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唐潮》第八期读书会 | 精彩回顾

唐潮杂志 唐潮杂志 2022-03-19

2021年12月11日下午2:30-6:00,《唐潮》杂志编辑部的师生在长安校区首阳书坊顺利举办了《唐潮》第八期读书会。本期读书会一改往期围绕某一本书展开专门研讨的形式,创新性地采用“读书分享会”的方式——首先,由多位报名分享的同学依次推介自己读过的一本学术专著,介绍该书的作者信息、研究对象、篇章结构、学术创获及不足等;接着,进入自由发言环节,在场同学或就不理解之处询问分享人,或阐发自己的心得感悟;最后,由《唐潮》主编或负责老师做简要总结。本期读书会有幸邀请到了历史文化学院胡耀飞老师指导。


01 书目推介环节

第一位分享者是来自历史文化学院2019级世界史班的周恺人同学,分享书目为南开大学王以欣老师的《神话与历史:古希腊英雄故事的历史和文化内涵》(以下简称《神话与历史》)

周恺人同学以“神话迷宫与阿里阿德涅的线团”为题,回忆了他与《神话与历史》一书的相遇之路。王以欣老师将自己对古希腊英雄神话的研究比作“迷宫探险”,将近代的考古成果与神话学的方法论比作“阿里阿德涅的金线团”。对于初闯“古希腊神话”这一“迷宫”的周同学来说,前辈学者的论著也正如“阿里阿德涅的金线团”,使他逐渐知晓学术源流,理解古希腊神话与历史学之间千丝万缕的联系。同学首先介绍了《神话与历史》一书的研究对象(古希腊英雄故事)、研究目标(探究古希腊英雄故事的历史和文化内涵)以及王以欣老师就古传故事(traditional tales)的三种类型(神话、传说、民间故事)的相关观点。接着,周同学按时间脉络,以赫西俄德、荷马、赫卡泰尔斯、希罗多德、修昔底德、狄奥多罗斯为例,对《神话与历史》第三章第二节“古希腊人的神话古史观”做了重点推荐,以说明“神话是希腊人珍爱的民族遗产,是希腊人的‘根’;没有了‘根’,希腊的一切就成了无本之木,无源之水;希腊人是不会毁掉自己的历史根基的”。最后,周同学介绍了王以欣老师研究古希腊英雄神话的历史基础、文化意义、社会功用时所使用的学科方法(历史学为基础,爱琴考古学、古典语文学提供关键史料,其他人文学科作为辅助手段),并结合芬利《奥德修斯的世界》(The World of Odysseus)及《神话与历史》第二章的相关章节,对“荷马社会定年”这一重要的“荷马问题”(the Homeric Question)做了简要阐释。

第二位分享的同学是来自2021级历史学新文科班的王子烨同学,分享书目为徐冲先生所著的《中古时代的历史书写与皇帝权力起源》。

王子烨同学首先介绍了全书结构,同时对各章重点提出了一些思考。对于第一章所述“起元”问题,王同学认为魏晋国史书写的禅让后起元,往往有朝代初创者借前朝之功以取当代王朝合法性之意;对于第二章“开国群雄传”的问题,他指出“开国群雄传”在史书的存在与否主要是皇帝权力原初性变化的反映;在解读第四章“隐逸列传”时,他回顾了魏晋南北朝史书对隐士的记载,特别指出了史书对隐逸的书写具有相当的政治色彩。王同学认为徐冲先生写作本书的深意是寻求一种新的角度回看中古时代,探索意识形态对历史书写的影响。在简要的读书分享之后,王同学也提出了自己在阅读本书时产生的两个疑问,以供大家共同探讨:权臣“禅让”之前所加“殊礼”在禅代中作用如何?《隋书·李密传》与《隋书·王充传》之性质如何?

第三位分享的同学是来自2019级世界史班的赵明杰同学,介绍书目为佩里·安德森所著《绝对主义国家的系谱》

赵明杰同学首先对“绝对主义”做了简明扼要的介绍:区别于东方的“专制主义”,“绝对主义”是近代欧洲国家的独创。接着,赵同学解释了绝对主义的产生机理:它根植于欧洲封建主义,受到军事革命、生产与贸易革命和产权与法律发展的推动,最终形成了君主主导下的贵族集团的专政。赵同学分别以西欧绝对主义的典型(法国),东欧绝对主义的典型(俄国),和东方专制主义的典型(奥斯曼土耳其帝国)为例,进行横向对比,解释绝对主义在东西欧产生机制的区别,并说明了绝对主义与专制主义的不同。赵同学同意佩里·安德森对于绝对主义的认识,即绝对主义本质上是试图维持中古欧洲文明体制、促进近代欧洲文明内生的新方式;但赵同学也提出,佩里·安德森在分析绝对主义时,因需要回答近代西欧崛起原因的问题,会不可避免地滑向了西方中心主义。此外,赵明杰同学还向大家简要介绍了佩里·安德森三部曲中的其余两部——《从古代到封建主义的过渡》《新的旧世界》。

