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数字化的上海,有点帅!

金海岸工作室 金海岸 2021-05-29

今年上海市城市数字化转型的重点工作已经排定,相关部门明确提出要打造便捷就医少等待、为老服务一键通等老百姓最关心、最直接、最受用的标杆应用。连日来,新民晚报记者深入社区、医院、商圈、银行、酒店、学校等, 从十个数字生活的细节去触摸城市的数字神经,看市民如何从正在建设的城市智能体中找到获得感。


智能车棚打造“小电驴之家”

▲ 记者叶薇在芷江中路街道复元坊报道



只需简单的扫码,就可开始为电动自行车充电


刷卡进出,安全停放,打开小程序,轻松缴费,查看自家电动车的充电状态……在静安区芷江西路街道的复元坊小区,非机动车智能车棚管理有序,居民放心地把自家“小电驴”停在这里。数字化管理方式,不仅能实现车库无人值守,还能记录、统计、分析各类充电数据,实时推送告警信息、实时监控异常信息。


“过去小区居民出行主要以电动车、自行车为主,无序停放和停放难矛盾很突出,车子看守人吃住在车库里,也有消防等安全隐患。自从装了这个智能化车棚,方便多了。大家有地方停、也停得放心,原来4个人轮流看管40多辆车子,现在80辆车无人看守还安全。”复元坊居委会工作人员吴莉英介绍说。


智慧停车库拥有自动闭合门,保证安全


据了解,从2019年起,芷江西路街道携手中国联通上海公司等第三方单位,利用大数据、物联网技术,对街道辖区内的老旧小区非机动车车库(棚)进行智能化改造。


记者在现场看到,车棚大门安装了电子门禁和视频监控系统,棚内还安装了无线传输、远程报警的烟感探测报警器和悬挂式干粉灭火器。“在电瓶车充电过程中,一旦发生电流不稳等异常状况,充电柱上的智能设备会自动切断电源并自动报警。车棚内的智能设备,通过物联网技术,还能将小区非机动车库内的信息实时传递到小区物业管理平台,便于物业管理人员实时查看车库车辆进出、充电桩使用以及报警等情况。”上海联通相关负责人陈一夏介绍说。


通过扫码,便能在电动自行车充电柜能获取充满的电池,可解决外卖小哥等长距离骑行者的电量焦虑


这套管理模式已经延伸到小区围墙外。据静安区芷江西路街道城运中心副主任刘杰介绍,小区附近的马路上,也安装了一排智能充电桩,可供沿街商铺的商户使用。为了方便外卖小哥充电,马路上还安装了一个智能充电柜,可以把电瓶取出放进柜内充电。目前,整个街道已经安装了 2600多个充电接口,充电车辆和接口实现了3:1的安装比例。今年还将继续在菜场等人流密集处增加充电接口。“所有这些充电接口的运营数据都能在统一的平台里归口管理,打通各设备的信息壁垒,实现点位的信息化管理,运营数据的可视化。”



早餐“网订柜取”吃出“高科技”

▲ 记者张钰芸在通北路BK24光明便利屋报道



无人早餐机


位于杨浦区通北路上的BK24光明便利屋,一组升级版的自助早餐机是小店里的“科技高地”。这里不仅有“网订柜取”的早餐柜,还有支持“手脉开门”以及自动加热的无人早餐机、饮料柜


小长假后的第一个工作日,在周边工作的上班族熟门熟路地走进来,直奔小店深处。白领陈小姐停在自助早餐机前,轻点几下屏幕,选择了一只金枪鱼色拉饭团、一盒光明纯牛奶以及一份水果黄瓜。扫码付款后,牛奶和黄瓜从取货口掉出,饭团还要再等一等。


这个早餐柜可以自动加热的,特别方便,只要20秒钟。”她告诉记者,以前买热的点心一定要去柜台,让收银员帮忙放进微波炉里加热。现在自己一键操作,更显智能化。


智能化的BK24光明便利屋


记者在现场看到,选择网订柜取的市民也不少。猪肉大包、香菇菜包、玉米棒、肉夹馍、猪排大饭团以及酸奶、牛奶都能在小程序上提前点单,然后选择在BK自提柜通北路店自提即可。扫一扫二维码,箱门应声打开,取走上班,一气呵成。


