荔湾改革2022:传承城市文化记忆,绽放古韵新风情
荔湾区是大湾区范围内岭南文化最集中、最具代表性的地区之一,是广州历史文化名城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荔湾区注重保护城市历史文化遗存,延续城市文脉,积极探索将历史文化保护传承利用融入历史文化街区改造提升工作,实现城市更新改造与文化保护传承协同互进,切实让老城市绽放新活力。
据了解,荔湾区辖区内名城保护范围面积7.12平方公里,占全市名城保护范围的35%。辖区内有14片历史文化街区,占全市26片历史文化街区一半以上。此外,辖区内还有历史文化风貌区1片(聚龙村)、中国传统村落1条(聚龙村),不可移动文物188处,历史建筑225处,传统风貌建筑372处,工业遗产线索8处,古树名木263株,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共60项。
历史文化街区实施工作计划图
荔湾区将进一步挖掘老资源、发挥老优势、增强新动能、激发新活力,全面启动14片历史文化街区保护活化利用工作,积极创建老城市新活力示范区。其中,2022年计划重点推进实施6个历史文化街区保护活化利用方案。
文旅融合发展
岭南传统文化焕发新活力
荔湾区在历史文化街区保护传承过程中探索形成“古村+文创”的活化新模式,既实现了历史文化街区品质整体提升和业态转型升级,也传承弘扬了岭南传统文化,保留了独特韵味的市井烟火气息。
如泮塘五约街区微改造秉持“文化优先、杂锦荟萃、个性差异”的理念,按照传统文化业态、现代文化业态、复合型业态3:3:4的比例分类、分批导入优质文化产业资源,建立高标准、高要求的准入门槛和退出机制,通过约定文化经营业态、每周开放时间、店面形象设计、定期举办艺术交流活动等多项条款,积极培育优质业态环境。街区推动武术、龙舟、醒狮、玉雕、木雕、岭南盆景、古琴、漆艺等传统工匠项目落户,同时引进音乐传播、绿植休闲创作、摄影文创等业态为街区注入年轻时尚新活力,形成传统和现代文化融合发展的多元业态环境。
泮塘五约商户读书分享会
而荔枝湾片区则依托地缘优势,打造百花齐放、繁荣活跃的文化展示交流平台和广州独具岭南风情的旅游打卡地。“迎春水上花市”“三月三,上巳节”“五月五,龙船鼓”等传统民俗节庆活动已成为品牌活动。截至目前,街区接待游客量累计超过865万人次。
2022年广州水上花市线上活动
大力推动非遗传承发展
打造岭南文化中心区示范品牌
荔湾区制定广州市岭南文化中心区(荔湾片区)发展规划,推动非遗传承发展融入荔湾“三大发展平台”“五大工程”建设工作大局。其中,荔湾区成立区粤剧粤曲文化生态保护中心,起草粤剧粤曲文化(荔湾)生态保护区总体规划(2021-2030),进一步推动非遗整体性保护发展落地落细。
同时,荔湾区探索非遗赋能全域旅游创建,推动“非遗+旅游”融合迸发新活力,制定广州非遗街区扩容建设实施方案,打造恩宁路连片非遗大师聚集区。在全省首批3条广东省非遗主题旅游线路中,永庆坊非遗街区是“广州老城新活力文化遗产深度游”的首站,该线路还入选全国12条非遗主题旅游线路。
广州首条水上非遗旅游线路
目前,荔湾区共有非遗项目45项、非遗传承人79名,均位居各区首位。目前,荔湾还筹划建立非遗专家库,初步选定50名能工巧匠、10个传承基地作为入库对象,夯实非遗人才“外脑”;挖掘中医药、美食、粤剧等优势产业资源,积极推荐广式凉果、象形点心、西关水菱角三种制作技艺申报第八批省级非遗项目。
永庆坊岭南箫笛工作室的荔湾非遗体验中心
为加大非遗产业保护力度,荔湾区还成立区知识产权维权援助和保护工作站、区版权服务和保护工作站,促进优秀成果市场转化,打通广州非遗街区知识产权服务“最后一公里”。
大力推进博物馆之城建设
彰显岭南文化魅力
近年来,荔湾区统筹完善全区文化基础设施建设,聚合打造历史文化、花文化、茶文化、中医药文化、铁路文化等文化主题精品旅游线路,建成开放广东粤剧艺术博物馆、广州铁路博物馆、玥翠珠宝翡翠原石馆、李小龙专题展览馆等一批极具岭南地域特色和历史文化底蕴特色的文化基础设施,形成博物馆集群。
广州铁路博物馆
粤剧艺术博物馆
在此基础上,荔湾区联合多方力量参与博物馆优化建设,推动十三行博物馆、荔湾区博物馆等升级扩容。改造后,博物馆在展现形式上融合声光电多媒体、三维可视化等技术手段,以实物化展览、数字化陈列等方式,打造集收藏、展览、研究、公共教育、文化交流等多功能于一体的空间,进一步提升博物馆观赏性、学习性、互动性。
荔湾区成立区级文物博物展览馆联盟,吸收 14 家文博单位入会,定期举办文物、非物质文化遗产、经典美术等博物展览,开展文物进课堂、脸谱绘制、粤剧展演等活动,擦亮岭南文化特色招牌;组织参加跨省跨境文物巡展,推动协办“全球微粤曲大赛”“粤剧嘉年华”“羊城粤剧节”等活动,拓展文化传播影响力。
往期回顾 | |
点个 ,点亮 ,让更多人知道!
点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