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分会场纪要(下)
第三分会场纪要(下)
一
第一篇文章是来自西北大学的姚永婷同学的《仰韶时期彩陶中“鸟”纹的艺术研究——以陕甘青出土器物为中心》。作者展示内容分为五个部分,引言部分她介绍了陕甘青地域对研究仰韶时期彩陶“鸟”纹的重要性,鸟形艺术符号及其研究动态以及陶器在史前社会扮演的重要角色。紧接着,她介绍了彩陶纹饰的重要性,接着她着重介绍了鸟纹的历史变迁以及鸟纹的类型,以及从艺术构成要素即点、线、面着手将鸟形图案作了一个划分与具体的阐述。最后,作者讲到了鸟形图案的内涵,认为庙底沟时期鸟形图案越来越多的出现在了陶器之上,必定是以鸟为图腾标志的氏族部落兴盛发展,不同的鸟纹代表不同的氏族部落。
本篇文章由西北大学的盛东烨同学评议。盛东烨首先指出作者选题非常有研究价值,从艺术构成的角度来研究古代某种特定纹饰是很新奇的,作者对于材料的整理会绘制也非常认真,文章结构清晰,层层递进。同时盛东烨同学也提出哪个图案出自哪件遗物,来自哪份报告应该具体指出,另外应该注意研究内容时空范围的划定。盛东烨同学还认为文章最后的鸟形图案的内涵分析与前文关系似乎不大,论据有欠缺。
西北大学文化遗产学院的翟霖林老师对这篇文章进行了评议。翟霖林老师指出,姚永婷同学从艺术构成这一角度探索仰韶文化鸟纹,对于做考古的人来说是一个新颖的角度,也是一种启发。文章结构清晰,最后对内容有所提升,这是写的不错的地方。有几个问题:首先是时空范围的界定,文章交代的不够明确;其次是文化谱系的问题,这种跨区域、跨类型的研究要注意谱系之间存在交叉;最后对原始材料的分析要谨慎,存在争议的材料要作自己的探讨或不用。总的来说,是一篇比较好的文章。
二
第二篇文章是来自西北大学的朱胄同学的《秦系“口”字新证》。作者先讲了金文中的“口”字,并且讲了它的几种用法,然后探讨了究竟是释“貯”还是释“賈”,并且表达了自己的观点:即字应该释为“貯”,读为“賈”。紧接着作者探讨了“口”和“賈”两个字的关系以及“賈”字的构型来源。作者还提出对“书同文”的思考,即更可能是文字的融合和统一化,这一问题还可以继续讨论。最后,作者还指出了自己研究上的一些遗憾。
注:由于输入法不支持金文,
陕西师范大学文学院王伟老师随后对这篇文章进行了评议。王伟老师因学院事务未能到场,寄送来了书面评议意见,由盛东烨同学代为宣读。老师首先肯定了朱胄同学对学术史的梳理完整,搜集了各家观点,且注释详尽。论文格式符合基本的学术规范,结构清晰。老师提到了作者对《睡虎地秦简》的内容解读可能存在问题,整理小组中的几种解释早有异议,主要观点也分很多种,老师就此给出了自己的观点。老师还指出,本文全面地考察了争议的来龙去脉,将前人的研究成果加以综合,可见主要问题还是在文献上难以自圆其说,在简文内部也无法自圆其说,所以《睡虎地秦简》整理小组的观点还是值得商榷的。此外,老师还谈到,无论是六国文字还是秦文字,其直接源头都是甲骨文和西周金文,它们都是西周金文的地域变体,只是六国文字形体变化大一些而秦文字较多地继承了传统,二者来源是同一个。
三
第三篇文章是来自南昌大学的洪镐男同学的《从<说文解字注>看段玉裁对汉字行废的研究》。洪镐男同学一开始便解释了汉字“行废”这一现象,并且指出了段玉裁对汉字行废研究史上的地位,随后从段氏之说解术语、段氏对行废字的确定以及段氏指出的汉字行废原因四个方面展现了段玉裁《说文解字注》对汉字行废的研究。最后,他指出了段玉裁研究汉字行废的不足:一是《说文》本身的局限,二是段玉裁指出的汉字行废原因还不够细致。
