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荐见 | 我们有多久没有看看路边和窗外了?——16个“路边美术馆”的故事

荐见 荐见美学 2021-01-28

美是共识,美是见识


今天的关于美的故事,来自荐见社群的荐友们。他们里面有纪录片导演,有公务员,有独立艺术家,上班族......

 

我从三个月前开始认识这样一些人。在这之前,我和他们几乎不太会有交集。

 


我做了很多年的记者,后来离开了这个行业,又做过职业经理人。后来我在微博上开了一个叫“荐见”的马甲,让它替我保持着观察和好奇的习惯。

 

通过荐见,我发现和遇见了许多不露声色的高手。他们有想法,有才华,有品味,同时克制,温和,不声张。他们不显山露水,因为心中有山水。


他们有个共同点:和“自我”相处得特别平和。如今许多人都把“和自己和解”当作口号,却始终难以摆脱内心纠结、自我拧巴的宿命。而我看到的这些人,从来都在笃定前走,不会张惶四顾,拥有一种把不起眼的日子过得美而动心的能力。

 


我把他们拉在了一起,形成了一个社群。对话是记者最好的认识世界的方法和通道。通过社群交流,我试图去探寻上面这种“能力”的来源。

 

这三个月,我见识到了许多美而不凡的人生:

 

一位六年前选择离开职场的女CEO,一位21岁选择辞职在家的小姑娘,她们不约而同选择了把画画作为世界的出口。


荐友@静荷的画作


人帅英文好的“大黄鸡”,是“睡前听首诗”小组成员,他还有个爱好,跑到全球犄角旮旯的各个美术馆去拍形形色色的人——他对人的兴趣似超过他对满墙珍宝的兴趣。


荐友@大黄鸡拍的博物馆里的人


另一位独立策展人,业余时间读各种艺术史,她到全球美术馆里专门拍那些名画里的“鞋”——归纳她自己的艺术史。他们的照片不约而同是对“人到了美术馆会好看起来”的举证。

 

荐友@ceci着重拍摄的“鞋”


一位年轻的木雕艺术家,和一位池坊花道师,他们不约而同聊到雕塑和花道中的“道”。“雕”是减法,“塑”是加法。雕塑和花道,都是在取舍中求得一种平衡。艺术家待一物亦如待人生。艺术的观看之道实质也是取人生之法。

 

群里有位久富盛名的“插话师”:“七月在野”。他除了对艺术有独到见解外,还和相当一批群友不约而同着迷于“街拍”——一种他称之为叫“框成画”游戏:把每天走过的道路当做美术馆,选取一个令自己心动的画面,就是一件属于自己的作品。啥都有,可以看,可以参与,可以“沉浸式”体验。他说,艺术品不局限于博物馆、美术馆、画廊,可能到处都是。



我从上面这些不约而同的故事里感觉到,幸福力不是一种鸡汤学,而是一种真实的人生底层能力。


这种能力我称之为“美格”——它包括三个部分:首先,是美的认知能力;其次,是放下的能力;再次,是留意的能力。


只有正确的认知,知道如何断舍离,只有放下,才会留出空间和心情去从世界中收获美好。所以,美这件事首先跟“观看”有关,然后跟“取舍”有关。

 


在今天这些短小而随意的“街拍”故事里,你会重新想起约翰·列侬那句名言:“当我们正在为生活疲于奔命时,生活已离我们而去。”你会发现,我们历来把岁月安稳求诸于外,希望用钱付费“知识”,再用知识去赚钱。结果,我们是不是觉得,自己却被这些庞杂的“他人观念”塞满了,没有余裕的空间留给美?焦虑,是不是我们为了解决焦虑,而不断制造出来的?

 

最后的两个图片故事比较长,关于成长,关于城市孤岛中的个体,看似苍凉,实则温暖。我愿他人活在我身上,我愿自己活在他人身上,这是“知”。我曾经活在他人身上,他人曾经活在我身上,这是“爱”。

 


看完这16个来自荐友的故事后,我想也邀请你们一起来放空下:每天停下来一分钟,留下一个画面。


你可以通过“荐见美学堂”公众号后台,也可以通过@荐见微博,留下你们的图片和文字故事,一起加入“路边美术馆”计划。我会通过荐见双微把这些作品传播给更多人。

 

这个活动第一期会从今天正式开始,持续一年


为了给你们提供足够的动力来坚持这个“放空”行动和共同建设我们的“路边美术馆”,我联合了国内最好的生产美的内容机构,每周随机精选一份美的礼物,送给由荐友选出的当周“最佳路边美术馆馆长”,全年48周不间断。(具体机构都有谁,礼物是什么……都在文末,别错过!)



