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岳史学 || 李裕民:绝密军事会议如何会惊现于世——《宋史·杨业传》揭秘
绝密军事会议如何会惊现于世
——《宋史·杨业传》揭秘
李裕民
摘 要:《宋史·杨业传》详细记载了杨业战死前一次绝密军事会议辩论的细节,这是二十四史 中极为罕见的现象。《宋史》为什么要将这一秘密曝光于世?它是根据谁提供的材料写的?新发现的《李若拙墓志铭》为解开这一秘密提供了至关重要的信息。通过分析《李若拙墓志铭》可以发现,李若拙不仅参加了那次绝密军事会议,而且很可能参与了事后的调查工作。李若拙为了伸张正义,让世人了解真相,让史官据实书写,于雍熙三年特意写了一本《杨继业传》,宋元史家编撰宋代 文献时对其多有采用,这也是《宋史·杨业传》编写的主要资料来源。
关键词:《宋史·杨业传》;绝密军事会议;李若拙
中图分类号: K24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2-3600( 2015) 01-0091-06
一、杨业之死尚存在一些未揭开的谜团
二十四史中篇幅最庞大的《宋史》,洋洋洒洒八百余万字,记录战事千百次,一般都只记战争的外在表现,不记决策过程,唯有《杨业传》特殊,它详细记载了杨业战死前一次军事会议辩论的细节。根据这一记载,人们得以知悉,杨业之死,是王侁、刘文裕逼着杨业采取错误路线,又是潘美等人违背诺言,撤走援兵造成的。但是,悲剧发生之初,朝廷对杨业的抚恤比其副手还少,表明潘美等人隐瞒了事实真相,把责任全部推到了杨业头上。那么,为什么朝廷很快给予纠正,并对潘美三人作了严肃处理呢?以前,人们只能从戏剧小说中找到一个答案,是佘太君告状的结果。历史的真相如何?现在的研究证明是刘吉冒死上奏起的作用但是新的问题出来了,当时参加会议的四人中,杨业已死,潘美等三人一起瞒报,只要他们抱成一团,朝廷何由得知真相?前几年我在论文中指出,《宋史·杨业传》所记四人,只是发言人,不是与会者的全部名单,现已查明参加会议的至少还有一位都监郭超[1]。但是,这只是为解决问题提供了一个新的思路,如果只有郭某在场,潘美等三人一起给他做工作,真相也很难揭开。这一定还有其他人在场,使得潘美等三人无法一一做工作去隐瞒。那么,究竟还有哪些人在场呢?这是问题之一。其次,刘吉是南唐降宋的官员,而且级别并不高,为什么他一上奏,太宗就会查处呢?最后,《宋史·杨业传》所记会议真相的史料来自何方?一般说《宋史》的材料来自宋人编修的《国史》和《实录》,然而《国史》、《实录》的载又从何而来?本文将对以上问题进行分析。
二、解决问题的新材料终于出现了
2012年11月,我应邀赴香港参加岭南宋史讨论会,会上遇见了原上海人民出版社社长李伟国,他谈起新近到洛阳,在一家文物商店购得宋人墓志拓本十七八张,其中李若拙墓志内有杨家将的新史料,他知我对此很感兴趣,以一份缩小的拓本复印件相赠。随后,我去广州参加纪念陈乐素先生110周年学术讨论会,见到李伟国发表的介绍李若拙墓志一文,公布了大部分志文,提及杨家将,但未作仔细剖析,故有必要再作进一步研究。《李若拙墓志》为宋代状元孙仅(969—1017)所撰,全文如下1(后附墓志铭拓片照片):
大宋故谏议大夫赠礼部侍李公(若拙)墓志铭并序
