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荐见 | 陈逸飞逝世15年:中国最早的“赋能者”已去,江湖仍在

见叔说 荐见美学 2021-01-28


美是共识,美是见识


荐见第129

关于美的故事


这篇文章见叔写了很久,虽然一篇推文很难具备一个人物传记的容量,但我希望这是一篇客观的人物小传,让你能从更多角度重新认识艺术家陈逸飞:他何以成名?作品应该被如何评价?他如何成为中国最早的富有艺术家?又如何管理并运营巨大的财富?什么导致了他的早逝?

其实很多背后的问题并没有随时间而黯淡,你仍可以从陈逸飞身上看到在这个国家和市场中成功的秘密和规律,也可以看到宿命的因果——它们在当下的商业和艺术的“二重奏”中仍然有效,并给人启示。


作者 | 见叔


15年前的今天,因为肝硬化门静脉曲张破裂大出血倒在电影《理发师》拍摄现场的艺术家陈逸飞在华山医院去世。

 

陈逸飞(1946-2005)


这位大艺术家生前在上海浦东的棕榈泉别墅有一千多平方米。别墅装修时他最花心思的就是影视厅。他的梦想是老了以后能够坐在自家的影视厅里看自己拍的电影。在这部他投入精力最大的《理发师》的片尾花絮里,陈逸飞说:


“我希望喜欢我画的朋友都能知道我曾经还拍过这样一部电影——《理发师》。”


他没能等到这部电影杀青,也没有看到影片最后的这个花絮。


1

赋能者


如果陈逸飞还活着,他今年74岁,对一位艺术家来说,仍是盛产之年。当年他匆然离世,留下一堆未竟之事:不仅是作品,还有包括电影在内容的众多产业。


他可能是中国最早从画画这件事上能挣得财富的当代艺术家。他的儿子陈凛曾说,

 

他每年赚很多,最起码几百万美金。他有时候跟我讲,只要一画,钱就进来。其实还是画画占他时间最多。


某种意义上,陈逸飞也启蒙了中国第一代有钱人对当代艺术的收藏意识。1996年,从90年代初的资本市场大赚一笔的“法人股大王”刘益谦花120万从陈逸飞手里买下了他的代表作之一《中提琴和大提琴手》。这幅画至今挂在刘益谦家的客厅里。


刘益谦收藏的陈逸飞作品《中提琴和大提琴手》

20多年来一直挂于家中客厅


2011年,已经创办龙美术馆的刘益谦为他的美术馆再次购入陈逸飞油画《山地风》时,则花了8165万。这一年,陈逸飞作品在拍卖市场的成交总盘子达到了3.8亿。


在陈逸飞1994年作品《山地风》里,他第一次粗犷的笔触画西藏,改变了他《仕女》系列细腻得见不到笔触的风格


也因为巨大的造富能力,陈逸飞比大多数艺术家要更早面对“财富”问题。如何让源源不断的钱保持生机和活力?如何让自己不止步于一个“功成名就的艺术家”?这一个是被动问题,一个是主动问题。而陈逸飞为这两个问题的共同解决找到的一个理想蓝图是:视觉产业。

 

他大概是中国最早在实践“赋能”这个词的企业家。他知道一个人能力再大也有瓶颈,他要用自己在绘画上溢出的才华和财富能力,去赋能那些以视觉为核心的产业:媒体、服装、模特、影视、环境艺术。


兼商人和艺术家于一身的陈逸飞

用“大美术”和“大视觉”定义他的逻辑


这些所有的产业,枝蔓横生,但都有一条细弱的线连接着,就是陈逸飞的审美。他的财富加上他的审美,构成了他理想中的帝国。陈逸飞要改造世界。2005年,陈逸飞遗体告别仪式上,纪念视频里,他说的那句话可以佐证他的这个宏大理想:

 

“我现在做的很多视觉产业的东西,都是用我画画卖来的钱。我试图证明,我是真心爱做这些事情,而不是为了挣更多的钱。”


他在20年前就开始布局20年后的人们才你追我赶、“生怕停留在原地”而做的那些事儿:


1995年,他就创建了上海逸飞模特经纪公司;1997年成立了上海逸飞服饰,后来旗下有了LAYEFE女装、LEYEFE男装等子品牌;随后创办了《青年视觉》杂志;2000年11月,他和日本伊藤忠商社、软银、法国最大的投资基金Vevendi和香港上市公司锦海捷亚签订风险投资协议,引进230万美元风险基金——他用自己为杠杆撬动了更多的钱。有了这些钱,这些不断累加的产业终成“逸飞系”:引入风投那年,逸飞集团成立。