本篇文章由西北大学的朱胄同学评议。朱胄同学首先谈到作者读《说文解字注》非常认真仔细,详细梳理了书中汉字行废的问题,得出了一些结论。但也有一些问题,首先是引用电子版资料后应该及时与原文核实,避免出错;其次是段玉裁厚古非今,好用古字,对于“以”字的引用应当要注意,还有一些细节问题,如引文的断句;最后是可以查阅最新的甲骨文材料,会有帮助。另外,朱胄同学还提到应该注意段玉裁对“本字”这一概念的界定以及对“混同”这一行废原因的考虑。
西北大学历史学院阮明套老师评议时指出,首先,这篇文章是很有价值的,这个切入点很有意义,且对文献作了细致的梳理。同时,这篇文章也存在一些问题。作者要考虑这些汉字行废的原因最初究竟是不是段玉裁提出来的,许慎是否已经在《说文》中提到了,段玉裁究竟在许慎的基础上有了哪些异同和推进?这些问题如果能说清楚,文章会提高一个层次。
四
第四篇文章是来自湖南大学的陈晴妍同学的《浅谈章学诚所撰方志中的“艺文志”》。陈晴妍同学首先介绍了章学诚其人,然后从《和州志》、《湖北通志》、《永清县志》三部方志为基础,结合《文史通义》与《校雠通义》,考察其中“艺文志”的具体内容,以窥章学诚方志学的思想和成就。最后她总结章学诚的“艺文志”,是建立在“志乃史体”的史学思想上编纂而成的,这种思想成就了他的方志学,同时也桎梏了他的方志学实践。这点在《和州志•艺文书》中的目录分类就可以窥见:为了“裨于史事”的目的,他意欲行复古之风,最后却不得不屈服于时代洪流。而他在晚年也意识到了四部分类出现的必然性和必要性。同时,陈晴妍同学还认为章学诚的另一史学思想 “辨章学术,考镜源流”,在他所撰方志中的“艺文志”里不能得到很好的反映与他著作的亡佚有着密切的关系,这也是一大遗憾。
本篇文章由北京大学余越同学评议。余越同学首先指出,文章结构清晰,语言流畅,注释等其它方面都符合论文的规范。紧接着,余越同学指出了文章中可以深入的地方:章学诚的方志是他在游幕的过程中写成的,所以方志的撰写与其理论的实践可能受到周遭环境的影响,两者之间可能是有差距的,值得商榷。最后,余越同学指出,文章中行文方面和史料解读上存在一些细节问题。
本篇文章由西北大学哲学学院曹振明老师评议。他认为,地方志现在在史学研究中越来越受重视。作者将章学诚史学思想、地方志,艺文志给联系了起来,但同时也要注意到艺文志的编写在国史编纂中也是非常重要的部分。作者学术功底深厚、材料丰富、逻辑严密、文字流畅,文章格式符合学术规范,史论结合,对章学诚的学术思想的发展过程以及其思想在地方志编纂过程中的体现作了严密的论述,以小见大,切入角度精准。但是,对章学诚艺文志编纂实践当中的思想转变缺乏细致合理的论述,使得文章缺乏应有的深度。
五
第五篇文章是来自北京大学的余越同学的《异国古书留日本——本田成之<支那经学史论>》。余越同学首先介绍了《支那经学史论》这本书的情况,然后介绍了《支那经学试论》的译介与社会反响,紧接着梳理了本田成之晚年经学史脉络,最后谈到了本田成之对于经学走向的看法。本田氏认为经学更可能存于日本,显然是持一种善意而非批判的态度,从学术发展的内在理路得出了这一认识,而并无轻侮中国的意味。
本篇文章由湖南大学陈晴妍同学评议。本文结构、体例得当,史料翔实,在探讨经学的基础上有自己的发挥,不失为一篇优秀的本科论文。但是值得注意的是,当时皮锡瑞的《经学历史》也产生了比较大的影响,将此引入文章讨论,可能会使文章更加完整。
本篇文章由西北大学中国思想文化研究所李江辉老师评议。这篇文章写的不错,成文老练,分寸把握的比较到位,结构上层层递进也比较圆满,但文章的摘要更像是引言,没有把文章核心的观点证据摘要出来。另外要注意将本田成之与同期的日本学者和其之前的皮锡瑞和之后的马宗霍等中国学者作一个比较,看看其他经学家的观点能否回答题目中“经学走向何处”的问题。此外,“异国古书留日本”是否适合作文章标题也值得考虑。
往期推荐:
图片来源/张倩
文字来源/朱晓兰
责任编辑/周聆嫣
审核/刘韦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