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分会场(下)
第二分会场的下午场由西北大学的刘雯汇同学开场,她的文章《由儒入医:元代士人的生存选择——以靳德茂墓志为中心》重点立足于出土于河南省焦作市的元代太医靳德茂的墓志,通过墓志中提供的靳德茂及其家人发展历程并结合金元时期的史料,通过史料的分析,对于靳德茂一家的发展变迁做出了详细解释,并分析出了元代士人在面临科举之路断绝的生存状况,部分士人采用“由儒入医”的方式得以生存。
李佳煌同学对于刘同学的文章做了简要的评价,他认为这篇文章切入点是比较独特的,对于元代墓志的运用是比较新颖的,但是代表性并不强,“以小博大”不能够代表广泛的社会趋势。
王静老师认为,刘雯汇同学能够从有限的资料中提取出众多的信息,对于医疗的了解使得文章具有很多亮点,对于金元时代的历史文献了然于胸。她提到医生在中国古代是分层次的,对于儒学和医学,中国历史上二者一直都存在着某些联系,建议学生可以更深入的考察儒医转化的深层次内涵。对于靳德茂的资料过于单一,本人也并没有载入正史的情况,可以考察该人物为什么能够成为太医,既然医术高超,为何又没有记载。应当提高发现问题的能力,便能够从有限的资料中寻找到更多可研究之处。
第二篇是中国人民大学的侯逸峰同学介绍他的文章《“政在台省”与万历中晚期政局》,本篇文章重点关注明朝万历时期所发生的“倒阁运动”后整个中央行政体系出现失控的情况,形成了“政在台省”的特殊局面,通过对皇帝、言官以及内阁三方面的分析,探究晚明时期在中央层面中的政治博弈,万历皇帝在这场政治风波中扮演幕后主谋,但却在现实斗争中不做任何干涉,导致了多次内阁成员全体倒台的情况。
高铭渲同学认为侯逸峰同学的文章利用的史料相当广泛,内容十分丰富,对于万历时期的政治局势有一个十分独特的分析,但对于一些史料的运用和逻辑思维的论证能力还有待加强。
曹循老师认为这篇文章的史料是十分丰富的,能够看出学生的运用史料的能力是十分突出,关于对晚明政局的分析是条理清晰的。而后曹循老师指出,本篇文章的创新之处并不突出,立题太过宽泛,难以在前人的基础上做出实质性的突破,摘要的说法太过随意,并不严谨,影响了整篇文章的第一印象。同时对于政治史方面的研究曹循老师建议,一篇文章不易牵扯过多的政治史问题,应当集中于一个问题,详细分析。
在回应时间,刘雯汇同学就元代社会层面中儒生与医者关系的问题同王静老师进行了更为深入的探讨,刘雯汇同学表示通过老师的指导,对于社会医疗史有了新的理解。侯逸峰则与曹循老师对于明代后期史家的结论客观性做了更加深入的探讨,整个会场师生之间气氛融洽。
第三篇是西北大学的高铭渲同学的文章《明代的陕西镇守内官研究》,通过对于明朝在地方设立的镇守内官的职能分析、镇守内官与地方的关系以及镇守内官的选任与奖惩研究,从陕西这一地区为出发点,进行深入的研究与探讨,最终对于明代镇守内官在制度以及实际表现两个层面上进行了总结。
侯逸峰同学对于这篇文章的选题给予了肯定,同时提到关于“以点盖面”的问题,对于陕西镇守内官的研究是否能够适用于全国范围的问题,以及宦官在地方上与社会之间沟通和联系的说明不够具体和清晰。
赵虎老师首先肯定了侯逸峰同学的观点,对于以陕西一个区域的镇守内官研究上升到整个内官制度和职能的总结是不太恰当的。文章有两个问题意识,而在文章中两个问题之间的联系存在“以点盖面”的问题。同时老师还指出,镇守内官从设立到革除,与地方官之间的权力斗争是存在着消长过程的,对于权力消长也应是本篇文章应该注意到的重点,镇守内官的职能是动态的关系,不同的历史时期职能也是在不断变化的,对于历史中的动态性应当增强认识与理解。
第四篇是来自山西大学李佳煌同学的文章《天恩世锡:历史记忆下的明清伈水窦庄张氏家族科举群体文化价值试探》,文章主要针对明清之际的伈河沿岸出现“科甲连绵”的现象,通过家谱、口传、建筑遗存留下的大量历史记忆,分析当地居民家族构建、经营,以及对公共社会秩序的作用,并探索张氏家族从“身份地位”到对“文化价值”的保持和发展。
刘雯汇同学认为本篇文章材料十分丰富,角度十分独特,但是材料不够详细不够简练,反而影响了文章的整体感受,文章中历史的叙述对于所引材料以及人物没有较为详尽的说明。
董笑寒老师肯定了文章立题的角度,认为田野调查是可以为我们提供不一样的角度来进行社会史研究,本篇文章对于明清时期伈水窦庄张氏家族的仕途发展有一个十分详细的整理和分析。之后董笑寒老师提出了几点建议,首先文章的研究综述应当更加完整,其次,注释中引用的材料应该是清晰的、简练的、可靠的,最后,对于思维性有些发散或是跳跃性较强的学生在写文章时应当要站在读者的角度,使文章便于被大家理解。要提高发现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将理论与材料相结合的能力。
第五篇是来自西北大学王瑜同学的文章《十六国时期汉赵、后赵的人口迁徙探析》,文中重点研究了关于汉赵、后赵的人口迁移的类型与方向以及人口迁徙的动因、人口迁移活动的特点还有这一时期人口迁徙所产生的历史影响,并在最后对汉赵、后赵有记载的人口迁徙进行了总结与归类。
曹雪华同学认为,文章系统的分析了汉赵、后赵时期的人口迁徙活动,并对这一活动有一个深入的分析。但是对于史料真实性以及准确性的问题还需多加考量。
权家玉老师指出迁移人口在三国以来一直是一个比较重要的话题,多个政权的共存,一方面是空间的争夺,同时也是人口的争夺。迁移的方向往往是各政权的政治中心区域或统治比较稳固的地区。迁移的行为,一方面体现政权对该区域统治的无信心,也在另一方面体现对相应区域的放弃。在这样的话题下可以展开到政权统治的空间场域话题。本文对迁民情况各种类型做了分析,但整体而言并无太多新见,缺乏具体个案的重视和展开,使文章显得停留在现象描述层面,而无深入探讨。同时文中未能提出一个特别新颖的视角,整个排篇布局更像编书的节奏,虽无大错亦无闪光之处。
往期推荐
文字来源/彭子铭
图片来源/傅亭瑄
责任编辑/刘韦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