他还一度计划在上海浦东兴建一个创意园区,把国内与建筑、设计、视觉有关的企业都集中在一个地方,成为国内最大的视觉艺术产业园。2004年国内开发区正热。


一个用自己这个IP赋能不断延伸的产业链,最终并没有能离开陈逸飞自己。所有这些都成为他的负重。他的长子陈凛和第二任妻子宋美英都说其实陈逸飞骨子里还是个艺术家。


2005年,陈逸飞离世,这些一件一件逐年累加在这位艺术家才华之上的附属物,像秋天落叶般一层层剥落。他的继承者里谁也没有能力接下他编织的繁梦。


只剩下他留世的作品,依旧耀眼并炙手可热。早期大量的钱进入了陈逸飞作品市场。人去,江湖仍在。这些滚烫的钱继续雄心勃勃将他作品的市值推高。2017年,还是收藏家刘益谦,在嘉德秋拍拍下了陈逸飞大尺幅作品《玉堂春暖》。不过,这次,这一件作品就花了1.495亿。


陈逸飞《玉堂春暖》


陈丹青说,在美术界很难再找到第二长袖善舞的陈逸飞。他走了,从此上海少了一个话题。中国的艺术界没人可以取代这个话题。


2

预见者


要知道这位中国最早的“赋能者”有多牛?为什么最终要铺开如此大一摊的生意,而不只是画画?你得知道他有多么早就形成了巨大的“能力”。


1965年,19岁的陈逸飞提前两年从上海美专毕业,进入上海油画雕塑创作室,成为该创作室首批专业画家之一。当年上海美专公认的三大才子是:夏葆元、魏景山、陈逸飞。陈逸飞排名老三,但后来居上。


上世纪70年代陈逸飞画室里合影的陈逸飞和魏景山


这批艺术家是"文革"后起来的一代,身上有着革命的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陈逸飞在1970年代的成名作《黄河颂》,显然受到了苏联现实主义的影响。



陈丹青在那个时间里认识陈逸飞时,完全以榜样的眼光仰视着这位年长7岁的大哥。有次,陈丹青回忆他们的初次见面说,

 

当时他是标准的好青年,戴副眼镜,要求进步,正在最疯狂地做着油画梦,而且雄心大志地想画大题材。他那时才25岁,画油画在这个年龄就崭露头角,是不可想象的。


这位“雄心大志想画大题材”的年轻人几年后就和“美专三才子”中的另一位魏景山合作,画出了另一幅足以进入艺术史的作品:《占领总统府》

 

陈逸飞、魏景山1976年作品《占领总统府》


这件作品用了主流的革命题材,却又小心翼翼地试探了主流的边界。一改革命画“红光亮”的老传统,陈逸飞采用了灰色调和俯视构图。


这个创新赋予了历史事件一定的个人情感,回归了绘画的本质,但在当时的环境下承担一定的政治风险。


陈逸飞的运气、敏锐让他的才华一路开光。这次小小的冒险,完全拉开了作品在艺术性上和同时代那些宣传画的差距,同时又得到了主流的肯定。《占领总统府》在1976年得到了“全国重大革命历史题材作品评选一等奖”。


他很快抓住了中国语境下在政策大局和个体表达上如何平衡的要害。接下来《不朽的青春》、打倒四人帮题材的《翻身农奴热爱华主席》......一连串的成功,也打破了海派油画在陕西派为主导的美术江湖里的弱势地位。


陈逸飞已经是上海油画界的一哥了。这时他不过30岁。


陈逸飞、蔡江白,《不朽的青春》,1976年



这个宁波人也极度能吃苦。陈逸飞祖籍浙江宁波,是浙江人在上海的这一支。和他著名的老乡们:蒋介石、竺可桢、鲁迅一样,无一不是聪明、泼辣又苦干的性格。你看,最可怕的往往是比你聪明的人还比你努力。陈丹青有次回忆,

 

我记得以前我们一起画画的时候,很累,他给我看他画的肖像,中间他跑到厕所好几次,用冷水冲头。他做事特别拼,会咬牙,他要做的事情,就一定要做出来。


他画《大提琴手》,光人物的一个眼睛就要画一天。画得非常投入,表面结构很厚。他就要做到西方博物馆里的那种绘画水准。



陈逸飞的敏锐除了帮助他在艺术的平衡表达上找到了方法,还帮助他比多数人更早看到时代的机会。就像他后来比整个时代早20年将他的产业纳入资本游戏中。


就在他在1970年代末拿到一个个羡煞其他同时代画家的绘画大奖、在许多人还没有吃饱饭的时候,他已经看到了自己人生的下一个机会:出国


他可能是中国第一个在画画的同时在口袋里装上单词卡片开始背英语单词的艺术家。


1980年,34岁的陈逸飞只身赴美国自费留学,攻读纽约亨特学院美术硕士学位。据说这个穷画家当时身上只有38美元,靠给杂志画插图和到博物馆修补名画赚钱为生。


命运再一次垂青了他。陈逸飞这把油画的好手,不仅成为纽约最好的“油画修复师”,还很快成为哈默画廊签约的首位中国画家。


看起来很偶然吧?似乎命运的吉光总在他头上盘旋。但其实不止如此,在这个时间赴美的陈逸飞事实上刚好站在了改革开放和中美关系破冰的历史关口。历史选择了他,也选择了他的才华。在哈默画廊的推动下,这个中国画家迅速成为纽约炙手可热的“中国面孔”。美国华盛顿科克伦博物馆馆长米歇尔·博特温尼有次写到,

