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帐号已被封,内容无法查看 此帐号的内容被自由微信解封
文章于 2019年6月7日 被检测为删除。
查看原文
被微信屏蔽
其他

大建大舰!为什么只有新中国能圆大舰梦?

扬基帧察站 扬基帧察站 2019-05-01

【上期内容A:【OP】只要055在,哪怕再多雾霾,都对得起一切等待

(强烈推荐)【上期内容B:正片】海军节,致我所熟悉的那五位海军军人


正如很多读者朋友们见证的那样,在昨天的那场阅舰式上,055型万吨驱逐舰从重重浓雾中驶出的样子,让我们第一次在央视的镜头里也感受到了军舰的巍峨感,不再是过去连052D都能拍成导弹艇的赶脚了。中国海军在全世界媒体的镜头里,进入了大舰时代。


昨天在现场的记者朋友们确实出了不少好图


说到昨天那场浓雾,有在现场的记者大佬们提到,一些西方国家的海军代表们(比如德国人)纷纷称赞,“你们在这样的天气里都能完成这样整齐准确的大编队检阅,了不起!”如果说这句话听着还有点“China,OK”之嫌,那么“你们的军舰真大,真新!”多少是带着几分真心的——噼噼啪啪的快门声为证呢。


朝日新闻台称之为“亚细亚最大级驱逐舰”,中二中透露着霸气


中国对大舰的梦想,远不止在海军领域的后来者——航母。很多军迷都记得红军那张列克星敦级的科普挂图,不过那毕竟是科普用的,只能说明红军作为中国历史上第一支完全现代军队对士兵教育的重视,说憧憬航母嘛......其实稍微有点强行了。


等到1950年初,那时人民海军成立不到一周年,华东区海军学校的结业照片上却赫然出现了一艘巨舰:



从舰桥和雷达的形制来看,这显然是一艘北卡罗来纳级战列舰。要知道当年的信息是非常匮乏的,来源是非常稀少的。背景里这幅战列舰的艺术画,不管是原版还是临摹的,想必也是从腐朽的资产阶级国度漂洋过海、历经九九八十一难,方才来到了革命军队参加革命工作呢。


同角度的北卡罗莱纳号战列舰艺术画对比


海军想要做大做强,肯定是遵循“大就是好,多就是美”的准则。无论什么时代,空潜快都是无奈之举。前辈们开着037“战列艇”出战的时候,心里何尝不希望这是真正的巡洋舰、战列舰呢?


然而,大舰不是想有就有的。中国历史上的大舰梦,毫无例外地成为了泡影。


当年这张网友作品也是让人感慨万千——定远、宁海、辽宁


在引进“现代”级之前,定镇二远一直是中国历史上最大的水面作战舰艇,却遗憾地饮恨甲午。1909年溥仪即位,摄政王载沣掌权,任命六弟载洵为海军大臣。在考察了国内船厂建设情况之后,载洵就和海军提督萨镇冰启程前往欧美。在载洵的海军振兴计划里,主力舰是以8艘头等战舰和20艘巡洋舰组成。当时所谓的头等战舰,显然就是无畏舰,这个计划一旦实现,甚至能够力压1911年开工的日本“金刚”级战列巡洋舰。


然而就晚清的情况,显然距离能整得起“超弩型战舰”很远......


理想是丰满的,现实是骨感的。很快,出访欧美的载洵和萨镇冰发现,清廷根本没钱实现这个目标。于是,载洵便东采西采,向意大利、德国、英国、美国、日本等都采购了一两艘炮舰、驱逐舰、巡洋舰。其中,除了炮舰永丰(中山舰)之外,最有名的要数应瑞、肇和舰。作为训练巡洋舰,它们却装备了当时最先进的蒸汽涡轮主机,可见载洵并没有放弃心中无畏舰的梦想。


1909年,载洵和萨镇冰考察德国造船厂


到了民国时期,海军部长陈绍宽曾和蒋介石提出了15年造舰60万吨的设想。然而蒋介石嘛根本不会给他这么多钱,民国海军造舰数量还不到日本的一个零头。从日本订购宁海号轻巡洋舰之后,江南造船厂不负众望地造出了平海号以及“袖珍轻巡”逸仙号——然而当时的中国虽然继承了清末弱小的民族工业,却连战舰上的武备都无法自造,必须从德国、日本购买并去日本进行安装。


平海号从船台滑道下水的时刻


标排2500吨级,在当时积贫积弱多年的中国海军眼中已经算是大舰了,然而到了抗日战争时,看似新锐的宁海、平海、逸仙同应瑞、肇和、中山等舰,面对凶残的日帝航空兵力量时,并无本质区别。在战斗中,它们吨位小、速度慢、火力差的弱点一一暴露,最终带着中国人的海军梦不甘地沉没在了长江里。


碧蓝航线里的宁海(上)和平海(下),需要指出的是,两舰均有三座双联140mm主炮,武器上的区别主要是宁海有6门三年式76mm高炮,平海出于提升稳性的要求降低为3门


抗战胜利之后,陈绍宽还提出了更大的造舰计划。很多朋友可能听说过那个惊世骇俗的20艘航母计划(后来改成12艘),其实后面的护航舰艇规模更吓人——四个海军军区,每个军区航母3艘,战斗舰4艘,重巡洋舰4艘,轻巡洋舰16艘,驱逐舰24艘,潜艇24艘,鱼雷艇40艘。


