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中考古诗词复习冲刺学案《渔家傲秋思》《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奔跑的蜗牛 部编初中语文集萃 2021-04-30

第十九首:《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岑参

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散入珠帘湿罗幕,狐裘不暖锦衾薄。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

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

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

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一、选自《岑参集校注》

岑参(715770), 唐代著名“边塞诗人”,这首诗是边塞诗的代表作。晚年为嘉州刺史。世称岑嘉州。他的诗富有浪漫主义色彩,气势豪放,色彩鲜明,风格多样,与高适齐名,并称“高岑”。  题材:边塞诗//咏雪送别诗

二、注释:判官:官名。京:长安。锦衾薄:织锦被都显得单薄了。控:拉开。 着:穿。瀚海;指沙漠。 阑干:纵横交错的样子。 惨淡:阴暗。中军:主帅的营帐。 yìn:宴请。胡琴:西域的琴。辕门:领兵将帅的营门。  掣:拉,扯。  翻:飘动。

三、译文:

  呼呼的北风卷地而来,连白草也被刮倒了。塞北的天空,才八月就已雪花纷飞。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雪花给树木披上银装,)好像是一夜之间春风突然吹来,千树万树的梨花同时盛开。雪花飘进珠帘沾湿了帐幕,穿着狐皮大衣不觉得暖和,织锦的被子也显得太单薄  将军、都护的角弓冻得无法拉开,他们的铁甲战衣也寒冷得无法披戴。  沙漠上纵横交错覆盖着厚厚的冰层,万里长空凝结着惨淡的阴云。

军中主帅在营幕里设置酒席欢送回京的客人,伴奏助兴的有胡琴、琵琶和羌笛。 傍晚送客出辕门,又见大雪纷飞,被冻僵的红旗,就是强劲的北风也无法让它招展。在轮台的东门,我送您踏上归途,分手时大雪已掩没了天山上的道路。山路曲折,山峰环绕,渐渐看不到您的身影,雪地上只留下您马儿走过的脚印。

画面:伫立在风雪中,眼望着山路盘旋曲折,朋友的身影渐渐消失,诗人还在深情目送凝视着雪地上一串马蹄的印迹,惜别之情令人为之动容。

四、分析:

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 

第一句写风,一个“卷”字,  一个“折”字分别从正面和侧面写出了风势之猛。

第二句写雪,“八月”“即”说明胡天下雪的时间早。“飞”,勾画出一幅雪花漫天飘舞的景象。“即”字写边塞的冬天来得格外早,表现诗人的惊奇之情。

这两句极写边塞的风狂雪早。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这两句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作用?采用想象和联想手法,运用比喻修辞。以春花喻冬雪,十分新奇,形象而生动的写出雪的洁白、鲜润,给人一种欣喜和暖意。写出了边地特有的奇特风光,又表现了诗人积极乐观的精神。“忽”写出边塞天气变化的神奇和雪骤雪大,表达了作者的惊喜和好奇之情。

散入珠帘湿罗幕,狐裘不暖锦衾薄。

一个“散”字,写出了风吹雪花点点飘入帐内的情景,一个“入”字,将读者的视线从广漠无垠的空中转移到中军将领们的住所上来,“湿”字写雪花融化,沾湿了罗幕。“狐裘”写白天,“锦衾”写夜晚,“不暖”和“薄”,均可见出雪天的奇寒。

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

 互文,既写出军营的苦寒生活,又从侧面写出塞外雪天的奇寒。散入句到冷难着句的顺序:从早到晚,从室外到室内。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

修辞:对偶、夸张。

赏析:“百丈冰”夸张,突出了环境恶劣,归途艰险,烘托出对友人的担忧。

“愁云”拟人,“万里凝”夸张,渲染送别惨淡的气氛,奠定感情基调。

顺序:从地上写到天空,冰厚云黑

结构作用:由咏雪过渡到送别。有承上启下的作用。

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

“中军”点明送别宴会的地点

“饮归客”点题,点明宴会的目的。

“胡琴、琵琶、羌笛”连举边塞的三种乐器

表现送别宴会的热闹场面,渲染送别的氛围。

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

“纷纷”极言雪之大。

“暮”点明送别宴会的时间。

“掣”准确写出了红旗冻住之后北风无法吹动的景象。

“冻不翻”体现天气之寒。

全句用对比从视觉角度写出红旗白雪的红白映衬,色彩鲜明,动静结合。

运用夸张的修辞手法,写出边塞奇特的雪景,抒发诗人心中奔涌的豪情。

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

“轮台东门”从辕门一直送到轮台东门,表现了诗人对朋友的依依不舍。

“雪满天山路”既表现出了风雪之猛,路之难行,又传达出了诗人对朋友的关切、担忧。

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借景抒情。写与朋友的惜别,着力表现诗人伫立远望的情形和依依不舍之情,只字未提送别,饱含送别之情。此时无声胜有声。