手脉支付的饮料柜也是新鲜事物,只要提前输入掌纹,并与自己的支付系统打通,今后只要扫一扫手掌,饮料柜就会自动打开,取出一瓶咖啡后,再关上柜门,扣款已经自动完成。


一番操作下来,一餐热乎乎的“智慧早餐”已经在手,但如果你还想体验一下数字人民币,就要移步到收银台,这里已经开通了数字人民币的支付渠道。


除了在取餐方式上推进数字化,制作商也有新技术。在BBK24光明便利屋里,还有一台机器人炒菜机,如果你想在早上来一份现做的炒牛河、乌龙面或者是炒年糕,还能给机器人下达指令,开个小灶。



“30秒”入住智慧酒店更舒心

▲ 记者杨玉红在高科西路1644号全季酒店报道



扫描身份证自助办理入住


“你好,我是华小二”,看到有住客进入酒店大堂,迎宾机器人立马迎了上去,将住客带领到自助系统“华掌柜”前。


住客根据界面提示语,刷身份证、确认身份、自主选房,5秒钟后,便看到一张蓝色的房卡从设备出卡口“吐”出。“请跟我来”,机器人又引领客人走向电梯。此时,电梯已经提前知道客人的到来,自动打开电梯门。


一张蓝色的房卡从设备出卡口“吐”出


住客来到入住层的走廊上,入住房门口已经自动亮灯;直接走到门口,输入密码进入房间,房内空调已经提前开启。“Hello,华住”“拉开窗帘”……“好的”,嵌入墙体的智能音箱亲切地回答,窗帘随即缓缓打开。


在上海,华住与上海公安局和市文旅局共同推进旗下酒店“30秒无接触”入住服务,已在上海市457家酒店配备了636台自助机,入住者在大堂的平均等待时间从5分30秒减少至30秒以内。同时,“华掌柜”自助一体机还支持预订、支付、在线选房、人脸识别、发票预约、自助发卡和0秒退房离店等操作。


华住集团是一家全品牌的连锁酒店集团,在国内运营着6700多家酒店,覆盖从豪华到经济型市场。未来,华住将依托自身数字化优势,在外国旅客信电子身信息、电子身份证入住、随申码个人健康信息、电子人民币支付、电子发票等旅客入住数字化场景创新领域先行先试,加速酒店业的数字化转型。


日前,上海文旅局局长方世忠表示,上海旅游业主动拥抱数字化,开创智慧旅游新时代。强化“新基建”赋能,加快建设智慧旅游应用场景,今年计划建设20家智慧景区、600家智慧酒店。



机器人“带教”学车更轻松

▲ 记者罗水元在荣安驾校报道



学车不用看教练“脸色”,机器人“带教”令学车效率更高


记者在荣安驾校看到,教练车的车顶上,一个蘑菇状东西尤为醒目。那是实测车辆位置的高精度定位仪;除了定位仪外,车头还装有多个检测障碍物的雷达。学员王安生说,他的“教练”,是安装在车内,以大屏幕形式呈现在他面前的“云之驾”AI机器人


“未开转向灯,向右打死方向,车身摆正后回正方向。”王先生练习直角转弯时,AI机器人教练发出语音提示的同时,大屏幕上也实时更新着车辆位置图等信息。他跟着提示缓慢转弯,一气呵成。成功转弯后,语音提示又响起:“项目结束。”


大屏幕上实时更新着车辆位置图等信息


接下来,王先生又练习走S弯。这时,车上AI机器人又提示了:“前方白线贴近挡风玻璃左下方拐角时,打一圈方向。”按照提示,王先生看着反光镜缓慢打方向,时不时瞄一眼显示屏,了解车身位置,再调整方向,又顺利通过了一道S弯。


“机器人的提示,如果一次没听懂,可以重复听;如果操作错了,机器人能迅速提醒;如果没按提醒纠正操作,车子就会自动刹车。”王先生说,他以前在另一所传统驾校学车时,教练“脸色”不好,他心情紧张,效果不好,半途而废,“现在练车轻松多了”。


据了解,目前的这个“云之驾”AI机器人,是上海荣安驾校组织专门团队,历经八年攻关而不断迭代的结果,也是上海驾培行业唯一一个“土生土长”的智能驾培机器人,用于科目二和科目三教学。有关统计已显示,学员合格率提升了20%,效率提升了120%。