要想实现大舰梦,不是不能买,但首先自己要有相应的工业实力。日本在日俄战争中胜利之后虽然看似“登堂入室”,但造舰能力与世界顶级仍有差距,仍然要通过购买“金刚”作为契机,更快地走向海军强国。然而,旧中国显然没有这样的工业能力和政治基础,再加上蒋介石发动内战,陈绍宽的计划迅速破灭了。


重庆舰在中国海军短暂而曲折的生涯,就是这段历史的写照


让人惊讶的是,浴火重生的新中国人民却用自己的力量,一步一个脚印地向前人的海军梦、大舰梦前进着。


人民海军成立初期,经历了不堪回首的四处打捞收集旧船、采购武器主机将其修复、以及最终向苏联购舰等等历程。特别是打捞重庆舰后最终因修复代价高等原因未能进行下去,以及花费重金引进“四大金刚”的故事,军迷们都耳熟能详。


新中国第一次阅舰式,周总理只能搭乘快艇


据说,当时我们还有向苏联购买轻巡洋舰的意愿,但因为苏联只肯提供老旧的基洛夫级“卡冈诺维奇”号,而不是新锐的斯维尔德洛夫级(连印尼都弄得,咱弄不得?)而没了下文。斯维尔德洛夫级作为万吨以上的真·轻巡,四座三联装152,完美诠释了“大就是好,多就是美”,可惜咱也只能在梦里咂摸两下嘴。


2015年中国海军访问新罗西斯克,要是68bis当年加入中国海军,后来大概也会有这样的场景吧~


送是不可能的,买是买不到的。大大曾经说过:“中国人民是具有伟大奋斗精神的人民。中国人民自古就明白,世界上没有坐享其成的好事,要幸福就要奋斗。为了实现大舰梦,同样是中国人,同样是工人阶级,在新中国就爆发出了让人难以想象的实力。


建造万吨水压机不仅标志着一个国家的工业实力,也是大舰梦的起点。从清末到民国,中国的工业实力实际上是在倒退的:清末的江南制造总局还建造各种火炮,到民国时期的江南厂就只能造船体了。舰船的动力主轴、火炮的炮管,都需要万吨水压机这样的核心装备来完成。


讲述上海工业史乃至新中国工业史,几乎离不开它


当时除了总设计师、电机工业部副部长沈鸿以外,江南厂设计团队没人见过万吨水压机。在一无资料、二无经验、三无设备的情况下,设计人员一开始就被一个鸡生蛋蛋生鸡式的问题难住了:造万吨水压机就是为了造水压机横梁这样的大锻件,没有水压机又造不了横梁,怎么办?


解决问题的办法,就是依靠人民群众的集体智慧。


自力更生,奋发图强,是实现大建大舰梦想的唯一途径


他们用纸、铁皮、橡皮泥做模型,听取工人的意见,采用整体焊接的方式制造横梁;只是在国外杂志上见过电渣焊,就自己开发实验,掌握了电渣焊技术;起重工人以船只滑道下水为启发,搭建木滑板,解决了运输困难的问题;工件太大,工人师傅就反其道而行之把机床搬到工件上,称之为“蚂蚁啃骨头”;横梁重300吨,工人们就想土办法,用几十个千斤顶一起顶,造了个支架帮助它翻身……


焊接横梁


安装阶段


1961年12月,江南造船厂成功建成国内第一台12000吨水压机。


1965年,从船体到动力都是完全自主建造的东风号万吨货轮交付;同年,焊接精度极高,首尾对接几乎零误差的65型护卫舰首制舰下水。


1994年,“十年磨一舰”的052型驱逐舰首舰哈尔滨舰交付。


2017年,055型首舰下水;今天,他们的生产线从潜艇到航母无一不包……


初代焊王唐应斌,就是他攻克了电渣焊的技术。当年江南厂制造33型鱼雷潜艇时,表面的光顺程度之高,甚至都被简氏防务注意到了


在他之后,工人阶级里涌现出一代又一代的焊王、焊神,是建造哈尔滨舰时期的焊王


现在的焊王陈景毅——从手工焊接到数控联网焊接,055万吨大驱在他们手下诞生


焊接工人们仅仅是组成这套庞大工业机器的一个代表性群体。在总装、机械加工、机电系统、复合材料,以及武器、动力、雷达等等许多领域许多岗位上,都涌现出了无数杰出人物。正是有了这群可爱的人,海军的舰艇才能从买到造、从“磨”到下饺子。民国时期15年造舰60万吨那是白日梦,但近5年来,全国各造船厂仅计算下水的舰艇就超过了这个数字。


15艘驱逐舰同框大建,“大就是好,多就是美”

像这种“过气网红”啊,都被人当做凑数的了——急着弄个“小平板”上舰大新闻的自媒体老师们,恭喜中计喽!


人民海军成立70年来,中国人是一步一个脚印去实现大舰梦的。正因为它靠的是全体军民的奋斗,所以才能震撼世界,让日本媒体喊出“亚细亚最大级驱逐舰”的称号。这不仅是国家硬实力的彰显,也是海军文化软实力的输出。相信在不久的将来,还会有“亚细亚最大级空母”从这里驶出,让日本人再度拿出他们老祖宗那套话惊呼——“开拓万里波涛,布国威于四方!”


支付宝打赏码(微信也可用)

新的一年,感谢支持,感动常在!

文章已于修改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