 

荐友们的16

“路边美术馆”的故事




1


从埃及顺丰过来,好累。

——@房圣易叔叔


2


家门口一个存在了几十年的小门脸(连门都没有),经常白天路过也亮着灯,照着用不干胶贴在玻璃上的“瓶胆”两字,从未见过的师傅,每日把家里的植物随意摆放在窗外贴进路边的地方晒太阳,不知这门生意,还能做多久呢……

——@Lain


3


这是街边配电柜上呈现的一个画面,如果把它看成一件艺术品,可以按博物馆的习惯,说成铁板油画。


我们考虑一下“制作”这个作品的工艺,将每道“工序”设想为一个创作者所为。显然他们互不相识,创作目的各异。


事情可能是这样的,第一道灰色底漆是为保护铁板,第二道是有人为了传达某些信息在上面进行了张贴。第三道是喷涂,是为阻止前面信息的传播或者借此行为否定前面的行为。在此之后,时间和自然力参与,喷涂退色为灰,张贴失去附着力,各自形成“色域”,可以命名为“灰上灰”。

拍这张照片的时候,恰好有个清洁工扛着扫把经过,他问,你拍这干嘛?我一下愣住了,三言两语可能也解释不清楚“掩盖”与“腐蚀”,于是说,就是个图案。


他说这图案有什么好看的,我又看了一下,解释道:你看,这里面有两个人,这是个戴礼帽的男的,这是个烫头发的女的。这个男的这个手在比心,这个手在指女的。他看了看说,还真像。然后我俩就哈哈哈了。

——七月在野


4


城市里的青山绿水图。可能大家都有看得到过,现在城市不许见到泥土,施工现场需要用这种东西遮盖(我还见到过涂漆的)。所有地方都要有覆盖率,于是八角金盘、麦冬、红花酢酱草、鸢尾花,甚至侵蔓性超强的外来植物一年蓬都变成了工具。

——@七月在野


5


长江的轮渡上,阳光正好。照片就是一个小小的时间胶囊,还能随时打开的那种。

——@TZ


6


把每天走过的道路当做美术馆~上次在群里看到七月老师分享的随手拍,就刻意去留意路边的小风景,还别说,真有趣。

——@Attitude


7


角落。

——@noitciF_rM 


时光集



8


我路过乌镇西栅老宅的木门,第一次见如此繁复的细条纹拼接成规整的图形,经过时间的侵蚀,木质呈现出变化多端的肌理,美得让我惊叹。只有时光才有如此深厚的笔力。

——@郑忞

 

9

 

之前在四川樂山逛老城,看到,配了文字:藤對牆說:“除非我死,你門都沒有。”


紹興看到夕陽和未開的路燈,手機拍攝。 配了文字: “太陽能路燈是如何工作的。”

——@麥兜(梁康華)


10


晨走随手拍,蛛丝和露水。

 ——@神仙一生.容


11


楼顶的小动物,还有那个红油黄昏啊。

——@快乐肺片


世间集



12


在南大备考的体验:图一是找了很久的很旧的备考租房小区,图二是备考日常。60人座的教室,要容纳36人本科生和100+备考生。每天天还没亮,5点开始,南大的教学楼门口就有一条自带小板凳的年轻人,或背书,或对答,等待着8点的课程。最受欢迎的文艺复兴教授笑着对我们说“考不考上不重要,今天,你们在人均0.2平米的面积里读书的体验才重要”。

——@凌熙


13


图是2016年的劳动节假期,跟朋友一起去青岛玩,在金沙滩的茫茫人群中遇到的一对父女。阴天、金沙、父女、影。我就这么静静地看着他们,在沙滩上奔跑、嬉闹,那天的海水很凉、看到这个景象后心头荡起暖漾。想想2014年大学毕业后,几乎每次都会拒绝家人的旅行邀约,似乎早已忘记了以前,爸爸每年都会带全家人出去旅行(夏季看大海,冬季攀高山),已经成为了每年的固定行程。而现在,我总是跟朋友约,忘记应该要带上他们一起去看看大海,爬爬高山。

——@Layla蕾嘞


14


傍晚,渔民正回港卸货。日照的码头。

——@大肉

                        

15


这是在绍兴的某个山脚下的小村落的墙上看到的,因为感觉如此熟悉,便把它拍了下来。我记得大概20多年前,我也在学龄前的时候,老师教的画,也是这么画的。


她说:“这里呢,是你生活的地方,有你住的房子,房子旁有树,门前有人;那里的高楼大厦呢,是你将来要去的地方。” 天知道这对当时还在东北农村的我造成多大影响。觉得只要我走出农村,便是新的人生。


现在很明显我已经置身在“高楼大厦”中了。但只要稍微一想便觉得虽然好像已经实现了儿时梦想,但我却并未获得一丝的满足,甚至安慰。


我在看到这两幅画后,就不断的思考时间、梦想(欲望)和快乐(痛苦)间的关系:时间和能力成正比; 能力和欲望成正比;欲望和快乐却成反比。又再次证明,年龄越来越大,快乐越来越少呢。我甚至开始希望画这两幅画的孩子不要长大。


