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帐号已被封,内容无法查看 此帐号的内容被自由微信解封
文章于 2019年8月18日 被检测为删除。
查看原文
被微信屏蔽
其他

关于旧中国自产最好的栓动步枪,网上的描述有必要修正一下

扬基帧察站 扬基帧察站 2019-08-18

【上期内容A:歼-20“浮游炮”的起源,居然是以绝对“跳楼价”买到的

【上期内容B:【每周一曲】虽有“咔咔咔,啪啪啪”,然而并没有唱跳rap


近来各种事情堆叠,导致问答中一些问题未能及时回复。其中有读者提问辽十三式步枪的问题,姑且以短文的形式进行回答。


辽十三式步枪,缺防尘盖——也是现有藏品里常见的形态


所谓辽十三式步枪,是依据其开始生产的年份1924年(民国十三年)形成的称呼。对于这种步枪,网络上的汉语信息相对模糊且混淆。因此,河马将借助美国的视频资料(来自《被遗忘的武器》),配合已有信息,对部分历史经过进行推导——注意,这只是河马自己的推论,还请读者注意判别


互联网上的汉语资料往往如此,截图来自对旧中国武器有相当详细考证的《火器堂》网站


对于辽十三年式步枪的技术渊源,说法有多达四种:


其一,说是主要仿自捷克毛瑟98/22式步枪;

其二,说是从奥地利买来了图纸;

其三,说是在东三省工厂的日本技术人员,参与了该型步枪的改进,是毛瑟步枪与三八式步枪的混合体;

其四,辽十三年式步枪也有“韩麟春造步枪”的称呼,甚至有人称之为“韩麟春中正式”;


以上四种说法,都是“对也不对”。都是针对这种步枪的技术特性,提出了部分似乎令人信服的解释,但也仍然解释不了一些问题。


令河马遗憾的是,在新中国建立以前,太多的文献资料只重说人与叙事,严重轻视其背后的科学技术。比如韩麟春好歹也是当年一时人物,对于他与辽十三年式步枪的关系,只有这样一句话:中华民国建国后,韩麟春在陆军部历任各职,因研究并制造韩麟春造步枪,获得勋五位。


韩麟春(1885-1930)


根据已有的资料,河马对辽十三年式步枪出现的原因,归纳如下:


1. 是一种毛瑟Gew.98步枪的改进型,由奥匈帝国斯太尔厂根据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经验与教训进行了改进;

2. 改进参考的是当面之敌沙俄所装备的日本步枪(三〇式与三八式);

3. 因为一战结束后《凡尔赛条约》对战败国施加的各种限制与禁令,导致毛瑟、斯太尔等战败国军火商的技术方案、生产设备与资本四散逃窜;

4. 在张作霖的推动下,东三省兵工厂参照这种改进生产了一批辽十三年式步枪。


姑且根据美国人所持有的辽13式步枪实枪,对以上说法进行证明:


毛瑟G98是经典的栓动军用步枪,其用户遍布全球,有着非凡的影响力,除了直接购买德国产品,各国也进行了各种各样的仿制与生产,衍生出诸如美国M1903式步枪、捷克vz.24步枪,中国“中正式”步枪等型号。


图为美国M1903步枪,后发国家先抄作业是个快速进步的方法(诶?这说法有点熟悉)


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实战中表明,步枪需要在堑壕战等充斥着泥泞与灰尘的环境内使用,传统步枪枪机较为外露的情况,导致武器容易受到污损,无法正常使用;一战的实战表明,手动连发步枪(repeating rifle)的弹容量非常不理想,常见的较近距离遭遇战需要更大的弹容量;一战的总体战形势,对军用武器提出了生产性更好的要求,可以在战前、战时大规模制造。


一战中出现了加装堑壕弹匣(20发)的毛瑟G98


针对以上3点,斯太尔的改进方案里包含了机匣防尘盖、尾端外套;大容量可拆卸弹匣;简化工艺。当然,加装弹匣需要额外对生产线进行调整,且弹匣本身也不便宜,这一改进较为昂贵,导致大容量可拆卸弹匣是最先被放弃的改进方案。


一支带有防尘盖与堑壕弹匣的G98,如果斯太尔的改进方案全都实现,会比较接近图中的形制


相比上图展示的毛瑟G98的侧开防尘盖,辽十三年式步枪的防尘盖是两侧都有导槽,像是三八式那样始终盖在上方的


辽十三年式步枪上,红色箭头所指的是枪机尾的外套,蓝色箭头所指的导槽为防尘盖的槽


与奥匈帝国作战的各国中,沙俄装备有相当数量的日本步枪,其来源不同、新旧不一。但是枪膛并列的2个泄压孔、防尘盖等设计,被斯太尔认为是合理的改进,并综合到了对毛瑟G98步枪的改进之中。


日本三〇式步枪,其并列泄压孔(防止射击膛压不正常的弹药炸膛时,保护射手)是“很日本”的设计


三八式步枪的泄压孔


辽十三年式步枪上枪膛的并列泄压孔,小时候初看时,觉得东三省兵工厂厂徽很好看,看了一会儿才反应过来是个“東”字


使用日本三八式步枪的沙俄士兵


以前制作视频说费德洛夫自动枪的时候,列出过沙俄这个武器混乱不堪的费拉有多少日本枪弹

https://www.pearvideo.com/video_1157293


而作为一战中的交战国,沙俄与奥匈在东线打的可谓不可开交。两军交战的一系列战斗中,有一场战斗因为费德洛夫M1916自动枪的参与,而为世人所记忆——克伦斯基攻势。1917年年中,二月革命之后的俄国继续参与一战,并由勃鲁西洛夫指挥下,对以加利西亚为核心的区域,主要针对奥匈帝国军队发动攻势。


