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帐号已被封,内容无法查看 此帐号的内容被自由微信解封
文章于 2019年5月13日 被检测为删除。
查看原文
被微信屏蔽
其他

【每周一曲】战火之中视死如归,哪怕只剩一颗鱼雷!

扬基帧察站 扬基帧察站 2019-04-05

【上期内容A:从天而降决胜疆场的他们,既要吃好饭也要带好吃饭的家伙

【上期内容B:【帧拒统】地处“军中乐园”的他们,靠啥手段“反攻大陆”?



不怕大家笑话,一来养鸡家里并非海军出身,二来老家也没有海军军港,所以从小到大见到的第一艘现役军船,那还是驻丹陆军边防部队在鸭绿江上的巡逻艇。大概也是因为这个原因吧,咱对小艇就特有感情。


过年回家的时候还顺路拍了一张,当然跟小时候看到的也不是一个版本了


稍微大点之后去北京玩,在军博里看到了两艘真正打过仗的军舰,也都是小艇:一艘是“头门山海战英雄艇”,一艘是击沉“太平”的英雄鱼雷快艇。后来知道,鱼雷快艇是海军初创时期“空潜快”力量中的拳头,其强大的攻击力是人民海军早期对国民党海军作战中屡屡取胜的重要依托。


当时甭管是空投的舰射的,用的都是老式直航鱼雷,想打中敌舰,远了肯定不行


今天这期【每周一曲】的歌词中,最为豪情万丈的“战火之中视死如归,哪怕只剩一颗鱼雷”,正是取材于1955年1月10日积谷山东北海战中,人民海军鱼雷快艇部队敢于近战夜战,创下“单艇独雷战洞庭”的英雄事迹。而1959年拍摄的一部讲述鱼雷快艇部队战斗故事的电影,就叫《海鹰》,这大概也是这首歌歌名能想到最早的由头了。


当年叫强敌,这也是有传统的


《海鹰出击之歌》,是2016年由当时的东海舰队发布的《水兵组歌·东海精神赞》的其中一首,赞颂的是东部战区海军“七海精神”中的“海鹰出击精神”。快艇某支队自1955年3月组建以来,其下属炮艇、鱼雷艇部队指战员在解放浙东沿海岛屿的战火硝烟中,先后取得了头门山海战、击沉“太平”号、埋葬“洞庭”号、重创“宝应”号、崇武以东海战等“五战五捷”的辉煌战绩,涌现出了“头门山海战英雄艇”414艇、战斗英雄陈立富、王维福等一大批英模典型。



1955年1月10日,当时担任102号鱼雷快艇艇长的张逸民在跟随101艇拦截国民党海军“太湖”号护航驱逐舰的战斗中,指挥鱼雷艇向敌舰发射两颗鱼雷,结果由于两个发射管的送药盒受潮严重,导致左雷勉强射出但工作不正常,碰撞甲板后飞出沉海;受潮更严重的右管里根本没有点火成功,使得鱼雷更是没有射出。


返航后,102艇排除了右管故障,张逸民多次请求再次出击,尽管上级担心只剩1雷的102艇难以保持平衡,但在集体请战下,最终获得批准。虽然由于航速较慢等原因,没有找到原定的目标——两艘“永”字号扫雷舰,却歪打正着碰上了出海巡逻的“洞庭”号炮舰。国民党海军派这艘只有50米长,吃水仅有2米的小炮舰出击,正是觉得它不不大可能吃鱼雷。


与“洞庭”(原名灵江)同属江字号的“沱江”


然而在寒冷的风浪中驾艇迎击敌舰的张逸民,为了保证不浪费唯一的攻击机会,不仅调低了鱼雷定深,更是不顾可能撞上敌舰的风险,直到200米距离才扳下了鱼雷发射把(如果发射距离再近点,鱼雷引信的保险就要来不及解除了),对于鱼雷艇作战来说,这几乎是“顶脑门开枪”一般的作战方式(其窗户都被震碎了)。


虽然小小的“洞庭”居然奇迹般地没有当场沉没,但还是在国民党海军其他军舰的拖带过程中沉没了。战斗胜利后,张逸民对苏联专家开玩笑说,“如果保险能解除的再晚些,我还可以在更近距离的发射鱼雷,”而苏联专家也开玩笑说,“幸好我们把鱼雷保险设计成出管后200米才解除,否则就要把庆功会和您的追悼会一起开了”。


胆大心细的张逸民此后又指挥了多次海战,声名威震台海


当然,战后中苏双方正经的经验总结是,由于我国东南海区风浪太大,从此之后,不再按照苏联海军鱼雷快艇作战条令——出港之后卸下鱼雷发射管的胶木前罩,而在鱼雷发射管口使用密封防水帆布代替;这样作战时就不会因为高海况下海水涌入发射管,而导致送药盒受潮的情况了。


这首歌曲,用简短而富有战斗力的歌词与雄壮的曲调,还原了那一代人的壮志豪情,如今用来赞颂新一代水兵更是意义非凡。最后用几张《海鹰》的电影截图作结,当年创作电影时老一辈的梦想,在半个世纪后竟然以这样的方式完全实现,也是一种让人骄傲的传承。


八个发射管,水缸那么粗,银灰色的,完全一致


支付宝打赏码(微信也可用)

新的一年,感谢支持,感动常在!

文章已于修改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