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你还在“捏脸游戏”,马格里特已经把梦境虚拟搬入了现实

荐见 荐见美学 2021-01-28

点击上方荐见美学堂加星标


  说    画  

“画中那些不朽的灵魂”


荐画人:@艾奎

说画人:@MT的风景画/ @七月在野/ @Keylin/ @莎娃sava/ @苹果树艺术/ @凌熙/ @郭霆威/ @微尘/ @Lain/ @Whalnn/ @云/ @齐天大圣/ @老杜/ @秋水简心/ @郑忞/ @Sa/ @污力女友/ @见叔

轮值主编:@言煦

排版编辑:@钱土豆



@MT的风景画

为什么月亮会在树叶前面?如果问看到了什么,我看到的是月亮和树叶的位置。

@Keylin

可能正好有一个视角让月亮不被遮挡?

@MT的风景画

可是月亮会挡住树叶吗?

@莎娃sava

那是梦境(可能我是老实人)。

@MT的风景画

所以这个月亮不是天上那一枚,也许是一盏灯,做成了月亮的样子。

@莎娃sava

梦境里可以一切不符合逻辑…

@MT的风景画

用梦境解释就可以各种随意,脑洞大开了。画家的爱人对画家承诺:我可以满足你一切愿望。画家说:我要月亮,你能帮我摘下来吗?于是,某一个夜深人静的晚上,她爱人悄悄地做了一个月亮,挂到了树上,给画家一个惊喜,虽然是假的。有人称这种行为是善意的谎言,爱情里无处不在。

@苹果树的艺术

为什么大家关注点都在月亮上,叶子不也是梦境吗,哪有叶柄悬浮在天上的叶子。

@凌熙

叶子是假的,认真看是没有枝干的悬空状态。所以我猜想月亮也是假的。不过“假”可能只是说当时没有客观存在这些事物,但是画家觉得它是存在的,它就存在了。

@MT的风景画

叶子之所以没有树枝,可能是刚剪下来抛到空中那个瞬间。

@凌熙

我的感受是,画面下方的房屋群是现实,画面上方的月亮和叶子是理想。也许是一种理想和现实的调和,可能现实中做不到,可是还是理想它可以做到。

@MT的风景画

没有树枝的叶子是没有生命的,处于死亡临界状态。

@郭霆威

唯美的画面却处处充满着荒诞。

@微尘

画画是用理性技法描述非理性精神,感受不可界定,所以如果我们开始用自我理性解读时本来就缺乏合理性或者说是提前设限的表现。

@MT的风景画

所以,一幅画的解读只有画家自己明白,外人的解读都有自己的主观成分,没有对错。

@凌熙

自己看到的都是反映自己的内心,抛到空中,是一个很有意思的想象,学习了~

@Lain

上方的叶子和月亮是剪贴效果的,像作者把自己的心意堆砌在背景上。

@微尘

最重要的是我们被“牵出”和“带出”的感受是真实的,这种感受不是科学,也不是我们用所谓色彩,认知确立出来的假东西就好。艺术家并不渴望每个人都一定喜欢的作品。真正的艺术也不靠“艺术家”自身来体现,真正的艺术出现后“艺术家”是需要隐退的,所以大部分展览时我从不看艺术家的头衔,对于看作品本身这个行为来说才是对艺术家本人最大的尊重。如果我们迷恋“金庸”但对他的著作一无所知,那我们的尊重算什么尊重。

@Whalnn

我觉得那个月亮是每个人心中的信念。不管现实和荒诞如何体现,那个发光的圆总是能突破一切阻碍。我之前也看到过类似的作品。

@云

我是觉得幅月亮,不仅仅是月亮,而是另一个新的世界,我看到这幅月亮就好像科幻片里天空出现的传送门一样,虽然不符合逻辑,但是他给了我一种对新世界的探索与想象。

@齐天大圣

埃利亚松,看到在讨论月亮才想起来的,在美术馆里做了一个夕阳。

@云

和那副月亮图有一种莫名的联系。仿佛能够让人看到另一个世界@齐天大圣。

@老杜

展览现场是这样的。神秘兮兮。

@秋水简心

有点暮光之城的魅惑感!

