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岳史著 || 于赓哲《从疾病到人心——中古医疗社会史再探》全新再版
还原古代医学真实面貌,探索疾病对社会的影响、与人心的互相塑造
封 面
基本信息
上架建议
编辑推荐
01
十年磨一剑,于赓哲教授医学史研究新著。
02
跳出线性进步主义史观,还原传统医学真正样貌。
03
历史学家的探索和思考,是否能给我们带来更多的启示?
04
精装版全新面世。
内容介绍
作者介绍
目 录
再版要说的话
前言
导论 分层与融合——汉宋之间医疗史研究回顾与展望
第一章 树木与森林——西学视角下的医学史研究
一、 医巫不分
二、 标还是本
三、 被遗忘的外科手术
四、 医学分科
五、 药典抑或百科全书
第二章 由《天圣令》复原唐《医疾令》看唐代官民医学分层
一、 官方医学教育体系内博士、学生出身问题
二、 医学分科问题
三、 民间、官方视野中的主要疾病
四、 医学教材中的《新修本草》
五、 小结
第三章 医家、病家与史家对医者形象的分层模塑
一、 寂寥的医家
二、 宗教属性与医药属性的博弈——以孙思邈神化为中心
三、 神乎其技
四、 史家、医家、病家的分层塑造
第四章 游离与主动——唐代医患关系
一、 病患必然导出医患吗
二、 汉宋之间医患关系
三、 医患关系的影响——作坊抑或工厂
四、 谁可借鉴
第五章 散落的卫生——现代视角的古史寻觅
一、 中国古代对“卫生”的认识
二、 中国古代“卫生”未成系统的原因
三、 中国中古时期城市散落的卫生“体系”
第六章 中古南方风土的分层研究批判
一、 风土——“族群边界”的观察切入
二、 自然、民俗与印象
三、 南土之恶
四、 研究余地
第七章 弥漫天地间——气与中国古代瘟疫的“致”与“治”
一、中国古代的致病观
二、气的运作模式与特质
三、气论对传染病因的掩盖
四、气、水、火——弥漫性的对抗
第八章 性病与中国的青楼文化——认知限制的历史
一、性病从未缺席
二、未被认识为性病的淋病与软性下疳
三、梅毒如何进入中国
四、恐慌与排斥——青楼形象的改变
第九章 备药图背后的唐宋医药文化背景变迁——以韩城盘乐村宋墓壁画为核心
一、能否从壁画判断墓主身份
二、汉魏至隋唐的墓葬壁画
三、宋代儒医的出现
四、《太平圣惠方》与官修方书的地位
附录 论伯希和敦煌汉文文书的“后期混入”——P.3810文书及其他
参考文献
后记
精彩章节
古代妇女生产时的高风险引人瞩目,《汉书》卷九七《外戚传》:“妇人免乳大故,十死一生。”颜师古注曰:“免乳,谓产子也。大故,大事也。”南朝刘宋人陈延之《小品方》云:“夫(生产)死生皆有三日也。古时妇人产,下地坐草,法如就死也;既得生产,谓之免难也;亲属将猪肝来庆之,以猪肝补养五内伤绝也,非庆其儿也。”
也正因为如此,妇女生产始终是医学关注的焦点,禁忌颇多,从受孕一直到婴幼儿护养都始终笼罩在神秘色彩之下,关乎此李贞德已有论述。与生产有关的神话事迹车载斗量,全面论述绝非本章篇幅可以容纳,谨以唐宋时期“针刺难产”为例,述其万一。
横生逆产是生产过程中最危险的事情之一。由于解剖学的不发达,古人关于胎位的认识有模糊之处。范行准认为:一直到11世纪沈括指出之前,国人一直以为母腹中的胎儿是头向上、脚向下,一直到临产时才转为头向下,不过沈括仍然没有使旧观念得以彻底改观。拯救逆产由此成为医家神奇之道,《宋史》卷四六二《方技·庞安时传》:“尝诣舒之桐城,有民家妇孕将产,七日而子不下,百术无所效。安时之弟子李百全适在旁舍,邀安时往视之。才见,即连呼不死,令其家人以汤温其腰腹,自为上下拊摩。孕者觉肠胃微痛,呻吟间生一男子。其家惊喜,而不知所以然。安时曰:‘儿已出胞,而一手误执母肠不复能脱,故非符药所能为。吾隔腹扪儿手所在,针其虎口,既痛即缩手,所以遽生,无他术也。’取儿视之,右手虎口针痕存焉。其妙如此。”