据了解,上海将从政策层面支持上海驾培行业应用智能化教学设备和模式。其中一条政策,就是安装了智能教练辅助训练设备的场内,指导员不少于20%。如此,每位教练员最多能管理五台智能教练车



看“红绿灯”找厕位一目了然

▲ 记者金旻矣在杨浦区阜新路149号报道



公厕外观雅致,整体建筑在现代风基础上融入中式元素


进公厕后,能通过终端显示屏了解哪个厕位是蹲式,哪个是坐式;抬头看看隔间门上的红绿显示灯,红灯有人,绿灯无人,就像找车位;感应式洗手液和水龙头全程“无接触”,恒温热水让冬天洗手也不痛苦;壁灯、地灯全部使用太阳能储电,白天吸收能量,晚上自行发光。光氢离子化杀菌除臭装置,则不间断进行灭菌除臭……


这座充满科技感的智慧公厕,位于杨浦区阜新路149号。记者看到,终端显示屏集中呈现了公厕信息,包括今日客流、本月客流、本年客流、男女厕厕位剩余、温度、湿度、PM2.5浓度、氨气浓度、硫化氢浓度等。


终端显示屏集中呈现了公厕信息


不仅市民可以直观了解厕位情况,保洁员的工作也因“智慧”而更高效。王俊香曾获2020年度“十佳城市美容师”提名奖,公司特地将她调过来,希望同时提升智慧公厕的“软硬件”。“以往保洁时,要一间一间推门去看是否有人,现在只要看看屏幕和红绿灯,就知道哪间没人可以清扫。”她说。


隔间门上装有红绿显示灯,红灯有人,绿灯无人


上海杨浦环发公司海昕保洁分公司业务部负责人李森表示,按管理要求,保洁员须“跟踪式清扫”,坑位监测和厕位显示灯方便他们科学规划路线。光氢离子化杀菌除臭装置,则能科学精准地显示哪种致臭物质超标,以便有针对性地进行除臭。这些充满科技感的“武器”,不仅能实时监测公厕状况,更可通过大数据实现精细化管理。


第三卫生间,开关门的按钮上还细心设置了盲文,满足不同人群需求


公厕紧邻菜场、沿街商铺、学校和幼儿园,每天客流量大,约在3000人。去年改造时,重点关注“适老化”和“智慧化”,男女厕位比从2:1提升到1:1.5,并增设座便厕位、第三卫生间,开关门的按钮上还细心设置了盲文,满足不同人群需求。



轻点APP停车更方便

▲ 记者任天宝在徐家汇某饭店报道



用户可通过“上海停车”APP查看附近的停车场


周六晚上6时,正准备在徐家汇用餐的张小姐熟练地打开“上海停车”APP,点击“停车导航”按钮,徐家汇周边所有还剩余泊位的停车场顿时一览无余。张小姐选择了熟悉的“上海汇金百货停车场”,页面上清楚地显示着泊位总数为200个,空余泊位为35个,费用为10元每小时。


“以前开车只能去熟悉的商圈,知道哪里有停车场再导航过去,‘上海停车’APP更加细致,停车场地的选择也更多了,价格、时间和联系方式等信息都公开透明。”张小姐笑言,现在已经离不开这个APP了。


记者从市交通委和市道路运输局获悉,“上海停车”APP于去年10月15日上线,覆盖了全市89万个公共泊位、4300多个公共停车场和收费道路停车场。


打开“上海停车”APP,页面上有“停车导航、停车换乘、枢纽停车、错峰共享、停车缴费、停车预约、停车充电和服务公告”八大功能。其中,“停车导航、停车换乘、枢纽停车”模块分别针对本市各类经营性停车设施(含收费道路停车场)、P+R停车设施以及虹桥枢纽、浦东机场、上海火车站等对外交通枢纽配套的公共停车设施,向用户提供目的地周边的停车场地址、出入口位置、行驶路线、实时空泊位数(道路总泊位数)、收费价格等信息。  


部分停车位还可提前预定


“停车缴费”模块支持支付宝、微信等第三方电子支付,该功能实现了全市道路停车费的跨区欠费在线补缴,并首批支持100处道路停车场在线支付,以及100家公共停车场实现在线支付和信用支付(先离场后付费)。“停车预约、错峰共享、停车充电”模块提供了向周边小区开放的部分停车共享项目、充电设施的基础数据和服务信息。