“不见”和一个“空”字,写出了边塞空旷苍凉,表明处境的恶劣,均传达出诗人因朋友的离去而产生的无限惆怅之情。与“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有异曲同工之妙。开放式结尾给人无尽的遐思。全诗的主旨句。

五、主旨:

描绘了边塞的奇寒、奇丽雪景,表达了对奇丽雪景的惊喜,抒发了雪中送友的怅惘和依依不舍的深挚友情。

中考古诗词复习冲刺学案《水调歌头》《登幽州台歌》《赤壁》

第二十首:《渔家傲·秋思》范仲淹

一、文学常识:“渔家傲”词牌名。始见于北宋晏殊词“神仙一曲渔家傲”句。

范仲淹(989-1052 ),字希文,谥号文正。北宋政治家、文学家。有《范文正公集》。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二、译文:边境上秋天景色和中原不同,向衡阳飞去的雁群毫无留恋的情意。从四面八方传来的马嘶风号声随着号角一同响起。重重叠叠的山峰里,暮霭生成,夕阳西下,孤城紧闭。喝一杯浊酒怀念远隔万里的家乡,建立军功、勒石燕然的目的还没有达到,没有办法回家去。羌人的笛声悠悠,寒霜撒满大地。将军和战士们难以入睡,都愁白了头发,流下思乡热泪。

三、解词:塞下:边界要塞之地。这里指当时的西北边境。衡阳雁去:雁去衡阳。

边声:边塞特有的声音,如大风、羌笛、马嘶的声音。千嶂:层峦叠嶂。嶂:直立似屏障的山峰。征夫:出征的士兵。

四、内容与赏析:塞下秋来风景异:“塞下”:点明地域是边塞;“秋来”:点明时间是秋季;“异”(作用):统领全部景物的特点,突出塞下秋景与中原不同。为下文写肃杀凄凉秋景做铺垫。

一异天冷:衡阳雁去无留意(视觉):修辞:拟人,引用“衡阳回雁峰”的典故丨“雁去”作用:间接点明季节丨写塞下天气极寒冷;戍边将士条件艰苦。(环境描写作用)

二异声杂:四面边声连角起(听觉):风吼、马嘶,同不断起伏的号角声混杂在一起,构成了塞下奇特的声音。这种“边声”当然也是中原所没有的。

三异城孤: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视觉):此句描写了塞外怎样的景致(物)?在词中起到什么作用?(有什么妙处?):形象描绘了坐落在崇山峻岭间的孤城,夕阳西下时,便紧紧地关闭城门的情景。

点明时间地点。写出了塞外的奇异壮阔的风光,突出塞下秋景与中原的不同;点明了战事吃紧,戒备森严的特殊背景;为下片抒情作铺垫。

这里当然和内地城市华灯初上时的景象迥然不同。

塞下秋来风景异”的作用?其中的“异”突出了塞下秋景哪些特点?

(点明地点季节)突出塞下秋景与中原不同,统领(上片)全部景物的特点。天冷,声杂,城孤。

上片小结:表达方式:描写。丨视、听两个角度丨描写边塞秋景,渲染了边塞战地的萧索、肃杀之气,为下片的抒情作铺垫。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

修辞:用典。

勒石燕然,用的是《后汉书·窦融列传》中的典故,东汉时窦宪率兵打败匈奴,一直追击到燕然山,刻石纪功而还。

运用典故;抒发了将士思念家乡又不甘心无功而返的矛盾而又复杂的情感(心理。) (思乡和报国之情交织互现//矛盾心理)。

全词核心句。点明主旨。

将军不眠头发白的原因。

在内容和结构的作用:点明主旨,呼应题目。

羌管悠悠霜满地:

和上阕的意境照应,奠定“凄凉”的情感基调。

请揣摩"霜满地"在表达上的作用:

 景物描写,点明季节时间,照应上文的长烟落日;描写边塞独特夜景,表现戍边将士的艰辛;渲染悲凉气氛;抒发思乡的悲凉之情。

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如何理解)

修辞:互文。是指将军和征夫都难以入睡,因守边辛苦,思念家乡,他们都白了头发,流下了悲怆的眼泪。

抒发了将士们怎样的情怀?

抒发了将士们壮志难酬、思乡忧国的情怀。

这里的悲怆含蓄地表达了作者对于朝廷腐朽软弱、不修武备、不重边功的愤懑不平。

小结下片:

表达方式:抒情。

抒发了身处边塞的征人的思乡报国之情。

全词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中心):

通过写边塞的风光,表达了戍边将士壮志难酬、思乡忧国的情感,侧面反映了边塞生活的艰苦。 (建功立业的英雄气概和浓浓的思乡之情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