是的,这些名字玩过《战地1》的朋友肯定都有印象。当时,第189伊兹梅尔团的一个连获得了8支费德洛夫自动枪,作为试装部队在克伦斯基攻势中对新式武器进行战场测试……一如克伦斯基攻势本身,该连也瓦解了。实战中的费德洛夫自动枪被用作轻机枪(因为弹匣通用性很差),由副射手协助进行装填(以弹夹为主)。


费德洛夫自动枪少见的影像资料之一


按照常理,这一部队装备的步枪,自然是配用6.5×50mmSR弹药的日本步枪。但是一如河马日常吐槽的,沙俄太过费拉……万一他们前线的弹药供给是混乱的呢?所以要证明沙俄这些部队装备了日本步枪,依然要从费德洛夫(这回是叫费德洛夫的人)开始说。


资料来源:1955年时代出版社出版的《自动枪发明人费多洛夫中将的生平》


沙俄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开战之初,表现出巨大的不适应。因为战损、逃兵等原因,直接出现了极为严重的轻武器缺口。第一次世界大战是一场前所未有的战争,各国多少有些“告急”,但是唯有沙俄是直接枪不够了,所以会有满世界找步枪的情况……


按照书中描述,费德洛夫在被派往前线进行考察后,(当年是沙俄军上校的)他直接进行了一套大规模的革新,比如建立前线修械所;建立修械所与兵工厂之间的后送体制;建立高效的武器(零部件)和弹药后勤运输制度——


费德洛夫


考虑到毛子极其擅长春秋笔法,姑且认为是“以费德洛夫上校为代表的有识之士”,大幅度改进了沙俄军的后勤工作——与费德洛夫自动枪配套的步枪,自然是同样使用6.5×50mmSR弹药的日本步枪。所以在克伦斯基攻势等一系列沙俄军队失败的作战中,奥匈帝国缴获了沙俄手中大量的日本步枪,交给后方研究,也是很正常的情况。


这就导致斯太尔改进的G98步枪,有了许多日本特性。而网络上汉语内容直接描述这支枪的枪机有三八式特性——就是一种误传了。三八式枪机的最大特色,是闭锁挂钩待击(Cock on Closing);而辽十三年式步枪,则依然是非常标准的毛瑟枪机,是开锁凸轮待击(Cock  on Opening),这两个术语正确译名,还得感谢读者大佬的指教。


左侧为辽十三年式步枪枪机分解,右侧为毛瑟G98枪机分解,可以看到击针尾端是有个外套的,辽十三年式步枪有类橄榄形的枪栓头,和传统毛瑟G98的球形枪栓头不同


除了击针尾端的外套,斯太尔还在击针簧外面套了个开孔的套。当然击针本来就是在枪机里面,尾端还加了外套,所以这个击针簧套的作用,至少河马感觉没有太大的必要性。


传统毛瑟枪机的尾端,有个防止尾端旋转的卡销机构


辽十三年式步枪取消了这个机构,减少了复杂的机械结构,简化了生产


而辽十三年式步枪防止击针尾端旋转的机构,是那个防尘盖。也就是说,相比日本步枪上,防尘盖丢失后并不影响使用(甚至更加利于操纵枪机)的特点,奥地利人的设计里,防尘盖是个缺失就会影响武器正常使用的部件——很可惜的是,辽十三年式步枪的防尘盖大多丢失了。


防尘盖就是辽十三年式的枪机尾限位机构(感谢枯沼大佬的协助)


如果缺失防尘盖,就容易导致枪机尾端自行旋转,这会导致武器故障无法射击(阻铁都挂不上了,如何击发)。这种故障是河马有限的轻武器经历中,真实遭遇、尝试排除、并且失败的讨厌故障。


如果没有防尘盖,辽十三年式很容易出现这种故障


这个故障的解决方法是顶住击针簧,并重新把枪机尾端给旋下来……说着轻松,至少河马没有成功排故,看到这个图我都头皮发麻


总之,在张作霖的推动下,这种设计仍然为东三省军工厂所接受,并生产了一批,主要装备东北军。日本侵略东北以后,这些枪大部分成为武装伪满洲国军的武器,而在旧日军之中也有少量(缴获)使用,因此流散于各处。


一般而言,历尽年月的旧中国自产轻武器,因为最初生产质量的低下,都会有远比同时期轻武器更加严重的锈蚀与污损。但本文展示的2支辽十三年式步枪,和网络搜索中找到的辽十三年式步枪,其零件加工的光洁程度、表面处理(烤蓝)细致均匀程度乃至坚固持久程度,给人一种是欧洲著名军工厂产品的错觉。


辽十三年式步枪,不仅仅是旧中国轻武器工业的最高峰,甚至与世界同行相比都毫不逊色。而本文的目的,就是提出辽十三年式步枪最有可能的技术渊源。其来源,应该是比较纯粹、比较完整的来自奥地利。至于说辽十三年式步枪触发的历史思考嘛……


复兴之路道阻且长,更不能输。


小手一扫,资瓷一下


点击“在看”,让更多朋友看得见 

↓↓↓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