 

陈逸飞是为他的民族恢复与西方对话的第一位艺术家,已成为美国和中国交流可能性的重要象征。


在中美关系的风口上,两件事一举奠定了陈逸飞的市场地位。一件是哈默画廊为陈逸飞做的首次个展,他的42张作品一售而空。


另一件则更富有戏剧性。1985年,哈默画廊老板、美国西方石油公司董事长哈默访问中国时,将陈逸飞的一幅油画《家乡的回忆——双桥》当作礼品赠送给邓小平。


外国人将中国人画的画送给中国领导人,看上去是出口转内销,有帮助中国人认识中国的意思。画中的周庄也因此顺便出名。至今在陈逸飞画双桥的位置上,还有许多慕名而去的年轻画者在写生。


陈逸飞,《故乡的回忆(双桥)》


而客观上,被政治开光的《双桥》除了在名气上大大加持了陈逸飞,也让当时的中国人用金钱的视角重新认识了陈逸飞。这一切,都为1990年后陈逸飞回到中国,在一个没有艺术市场的环境里生生闯出一个市场埋下了伏笔和铺垫。


而美国也真实地改变了这位中国艺术家。陈逸飞在这个资本主义世界里深刻领教了市场的力量。他深知过去那些革命题材在市场上是走不通的。“好看”是“卖座”的硬道理。


他创造了一种虚构又唯美的仕女系列和水乡系列。这是他试图在市场和艺术本身之间找到的平衡。一种“陈逸飞式”的复古情调,竟然再次轻易取得了金钱的喝彩。1991年,他的《浔阳遗韵》在香港以135.5万港元的价格拍出,创下中国当代画家的最高市场纪录。闪亮的丝质旗袍、民族乐器、团扇和东方美人,这些符号似乎贴切地回应了当时世界对“古老中国”和“变革中国”叠加形象的需要。


陈逸飞,《浔阳遗韵》,1991


陈逸飞摸透了金钱和时代的脉,准确地理解了钱的性格。订单滚滚而来。


他在美国学到的另外一点,就是艺术家早已经不是单打独斗的年代了。要应付众多的订单,要精心维护他的藏家和市场,他就需要有大量的助手帮他干活。对此,陈逸飞自己曾说,“伦勃朗也有工作室啊!”虽然有助手参与,但不意味着他自己不照样投入其中。陈逸飞的一个朋友曾回忆说,

 

陈逸飞在美国画音乐题材的时候,一个工作室有20多个助手为他打工,他眼睛睁开一直画到眼睛闭下来,助手有时候过了一个晚上回工作室,会发现他睡在地板上。早上一碗面下肚,又开始画了。他太用功了。如此写实的画,他一年要画70多幅。


陈逸飞1987年作品《长笛手》是他音乐题材肖像系列的一件。前文里那张代表作《大提琴手》是哈默画廊收藏。在这个系列中,他把自己所画的人物置于空旷背景,如同雕塑。西方女性为主角的画面里处理不失传统,他找到了被市场认可的在传统与现代、东方与西方、美国与中国之间平衡


资本主义彼岸教会他的这一切,让他完全胜任了大陆即将来临的市场大潮,让他能立于市场的浪尖而不败,但也带来了他一生里最为诟病的两点:画面过于商业化和代笔。后者还在他逝世十周年时曾再度引起过一场不小的争论。


而在我看来,纠结于此,是太低估陈逸飞了。他在大洋彼岸看到的那一切,已经深深地开启了他内心的商业梦想。这才是重点。


对陈逸飞来说,画画只是个起点,他太容易成功了。挑战远远不够。


彼时,他眼前的世界是一片蓝海。无穷的可能正等待着他。他要把“好看”作为方法,输出到更多产业中。


3

江湖


陈逸飞是个重情份的人,在圈内一直有大哥范儿。他和陈丹青的故事就是典型。


文革时期为了让陈丹青看到世界上的名画册,25岁的陈逸飞曾四处找关系,把陈丹青带进上海油画雕塑室的图书馆里。这也让陈丹青一直感念至今,”如果不是他,我怎么可能在那个时候有这样的阅读机会。“他一直对人说,如果没有陈逸飞,就不会有今天的陈丹青。