门生朝请大夫、守给事中、集贤院学士、判审刑院事、柱国、赐紫鱼袋[孙仅]
门人成州军事推官、将仕郎、试秘书省校书郎袁烨书并篆盖
公讳若拙(944—1001),字藏用。有唐郇王祎八代孙。大王父讳定,夏州观察使。王父讳珫,宗正少卿。皇考讳[光赞,贝冀]等州观察推官,赠左谏议大夫。皇妣彭城刘氏,赠本县太君。洪源巨派,姓族居高。国史家牒,勋德尤盛。子孙振振,□□□冕,或主祀在镐,或因官入洛,久为唐两京人也。公即大谏长嗣也。
年十五(958),以父任补太庙斋郎。年十九(962),应拔萃,判入高等,除大名府户曹。时烈考在魏王幕府,就甘旨也。年二十二(965),举进士,故兵部侍郎、赠太师王公祜2,乾德中典诰掖垣,兼掌贡籍,词宗公望,卿大夫无出其右。四年(966)春,中第者六,公居其四。失巍峨者,抑少年也。王公独以雄文博学许之,曰:“垂名不后于我矣。”寻授密州防御推官。年二十七(970),应贤良方正能言极谏科,太祖皇帝临轩亲试,条对圣目,日及申而奏成。太祖执卷曰:“儒者有如是之才者,三千字,写亦难了,况文理乎!”迁著作佐郎。公以遇英明之主,登制策科,方伸壮志,偶辅弼之司,除著作局,靡遵故事,因致书干执政,出监商州坑冶务,行府失人,颇动物议。
太宗即位(976),改赞善大夫、知乾州。公受命次,怛然感至,乃拜章云:“官虽君恩,字乃父讳,乞守前秩。”朝旨不允。未期岁(978),坐与诈称走马使臣李飞雄3顷刻相见,不能辨伪,偶与其父若愚连名,太宗赫斯,事将不测。有司执议,本非党系,由是削去官籍。非公洁身有素,祖祢积庆,几难免矣。
朝廷悯陷深辜,不经岁,特授尉卫寺丞,自春及秋,牵复旧秩□知陇州。课最,超拜监察御史、通判秦州,重边任也。三辅雄盛,左冯尤剧,太师宋偓节制于藩,老于富贵,国家恤□刑政,旋移通判同州。下车未季4,御史中丞滕中正5知公廉直,举奉台职,屡劾大狱,皆出片言。横迁右补阙、监在京香药[榷]易院,岁课五十万缗。卫王、广平王出阁,进颂称美,太宗召对,赐五品服章。
王师取代北诸县(986),将足兵食,诏公同河东漕运,飞蒭挽粟,智计如神。随大军入云中,登城,望而叹曰:“古郡也,既得之,患失之,守之者将何人乎?”乘传赴阙,奏便宜事,太宗益加赞叹。飞狐北副将杨继业不还,公惜其勇而有谋,为众不救,虑史氏失其功实,乃撰《杨继业传》传于世。
太平兴国纪号之后,六合为家,厥民富庶,先帝念吴越、荆楚、巴蜀、并汾之地,新奉职贡,梯航实劳,朝至夕到,填委京邸,乃置水陆发运司,专决留滞,事权禄位,吏局白直,亚三部一等,与计相抗行文牒,命公贰职,待器能也。
日南国自征讨不取之后,屯戍贪泉,积岁未解。雍熙中(986年十月),黎桓服我德,惧我威,请罪纳款,乞授真爵。太宗仁抚远俗,遂以分阃可之,诏公借秘书监持节往焉。车服仪注,悉从官给。遵路日,具行人之式,搢绅咏皇华诗,饯于都门之南,荣观者如堵焉。爰止海滨,黎桓备兰舟桂楫,迎出天池,接于境上,冠盖色目,尚存窃号,寮属称呼,仍多僭拟。公遣左右通好,责以臣礼,明谕受恩之则,俾改从事之官。黎桓听服,靡不禀正,公然后揽辔徐行,始相见焉。翊日,黎桓具军容抃舞拜命,士民欢呼曰:“复见汉之衣冠矣。”馆谷浃旬,燕会朝夕,屡以大贝明珠,间列樽俎,公略不流视,主师官联,愈增恭畏,因取先陷蛮蜑使臣邓君辩以归,交贽礼币,赆行方物,非书送者让去,由是橐中装绝于他使。周岁复命,对扬日,面奏异域风俗,黎桓喜受正朔两使之恩。太宗曰:“使于四方,不辱君命,卿得之矣。”所获例物,连书上进。系榷法者入公帑,余皆回赐。迁起居舍人、三司盐铁判官。