@七月在野

眼睛是看不到真实的,只有感受。月亮是一种真实,这种真实不为外物(树叶或者随便什么所遮蔽),这种真实虽然未必能照亮什么(房子树林处于黑暗中),但可以强烈感受得到。禅宗也有指月的故事,手指不是月亮,手指也看不到月亮,不过,可以通过手指看到月亮。马格里特大概就那么指了一下。@艾奎, 布勒东喜欢拉人,莎士比亚、马拉美,什么人都拉,毕加索从来不上当(虽然还是客气了几次),马格里特在巴黎时还跟他们超现实主义玩,回家就翻脸了。

@见叔

主要是老杜发了这张展览现场的,确实和图片传递的信息完全不同了,很惊艳。

@艾奎

@见叔 是啊,原作更神秘沉静。

@郑忞

因为加了画框?设定了一个边界,一个让你不由自主崇敬它的理由。

@见叔

哈哈。也许。框,还有黑色的墙,都是信息。

@艾奎

色调上的区别,月亮黄黄的。夜也更静。

@郑忞

感觉加框,就像设立一个供案,来,好好看。

@七月在野

照片不知道经过几人之手,可能都面目全非了。

@见叔

图片色彩是失真的,完全不对味了。

@郑忞

没有框的图片,没有想象力的边界限制,自由发挥的空间大。

@见叔

像美凯龙的廉价装饰画。

@艾奎

插画感,这也暗示网络传播上的问题。

@郑忞

框,背景墙,这些环境信息,给解读一种限制,这是某种被专家认可的艺术品,好好看看,哪怕没看懂,也不许说破。

@Sa

吾心似秋月,

碧潭清皎洁;

无物堪比伦,

更与何人说!

寒山和尚。

@郑忞

我以为这是要去博物馆看原作,而不是看印刷复制品或是数字复制品的一个理由。




 “你想看到什么,你就能看到什么。”


(向下滑动查看更多内容)

@MT的风景画

这个同理。

@Whalnn

嗯,所以我觉得他们俩的概念应该是比较一致的。

@MT的风景画

或许就只是作者觉得挂那里好看。

@Lain

嗯,我们看近处景物,目光不聚焦月亮的话,明亮的月亮在余光中应该就是突出在较暗的树叶之上,这么说又挺写实的,主观的写实。

@微尘

不设定和自由是解释世界的方式,我们看画喜欢和不喜欢其实映射的都是内心世界。

@MT的风景画

这也就是越荒诞的画越受欢迎的理由吧?因为每个人都可以按自己的方式喜欢和解读一幅画。

@微尘

“你想看到什么,你就能看到什么。”这个属于心理意向,就是指月亮即使被遮蔽它依然会被我们看的人通过自我意识提取出来,而这个提取过程就是审美意识,这两幅画我觉得艺术家就是体现一种非遮蔽观念。他刻意将月亮或者太阳放置画面第一距离是给我们明确提示和心理指向。

@微尘

尤其后面这幅画,红日就是树后面全部红霞的“绝对指出”,但平时我们只能看到红霞,而不会把红日直接这样“刻意”的量化在思维前段,艺术家通过这样的表述方式告诉所有观者这个隐在的内相存在事实。符合我们人性会在“折返之中”奔跑的思维性特点。这种画作就是观念性画作,它很明确的用一个点来诱导你去思考画而不是只看画布和颜料,展览中大部分人只是来看画布和颜料的或者是来看艺术家本人以及展览人群的,思考性才是看展的精要所在。

所以画作到底是技法讨论还是观念讨论值得我们思考,我们对他们的审阅观念也是一种与作品本身的沟通和恰接关系。允许有不同的声音也是必要的。


@微尘

争议和矛盾是世界存在的理由,是最符合辩证法的真实,因为有矛盾才可以支撑世界。所以我们给出的思维理由本身就是不合理且矛盾的才更符合事物的本源性特点。就像花会凋零,叶会发黄,种子会成熟死亡,人也一样,画画都是在我们已有的训练过程中量化出来的现有思维过程和思想,然后把一种瞬间永恒留在画布或者画纸上。即使是技法训练或者思想表达都是时间过程中产出的实体。有的人做的好成为“经典”,有的人做的不好被称为“垃圾”而淘汰。但没有垃圾哪来的经典一说。这也是个佐证关系。现在最可怕的就是在已知情况下的“垃圾现象”,会让更多的人迷惑其中,比如横空出世的许多大师,再隔十年二十年我们看看这些大师还能保留下几个。“玉”的恒久在于它的时间跨度比较长,所以它就是在我们现有认知下不会腐朽的物质之一。作品也是,几千年传承以及经过几百年的审视留下来的必然是经得起审美考验的普遍性认同,它们也经得起时间的推敲。想想人性多么复杂,要在审美上去统一是极难的。我们都能在同一作品中得到审美提示以及心理映照是不可多得的“喜悦”之一。


@污力女友

我看到了一只魔鬼的眼睛,正在窥视着濒临死亡的生命。真作假时假亦真,无到有时有还无。


谁是马格里特?