为孩子打造“身临其境”实验室

▲ 记者陆梓华在徐汇中学报道



火星车自由度虚拟空间感知实验室


”到等待转入珊瑚基因的大肠杆菌在培养皿上完成画作,“”到驾驶高铁列车和波音飞机日行千里;“”至通过编程遥控机器人潜入水中探秘,“”至根据雷达图操纵火星车寻找飞船黑匣子,完成一场火星救援……在上海市科创特色高中徐汇中学,踏进砺行楼,犹如穿越时空,走进一个有魔法的世界。


会研究的学生,最聪慧!”徐汇中学校长曾宪一介绍,目前,在中科院巴斯德研究所、上海交通大学、同济大学等支持下,学校建立了22个实验室,涵盖生物工程、交通工程、航空航天、智能机器人等不同领域,构建成一个真正的“校园研究场”,为学生开辟了无限的探索时空。


模拟高铁驾驶


轨道驾驶实验室内,“和谐号”高铁模拟驾驶舱完全“1:1”仿真而建。“列车前方到站,松江南站……”随着播报声起,高一(6)班男生李鹤辰神情专注,小心翼翼地拉动操作杆,让列车缓缓减速。同班男生徐沣则帮他一起盯着车速表。终于,列车不偏不倚在蓝色停车标志前,成功!徐沣觉得,每一次模拟驾驶,除了体验风驰电掣的快感,更培养了自己的责任心。


水下机器人


智能自动驾驶实验室


5楼一整层楼面由环境工程、基因工程、生物安全、微生物工程、生物信息5个实验室组成,也成为同学们探秘生物王国的乐园。生物信息实验室内,生物老师高倩正在指导高一学生学习使用专业软件。男生周梓津的屏幕上,出现了一段弯弯曲曲的“树枝”,原来,那是他用PYMOL软件绘制的一截“肽链”,未来,他要完成的是一个动态的蛋白质分子三维结构图。周梓津坦言:“一开始我很难搞清楚什么蛋白质结构模型,现在用电脑将抽象的分子可视化,就容易理解多了。”


“数字化手段可以让一些知识的难点,有了更直观的呈现方式,帮助学生走入微观世界。”高倩说。


数字技术让校园生活更安全方便

▲ 记者易蓉在上海交通大学报道



上海交通大学闵行小区食堂里的“食堂指数”可以实时更新


研究组开组会,线上预约图书馆空间;校园车站扫码微信预约,无人小巴缓缓来接驳;400间直播教室随时待命,能够支持校内外各2000人同时在线……在上海交通大学,一系列数字技术撑起一张网,让校园生活更加便利、高效、安全。


前几天,上海交大校内的新冠疫苗接种点迎来络绎不绝的预约师生,登记、接种、留观井然有序。记者在霍英东体育场接种点看到,留观区出入口都贴着二维码,师生完成留观扫码打卡离开。原来,这是上海交大网络信息中心推出的“V卡”签到功能,扫码打卡留观时间一目了然。上课出勤不用再点名,社团活动不用再手动统计,建小组、做统计、出报表,这张虚拟卡已是校园生活的得力助手。


V卡打卡系统


疫情防控进入常态化,许多疫情期间延续而来的功能也带来了便利。不到上午11时,闵行、徐汇2校区11间食堂陆续开门迎客,哪个食堂人少一些?闵行四餐已经有99位食客,一共开放1354个座位……由学校网络信息中心提供的实时就餐指数数据每10秒自动更新,引导大家分流错峰就餐。


行驶在交通大学闵行校区的无人巴士


校园巴士运营到哪儿了?学校研发的掌上智慧交通服务可实时现实车辆动态,精准识别最近站点和到车时间,校园巴士、地铁站接驳公交、校区间通勤班车皆有覆盖。由电子信息与电气工程学院杨明教授团队与青飞智能联合研制的无人驾驶小巴也在校园里试运行,扫码就能“约车接驾”。嘀嘀,嘀嘀,圆头圆脑的黑白色小巴稳稳驶来,遇到穿行马路的行人很“绅士”地缓缓停下。