幽、蓟阻兵,镇、定、瀛、鄚重輓运之务,出为河北转运使(994),改职方员外郎,面赐金紫。秩满归阙,直昭文馆,迁主客郎中、充江南转运使(至道二年正月,996)。南郊覃恩,加骑都尉。
交州自公奉使后,朝廷累颁恩信,行人或非其人,黎桓多聚巨蟒侮之。至道中,来扰海隅,国家谓公前使得宜,亟召赴阙,借礼部侍郎,持节再往6。黎桓郊迎曰:“万里小国,叠降玉趾,潇湘之会,何以加也。”公申明存大体,俾箕踞慢态变为肃容,南鄙顿安。
时公之力,未出番禺,太宗晚驾(997),转金部郎中。入觐日,今上面慰出疆之劳,仍赐座,对数刻。召试三题,迁兵部郎中、充史馆修撰。越旬,与吏部郎中王禹偁7并命知制诰。咸平初(998),天下诸侯十二荐士,圣上谅闇不言,诏公同知贡举,一依唐室故事,放榜后,序门生,谢衣钵,醵宴题名,绰有元和、会昌之风焉。南郊礼毕,加上骑都尉。公再使鸢城,染郁蒸之气,渐成疾疹,数乞假告,除右谏议大夫(1000),封陇西县开国男,食邑三百户。经半载,病稍间,奉诏出河朔,密计边事,引进使何承矩8副焉。复命差知昇州,未发轫,改知贝州军州事。甘陵在渭北,水陆冲要,甲兵屯聚。是时,单于飞骑,颇有侵轶,朝廷以公文武之才,故赖兹任。
咸平四年(1001)五月二十五日,旧疾膏肓,终于治所,享年五十八。皇上闻之,嗟悼颇久,賵给加等。七月五日权殡于东京西郊法宝院。岁在丁巳(天禧元年,1017),嗣子绎以襄事拜章,乞假奔走上都,扶护先君洎三母及弟妹灵柩,卜孟夏月二十有二日,归祔永兴军万年县洪固乡大赵村祖茔,礼也。
首娶郑氏,早亡,先封马鬛,以长子立朝,追赠福昌县太君。次娶郑氏,封会稽县君,皆故奉先县令郑嗣光之女、尚书左丞韬光9之侄也。胄贵门清,二姓所慕。女工母则,四德无亏。次娶汾阳郭氏、范阳符氏,并封本县县君,簪组余庆,公侯令孙,宜配君子,享汤沐之荣焉。
有男六人,长曰绎,举进士第,守秘书丞、知耀州。次曰缅,随侍南使,卒于湘潭。次曰缜,大理评事、监阆州商税。次曰绶,次曰总,未冠而卒。次曰绰,京兆府士曹参军,俱以终词,必谋克荷,陈力就列,常惧辱先,龙驹凤毛,斯不忝矣。有女四人,长适前进士曹实,次二人早亡,次一人在室。
呜呼!公禀英粹之气,赋奇俊之姿,丱岁力学,手不释卷,爱周公、孔子之书,嗜子长、孟坚之史,凡经于口,即暗于心,虽古号经笥、汉圣无以加也。天性纯孝,丁考妣忧,殆至毁灭。未壮室,三取文章之科。我朝儒风大盛,已六十年,由宰相而下,比公策名,莫有及者,爰佐初筵,动有婉画,典山泽之利,固出纳之宏。通守大藩二,出知列郡三,仁义化民,或强明畏吏,考绩皆最,真良二千石也!佐邦计,绾利权,叹厚敛为不法,用轻赋为至公,常欲富国振斯箱,如坯之咏焉。奉使南域,小陆贾之功;演诰西掖,下元稹之誉。主文柄,贤者进,滥者退。居谏司,直者喜,佞者惧。历事三圣,垂四十年,凡受一官,述一职,未尝有缺。三圣乃眷,不谓不至,越知命之年,始直史职,代王言。捐馆之日,官止谏议大夫、阶朝散大夫、勋上骑都尉、爵开国男、邑三百户而已。议者谓公符彩沉整,俨若有大臣之风;襟量宏显,慨然负丈夫之气。才美超迈,所望渲沸,宜副将相之拜,为当轴者忌,而止于此乎!
