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园南中学:向阳而生的非遗文化传承

王泠一 金海岸 2021-01-25

从2006年起,每年6月的第二个周六,是国务院设定的国家“文化和自然遗产日”。从那年开始,我会在遗产日前夕走访一家非遗传承特色学校,看看孩子们是怎样尊敬先贤留下的民族瑰宝的。6月12日,我实地考察了园南中学

▲ 国家文物局高度重视非遗传承工作


园南中学,地处徐汇区长桥社区的百色路,1994年设立,因方位在上海植物园之南而如此命名,如今是当地居民口中的“家门口的好学校”。之所以好,有很多理由,其中一个关键要素就是传承着中华民族“衣被天下”的伟大情感。且从2008年起,园南中学就启动了黄道婆乌泥泾纺织技术非遗传承工程



▲ 热爱非遗的史晓燕校长


从教已经25年的园南中学史晓燕校长,本身就是一位热爱非遗的资深专家。在她的总体设计下,每周五下午课后,都是学子们练习纺织的快乐时光。她告诉我:她自己小学时候就知道这个流传了八百多年的民谣——“黄婆婆,黄婆婆,教我纱教我布,两只筒子两匹布……”歌词里的黄婆婆就是如今大家耳熟能详、出现在小学语文课本中的我国元代棉纺织技术革新家——黄道!只是儿时的史晓燕没曾想到:自己会成为黄道婆非遗文化传承的带头人,并吸引着孩子们。


▲ 校园内的纺织先贤黄道婆塑像


▲ 园南中学学子代表徐汇区参加非遗传承大赛


说到黄道婆奶奶,园南中学的每一个学子都能讲述她的生平和事迹。如接待我的六(2)班阮晨佳同学就我说:

黄道婆奶奶,是古时候的松江府乌泥泾镇人,也就是今天我们上海徐汇区华泾镇人。她出身贫苦,少年时期因不堪家庭虐待而逃离家乡,后来流落到崖州(即今天的海南省三亚市),并从黎族人民那里学得了纺织技术。后来她重返故乡,着手改革棉纺织生产工具,大大提高了生产效率。她热心地把棉纺织技术传授给乡亲们,促使松江一带的棉纺织业迅速繁荣发展,对当时的植棉和纺织业起了很大的推动作用。没过多久,松江府就发展成为全国最大的棉纺织中心,那时松江棉布远销全国各地,赢得了‘衣被天下’的美誉。



我还遇到了六(5)班的张雨晨、七(6)班的沈童欣、八(3)班的缪隽非等同学,她们对黄道婆奶奶的纺织技术也掌握得相当熟练。接着,专门从事非遗教育的徐英老师告诉我:

“乌泥泾(黄道婆)手工棉纺织技艺”,在2006年6月,被国务院公布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而园南中学地理位置毗邻黄母祠、先棉堂、黄道婆墓及华泾镇黄道婆纪念馆。2008年,学校在当时的区文化局、教育局以及团区委的牵线搭桥下,开始了“乌泥泾(黄道婆)手工棉纺织技艺”这项非遗技艺的学习和传承。期间虽然经历了几任学校主要领导的更换,但是这个项目不仅被保留了下来,还得到每一位继任校长的重视并在十余年间得到稳步发展。所以,学校这个项目真正是因了天时、地利、人和的缘故。


▲ 徐英老师(左一)在非遗项目工作室


五年前史晓燕出任园南中学校长之后,又对该项目进行了再充实和课程方面的崭新设计。如“乌泥泾(黄道婆)手工棉纺技艺”的核心内容,就是三锭纺车技艺。每学年初,学生可以通过自主报名的方式组成“纺车班”,在学校聘请的非遗技艺专家指导下(目前是市级非遗传承人王梅芳老师),学子们分阶段学习一锭、二锭、三锭技艺。看似简单的技艺,在实践中需要做到手、脚协调,相互配合,还要做到眼到、心静,因此学生要熟练掌握一锭技艺大概需要2-3个月的时间(每周一次活动),经过一年的学习,大概也只有个别同学能初步掌握三锭技艺,要熟练掌握三锭的话(比如纺的时候棉线不能断、出来的线得粗细均匀)则需要更长的时间。而在活动现场,我看到孩子们悉心投入的场景也是非常羡慕。