雷尼·马格里特


1924年法国巴黎开始了超现实主义的艺术运动。雷尼马格里特(ReneMagritte,1898—1967)是超现实主义画派中的重要一员。他生于比利时,曾就学于布鲁塞尔美术学院,探索过立体主义和未来主义艺术风格。后加入超现实主义画派,创作出一批离奇的幻觉画面,如燃烧的石头、有裂缝的木质天空、鞋和脚的奇妙关系、珍珠里的女人面孔、瞪着一只人眼的火腿片……

错误的镜子 布上油画 54cm×81cm 1928

阿纳母地区 1938


他早期的超现实主义作品往往将互不相关的事物奇怪地并置在一起,让人想起十几年前基里柯的试验。

大卫的雷卡米尔夫人


而后他又致力探索事物本身的包含与被包含关系,将不同的东西以某种奇妙的过渡联系在一起,如由脚往鞋的变化。他还用名画去尝试变体,把法国古典主义画家大卫所作的《雷卡米埃夫人像》中的人物更替为棺材。

形象的叛逆(The Treachery of Images) 1929


1922年他与童年玩伴若尔热特·贝尔热结婚,其中两人早在1913年时便已经认识。1920年12月至1921年9月期间,马格里特曾经在驻扎于利奥波德斯布尔格附近的比利时陆军服役。

蹂躏 1934


1922年至1933年期间他则曾经于壁纸工厂担任工程绘图人员,负责花纹设计以及海报暨广告设计等工作。一直到1926年以后,他与在位于布鲁塞尔新成立的人马画廊签下合约后,开始从事全职的绘画工作。

比利牛斯的城堡


1927年到1930年间,他移居巴黎。在这期间,他认识了安德烈比图,并加入了超现实主义者的行列,大量的创造出具有神秘语意的迷人画作,同时也为许多时装海报或乐谱封面进行商业平面设计。

戴黑帽的男人


1936年他的作品曾到美利坚合众国纽约展出,后来又在1965年现代艺术博物馆、1992年大都会艺术博物馆举行回顾展。后来他又回到布鲁塞尔,与他的弟弟成立一间公司,赚取生活收入。

帝国之光 II

在纳粹德国占领比利时王国期间,他坚持留在布鲁塞尔,因而与安德烈决裂。在这段时期,他放弃在作品中展现野蛮主义和超现实主义,后来又恢复了。 晚年的马格里特定居在比利时布鲁塞尔。1967年8月15日因胰脏癌病逝,死后葬在苏哈比(Schaarbeek)公墓。

恋人

错误的镜子 布上油画 54cm×81cm 1928


《错误的镜子》作于1928年,描绘了一只人的眼睛,及投射在这只眼睛视网膜上的蓝天白云。在马格里特看来,人的眼睛只是一面错误的镜子,因为它所得到的只是自然的幻影,而不是自然本身。世界上没有眼睛看得见的“真实”,因此绘画的“真实”只是图解了人眼睛的幻觉而已。绘画上关于真实的空间与空间的幻觉,一直是一个不断探索中的哲学问题。

个人的价值观


马格里特认为世界上没有见到的“真实”,只有感到的“真实”,绘画的“真实”本来就是一种人眼的幻觉,艺术家只是图解而已。这种怪诞的理论只能证明他是一个超自然的艺术家。这真是一个让人颇觉怪诞的理论。

个人的条件(绘画)


在马格里特作品中,梦幻的感觉并不由于变形和歪曲,而是由于不可思议的奇怪并置所产生的冲突。事实上,超现实主义者所追求的那种“痉挛性的美”就隐藏在那种精密真实的场景的表皮之下。

黑格尔的假日 1958


1934年,马格里特阅读奥地利小说家卡夫卡(1883~1924)的一本名著《变形记》(1915年作),受到书中所述景象的启迪,绘成了作品《集体发明物》。马格里特爱画大海,又富幻想。画上这条半人半鱼与以往常被人幻想地描绘的“美人鱼”正好在形象上倒置了,不是上身为美人,而是下身为女人形。