呜呼哀哉!嗣子等以远日有期,惠书求志,仅器业浅陋,辱公殊常之遇,泽宫选士,擢冠四科。先飞鹦谷之春,获继雁行之美。践扬台省,从容馆殿。切还报德,遽恨颓山。虽乏好词,难于牢让。谨为铭曰:
岳渎炳灵,景纬腾精。挺生王佐,郁为国桢。公实人杰,奕世扬声。紫气钟异,仙李流英。髫年老成,弱冠秀出。才周变通,名兼望实。一命起家,三捷入室。乃睠斯厚,惟良有秩。践更外计,均输所资。两使绝域,专对是宜。既吟红药,爰伏青规。获麟纪事,华衮无私。壮志凌云,徽猷迈俗。妙誉铿金,英词润玉。仰贺推心,常思效足。方协帝畴,奄终天禄。命不臧兮泣琼瑰,哲人逝兮泰山颓。隙驹谢兮不返,朝露晞兮增哀。远日臻兮即长夜,佳城郁兮永无开。
李若拙葬于万年县洪固乡大赵村。洪固乡在县东南15里10,这里,唐宋时期被达官贵人视为风水宝地,许多名人安葬于此,如名将浑瑊及其孙侃,柳嘉泰、论惟贤、韦钧、马实和名臣王绍等。宋有尚书比部员外郎陈汉卿、观察支使刘贻庆、左羽林军大将军杨怀忠等葬于此11。大赵村当即今长安区之大兆村。墓志应在此地出土,今不知为何人所藏。从拓片字体、葬地、撰者署名以及墓主生平与《宋史》相对照,其真实性应无可疑。
墓志的作者孙仅,字邻几,蔡州汝阳人。自幼聪明过人,22岁即已出版诗集《甘棠集》1卷[2]卷20,著名诗人王禹偁读后赋诗称赞,并预言:“明年再就尧阶试,应被人呼小状元。”[3]卷9果然到下一榜时,高中状元,时在咸平元年(998),而主考官四人中正有李若拙,时任“权同知贡举”[4]4233,所以孙仅在墓志中署名时自称门生。几年后,孙仅升任知开封府、给事中。为人正直敢言,宋真宗大兴土木,修建豪华的玉清昭应宫,孙仅作《骊山诗》二首加以讽刺,最后二句云:“秦帝墓成陈胜起,明皇宫就禄山来。”有人故意将诗抄送给真宗,真宗读第一句“朱衣吏引上骊山”,觉得很普通,便放下了,这才没有惹出麻烦来[5]16。孙仅作有《文集》50卷,可惜没有传下来。
其兄孙何是比他早一榜的状元,两人天分很高,但寿命不长。孙仅47岁,其兄更短,才44岁。弟兄俩,《宋史》卷306有传。
李若拙卒于咸平四年(1001)五月,到天禧元年(1017),其子绎移葬到永兴军万年县祖坟,并请孙仅作墓志铭。孙仅写成志文,即于是年正月二十九日去世[6]2039。到四月李若拙才下葬,显然,墓志中“孟夏月”下葬等字,应是李若拙家人所补。李若拙,《宋史》卷307有传,是一位敢说敢干的正派官员,才兼文武,作谏官,直者喜,佞者惧;作考官,贤者进,滥者退。出使外国,不辱使命,使边疆安宁。官至右谏议大夫,离执政官只差一个台阶,论其才能、资历、业绩,都够格了,然而因为他太正直,得罪了权贵,终未能进入决策圈以发挥更大的作用,世人为之感到遗憾。其子李绎同样能干正直,同样升至右谏议大夫为止,同在《宋史》中有传。其门生孙仅官至知开封府,距执政同样只有一步之遥。三人均留下一些遗憾,好在都名垂青史,聊作安慰了。
三、新史料考释
《李若拙墓志》最重要的价值就在于提供了有关杨家将的新史料,虽然仅105字,却包含了丰富的信息。为便于分析,再次引录于下:
王师取代北诸县,将足兵食,诏公同河东漕运,飞蒭挽粟,智计如神。随大军入云中,登城,望而叹曰:“古郡也,既得之,患失之,守之者将何人乎?”乘传赴阙,奏便宜事,太宗益加赞叹。飞狐北副将杨继业不还,公惜其勇而有谋,为众不救,虑史氏失其功实,乃撰《杨继业传》传于世。