第四位分享的同学是来自文学院2019级新文科基地班的潘芷茵,介绍书目为海登·怀特所著《元史学:19世纪欧洲的历史想象》

潘芷茵同学首先介绍了海登·怀特写作本书时的学术背景:语言学转向和结构主义的盛行。海登·怀特在本书中创造性地将提出“历史事实是构建出来的”。由此,潘同学结合自己的学习经历,提出疑问。首先是“实在论”的问题,是否存在历史真实?经过思考,她认为“历史是建构出来的”并不等同于“历史虚无主义”,我们仍然会在某些信念的支撑下追求“信史”,探求历史的真相。在此基础上,潘同学继续提出了“历史书写的想象力”的问题,她认为拥有想象力是历史书写所必须的特质,它并不意味着制造假历史,合适的想象对于还原历史真相有着独到的作用。最后,借由本书,潘同学反思当今中国的历史书写,提出了一个引人深思的问题:如何培养现代历史理论人才?潘同学认为,培养历史理论人才必须向本源追寻,即重视历史学的哲学方法论,为历史书写建构哲学原则。

02 自由讨论环节在精彩的读书分享之后,同学们纷纷对书中内容提出问题,分享自己的见解,展开激烈的讨论。

周恺人同学首先向赵明杰同学提出自己的困惑:“佩里·安德森在《绝对主义国家的系谱》一书中不可避免地滑向“西方中心论”,但他本身又是冷战史领域的“修正派”的代表人物,这两者间的关系该如何理解?”赵明杰同学回答:在东、西方学界都不加区分地套用“封建主义”的背景下,佩里·安德森写作本书的出发点是对“封建主义”做更严谨的探讨,强调实事求是、就事论事;佩里·安德森在对“西欧在封建主义状态下怎样实现崛起并战胜其他文明”这一问题的阐发中,不自觉地将绝对主义国家看作是西欧社会发展进步的一种独有的内在动力;因此,从我们的角度来看,佩里·安德森的论述也就显现出所谓“西方中心论”的色彩。至于佩里·安德森所体现出的“修正派”特征,这主要是由于他本人是一位西方马克思主义者,对“正统派”从意识形态出发宣扬“美国是捍卫自由民主制度的卫士,苏联是挑战者”的论调做出回击。因此,佩里·安德森在《绝对主义国家的系谱》一书中的“西方中心论”色彩,与他作为“修正派”之间并不冲突。谈及西方马克思主义,潘芷茵同学向大家介绍了陕师大文学院的陈越老师。

翟雨佳同学对潘芷茵同学在读书分享过程中提到的“虽然在现代人眼中,结构主义常常和虚无主义挂钩,但是仍然存在着一种确定性的东西去维持历史叙事的稳定”表示疑惑。潘芷茵同学回答,结构主义根本上否认同一性、确定性的存在,但她仍觉得,共通的、确定的东西依然是存在的,这涉及很深的哲学问题,自己的分享更多是抛出困惑、让大家一起思考。翟雨佳同学接着提问:“人文科学的想象力和自然科学的想象力是同一个概念吗?”潘芷茵同学回答,两者可能并非一种概念,但许多自然科学家(如贝弗里奇、爱因斯坦)也会强调“想象力”的重要性,这种现象是值得我们重视的——例如,当给非文学专业的学生讲授《大学语文》课程时,人文学科的想象力或许能为这些学生的科研提供滋养。

