缩短伞兵单位的滞空时间,提升着陆密度,利于快速组织。但带来这些益处的同时,由于中型运输机机舱宽度小,跳伞员离机时间距较近,有潜在碰撞乃至缠绕钩挂的风险,因此就有了这个由干部或士官组织,控制离机节奏与间隔的“售票处”,对保证空投安全有很大的作用。


报道中提到,空降兵某旅保障营修理连副连长冯鹏飞因其战斗岗位关系,其吊放背囊里还有车辆抢修器材和军械抢修器材,这都是他在伞降后履行职责的重要装备。


为了保证每一辆空降战车和其他重武器在落地后还能这样自如地发挥火力,抢修保障力量必不可少


说到吊放背囊的素材,美军的这类图片很多,毕竟是一支追求快速部署的军队。如下几图是吊放背囊在运用中的表现。


伞降前,吊放背囊是收拢的,挂在腿前方,会导致伞兵行动较为不便


吊放背囊在空中是拉出绳索挂在下方的


虽然我军吊放背囊素材不多见,但还是有的,图为空降兵“雷神突击队”在400米高度释放吊放背囊瞬间


落地时是这样的,因为伞兵着陆时腿部会承受较大的冲击力,要做好预备与防护动作,吊放背囊当然要分离,如果还是贴在腿前方会影响着陆动作,甚至导致伞兵受伤乃至死亡


而吊放背囊的实用化,也是通过各国实际使用中的教训积累,才最终达到今日相对可靠易用的状态。如果记忆没有出错,我记得在电视剧《兄弟连》里,就提到过因“腿袋”不可靠而提前脱落,使得重装备落地后难以收集,导致战况不利的情况。


携带“巴祖卡”火箭筒的二战美军空降兵


通过长期验证,我军空降兵在近年来的演训中,已经形成了单兵吊放背囊结合大中件模块化空投的战场保障模式。不久前被广泛讨论的一件事儿——空降兵某旅在空降演练中,并没有专门的炊事班负责部队的饮食,而是将“个人携行高能食品、常温集体食品、军民融合快餐食品”等3种饮食保障方式贯穿空降战斗全流程,并由保障分队通过便携式微波炉加热而非传统的“埋锅造饭”,也是这种新型保障体制的一部分。


行走很别扭,是为了落地时装备足够

中件空投通常包括弹药箱、水粮补给以及重装备——诸如迫击炮、高射机枪、重机枪

应该是大型备件或工具箱

老素材,中小件空投之弹药补给

新气象,空投下来的便携式微波炉


空降装备保障的不断细化,也是国际上的大趋势。随着如今大规模伞降作战应用机会的减少,伞降作战逐渐走向精英化、特战化、隐秘化;在国外(欧美等国,包括俄罗斯),其特种部队的伞降运用更加复杂与多样。