“王师取代北诸县”点明了时代背景,是雍熙三年(986)北伐时,宋初“取代北诸县”只有这一次。代指代州,今山西代县。代北指代州以北应、云、寰、朔四州及其所属的县。相当于今大同市、朔州市全境。
“将足兵食,诏公同河东漕运”,其意是说为了满足军队的粮草供应,任命李若拙“同河东漕运”。“河东漕运”是河东路随军转运使的简称。这里关键是一个“同”字,宋代任命官职时在一位正职之外,另外设一名或多名副职,此时在职名前加一“同”字,如枢密院的一把手称知枢密院事,其副手则称同知枢密院事。如天禧元年,马知节为知枢密院事,曹利用、任中正、周起为同知枢密院事[6]2079。又如在科举考试时,国家设立主考官一员称为知贡举,副手称同知贡举,如咸平元年,杨砺知贡举,李若拙、梁颢、朱台符同知贡举[4]4233。
“同河东漕运”是简称,《宋史·李若拙传》称其为“同勾当河东转运兼云应等八州事”,是其较全的称呼,其全称应具体罗列八州之名。勾当是负责、管理的意思。官职前加一“同”字,说明在他之上尚有一名正职,或者另有一名与他同职的官员。
宋代转运使有两类,一类是常设的,宋在各路设转运司,其司的负责人即称转运使,副手则称转运副使。另一类是随军转运使,是专为作战而设立的临时性职务,打完仗即另任新职。李若拙所任属后者,随军转运使是很重要的职务,需要懂军事、会调度民工、粮食、兵器等,故需选“通才”担任。雍熙北伐分兵东、西、中三路,东路是主力。西路负责占领云、应、朔、寰四州,中路攻蔚州飞狐。中路的随军转运使是雷有终(947-1005),他就是一名“通才”12。
“飞蒭挽粟,智计如神”,是称赞李若拙后勤工作干得很出色。“随大军入云中,登城,望而叹曰:‘古郡也,既得之,患失之,守之者将何人乎?’”说明他并非在后方待着,而是随大军一起出征,到了云中(今山西大同),登上了城楼,并为如何任用合适的将领守城而操心。“乘传赴阙,奏便宜事,太宗益加赞叹”,在西路军杨业等完成攻占四州任务之后,李若拙负责奔赴开封,向太宗汇报作战的具体情况,太宗非常满意。这说明随军转运使是深受皇帝信赖的,是皇帝在军中的耳目。
“飞狐北副将杨继业不还”,飞狐,今河北省涞源县,在蔚州南。副将指杨业是西路军的副手,即第二把手。宋太宗雍熙北伐时,飞狐属中路军进攻的目标,与潘美、杨业的西路军无关,为什么要在“副将杨继业”前加“飞狐北”三字?这里应注意“不还”二字,那是“死”的代称,这就意味着杨业之死就在“飞狐北”。辽国萧太后深知杨业是宋朝名将,她要求活捉,想收编杨业,故辽军在陈家谷口俘获重伤的杨业后,立即解往燕京(今北京),而杨业不食三日而死。从陈家谷口到飞狐北,大约三、四百里,骑兵三日可到。辽军只好割下首级复命,尸身就地草草埋葬。过去不知道杨业死于何地,李若拙墓志首次提供了确切的信息。
“勇而有谋”,说明杨业当时顺利攻占数州,并非单靠勇敢,正如《孙子兵法》谋攻篇所说:“百战百胜,非善之善者也,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杨业很可能采用奇袭或劝降等多种手法,巧妙地用最小的代价,迅速完成攻占云应四州的任务。