按此事违背人体解剖学常识,故医家多不以为然,将其视为神话。但李琳对此有自己的看法:“胎儿异常包括胎先露、胎位及胎儿发育异常,本案胎儿发育正常,故以理推之,本案产妇应初为横产或为头位头手复合先露,尤以第二种情况可能性为最大。分娩过程中,儿手先出,胎不能下,必得将儿手推上送回胞中,行外倒转或内倒转术,使胎位成头位乃有可能娩出。然七日不能下者,疑稳婆在转胎过程中误将儿手推至胞外,此时儿一手在胞外则不能转位而出,也只有在这样的情况下,庞安时才有可能从产妇腹壁外扪及儿手所在,针其虎口(即合谷穴),‘儿既痛,即缩手’,使胎儿手缩回胞中,儿即下。故取儿视之,右手虎口针痕存焉。”产道与消化系统不相连的常识,即便在缺乏解剖学的时代也应为医家所知,何况是庞安时这样的名医?针刺救难或许为真,但表述应非出自庞安时之口。此故事以《夷坚志》记载最为详备,《齐东野语》等书记载略同,此二书有共同特点,即以野老村语相标榜,语多怪力乱神。他们对庞氏事如此关注,正是取其“神奇”,故庞安时针刺胎儿事确切与否在此处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记述者的心态,针刺+拯救产难是他们关注的焦点,也是最容易被夸大的地方。
针刺救难有其发展轨迹,《医心方》卷二三《治产难方》收录的魏晋南北朝医家有关难产的各种因素总结,没有所谓儿手执母肠(母心)的说法。与庞安时故事最为接近的是唐王焘《外台秘要》卷三三《〈小品〉疗横产及侧或手足先出方》:“可持粗针刺儿手足入二分许,儿得痛惊转即缩,自当回顺。”《备急千金要方》卷二《妇人方》照录此方。值得注意的是此处并未提到“儿持母肠”,可见“儿持母肠”是书写者追加的想象与“解释”,虽然违背医道,但是却以神秘化吸引了观者的眼球。
前揭宋代周密《齐东野语》卷一四《针砭》在对针砭之神妙大加渲染之后,紧跟着叙述了一个唐代故事:“若唐长孙后怀高宗,将产,数日不能分娩。诏医博士李洞玄候脉,奏云:‘缘子以手执母心,所以不产。’太宗问:‘当何如?’洞玄曰:‘留子母不全,母全子必死。’后曰:‘留子,帝业永昌。’遂隔腹针之,透心至手,后崩,太子即诞。后至天阴,手中有瘢。”按此事纯属杜撰,宋张淏《云谷杂纪》卷二已经予以驳斥,此不赘。此处之渲染比起庞安时故事又有不同,即胎儿手持乃是母心而非母肠。所谓手执母心的说法,或许和妇女生产时引发心率过速及其他心脏疾病有关,《诸病源候论》卷四三和《医心方》卷二三中均提到“子上迫心”的症候。可能由此被医道不精者渲染成为“儿持母心”。此处记载的医博士李洞玄医道玄妙(笔者检阅史料未发现唐代有此人),长孙皇后更具有预言能力!历史上,真实的唐高宗李治一直到贞观十七年才被太宗看中立为太子,在此之前朝廷经历过太子李承乾和魏王李泰之争,李治纯属于“黑马”意外中选,长孙皇后在其未诞之时,如何能预言“留子,帝业永昌”?此故事神化渲染色彩可见一斑。
李洞玄故事很可能是庞安时故事的翻版(《夷坚志》补卷记载有“屠光远”故事,与庞故事类似,亦为“手执母肠”),算得上是针刺救难故事的发展“巅峰”,由医理出发逐步渲染增加其神化色彩,由真实人物出发杜撰出虚构人事,凭空为唐史增加了这么一段奇事,符合神化“层累造成”的一般规律。
前 言
版 式 图
1► 版式图1
2► 版式图2
版 权 页
姊妹刊物 | 《史声》2022年上半年刊征稿启事西岳史评 || 庞慧:中国早期国家构造与发展
西岳史著 || 《丝绸之路研究集刊》第七辑出刊
图文来源/中华书局上海聚珍责任编辑/江炜炜审核/丁点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