潘芷茵同学向周恺人同学提问:“古希腊人最初用神话的方式来理解世界,后来又逐渐以哲学或历史的方式看待世界。这种转变是如何发生的?”周恺人同学回顾了芬利《奥德修斯的世界》的内容,认为古风古典时期的哲学家(如柏拉图、塞诺芬尼)对神话道德观(如《荷马史诗》中对“正义”、“诸神”、“善恶”的概念界定》)的拒斥或许是重要原因之一,这涉及“诗与哲学之争”这一经典话题;此外,历史时期希腊人理性意识、人本主义精神的崛起,也可作为解释。潘芷茵同学谈到,“历史科学之父”维科在其代表作《新科学》中将一切民族的历史划分为前后更替的三个阶段(神的时代、英雄时代、人的时代)。周恺人同学进而想起,郭小凌老师在《神话与历史》序言中指出:“即使在维科所言‘人的时代’……人类依然遗留着一根或长或短的神的时代的尾巴……神话始终是人类历史的一部分,直接或间接、或多与或少地反映着历史的真实。鉴于此神话与人类历史的关系,是人类自我认知的重要研究课题之一。”

丁点儿同学对《神话与历史》一书涉及的“早期英雄史诗的口传性、历史性”颇感兴趣。周恺人同学便就该书第二章第三节、第六节的相关内容做了更加细致的介绍,重点阐述了“帕里-罗尔德理论”(Parry-Lord Theory)的内容及局限。

随着时间的推进,同学们的发言逐渐由问答转为漫谈。王子烨同学向大家分享了《中古时代的历史书写与皇帝权力起源》一书的前言:“‘学历史有什么用?’这个几乎每一位历史系的教师和学生都会遭遇的‘终极提问’,在我看来就是‘历史感’支配下的人类行为的一个滑稽注脚。人们对于‘历史’的关注,可能和人类‘历史’本身一样古老。现代‘历史学’的成立,既没有也不可能剥夺非历史学家的‘历史需求’,毋宁说‘历史学’本身也不过是作为一种人类基本行为的‘历史需求’的现代变奏之一”。丁点儿同学结合自己阅读《世界现代化进程十五讲》一书的体验,对“人们对历史的关注和人类历史本身一样古老”这一观点表示赞同,提出:古老的史学之所以能历经千年而永葆活力,正在于它不断更新的能力;历史学的研究,既有对具体问题的探讨,有奠基性的工作,又有对抽象问题、“元问题”的探究,后者有助于我们多角度、多层次地把握前者。王子烨同学想到阎步克老师曾在文章中谈到的“史学提供了一种特有的训练,我们从一些看似艰涩、枯燥的东西开始,逐渐去领会一种学术的境界,去掌握一种求真的技能,去积累一种贯通今古的智慧,去培养一种对人类命运的关怀”,以及柯林伍德的话“严格说来,没有人性这种东西,这一名词所指称的,确切地说,不是人类的本性而是人类的历史”。

03 小结

潘芷茵同学为本期读书会做了小结:“暂且不论是否存在纯粹客观的历史真实,至少我们在读史、研究历史时,能够不断地认识自我、认识人类社会。历史学最大的意义或许就在于此。茅海建老师在《天朝的崩溃》序言中的话‘尽管现代史学理论已经证明了再现历史之绝对不可能,但求真毕竟是治史者不灭的梦境’曾给予我很深的震撼感。我们对于历史的求真冲动到底从何而来?我们应如何去回应自己的这种求真冲动?我在思考这些问题时,也慢慢转向了对哲学、对史学理论的探讨。其实我觉得,我们当下存在这些‘无法回答’的困惑,也并非是件坏事可能有些学生太追求‘确定性’,总想找到一个确定无疑的答案;但真正的学术研究往往很难讲‘终极真理’。那些‘深刻的大道理’是需要我们不断地去探寻的,这一探寻过程不是痛苦的。问题留在你心里,不断激发你去探索,不断给予你滋养、养分,这可能比最终解决问题更为重要。今天读书会上,大家对历史学根本问题存有困惑,那么就去努力学习;无论是否解决问题,只要学习的过程是在不断地丰富自身,得到非常多的养分,我觉得就足够了。”

在读书会的最后,胡耀飞老师对编辑部同学展现出的思力十分赞赏,认为这种读书分享会的形式可以延续下去,与传统读书会交叉举办。

《唐潮》杂志编辑部第八期读书会顺利结束。同学们收益颇丰。



往期推荐:

斯年已尽,潮生未满|唐潮2020年推送合辑

《唐潮》第六期读书会 | 王明珂《华夏边缘——历史记忆与族群认同》

西岳史学  ||  田武雄:耶鲁访学印象记:开放,友好,共赢

西岳史风 || 江炜炜:如烛如竹,予吾教诲——记郭海文老师



图文来源/周恺人、李福灵、江炜炜

责任编辑/周恺人

审核/丁点儿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