“虑史氏失其功实”,是怕史官不能如实写明杨业的功劳,为什么怕?因为对杨业之死负有主要责任的潘美来头太大了,他是掌实权的大将,其在军中的地位仅次于曹彬,而在战前的雍熙二年(984),又与太宗结成儿女亲家,将女儿嫁给太宗第三子元休,即后来即位的宋真宗13。如果没有一份可靠的原始资料放在史馆中,修史的官员不可能仅凭传闻就修入史书,即使史官再想作调查,时过境迁,也很难拿到第一手资料。
“乃撰《杨继业传》传于世”,为了让杨业的高大形象长存于世,他下决心写一本《杨继业传》。既称“传于世”,说明李为了扩大在社会上的影响,又将此书正式刻印,公开流传。作为单行本传世,其篇幅想必不小,杨业的家世和生平应该会写得一清二楚,而其中最引人注目的必然是将最后一次绝密的军事会议内容公诸于世。《杨继业传》今天已无法看到,为什么敢下这样的结论?原因很简单,杨业蒙冤,就是因为会议内容被隐瞒、被歪曲,而杨业能够平反,也因为会议的真相已大白。只有如实写出,才能真正不会“失其功实”。才能正确解释为什么享有“无敌”称号的杨业会在陈家谷口战败被俘?由杨业在会上的发言可以看到他的智谋超常,所提的作战方案可以说是“围魏救赵”的创新版。正因为正确的方案被否决,并强迫他执行错误的方案,才导致悲剧的产生。
显然,他写完后首先要送交史馆,作为原始资料保存。这里需要进一步探讨的问题是,《杨继业传》有没有送入史馆?何时送给史馆?回答是肯定的。以李若拙的身份,写成后送史馆应该不成问题,但可能性更大的是,至道三年(997),他出任史馆修撰之时,将史料存入馆中是最顺理成章的。
过去,学者熟知各路转运使的职责,不仅掌管财赋的运输,还有监察路内各级官员的权利。至于随军转运使,除了保障后勤供给之外,是否还有其他功能,不太清楚。李若拙墓志的记载说明,它不是只站在后方提供物资,还随军上前线,并具有监察功能,可直接向皇帝汇报。随军转运使既然负有这样的重任,战前的军事会议必参加无疑。
考察至此,可以回答本文开始所提的问题了。参加战前会议的人,除了杨、潘、王、刘之外,还有都监郭超。此外,至少还有一位河东随军转运使,其姓名目前尚难确知,有待今后史料的发现,相信同在一个岗位工作的官员,其立场应该是一致的。这样,朝廷不调查则已,一旦调查,真相就无法包住。
可以想见,当刘吉根据他所熟知的杨业的为人,上奏为其呼冤时,李若拙也会站出来表示赞同,宋太宗就不能不派人前往调查真相,一般得派二至三名官员14,具体派哪些人,没有记载,估计很可能有李若拙,因为他了解实际情况,汇报军情时,得到过太宗的夸奖。即使没有他在场,他也会关心此事,向他的同事或其他参与调查的官员打听,得知真相后,为了伸张正义,为了让世人了解真相,让史官据实书写,就在雍熙三年(986)特意写了一本《杨继业传》。一份送史馆,一份刻印成书。此书南宋初郑樵《通志·艺文略》、晁公武《郡斋读书志》均不载,大概在两宋之际战乱时已亡佚,但其主要内容已被吸收到《宋会要》、《杨文公谈苑》和《宋史》中。
其书传播的情况,按年代顺序,大致如下:宋真宗咸平元年(998),钱若水(960-1003)、
柴成务(934-1004)、吴淑(947-1002)、杨亿(974-1020)纂修《太宗实录》80卷。写入雍熙三年(986)条下的《杨业传》中。此传的作者很可能是杨亿,因为他是本书主要的撰写人,共写了56卷。又是他在《杨文公谈苑》中首次介绍杨业的具体情况。在宋代,国史、实录是不许外传的。他写到笔记中,使得杨业的英雄形象在世人中广泛流传。他所谈、所写的杨业事迹,依据的原始资料只能是李若拙的《杨继业传》。时仅距《杨继业传》成书12年。
