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潮回顾 | 第十二届西安史学新潮论坛第六分会场上午场纪要
第十二届西安史学新潮论坛
第六分会场上午场纪要
第十二届西安史学新潮论坛第五分会场上午场设在文汇楼A段409会议室,上午场共有五位同学报告文章,分别是东北师范大学汪泉灵同学、东北师范大学马欣宇同学、西北大学赵昊麟同学、北京师范大学陈潇然同学、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朱浩然同学。上午场的评议老师为陕西师范大学的梁红光老师和杨松老师。
Part.
1
首先由来自东北师范大学的汪泉灵同学报告她的文章:《“德国人的剧院”:1767年汉堡剧院建立的背景、目标及结果》。汪同学首先介绍了学界研究现状,指出学界研究主要围绕德国文化民族主义的发展情况,关于德国剧院的研究相对较少,本文也以此为出发点进行研究。汪同学指出,当时戏剧改革理论追求的目标是实现道德教化和提升精神审美,体现出戏剧的普世化和情感化倾向,反映了德国人希望成为世界公民的愿望与普世道德的追求。而在汉堡剧院进行的戏剧改革为德国戏剧改革开创先路。
来自东北师范大学的马欣宇同学认为该论文的选题切口小,剧院既是一个娱乐机构,又是当时社会生活的缩影。不足的地方有三点,第一,文章像是学位论文的缩小版,可以从更小方面入手去谈会显得更详细。第二,文章中主要使用的语言是英文,用德文原始文献更好。第三,在文献综述方面上,占的篇幅较大,如果能留出更多部分进行文本内容进行书写则更好。
陕西师范大学的杨松老师认为,文章选题新颖,文章特色是对德国的身份认同问题的学术史梳理非常清晰。但是,梳理论述的内容占了过多的篇幅,应选出与剧院直接相关的论述。从文章结构上来看,其书写的逻辑分别为剧院建立的背景、结构和目标。杨老师建议,第一部分在阐释建立汉堡剧院的原因时,还需要更深入地论述。第二部分在谈论剧院建立的目的时,没有与历史紧密联系起来,关于对剧院建立的主要目标和终极目的的论述还需要加深。第三部分对法国剧目为何成功的原因等内容谈到的比较少,应该更深刻地讨论,这部分才是历史研究的价值所在,建议在能体现历史的深度的部分进行完善。另外,文章也有些小问题,如注释出现很多连用性的问题,引用论著时观点论述不够充分,可以再将其他的资料添加进来,使得论述更加充分。
汪泉灵同学在报告
Part.
2
马欣宇同学在报告
第二篇文章是来自东北师范大学的马欣宇同学的《自行车上的“她者”:美国城市女性骑行运动的兴起及其影响(1890-1900)》。马同学首先介绍了学界妇女史的研究状况,指出鲜少有学者从自行车这一运动工具论述其与女性间的双向互动关系。马欣宇同学指出,女性在19世纪90年代前后由旁观者成为运动参与者,成为社会时尚转向的推动者。在女性骑行运动上出现的医学与伦理之争,是转型时期美国新旧价值观变迁的表现,也是女性参与政治的转向。最后,马同学指出女性骑行运动的进退与挣扎呈现了19世纪下半夜女性解放运动的现实、意义与局限,即女性能够呈现不亚于男性的身体与智力的潜能,但无法实现性别平等。
来自东北师范大学的汪泉灵同学认为,本文选题新颖,标题生动有趣。整个文章新旧之间的争论论证详实,材料来源广泛。不过,在文章的最后一段中,对支持和反对女性骑行运动两方势力之间的拉扯的过程还可以进行更详细的论述。
陕西师范大学梁红光老师认为,本文对于深化美国妇女史的研究有一定的意义,文章结构完整合理,论述有深度且文字流畅。本文提升的空间在于,第一,本文的学术语境讨论的问题还不够明确。第二,骑行运动对妇女的影响还需要进一步的界定。建议进行以下修改:第一,梳理代表性研究论著,确定立论方向。第二,进一步了解美国妇女史,界定该运动在多大程度上促进了妇女社会地位的提高。第三,对注释进行规范。
Part.
