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帐号已被封,内容无法查看 此帐号的内容被自由微信解封
文章于 2019年7月25日 被检测为删除。
查看原文
被微信屏蔽
其他

“降魔套装”的穿法,听河马边讲故事边手绘漫画给您讲

扬基帧察站 扬基帧察站 2019-07-25

【上期内容:冤冤相报何时了:我军这款最新军服,可能是新作训的先声


河马作为本公众号里专业负责讲十五二十年前老故事的人,之前写【每周一曲】时,曾想起了一段有意思的过往——结果回忆越写越长,跑题严重,干脆拉出来单独作为一个小品。


一个人的职业,会给生活带来各种各样的印迹。比如当年作为临时来队家属,我们曾经借住在老爹战友——副长叔叔一家恰好返乡探亲——的宿舍里,我在那里第一次看到干式潜水服还有氧气瓶,好重好重挪不动。


这个只是示意图,是个双筒有金属背架的氧气瓶


当然那位叔叔家里,还有一个老兵做的053H2G的大比例(大概是1:200)模型。小时候除了自己做的盒装模型以外,能见到的高端金属模型就是这种了。当年,还没有那么多地方店家/作坊在搞金属模型。


这种东西当年是完全没有的


那些模型都是“老兵手作”,都是老士官(当年叫志愿兵)们在业余时间,以部队里的边角料铜皮手工制作,俗称“用铜皮做的”或“用铜皮拗的”。各位老兵来自不同部门,手工工艺有差异,专注点也不同——我就见过雷达天线特别精细的,八木天线的细节极为讲究;也见过火炮特别精细的,76A双37能看到液冷管的管和固定环。


有的模型,八木天线上振子数量等细节是非常准确的


这种部队里老兵自己手工做的铜皮模型,数量非常稀少。对于这种模型,军人老爹们本人未必有太大热情,又与人际关系等要素相关性很高。对此趋之若鹜的是小朋友们,而大部分孩子也往往只能说——某某家里有铜皮模型,去他家玩吧!


有的模型76A炮塔上,连液冷管细节都一丝不苟


比如我有个发小(我俩的父亲是战友,在老家也是邻居),老家的家中有多达3个不同型号053护卫舰的铜皮模型,每次路过他家窗口,我总会看了又看。总之……我家是没有铜皮舰艇模型的,只有一个老爹自己当年做的老053塑料模型,直到有那么一段时间我一直闹着要模型,老娘才从储藏间里翻出来,用塑料布草草包着,格子桅都压断了,是我自己给修复的。


哪怕只是塑料模型,我一样爱不释手。但总是忍不住感叹:别人家孩子有退役望远镜,或者更厉害的有铜皮模型……我家啥都没有,直到后来成为随调家属到驻地,发现还是有一些好玩的东西。


比这种骗人货是不知高到哪里去了


而关于老爹读军校时的本专业,最初的了解仅有些只言片语。比如某次老爹探亲回家时,外公正在教育我“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老爹插了一句“选专业也很重要,我是觉得自己化学好就成防化兵了”,语气算不上说教,似乎有些许感慨。


再就是母亲屡次提及的一个不怎么好笑的笑话:她说还好当年赶上裁军,要不然我们就会去大西北之类的话。提及父亲如果按照其本专业分配,可能会被调到我军WMD试验场……


相关细节,我追问过很多次。即使父亲曾经不希望我对军事产生过多兴趣,但是如果我一定要追问什么舰艇的问题,他还是会解答的。只是他当防化兵的经历,虽然痕迹遍布生活的各个角落,但是始终难以窥其全貌,姑且说说一些有意思的切身体验。


总体来说,防化兵在自己的徽章上写“降魔神兵”,名字非常牛,现实中的他们总是颇为低调。比如一位兄长,是在一个群里聊天提及化学武器残留时,突然多说了几句对这些特种弹的识别与处理要点,让我发现认识已久,曾经一起临江(黄浦江)小酌的他,竟然也是防化兵出身。


上次有人问臂章上八一五星后面是个啥?抽象化的防毒面具嘛


而海军驻地在海岛,自然常年遭台风,豪雨不断。那种风大雨急,“倾盆”俩字难以表现其力度。最初记忆里的台风天,就是哪怕窗户紧闭,漏进来的小风头儿,依然能把金属的窗把手给吹得咣咣乱晃。