大中祥符九年(1016)二月,王旦等编《两朝(太祖太宗)国史》120卷,有《杨业传》。《续资治通鉴长编》卷20引《国史·杨业传》即《两朝国史》之《杨业传》。
天禧四年(1020)前,杨亿口述所见所闻,让黄鉴记录下来,编成《杨文公谈苑》一书,其中谈及杨业的事迹,特别是战死前军事会议的辩论细节,应来自李若拙的《杨继业传》。
应该看到,以上二书都是真宗在位时所写,颇有特殊意义。因为在真宗初即位的咸平二年(999),将已故的老丈人潘美正式列为太宗三位配享功臣之一[6]961,这是臣子所能享受的最高荣誉。而此时史官们仍将潘美害杨业的事公诸于众,可见宋代史官还是敢于秉笔直书的,而真宗尊重史官的直书,亦属难能可贵。这些都是值得肯定的。
庆历四年(1044),《国朝会要》150卷修成。杨业事迹写入职官类中。
元丰六年(1083)前,曾巩(1019-1083)写入《隆平集》卷17中。其中说到“杨邺,一作继邺”,说明他在史馆工作时见到过李若拙的《杨继业传》。“业”写成“邺”,可能是后人传抄中产生的错误。
淳熙十年(1183),李焘(1115-1184)编《续资治通鉴长编》,所记杨业事迹来自《国史》,可证此时李若拙的《杨继业传》在世上已经绝迹。
淳熙十二年,王称编《东都事略》,情况与《续资治通鉴长编》略同。
元至正五年(1345),脱脱编《宋史》,其中《杨业传》当采自宋《两朝国史》。
最后还需要探讨一下杨业姓名的变化。杨业最初叫杨重贵[6]208,入北汉后,被北汉皇帝刘崇收养,赐名为刘继业,路振(957-1014)《九国志》里有《刘继业传》。北汉被宋灭后,李焘的《续资治通鉴长编》说他“复姓杨氏,止名业”[6]459。现在看来,这一说法不完全正确。李若拙的《杨继业传》说明他曾经叫作杨继业,换言之,刚入宋时,只是改为原姓,名没有变,又过了若干年,才去掉继字,单名业。大概称杨继业的时间比较长,所以李若拙仍写成《杨继业传》,而曾巩《隆平集》卷11《潘美传》中仍称之为杨继业。
注释:
1原文有缺或字迹无法辨认者,用“□”表示,可据文意补者及据残笔辨认者用[]号表示。涉及年代之处,为了方便阅读,用括弧加注公元纪年。
2王祜(924-987),字景叔,大名莘人,官至知开封府,《宋史》卷269有传。子旦,为宋代名相。
3李飞雄(?-978),秦州节度判官若愚之子。太平兴国三年,以假传圣旨、企图谋反,被处死。事见《宋史》卷463。
4“季”当为“几”之误。
5滕中正(908-991),字普光,青州北海人,雍熙元年(984)为御史中丞,《宋史》卷276有传。
6据彭百川《太平治迹统类》卷3载:“至道二年(996)七月,朝廷遣李若拙以诏书国信玉带赐亘(即桓)。”(文渊阁四库全书本)二者可相互印证。
7王禹偁(954-1001),字元之,济州巨野人,著名政治家、文学家,著有《小畜集》,《宋史》卷293有传。
8何承矩(946-1006),字正则,河南人,曾知雄州,守边有方,《宋史》卷273有传。
9郑韬光(861-940),字龙府,洛京清河人,官至尚书左丞,《旧五代史》卷92有传。
10据宋敏求《长安志》卷11“万年县”条载:“洪固乡在县南一十五里,管村四十八,胄贵里。”