也是在看到这幅画的那天,我确定了自己一定是掉入了虚无和荒诞的怪圈。那天晚上回去,我又做了一个由这两幅画引起的梦,不过是自我的又矫情的一个梦,无非是些感叹和遗憾而已。哎,对了, 遗憾和感叹和时间依然是正比。活着,还真是个苦差。

——@%:


16


起初,她是带着口罩的,手里捧着IPAD。随着第一颗眼泪留下,她才显现出明显的慌乱。慌乱中,她收好PAD,拿出手帕,擦掉眼泪。


她又从包里拿出一本小书。显然是想通过分散注意力以结束这突如其来的难过的。但她很快就失败了:她没看几眼便开始泪如泉涌。


她合上书,收好,双手用手帕把脸蒙住。几十秒后她将手帕拿开。她一定是在手帕后大口呼吸了几次的,不然不可能在这么短的时间内变得这么平静。


她叠好手帕,收好。又戴上口罩。在椅子上坐得端正,双眼正视前方。整个过程的持续时间大概还不到两分钟。全程没有发出任何声音,没有影响到任何人,甚至她自己。全车厢没有人看她,除了我。

——@%:


法国作家普鲁斯特说,直至见到夏尔丹的绘画,他才认识到,美在其父母的房子里处处可见:在尚未擦干净的桌面上,在歪斜的桌布角上,在吃空的牡蛎壳旁的餐刀上。


艺术以其审美特质感化我们的灵魂,使我们的感官更敏锐、更细腻,由此激发我们新的洞察世界的能力。伟大的艺术作品都能生动而清晰地表达我们通常难以表达的普遍情感,而这样的艺术不断地刷新着我们对世界的认识。一件真正的艺术作品的重要价值,就在于改变我们对世界的观看方式。


某种意义上,这16个“路边美术馆”的作品和背后的故事,不也正是提供了16个不同的观看世界的方式吗?


加入“路边美术馆”,

现在开始,和荐见一起,

换个视角看世界。



点击文末左下角“阅读原文”

扫描下方海报二维码投稿参与



更多惊喜福利,

每周定时揭晓。

年末更将抽出“美学锦鲤”

奉上最强美学礼包!


最后,我要预告一下,荐见即将正式发布一个社群内容产品——我们用半年的时间构建了一个与众不同的美的内容体系,期望借此重建对世界,对艺术,对生活的认识。


我们针对六个美的领域,挑选了我们认为具有深厚美学素养和实践经验、最具资格来和你深谈的顶尖高手,在社群里,共谈美的故事。


我们还会邀请你,来引荐更多同道之人加入荐见社群。别忘了!下一篇推文,不见不散。


听你说👏


打开你的手机相册,

你是否也曾记录下路边偶遇的美?

在这些不经意的美丽背后,

又有着怎样的故事呢?

欢迎在留言区与我们分享,

更欢迎你成为第一位“路边美术馆馆长”哦!

留言点赞前三名,也将获得精美礼物!



未经授权转载图文者必究

如有转载需求请联系后台


荐见美学导师团

(排名不分先后)

🏅

东子

会画画会冲咖啡的老师
深谙艺术欣赏的内功心法

 弗兰克

荐群专讲浮世绘大拿

幽默风趣,自成一家

见叔

荐见创始人

致力美学推广的资深媒体人
醉心从佛像中发现美的源头

洛蕾

荐群当家美女主播

专注发现西方艺术史

里的惊异之美

朱军

专业出身的“乐迷老炮”

涉及过国内古典音乐

相关的所有领域


七月在野

文化学者

社群久负盛名的插话师

对艺术史有独到见解

彭志翔

最懂绘画的口腔科医生

遍游海外艺术博物馆

王少波

非洲艺术博物馆馆长

非洲艺术史学者


巫昂

诗人,小说家

主要靠看展看电影

看话剧维持生命体征

大喆

爱聊艺术的设计师

不会讲故事的设计

不是好艺术史研习者


<<  滑动查看荐见美学导师  >>


荐见精选

荐友 | 被命运拿走的,
这位90后要用画画拿回来
👆


荐识 | 她在解决矛盾和痛苦中出走一生,
80岁后才是生命的高光时刻
👆


惊艺集 | “少女心”爆棚的19世纪网红画家
“慕夏”展观看指南
👆

扫描二维码关注我们 👆

一个热衷发现和分享美好事物的美学共同体

提供一千种发现美的法门

因为“荐”,让更多人拥有“看见”的能力

让更多人领略到美的深处

和我们一起

听荐幸福,看荐美



猛戳右下角,告诉荐见你在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