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第一分会场(下)

唐潮杂志 唐潮杂志 2022-03-20

第一分会场(下)


第一分会场下午场于西北大学文博楼一楼会议室召开。

开场是来自吉林大学刘佳同学。他介绍了论文题目《论玄宗后期的东北亚局势与唐廷的政治控制——兼论安禄山的超常恩宠与长镇幽营》,刘佳同学首先提出安禄山何以恩宠极异、“东北”还是“东北亚”两个问题,围绕两蕃及渤海、日本、新罗三角关系展开了讨论。紧接着以可突于之乱与东北亚新局势为题介绍了东北亚地区由二元争霸走向唐廷一元统治的过程。主体部分则论述了幽营制度调整及安禄山与唐玄宗信任型君臣关系。

评议学生罗沛滢肯定了刘佳同学的文章行文流畅,内容时间叙述清晰,很值得学习借鉴。但是同时指出文章出于简便,史料运用较少,也提出文章内容有进一步深入的空间。

来自西北大学的评议老师裴成国老师表示同意罗同学的看法,同时表示该文总体写得不错。肯定了刘佳同学在学界对安史之乱众多探讨之下能从新的视角出发,将两蕃扩大到东北亚,将玄宗朝东北亚的动态关系作了很好的梳理,对于大学本科生来说是可贵的创新。但老师也指出文章写作过程中存在重点失调的问题,另外正副标题不太准确。建议去掉各主标题仅留下副标题,部分内容宜深入展开,以防遗漏。


第二篇是来自西北大学路遇明同学的《念功图报:南宋“乾道十三处战功”的书写变迁与时代意涵》。路遇明同学首先介绍了问题得研究背景与相关学术史,紧接着进行了“十三处战功”是否可以作为战功的讨论和相关评价问题。研究内容上则分为三部分进行讨论,分别为关于“十三处战功”史料中的不同叙述,“十三处战功”的书写变迁及历史真相,以及从“十三处战功”到“十三处立功人”的转变。

评议学生范子健首先肯定了路遇明同学的问题意识非常好。同时表示了文章本为探求历史书写之变,但看不到太多的变,相关问题略微泛泛而言。另外范子健同学对文章中从战功到立功人的说法表示了怀疑,认为先表彰功劳后表彰人不太合理。

来自西北大学的评议老师王军营老师表示文章选题非常不错,着眼点很特别。但也指出了文章关于书写变迁的叙述不妥帖,文章的宏观结构也存在问题,需要调整。另外关于论述过程部分内容闲话过多,不够精确,指出语言方面需要精简。建议交代清楚相关历史背景,线索方面要更加清晰。


第三篇由来自深圳大学的罗沛滢同学介绍,题目是《“胡汉”语境消解视角下的唐五代——以康姓粟特人为中心的考察》。罗沛滢同学首先以研究基础与研究缘由进行开场,解释了为何选题。借康希铣家族和康赞羑家族作为典型个案分析,介绍了从武功到文质——对文职康姓粟特人的考察,论述了从武到文的转变趋势。借着则着重介绍了胡汉官场交际的日趋紧密以及社会层面上“胡汉之分”的逐渐消融趋势,并对粟特人复杂的身份认同进行了分析。最后罗沛滢同学表示其论文关于时间、地域及胡汉双方观念上的讨论还不足,特殊性与普遍性也没有进行较好的结合。

评议学生刘佳对罗沛滢同学以小见大的行文方式表示了肯定,同时指出文章过分强调了汉化问题,对于文章中所叙述的政治认同表示怀疑。指出讲政治地位部分改为权力中心会更为贴切。另外关于行文细节及史料运用方面还有待加强,考证后确保其真实性会更好。建议结语部分应凸显前文,有利于更为动态的考察。

来自西北大学的评议老师裴成国老师首先肯定了罗同学求创新的努力,表示胡汉问题是唐代的基本问题,重新讨论难度很大。接着裴成国老师对唐代是否有“胡汉语境的消解”表示了怀疑,指出胡汉融合更为贴近当时的实际情况。另外提出文章存在文献理解上的问题,题目过大,一篇论文的篇幅无法处理,建议从具体小问题切入。


第四篇是来自四川大学范子健所作的《天下复见司马公:晚宋士大夫的司马光情节》。范子健同学首先提出了司马光以后元祐情节的存在,指出将元祐、更化、司马光三者加以联系。重点介绍了行当踵司马清名:端平入洛与司马公形象危机这一部分,提出了该时期司马光形象转为对立面这一历史转变。最后作者提到了道学运动对司马光形象的重塑与1261年司马光从祀孔庙的相关思考。

评议学生方王子表示第一次读该文时非常畅快,作者对史料应用把握性较强,文章结构完整度较好,逻辑性连贯上也做的很到位。但方王子同学进一步指出文章部分关键词存在意义重叠的问题,诸如历史记忆与政治形象二词与司马光情节之重合。另外指出文章史料分析上有些失之重点,文章涉及多个议题,作者显然试图兼顾,但一篇文章之篇幅不足以概括,笔墨应更加集中于司马光情节与更化问题。

来自西北大学的评议老师贾连港老师表示文章写的不错,角度很好,肯定了作者参考大量史料下的功夫,看得出作者喜欢理论思考,将新理论与新方法结合运用。指出相关问题近两年讨论的很多,而政治史、政治文化较难把握。但老师同时表明文章相关概念解释的不够清楚,另外文章文学性语言较多,表述晦涩,指出要多用历史性语言加以描述,概念运用应更加平实。建议作者文章表述不要贪多,加以简洁化,史料上多加辨析。


最后则是由来自西北大学的方王子同学所作的《“变”与“不变”——洪洞广胜寺存金代《都总管镇国定两县水碑》初探》。方王子同学首先简要交代了自己的选题缘起,紧接着介绍了水碑的历史性渊源及其作为水案碑和政局反映碑的两重史料价值。接着方王子同学对碑文进行了相关梳理,讲述了对碑文的考察过程,其中重点强调了分水原则与水利秩序。在论述过程中,指出了官方立碑与民间传说折射出的地方行政力量与民间力量之间关系的相关思考,另外借枢密院问题提出了地方行政治理的延续性。结语部分则陈述了石碑的作用,强调其作为行政力量之存在有着水利与政局的一份材料的两个方面的意义。指出看待问题时要跳出人为划分的时代与地域。

评议学生路遇明肯定了文章作者敏锐的学术嗅觉,指出关于学术史和政治制度的解读之下透露出石碑背后的历史信息,启发性很大。路遇明同学同时也指出论文存在碑刻录文不清晰的问题。

来自陕西师范大学的评议老师李令福老师首先赞同了文章选题上从制度史角度考虑到具体实践的独到。同时谈到论文所研究的水碑是山西乃至全国范围内水利史研究的重要依存,学者很早便注意到其价值之所在。多数学者从水利社会史及法律史方向入手,本文作者则另辟蹊径由政治史入手,较为难能可贵,但文章未予以充分研究,把握尚有不足,另外文章提出的观点值得商榷,通过观察得出的结论有值得怀疑之处。建议作者拿出更多证据,有针对性的深入研究。


往期推荐

第十届西安史学“新潮”论坛顺利举行

第十届西安史学“新潮”论坛会议日程

活动纪实 | 史韵流风第一讲成功举办



文字来源/包珊珊

图片来源/左予辰

责任编辑/张钰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