11权德舆《浑公(瑊)神道碑铭》:“葬我太师于万年县洪固原。”(《文苑英华》卷886)路岩《义昌军节度使浑公(侃)神道碑》:“葬于京兆府万年县洪固乡胄贵里。”(《文苑英华》卷916)李绛《兵部尚书王绍神道碑》:“奉窀穸于万年县之洪固乡。”(《文苑英华》卷897)郭讷《右武卫将军柳公(嘉泰)神道碑》:“归窆于万(年)洪固之原。”(《文苑英华》卷908)吕元膺《骠骑大将军论公(惟贤)神道碑》:“塟于万年县洪固乡之古原。”(《文苑英华》卷909)韩休《赠邠州刺史韦公(钧)神道碑》:“迁窆于万年县洪固乡。”(《文苑英华》卷922)欧阳詹《辅国大将军兼左骁卫将军御史中丞马公(实)墓志铭》:“葬于京兆府万年县洪固乡延信里司马村之少陵原。”(《文苑英华》卷949)欧阳修《尚书比部员外郎陈君(汉卿)墓志铭》:“葬于京兆府万年县洪固乡神禾原。”(《文忠集》卷30)范纯仁《观察支使刘君(贻庆)墓志铭》:“葬君于万年县洪固乡太王里。”(《范忠宣集》卷12)呼延遘《左羽林军大将军杨府君(怀忠)墓志铭》:“归葬于万年县洪固乡胄贵里。”(王连龙《新见北宋〈杨怀忠墓志〉考》,《史学集刊》2010年第6期)
12王曙《雷有终墓志铭》:“雍熙中,海县无事,财力丰富,太宗欲扬威荒外,观兵塞垣,十乘启行,五将分道,瞻彼飞狐之口,实惟束马之途。既衔枚而进师,须輓粟以济众。董兹军食,必藉通才。敕公带本职,充蔚州飞狐路随军转运使。”参见中国文物研究所、陕西省古籍整理办公室编《新中国出土墓志·陕西[壹]》,文物出版社2000年版,下册。
13《宋史》卷242:“真宗章怀潘皇后,大名人,忠武军节度美第八女。真宗在韩邸,太宗为聘之,封莒国夫人。”《宋会要辑稿》后妃1之3:“真宗章怀皇后潘氏,忠武军节度使、同中书门下平章事美之女。雍熙二年(984)闰九月归于襄(当作韩)邸。”
14康定元年(1040),宋、夏三川口之战,都监黄德和带兵退走,使主将刘平、石元孙兵败被执,事后黄诬奏二人降敌。有官员夏守贇力辨其枉,朝廷遂派殿中侍御史文彦博、内臣梁知诚、知同州待制庞籍三人审问,查明真相后,将黄处死。参见司马光《涑水记闻》卷11第332条,中华书局1989年版。
参考文献:
[1]李裕民.杨业死因之再探索[C]//首届全国杨家将历史文化研讨会论文集.北京:科学出版社,2009.
[2]陈振孙.直斋书录解题[M].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3]王禹偁.小畜集[M].四部丛刊本.
[4]徐松.宋会要辑稿:选举一之六[M].北京:中华书局,1957.
[5]欧阳修.归田录:卷1[M].李伟国,点校.北京:中华书局,1981.
[6]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M].北京:中华书局,2004.
往期推荐:
西岳史风 || 李裕民先生讲座纪要:如何撰写一篇高质量的学位论文
西岳史学 || 牛敬飞:地方大族与王朝扩张:论汉隋间 陇西辛氏之发展
图文来源/《商丘师范学院学报》,2015年第1期,第91—96页
责任编辑/黄宇迪
审核/周恺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