当年基础设施不够好时,一有台风暴雨,经常街面漫水,现在这种情况很少发生了


作为老家也在沿海的,台风是常见。但是老家的学校离家近,哪怕涉水,一波猛冲就到了。驻地的学校就有点小远,上学还得走那么一段。所谓豪雨,就是很豪迈,寻常雨具面对这个状况完全“没有出息”:雨伞不是被吹反过来,而是能被大风摁关回去;雨衣能被掀起来——像是文艺作品里“衣袂翩然”倒是潇洒,但是会被浇成落汤鸡。


对此无可奈何的母亲,似乎想到了什么主意。从衣柜里找出了黑色与土灰黄色相间的几件衣物,递给我。我没当回事,轻轻一接,脱手接住掉在了地上,发出了噗隆噗隆的闷响声——原来是老爹当年用过的防化服与防化斗篷(斗篷同时也是雨衣)。


我之前从未见过防化设备的实物,也就是从《少年儿童百科全书》,相关的人防教育材料里,见过防化服的图。


当年的《少年儿童百科全书》 


所以,我一直用雨衣去理解防化服,以为无非是个雨衣,多了手套、鞋套之类的。而第一眼看到老妈递给我的防化服,其棕灰黄色的面料也让我以为是个军用雨披。


结果防化服、防化斗篷非常非常重。我从地上把防化服和斗篷捡起来,发现是非常非常厚实的橡胶,有几毫米厚。当时人小,穿着形象特别滑稽——斗篷长度直接够得到脚踝,骑自行车就算是台风天,也完全不虚,其自重足够大,掀不起来。唯一问题是为了把手伸出来操作车把,得费劲撸袖子半天。


自行车是个很破的女式自行车,不知道在家属之间传了多少手


防化斗篷和这件很类似,兜帽、袖口和衣襟边缘是黑色的橡胶,主体颜色是这种灰黄色


后来,老妈觉得风太大了,骑自行车危险,勒令我早点起床,步行去学校,这种斗篷长度太大总拖地,就让我换上了分体式防化服的上衣。


分体式防化服的上衣,是类似于有帽兜的夹克结构,下摆和袖口有松紧带收口,是非常非常强的松紧带。最开始时,我以为是松紧带老化坏了,结果发现用很大的力气还是能感受到弹性的。刚开始穿的时候还穿反了,按照斗篷的穿法,把有灰黄颜色的内里朝外。直到老爹发现我穿着防化服,饶有兴致地过来“折腾我”,指出这个颈部系带啊,应该朝外。


这是一套黑色橡胶制的防化服,相比之前用作自行车雨衣的斗篷/雨披,其厚重感更加夸张,把正前方复杂的衣襟扣好,能整体自己“站”起来。小时候的我穿起来,其下摆长度超过膝盖,而且非常非常“板正”,除了肩膀和书包是贴着防化服的,其他部分基本都是中间一大团空气。


因为是步行,摆臂动作在寻常雨衣常有的唰唰声,在防化服上则是非常沉闷的匝匝声。因为衣服过于“有型”,与身体之间有很大的空隙,随着动作会感觉得到被关在防化服里的空气在流动。至于袖子太长,手掌是伸不出去的。



大致形象,如图所示。被同班同学看见了,说了一句:“你这样子好像是企鹅啊”(防化服是黑的);后来他们发现我书包背在里面,“还是个驼背的企鹅”。


大差不差


后面的故事,是老爹来了劲头,让我把明显超长的防化服背带裤给穿上了——美其名曰,试试能不能解决防化服上衣收腰,导致雨水全部流到套鞋里的问题。而防化服的背带裤考虑到里面要穿别的衣物,容积空间很大,裆也相当低,老爹抓着背带一提,裤腰几乎能碰到锁骨。




不知道现在中小学校的人防教育是怎么样的。当年在驻地读初中,人民防空教育有板有眼——并且还有特殊的劳技课作业,用生石灰、木屑、纱布、易拉罐、雨衣制作一个简易防毒面具。


一般来说,河马这个喜欢折腾各种东西的人,动手能力不错。不过这个作业还是被难得休息的父亲直接抢走了——他专门剪开一个军绿色的雨衣,还把易拉罐表面涂装磨掉,包上有色贴纸,做了一个说是“简易”,其实造型已经是介乎于56式与65式防毒面具混合体的东西。所以被我带到学校交作业时,确实技惊四座。


像是把56式滤毒罐中间的软管去掉,直接接在面具上,就是老爹做的“简易防毒面具”


现在小朋友的简易防毒面具倒是……制作上非常快捷


老爹抢了我的作业,做完了直接让我戴上测试气密性


驻地义务教育中很认真的人民防空教育,加上老爹的影响,我至今依然熟记着一个完全依照59式/65式防毒面具的穿戴步骤——双手握持最下方的橡胶头带底端,以拇指撑开橡胶头带,先套进下巴,自下而上套上防毒面具,一气呵成。然而这套老旧的动作,并不适合比较新的FMJ05……速度不快还显得狼狈。