3
第三篇文章是西北大学赵昊麟带来的《自由化危机:试述旧制度法国的谷物管制及其变迁——兼论群众运动的“道德经济阶段”》。
赵同学首先指出法国谷物管制问题首先是政治问题,其次是经济的问题。传统谷物供应模式存在二元矛盾,城市与粮食供应区间谷物运输困难且成本极高,但在封建制度下能够维持相对的稳定。但人口膨胀、城市经济发展、封建制度松动的条件下,原有谷物制度无法维持。政府在重农主义哲学思想指导下进行自由主义改革,而非被“启蒙的舆论”所裹挟。改革的失败引发了旧制度的总危机,成为法国大革命的导火索。
来自北京师范大学的陈潇然同学认为,本文的学术综述放到了结尾部分而非开头并不合适,读论文主体的时候不知道作者想要表达的关注点是什么,另外文章没有史料的运用痕迹,需要对档案和报刊等史料进行使用。
陕西师范大学杨松老师认为,这篇文章的选题具有创新性。不足之处在于,文章题目主要讲的是谷物管制制度变迁的过程性,但若要追求文章的突破应将落脚点放在谷物制度瓦解之后给社会带来的危机上。文章结论实际上没有,应从从历史比较的角度提炼主旨。
Part.
4
第四篇文章是由北京师范大学陈潇然同学带来的《疾病、卫生与殖民:1910—1922年间锡兰种植园劳工中的钩虫病与防治》一文。
陈潇然同学首先对钩虫病进行了介绍,指出“殖民医学”的疗法和政策是一种霸权与媒介,它不仅将西方的观念与做法到殖民地,同时也制造西方对殖民地的观念。在英国已经将锡兰变为殖民地的情况下,洛克菲勒基金会必须采取以疾病诊疗、环境治理为名义的特殊模式才能染指殖民活动。洛克菲勒基金会不仅是在进行资本输出与药品输出,更是在塑造医疗卫生观念与殖民话语。在锡兰种植园的疾病治疗活动,实质上是对殖民权力的争夺。
来自西北大学的赵昊麟同学认为,本文体现了跨学科的思想,既有对疾病史的研究,又有全球史的思想,还体现了文化互动的模型。问题在于,对殖民话语的争夺这一观点缺乏自上而下的证据。争夺的结果也没有表现出来。另外,档案资料的来源有些单一,还需进行添加。
陕西师范大学的杨松老师认为,文章所涉及的疾病史的领域是新兴的领域,关系到了帝国、殖民与医疗问题,对象具有可操作性。使用的资料比较丰富,完成度相对较高。问题在于,文章最后一部分想要表现的殖民话语的张力不够,英国与美国殖民话语的争夺并不激烈。并且,洛克菲勒基金会的行为能否体现英美两国的冲突尚且存疑。具体的论述支撑部分并不充分。另外,文章部分语句非常长,格式上很多地方都不统一,字体、小段落很多。引文和观点很多没标来源。这些都需要进行改善。
Part.
5
第五篇文章是由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朱浩然同学带来的《“大国政治的悲剧”:英苏“百分比协议”的再认识》一文。
朱浩然同学首先指出学界对该协议的关注不多,其采用的研究方法主要是进行文本比对与史料互证互补、采用当事人回忆记录,以及用历史事实解释文本。百分比的含义是,在罗马尼亚的控制上,苏联控制90%,其他国家为10%。在希腊的控制上,英国控制90%,其他国家为10%。这一数字意味着,英苏在两国事务中分别处于决定性地位,10%则为其他国家合理留出空间。在实际执行中,英国通过协议控制了希腊,但其在希腊发生问题后只能撤出,英国国际地位因而再次下降。最后,朱同学得出结论,百分比协议对后续一系列冷战爆发具有铺垫作用,造成诸多大国的政治悲剧。
来自陕西师范大学的赵明杰同学认为,文章论述环节相当完备,对档案的使用也很恰当。值得改进的地方在于,从文章结构上来讲,五月协议部分占的篇幅过多,百分比协议正式的内容则较少,在文章中最关键的百分比协议的形成过程中史料引用不足,可以增加斯大林1943年对战后的规划内容进行研究。从更大范围来看,苏联的安全政策、盟军对五个轴心同盟国的条约都可以共同使用加以研究。
陕西师范大学的杨松老师认为,本文对米尔斯海默提出的“大国政治悲剧”这一概念进行了再认识,能够将百分比协议的签订和前奏五月协议的形成过程展现出来。整体的资料引用很丰富。主要问题在于,第一个方面,陈述性内容过多,缺少历史的分析和反思。第二,历史论文的写作,应注意理论的使用问题。第三,文章未涉及美国的态度,考虑到美国的国家利益和战略目标,美国不可能无动于衷。第四,协议签订之后带来的影响也需要展现。另外,文章部分段落过长,在文章的最后还需要对主题进行升华。
梁红光、杨松老师在评议
往期推荐:
新潮回顾 | 第十二届西安史学新潮论坛第一分会场上午场会议纪要
新潮回顾 | 第十二届西安史学新潮论坛第一分会场下午场会议纪要
图文来源/黄金泓
责任编辑/王子烨
审核/胡耀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