年轻时的陈丹青和陈逸飞,还有他们的引见人刘跃真


除了在美术上指导陈丹青,在生活上陈逸飞也尽到了一个大哥的关照。他的前妻张芷很会做饭,陈丹青经常去“蹭饭吃”。陈丹青曾回忆:

 

“在‘文化大革命’中,要吃到满桌的饭菜很不容易,完全靠巧妇把这桌菜做出来,有炖的、有炒的、有蒸的,上了桌子我们就像野蛮人。”


1975年也是在陈逸飞的帮助下,在江西插队的陈丹青得到去到江苏,继续从事绘画,并在那里结识了妻子王松宁,夫妻两人便去了西藏,然后有了让陈丹青得以成名的《泪水洒满丰收田》和《西藏组画》。再后来,陈逸飞为陈丹青联系出国的事,也帮了不少忙。


陈逸飞一直有着照顾他人的能力。以至于一个艺术家传闻中的风流似乎也能得到身边人的谅解。他的第二任妻子宋美英回忆2004年他们在一起过的最后一个情人节时说,

 

他在拍片现场打电话给我说,他的车已开出好远了,突然想起今天是什么日子了,又折回去,到金茂大厦为我买了一盒非常漂亮的巧克力。他是那种非常细腻、非常体贴的男人,很讨女人喜欢的那种。



陈逸飞的小儿子陈天出生后,他专门在虹桥迎宾馆替宋美英母子二人包租了房子,一住就是3年。陈逸飞向宋美英说当时社会上出现了很多针对名人的绑架案,为了安全,他选择这个宾馆,因为这里有三道岗:大门一道,小门一道,再加上24小时巡逻的保安。


某种意义上,因为陈逸飞早年就积累的财富,和他在拍卖市场屡创新高的价格事实上也帮助当代艺术的价格打开了上升的空间通道。


很多当红的当代艺术家都直接或者间接地受到过陈逸飞的恩惠。


这位艺术家去世15年后,他的影响力在念及他恩惠的画家、商人、收藏家、老乡......中间依旧深远。他的弟弟陈逸鸣发起了一个“纪念陈逸飞逝世十五周年”的活动,这个微信群在加入纪念者的相互邀请下,很快就超过了200多人。


大家说起他的去世,仍然充满遗憾,也满是怀念。对于一个艺术家来说,他去世时确实太年轻了。


大家一致的看法是,


陈逸飞跑得太快了。他的想法比时代还要迅捷。一直在追赶的身体最终吃不消了。


荐友说💬


立群

得放在历史里看。陈逸飞的功力还是很深厚的。

看陈逸飞不是看他画画有多么好,或者不好,他回国之后有力的推动了中国当代艺术和时尚产业的国际化进程。

我两个同学刚毕业的时候,一个进了逸飞服饰,一个去了视觉,逸飞服饰命运不好,陈去世后没多久就见不到了,视觉现在好像还有。

陈逸飞联合央美刚毕业的仲松搞了一个景观设计事务所,联合做了上海的小巨蛋,和日晷的雕塑,当时在那个年代,这两个公共艺术相当的惊艳,后来陈去世后,再也没有看到仲松有惊世骇俗的作品,,竟然去做室内设计了。


添加荐见小书童(微信号:jianjian2018-001)为好友,加入荐群,这里也会出现你说的话……


听你说👏


创办一年的荐见是美学领域知名内容品牌,微博十大影响力人文艺术机构,腾讯百佳企鹅号,今日头条“青云计划”头条号。在微博和公号拥有百万级艺术粉丝矩阵:微博“荐见”月阅读量1亿+以上,公众号“荐见美学”是美学、艺术、设计领域话题策源地之一,也是该领域用户互动参与度最活跃的公号,曾推出《全世界都在捐助,为什么武汉医疗物资还在告急?》《我们为什么爱常玉?》等多篇现象级传播推文。


荐见不仅是媒体,也是一家聚合美的高认知人群,由他们共同参与,一起发现和重新定义“美”的新一代社群组织。荐见美学市集是聚合社群用户认知力为大家发现生活好物的平台,是100万美学分子的共识之选。


如果你是我们正在寻找的美学分子,如果你的美的故事和关于艺术的作品要给荐见投稿,欢迎加见叔个人微信。等你


加见叔微信

微信号:wenyi1282

请标注城市—职业


为防失联,也为了让荐见美学会更集中于美学、设计、艺术话题的讨论,社会类话题内容请大家移步关注荐见小号“百闻Paper”




大家都在看

👇


荐识

带你见识世界的

美与真知👣


排版编辑 / 施冬雅


未经授权转载图文者必究

如有转载需求请联系后台

▼点击【阅读原文】,进入荐见美学市集,百万美学分子的共识之选,每天都有好物上新


猛戳右下角,志趣相投的我们都在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