就在这个月,上海交大成为全国首个校园网与运营商5G网融合的高校,推出师生专属5G-SIM卡,实现安全、高速访问校内各类资源的目标,建设高速、泛在的校园网应用。



数字化窥见未来社区长啥样

▲ 记者张炯强在同济大学设计创意学院报道



“N-ICE 2035”未来生活原型街


走进阜新路200号——最新数字化技术把同济大学设计创意学院对门一个占地100平方米的废品回收站里,变成了“上海城市科学实验室”。它是同济大学和麻省理工学院媒体实验室合作成立的科研转化平台,专门研究社区生活方式更新。在这个实验室引领下,短短两年间,一条未来生活原型街出现了


原型街位于四平路1028弄——隐身于老旧居民区,这条长不足200米、宽约7米的内街之上,原本五金商店、建材店、杂货铺混杂一处,现在,取而代之的是一个个探索人们未来生活方式的实验室。“声音X实验室” “新材料实验室”……“上海城市科学实验室”在原型街上引入十多个“未来生活实验室”,包括未来办公、未来娱乐、来厨房、未来出行等。



“N-ICE 2035”未来生活原型街


1028型原型街还只是一个起点,它通过大数据、无线网络、人工智能对周边居民进行一个精准测试:在保证隐私的情况下,获取改造场所的人群构成、人流行为、交互与停留等信息,分析改造对周边人群的行为影响。在此基础上,通过对领导、管理者、居民等多个相关利益方做需求与痛点的分析,获取最佳的未来城市空间改造方案。说到底,是用数字化来规划我们的城市。


2035年,人们的吃、穿、住、用、行会发生哪些变化?一间间原型实验室,让我们预见未来。同济大学设计创意学院院长娄永琪介绍,这里已经开始诞生城市的新产业、新模式、新业态和新技术,成为城市创新发展的新范本。


记者了解,“N-ICE 2035”未来生活原型街聚焦城市交通、智慧生活、社区营造等重点领域,将作为样板,融入赤峰路改造中。来自同济大学和杨浦区的消息,整个环同济产业区都将打造成未来生活原型街,成为上海科创中心一道亮丽的风景。



新型农民体验手机种地

▲ 记者马亚宁在崇明翠冠梨数字农业基地报道



翠冠梨数字农业基地


手机屏幕里出现一只小鸟,在梨园的水泥路上走,曹宇锋仔细一看,“这只鸟受伤了,应该是腿部。”放下手机,她奔园子里小鸟的落脚处走去。


曹宇锋是这个梨园的女主人,她正在用手机查看整个园区。160亩的梨园,一草一木,几乎都在16个摄像头的眼里。她所在的翠冠梨数字农业基地,在上海市崇明岛西北角,是上海市首个盒马村。出生在农民家庭的她,在熟悉的土地上发现了一个数字新世界, “我是新型农民,用数字化种地”。


  • 无人值守果园机器人,在田埂上穿梭;

  • 无人机不仅可以低空施药,还负责精准测绘;

  • 水肥一体化技术让水、肥合理配比;

  • 农事记录仪、施肥机、除草机、气象站、摄像头及多个感应器,分布在田间地头……


曹宇锋的梨园,如同一个超现实的AI+农业“试验田”。2019年12月盒马与上海市崇明区达成战略合作后,首个重要的落地项目——上海市首家“盒马村”去年建成。据估算,数字化种梨亩产将超过1.5万元,而且极大地缓解劳动强度,比如无人机施药,同样一片梨树园,以前至少需要四名熟手操作半个小时,现在两名产业工人操作无人机,只需要2分钟


据介绍,“盒马村”是崇明区首家阿里数字农业基地。以此为试点也是起点,数字农业新模式改变着农民的生产、生活方式。据介绍,阿里巴巴将在全国落地1000个数字农业基地,对农业产业进行全链路数字化升级,建立农业大数据,让农民在农业生产过程中就有数字化的系统、设备支持,有标准可依,在农村形成数字生态体系。






金海岸工作 

作 者 | 叶   薇   张钰芸   杨玉红 

          罗水元   金旻矣   任天宝 

          陆梓华   易   蓉   张炯强   马亚宁

图 片 | 陈梦泽   周   馨   孙中钦   张钰芸

          罗水元   杨玉红   张炯强   采访对象供图

编 辑 | 梁   群



● “看,我咬了一口春天”

● 清明假期上海人都爱去哪玩?这份大数据告诉你

● 患者居家腹透,医生实时随访!智慧诊疗“神器”来了

● 大数据时代,买股票也要研究大数据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