河马比较熟悉老旧装备,新装备操作方法是不会的……(此为《真正男子汉》节目截图)


说到老旧装备,又得提到051。这种一代舰,是没有全封闭防护的,而且大量的甲板上的战位,需要人员进行操作。在核生化战场条件下,这些战位的人员是要穿全套防化服、戴防毒面具的。


在码头旁边住的时候经常能看到舰上进行防化演练,基本都在夜暗或雨天等恶劣环境下进行。


于是,又得提到老娘,她除了对舰载机起降指挥舱特别感兴趣以外,每当舰上进行防化演习时,就会拉着我到阳台,指着甲板上全套防护,忙碌不停的水兵们,说:“看,好多猪鼻子!在钻来钻去!”


全封闭舰艇上,就少有051上一群穿防化服戴面具的人忙来忙去那么热闹


当然,水兵们还是会背着防毒面具的(那个挎包),在环控系统受损,或者舰上起火时,可以用来阻燃并防止有毒烟气窒息


这些防化服,大部分是连体的,而且有纯白色、纯黑色、藏青色等多种颜色。小时候的我一度觉得这是一种区分身份的办法,直到老爹说,就是批次不同,并没有什么区别……


而父亲当年劝我学习要认真时,经常讲他在军校里,他们系是有特殊考试规则的。比如,他一次考试拿了第一,错了1个分值为1分的题目,最终成绩却是90分,就找教员理论。教员却告诉他:“我们这个专业,你错一丁点,可能就会导致成千上万的伤亡,扣10分是要让你记住。


就是这么话糙理不糙


多年以后我在新闻媒体上看到类似的文章,给父亲看,他赞许的点点头,至于他吐槽他那个教员虽然治学严谨,个人卫生非常邋遢之类的,则是另外的故事了。


听父亲的战友说过,他们舰上的防化分队长都得特别认真,如果疏忽大意,是会受到政委在业务技术与思想意识上的双重批评。这个传说,老娘也偶尔提及。


而老娘这个文科生,大概是比普通人多懂些核生化,也有描述上夸张的部分。比如老娘说核生化防护设备虽然能够拦阻绝大部分毒性,依然会有少量影响……常年从事相关业务的人员,会有积累性的损伤啥的。


也包括日积月累的摸爬滚打带来的损伤


跑去问老爹,他则相当不以为然,表示只要滤毒设备没有失效,防护设备没有破损,或者没有碰到特定战剂,完全没什么可以疑神疑鬼的。聊是如此……上次提到过,小时候有那么段时间还是非常紧张,闻到烂苹果烂大蒜(某些毒剂的识别特征)的味道就心神不宁。可以算是小时候心理活动过于丰富,给自己加太多戏的结果。


小时候的经历,大概就写到这里。当年的紧张情势下,人民防空教育,并不是用“驻军多的城市重视国防教育”就能解释的。有那么一段时间驻地公务员隔三差五就要组织军训,进行实弹射击。大家的担忧与猜测,好似迫在眉睫。


现在这类教育材料里,能把机型找对就烧高香了


河马依然持有这样的观点:核生化,核的那一部分依然是超级武器,突然被投入实际使用的可能性较低。但是生化部分,就是个操作空间特别大的灰色地带。虽说生化也是大规模杀伤性武器,但实际杀伤效能未必强过先进的常规武器。生化武器的真正优势,是特别便宜,是附带的心理效果。


某些特别擅长搞国家恐怖主义的,从来不仅仅看重其军事力量的毁伤能力,而更在于“炫示”,在于“杀鸡儆猴”,在于“以客观手段摧动主观变化”。某天其冒天下之大不韪,诉诸生化武器的可能性,始终是不能简单排除的。


至于拥有组织严密、纪律严明的防化部队,科学有效的防范体系,能够令心存妄想者多考虑考虑行动的效果,“三思而行”;真正确保自身安全的手法,是让对手担忧轻举妄动的后果。这一点,自冷战以来从来没有变过——以核武器为代表的大规模杀伤性武器恐怖平衡,依然是如今人类社会和平的基石。


这也是河马可以蜷缩在椅子里,微笑着回忆过往的一个理由。


支付宝打赏码(微信也可用)


砥砺奋进,感谢支持,感动常在!

麻烦点击“在看”一下 

↓↓↓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