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古诗词复习冲刺学案《次北固山下》《天净沙秋思》
第七首:《次北固山下》 王湾
客路②/青山③外,行舟/绿水前。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海日/生残夜④,
江春/入⑤旧年。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一、文学常识:王湾,洛阳(今河南洛阳)人,唐代诗人。本诗选自《全唐诗》。
二、解词:①次:停宿。②客路:旅人前行的路。③青山:北固山。④残夜:指夜将尽未尽之时。⑤入:到。
四、译文:旅途在青山外,所坐的船在江水中向前航行。潮水涨满,两岸之间水面宽阔,顺风前进的船帆高高悬挂。夜还没有消尽,一轮红日已从海上升起,江上的春天来得早,旧年未过新春已来。家信不知何时才能到达,希望北归的大雁捎到洛阳去。
四、诗句内容理解及赏析//分析: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修辞:对偶点题。先写“客路”后写“行舟”,将作者的漂泊羁旅之情流露于字里行间。与尾联的“乡书”“归雁”遥相照应。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炼字:“潮平”,春潮上涨,与岸齐平,两岸才显得宽阔;“风正”,春风和顺,帆才有悬空的态势;“阔”字描绘了春潮涌来、江水上涨时两岸变得更加开阔的景象;“悬”是船帆端端直直的高挂着的样子,写出了江上孤帆行船的景象。
修辞:运用对偶的修辞手法,描绘了平野开阔、大江直流、波平浪静的景象,以一帆之小景写大景。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内容:既写景又点明时令。(写时序交替的自然理趣)
炼字:把“日”与“春”作为新生的美好事物的象征,用“生”和“入”使之拟人化,赋予它们以人的意志和情思。表达作者昂扬向上的情感和思乡之情。
哲理:蕴含了旧事物中孕育新事物的哲理,揭示出新旧交替的变化规律,给人以积极向上的力量。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修辞:用典,设问的修辞手法,在自问自答中,用“鸿雁传书”的典故寄托诗人的思乡之情,使全篇笼罩着一层淡淡的思乡愁绪。
写作特点:寓情于景,景中含理。
五、主题:本诗通过描写冬末春初时长江下游开阔秀丽的早春景色,抒发了诗人浓浓的思乡之情和积极进取乐观的精神。
第八首:《天净沙·秋思》 马致远
枯藤/老树/昏鸦②,小桥/流水/人家③,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④。
一、文学常识:马致远,号东篱,一说字千里,大都(今北京)人,元代著名戏曲作家、散曲家,与关汉卿、郑光祖、白朴并称为“元曲四大家”。“天净沙”曲牌名,“秋思”为题目,此曲被称为“秋思之祖”。
二、解词:①思:思绪。②昏鸦:黄昏时将要回巢的乌鸦。③人家:农家,写出了诗人对温馨的家的渴望。④天涯:天边,指远离家乡的地方。
三、译文:
缠着枯藤的老树上栖息着黄昏时归巢的乌鸦,小桥下流水潺潺,桥畔住着几户人家,荒凉的古道上,游子在瑟瑟秋风中,骑着一匹瘦削的马缓慢前行。太阳快要落山了,漂泊未归的游子还远在天涯。
四、诗句内容理解及赏析//分析: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表现手法:全是写景,十八字白描勾勒出一幅生动的深秋晚景图。作者寓情于景,通过“枯”“老”“昏”三个字,渲染了全诗的悲凉氛围。“小桥流水人家”,描绘了一幅安宁、和谐的景象,以乐写哀,反衬与沦落异乡的孤独游子相映,使图景更染上一层悲凉的气氛。“古道西风瘦马”正是作者当时的真实写照,他长期奔波的劳累不言而喻。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内容:“夕阳西下”点明了游子思乡的特定时间,渲染了悲凉的气氛,为末句“断肠人”作铺垫,同时使全曲情景交融,浑然一体。“断肠人在天涯”点明主旨,表明游子的思乡之情。
写作特点:1.寄情于景。2.白描手法。
五、主题:这首小令前四句运用白描的手法,用九种景物、四个镜头描绘出一幅凄凉动人的秋郊夕照图,抒发了异乡游子的羁旅之苦和思乡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