▲ 沈童欣同学在劳动中


▲ 作者在黄道婆技艺传承工坊


史晓燕还介绍到:除了三锭纺车技艺,学校从项目的可持续发展出发,近三年又陆续引入了与三锭纺车技艺一脉相承的土布纺织(织布:省级非遗项目)扎染(白族扎染:国家级非遗项目)两项非遗技艺,这不仅促进了项目非遗技艺学习的系列化,也让孩子们在传承中体味“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的道理。


在课程设计方面:为了帮助学生对黄道婆人物、棉纺织技艺以及更多非遗文化的了解,学校建立了分年级的课程学习目标,使不同年级的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认知水平和接受能力参与多元化的学习体验。具体安排则包括:

  • 六年级——亲手实践,关注体验;

  • 七年级——课程学习,提高认识;

  • 八年级——实地考察,用心感悟;

  • 九年级——自主管理,培养能力。


这样的设计

非常高明而润物细无声!


在这一系列目标的指引下,教师们可以进行课程设计和实施。我觉得很了不起的是:学校项目组的两位老师(一位历史、一位语文),自主钻研,开发了《衣被天下——黄道婆》以及《学习纺车技艺,传承棉纺文化》两门校本特色课程(这是该项目中最基础的两门核心课程),园南中学的另两位老师(数学、美术)还开设了《指尖上的经纬——土布纺织技艺》、《扎染》拓展课程,四门比较完备的校本特色课程的开发,带动了校内其他教师在语文、英语等基础型学科中也积极挖掘黄道婆棉纺文化的元素,开设学科拓展课程。就这样,师生们一起在丰富多元的课程学习和体验中,感受并传承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也吸引了周边的学校。


6月12日下午,我就在园南校园里遇到了特地前来取经的田林中学校长顾炜,田林中学也有蜡染工艺课程。他觉得园南的课程设计让其深受启发,并提议园南和田林两校在非遗师资和课程方面多多交流与合作,史校长欣然接受了提议。


▲ 田林中学顾炜校长(右)上门取经


我熟悉的民盟徐汇区委主委、徐汇区教育局调研员于东航,也是关心和支持非遗教育的专家。他认为这些非遗校本项目的开展,除了能够让学子们亲密接触和加深了解老祖宗给我们留下的民族财富,还能成为很有效的劳动教育。目前,教育系统都强调德智体美劳五育并举,非遗文化传承就是一个很好抓手,值得高度肯定和进一步发扬。就黄道婆而言,徐汇区作为她的故乡,更加应该在传承中缅怀!


▲ 徐汇区教育局调研员于东航(右二)考察园南中学


在座谈环节,我忍不住告诉孩子们:黄道婆奶奶“衣被天下”的崇高理想,其实在新中国成立之前并没有实现。历朝历代都有大量的流民和不得温饱的百姓,所以会有频繁的农民起义。共产党为什么要帮穷人打天下,也就是为了推翻国民党反动派的残酷统治,让老百姓有活干、有饭吃、有衣服穿。改革开放最早的伟大成就之一,就是做到了纺织原材料率先可充分供应,中国服装成为时装并走向世界


▲ 作者(左一)和学子代表合影


我还建议孩子们走出校园,去拜访、请教我的两位复旦大学同学——上海市政府博物馆处的施彤老师南通市中国纺织博物馆的李宜群老师,听听这两位资深专家对园南中学非遗教育的更好建议。孩子们一开始有些害怕,不过最后都勇敢地接受了我的挑战。我想这是国家“文化和自然遗产日”之际,最自然的选择。






金海岸工作 

作 者 | 王泠一(上海社会科学院上海国际经济交流中心研究员)

摄 影 | 管敏华   采访对象提供

编 辑 | 梁   群



● 张文宏:“捐出去的血,一定是救人命的!” @热血蒙面侠,谢谢你们!

● 比熊猫血还稀有的血型!在我国仅十万分之一!上海近日检出一例

● 一天没出门…说好的高温呢?为什么还是分分钟离不开空调?

● 孩子总抱怨“没劲”“无聊”咋办?用对这3招,“熊孩子”秒变乖宝宝




喜欢本文,请点这里  👇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