美军《特种部队军事自由伞降行动》手册(以下简称美军手册)里的伞降特种兵装具,可以注意到其呼吸面具


特种部队因为其作战性质特殊,往往深入敌后,缺乏战术支援(拥有很高的战略资源调用权限),会努力将包括重装备在内的武器全部捆在跳伞员身上。


比如俄军SSO特种部队带着IGLA便携防空导弹跳伞,这东西又细又长里面还有实弹,要求伞兵有非常高的伞降技巧,才能保证武器装备不受损伤,也不会危及自身


美军手册中吊放背囊挂载在前方或后方时,重武器有不同携带方式,图中是2枚AT-4火箭筒和1具古斯塔夫无后坐力炮


可以看到上面有非常多的胶带——胶带对于空降兵是个好东西,坚固可靠,廉价一次性,紧急时甚至可以不拆干净胶带直接射击,不会影响武器运作。


美军特种部队将短小的M224迫击炮携带在伞兵身上跳伞——当然我们的PP-93太长了,我军军人随着生活水平提升身体素质有大幅度增强,依然不太方便携带迫击炮


而美军手册一贯事无巨细,里面不仅包括索具、背囊等安装方式的细致指引,还有如何对武器裹上胶带(避免武器凸出部位诸如准星、握把等发生钩挂,造成危险)的教学内容


AR步枪的胶带捆扎方式,将准星枪口都包裹起来,弹匣特别加了胶带(侧向的弹匣卡榫在枪支捆扎于伞兵身上时,容易碰撞,导致弹匣掉落),伸缩托的调节钮也被胶带固定


其中一种武器携带方式,固定于腋下与背囊侧面


美军手册中,M249标准型与伞兵型的捆扎携行方式


美军特种部队的强大,从这个角度上说,就体现在他们利用伞降这种渗透方式时,有着完整的系统支持,能够携带非常强大的单兵武装。同时,由于伞降等渗透方式的影响,加上作战环境中近战、巷战环境的增多,也是各国特种部队越来越偏好短小武器的原因。


虽然河马自称是个“无托黑”,但是也一直明确说明:在面对狙击作战这种对枪管要求很长,或面对特种部队对武器的要求越精干趁手越好的情况时,无托的优势极其明显。


说到空降兵对武器的携行,各国方式方法不同,我们用的是部分包裹或完整包裹的枪套,下图中就介绍了几种较为常见的携行方式。


国际军事竞赛空降排比赛中,我军空降兵士官正在给95式步枪前端安装布套,从其造型、迷彩布料和魔术贴捆扎带来看,应该不是一次性的装备


也有整个的枪套(图中左侧士兵胸前的),在河马这个“云伞兵”眼里,这种枪套最好能把握把和快慢机露出来,便于紧急时射击


武器的凸出部件是为了实现其使用功能,但是对于伞降来说就很碍事甚至危险,要将其包裹起来,防止武器损坏或发生钩挂



这种枪套在我军部队中很常见,包括两栖部队也有自己的特殊枪套


两栖部队使用的塑料布包扎,其目的是不同的,是为了尽量避免武器进水(以及滩头的泥沙),同时塑料袋容易抛弃,也不干扰武器紧急时射击,有的两栖部队枪套还自带浮体——图片以前见过但是这次没找到,我们回到空降兵的话题上来


伞兵将武器固定在伞包与腋下,一般是较长武器的携行方法,而较短的武器就便于携行在胸前——比如短小的95式,俄军体系下的空降兵,也是将枪托折叠后的AKS-74固定在胸前。


有意思的是,我陆军特种部队倒是保持了将武器固定在伞包侧面和腋下的方式,空军空降兵则将步枪固定在胸前


使用81式或87式步枪时代的空降兵,跳伞时也是将武器固定在伞包旁边和腋下的,图为共和国首位女空降兵、空降兵医学专家马旭,上高原亲自跳伞试验自己发明的高原伞降供氧装置,注意她左肩背负的81-1式自动步枪


说到高原伞降,就得提及一个问题,高原含氧量稀薄,飞在空中的伞兵更是处于更高的海拔——再强大的伞兵,如果缺氧还是会休克的,这就需要配套的供氧设备。


空降兵高原伞训时,脸上戴着供氧面具


高原伞降,其实和非高原的高空伞降有很大的相似之处。高空空气稀薄,高原上空空气也稀薄,而高空伞降,则是特种作战的重要形式——即大家肯定听说过的HALO与HAHO(高跳低开与高跳高开),把伞兵在高空丢出来却不保障其供氧,显然不可以,需要呼吸面具等一系列装备的支持。而HALO与HAHO的主要应用,是在不同条件下的隐蔽(或隐蔽精确)渗透。


美军手册中,部分装备图表,最上方就是用于HALO与HAHO的人员氧气系统


相比一般伞降高度飞行器目视可见,高空跳伞时飞行器飞的很高,不容易被目视发现。HALO一般应用于防空火力较薄弱区域,伞兵出舱后成自由落体,下降速率很高很快,人员体积更小,更不容易被发现,等到开伞时,因为速度快,滞空时间短,进一步降低了被发现的几率。


