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届史学新潮论坛第一分会场(上)
第一分会场(上)
第一分会场的上午场由李林泽同学开场,他的文章《“经典”与“惯常”:汉灵帝西园卖官的史学反思》,首先梳理了“西园卖官”的学术史,列举出历代史家的一致评判。然后他提出了他的看法,即把史例分为“经典”和“惯常”,并且把这一理论运用到“西园卖官”的研究中。提出核心问题是“西园卖官”的交易结算问题,得出的结论是,实际上历史的普遍对于“西园卖官”的看法有些夸张化,而我们应当谨慎,不宜过度夸大。
复旦大学的宋欣昀同学对此做出了评价,她认为总体上说这是一篇很有创建的文章。她认为这篇文章中比较精彩的部分是文章中关于西园交易实现的探讨,在此基础上引申出了对灵帝时代三公秩序转变的讨论,她认为“西园卖官”可以视为东汉末年中央与社会互动很好的案例,对于作者提出的问题可以借助材料进行更深的探讨。她更多的是提出了对这篇文章的展望,即对于“西园卖官”的曾经存在,在社会中是否存在一定的议论余波?而买官是否也存在某些行动以调和其中的矛盾?这种对灵帝“西园卖官”的夸张化和黑暗化历史书写的形成,是否也与其时事政治的影响与士人社会的一般认知截然相反,所以在结束之后受到强烈的抨击和反对有所关联呢?
西北大学的老师刘志平首先对于作者的“经典”和“惯常”提出了疑问,他理解文章似乎是说明“经典”与“惯常”是截然对立的,但是他却认为二者有所关联,并且在一定程度上“经典”可能是“惯常”最典型的表现之一,所以老师认为这篇文章的前提不够稳固。而李同学也认可老师的观点,所以老师的建议是把这一部分作出修改。关于论证,老师指出第四条关于通货膨胀的举例不能起到论证的作用;并且老师提出一点建议就是,第三部分内容比较突兀,可以适当简化放在文章的末尾作为注解会更好。
北京师范大学的毕业生,即将进入复旦大学攻读研究生的高超同学在他的文章《闻鸡久听南天雨——自然和政治条件制约下的祖狄北伐》中首先指出史学界对于祖逖北伐这一重要的历史事件的记录以及研究较少,所以作者对此做出研究。作者从自然和政治两个方面来探讨祖逖北伐收到的制约,以此来引出对于祖逖北伐路线的考证。文章经过一系列梳理核定了一些北伐过程中重要的细节,但也提出了很多尚待研究讨论的问题,作为文章的余论。
武汉大学的吴晨勇同学做出评议,他首先从东晋内外部以及考证,解释了祖逖与后人北伐路线不同的原因,并且他认为作者从后赵出发是个很好的视角,以及作者从文献的角度考察了地图上比较模糊的地名,使文章更令人信服。他也提出了一点小建议,就是看文章关于地理考证部分的时候可以加上图表来说明。
西北大学的老师刘蓉首先是说明作者是她的学弟,调动了会场的气氛。老师认为作者讲祖逖北伐是一个全新的角度,可以让人耳目一新。但是老师随即提出一些问题,一就是:作者想引入新史料这一想法很好,但是作者引入的新史料对于文章的中心祖逖北伐的论证的作用似乎不是很明显,即新史料和文章的关联度不大,而文章中也没有体现出来新史料的重要性,没有体现出新史料的史料价值。老师认为这里需要注意;二就是文章是有关历史地理类的文章,尤其是讲军事路线时,应该多加图,更方便读者理解;三就是对于一些事情的认知还有些需要斟酌的地方,比如说陈川与祖逖反目的原因,难道就仅仅是为了对抗东晋朝廷的改造吗?涉及到对祖逖的定性,所以这一论述需要再进行商议;四,有关一些新颖的词汇时,一定要清楚这一概念使用的范畴;五就是,文章有些散,而作者把重点放到了祖逖的路线;最后一点就是,作者对于一些因素的分析有些不恰当所以影响到了自己的整个思路,所以老师认为在文章中的某些论述应该在特定的情况以及形式下来表达。
武汉大学的吴晨勇同学在他的文章《<隋书·食货志>“百”字再探——兼议六朝“淮”水以北的市》中首先提出他写此篇文章的出发点,就是他在看《隋书·食货志》的时候有一处存疑,于是作者就从校勘学出发对此进行研究,并且,引出了对于“淮”指代内容的讨论。
西北大学的李林泽同学首先指出这篇文章是从历史地理和版本两个方面来考察,但是他认为如果仅仅从校勘来研究的话,没有对考证出来的史料进行一个更深入地将这个文题可能太小,因为文献中类似的版和字误太多。两个问题,一就是对于论证的材料不太能说明,所以立论不太成立,可以再参考其他资料;二就是若是深化文章,他建议可以探讨六朝对于“淮”水指代的问题,把一个简单的校勘变为尝试探讨地域文化。还有两个问题就是如果可以确定“东府城”的位置,那而考证会更加方便;最后一个就是文章的语言措辞还可以再细究。
陕西师范大学的权家玉老师认为文章从整体上来看比较理想,从一条材料串起了两个方面。但是老师提出,典藏本可在研究所以找到电子版,所以可以更好的帮助论证。首先老师认为通过校勘串起来如此大的话题比较麻烦,因为空间位移比较大。而整个南朝,淮河以北市在当时不太具备完整的城市意义,就是一个军事据点。认可大自,一个情况,通过行文容易判断出“淮”的位置,所以文章中对淮水位置的研究可能没有必要。老师认为他对于文章建树提高的兼议可能也就是修改史料中的错误。
来自复旦大学的宋欣昀分享她的文章《跋北魏<元袭墓志>》。她指出,她主要是对《元袭墓志》做出了相关的考证,首先是她列举了元袭的家族状况以及生平考察,并以此探讨了元拔与元袭兄弟的关系;然后就是她关于元袭死亡、追赠以及墓志生产的一个探索。
北京师范大学的学生高超认为这篇论文很不错。但是他提出,首先摘要像一个文章的引入,建议结论修改过后在摘要的位置可能更好的把握文章的思想,有的时候不要太过保守,文章的新意会欠缺;考证家族状况,应用其他亲属关系相近的材料而不是那一部分的材料,可能会更有说服力;还有一些用词可以再去解释可能会对文章有帮助。
西北大学的老师刘蓉首先认为这篇文章的题目用词新颖。首先,文章放出来了墓志的拓片,所以尽量保证录文的正确性;其次是文章整体推测的成分太多,并且对墓志内容的使用需要斟酌,有些结论站不住脚,有些文章的内容没有建立起来让人信服的联系,认为结论不太成功。
往期推荐:
文字来源/谢瑶
图片来源/左予辰
责任编辑/张钰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