他幽默地根据卡夫卡的小说描写,来一种突兀的转换,以表明它虽不是民间神话所常出现的样子,但也是一种幻想物。幻想,是人类生活的享受,也是一种权利,故画家怪诞地题名为《集体发明物》。由于他的艺术构思多变,人称他为“魔幻现实主义画家”。

马格里特曾在布莱敦主编的刊物上发表一种观点:认为物体的形象与物体的名称之间不存在确定的或不可转移的关系。树叶,也可完全用大炮的形象来代替。绘画就是为了打破人们日常习惯中的参照系。

夜莺 1962


雷尼马格利特一生的风格变化不大,他不受流行的新技巧影响,而专注于创作奇幻的、恐怖的、充满特殊构想的形象。

委任状


他的绘画作品仿佛谜语一般让人猜想,作品里浮现一种死寂的安静,表达的观点含括了从政治到哲学的理性世界,对于其他大师们常用的有关男女情爱的题材,马格里特极少涉及。

危险的联系


勃勒东称雷尼马格利特的作品是“最清晰的超现实主义”。雷尼马格利特的创作对西方现代绘画,特别是对达利、马宋及年轻一代的波普艺术家有较大的影响。

无知的仙女 1956


雷尼马格利特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在法国。后多次参加在欧美举行的重要画展,逐渐成为国际知名画家。1960年在美国举办第一次个人回顾展。其国际声誉尤以1965年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的回顾展达到高潮。

无生源说


马格利特的绘画风格基本保持了被称之为精密、神秘的现实主义,或魔幻现实主义的超现实主义风格。作品真实地表现日常场景,不作变形歪曲,但事件与细节的意外组合,产生奇特怪诞的神秘意味,如同睡眠中醒来一瞬间,在不清醒状态下所产生的错幻视觉,具有超凡的想象力,形成了超现实主义绘画中独具一格的画风。

想象力


雷尼·马格里特独特的超现实主义在今天仍对西欧文化产生着重大的影响,它是通俗艺术、传媒艺术的灵感源泉。马格里特擅长细致、写实性的技法,但他的风格却是将普通事物置于非现实空间,这一点领人惊叹。

影子的残骸


马格里特在绘画初期曾尝试过立体画派的风格,但他的作品所表现出的理智性却更加引人注目,这一点超过了他表现形式上的特质。马格里特的作品主题在于创作出平常中的“不可思议”以此令观看者惊奇,并使之注意到平凡事物中存在的诗意。

(文章源自凤凰艺术)





如果你也对某幅画作有着深入的了解和见识,欢迎你来我们的见友留言簿投稿留言,优质内容将被选入我们下一期的“说画”推文中,也有机会被制作成荐见的专属日荐,还将有机会直入我们的荐见天使团,众多见识大佬等你来“撩”。


加入社群

荐见美学堂社群开始招募,欢迎对艺术(包含音乐、绘画、文学、摄影等等)感兴趣的见友们,在荐见美学堂公众号对话界面回复关键词“我爱艺术”,获取最新入群方式。

此外,荐见天使群(这里有独立艺术家、旅居达人、诗人、独立音乐人等等)正在招募,面向正在从事或专注于艺术相关领域的资深见友们。请在对话界面回复关键词“我要荐见”,获取最新入群方式。(天使群审核较严,敬请谅解)

加入写手团

荐见写手团——如果你认同并契合于荐见社群价值观,在发现美和真知的道路上不断探索,并且也能写出这样有趣有料有见有识的干货文章,快加入我们的写手行列吧,你的话题可以是满世界逛展,也可以是艺术史趣闻,还可以是个人艺术创作,更可以是艺术热点追踪等等等等。


我们分设五个栏目,供你施展见识与才华:

【荐识】— “带你见识世界的美与真知”

【荐展】— “展览还可以这么看”

【荐友】— “有趣的孤独者终将成群”

【说画】—画中那些不朽的灵魂

【听荐】— “ 耳朵是灵魂的呼吸窗”

有意者请添加荐见小书童微信

备注“我要投稿”

jianjian2018-001,欢迎加入我们!

荐见精选

「荐识」那些隐藏在城市里的“第三人称”,他们用“随手拍”创作了!


「荐友如果世界太危险,只有音乐最安全


「荐展」对方不想理你,并……



特 别 备 注

参与留言请点击,优质评论将会精选,且评论者有机会加入我们的荐见天使群。

我们期待您的留言评论,更欢迎您猛戳右下角点赞哦,谢谢~



荐见美学堂

美是共识,美是见识


欢迎某戳右下角为我们点赞!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