但是问题就在于,如果开伞过早,容易被发现;开伞过晚,就会摔死……这就需要伞兵拥有非常精确的技巧并时刻掌握自己的高度。


《红海行动》里头的最后一战,虽然从直升机里跳出来的他们不算严格意义上的HAHO,但也属于“防区外伞兵”了


HAHO则是应用在空域较为危险的区域——被河马戏称为“防区外伞兵”,飞行器并不进入对方防空火器的飞行包线(尤其是投送伞兵的飞机往往是运输机,速度慢且笨拙),伞兵出舱后在较高高度开伞,长时间滞空,滑翔到指定渗透位置,和防区外打击弹药一个模式。而且因为扔的是有较强自主控制能力的战斗员,且往往是小组等编制HAHO,视对方对空态势感知能力,可以选择分散滑翔,或者编队滑翔等多种模式。


人比飞机难发现多了,是以有实现隐蔽渗透的可能。当然,HALO与HAHO是需要特殊伞具的,河马只有一个非常粗犷的理解,伞具嘛实在不懂……


空降兵用的伞具,也是非常有说头的,比如翼伞精确但是落地冲击力大,圆伞落地冲击小但是不精确;HALO与HAHO的伞具则更特殊,图为雷神突击队使用翼伞——红白相间是为了平时训练的安全,并非不实战


对于我军而言,高跳低开训练的相关信息经常见于媒体,但是图片、视频资料并不多……河马觉得,因为我们经常在青藏高原训练,这使得人民军队的空降单位,天然需要学习高空出舱的技巧技法,导致我们的空降兵起步虽晚于国外,却有相对高的起点。


如您所见,本篇洋洋洒洒至此也写了不少字,是因为看到我们空降兵的实战化训练水平提升,非常开心……但是,并不是说我看到的都是值得赞扬的。


比如说,这位担负指挥职责的干部,仍然保留着传统的皮革枪套与望远镜套……这种包具固然坚固,但是并不适应现代战场,出舱时晃荡严重,而且非常显眼,表露自己的指挥员特征是很危险的,也对部队本身的战斗力有影响


相对于国外空降兵发展的情况,我军空降兵尽管也在向空中突击化转型,但还是有实施大规模伞降作战的可能性的。大规模伞降作战的需求与风险,和特种部队伞降有所不同,他们是祖国统一的尖刀利刃,更应该在装备上有所倾斜侧重。


即将交付空降兵的新一批直-10K武装直升机,和航空兵部队同属空军的空降兵,虽然相比其他军种更容易获得空中支援,但仍需兵种内部的完整支援体系


诸如老生常谈的城市迷彩作训服环境适应性差,部分单兵装具老旧的问题,这对空降兵整体的战斗力生成,是很不利的——我从不怀疑我军空降兵部队顽强的意志与作风,以及苦练本领、锻造打赢精兵的决心,但是我们在装备发展与装备本身应用上的心态问题,即我曾经提及的“不穷但抠”,亟待改变。


我觉得,老装备该丢就丢,新装备该用就用。错误甚至病态地追求勤俭节约,导致一些单位(未必是或不限于空降兵部队)将新装备存在仓库中,想先把老装备消耗掉,反而会导致实战环境下,指战员由于对新装备的性能不熟悉,或者对其人机功效不适应,反而成为累赘。


空降兵部队中,“雷神突击队”作为特种单位,还经常进行对新型单兵装备的先导测试


这种过分的追求勤俭节约,有时还导致新装备的进一步开发与研发受阻。毕竟,小步快跑是为了跑,而不是为了小步而小步。毕竟,空降作战这种浪漫而悲壮的形式,每个战斗员的战斗力都非常珍贵。他们的勋章,理应更多承载智慧与英勇,而不是无谓的牺牲。


支付宝打赏码(微信也可用)

新的一年,感谢支持,感动常在!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