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协委员之声 ┃ 阿拉坦仓:加大对民族地区教师教育支持力度
聚焦两会
3月4日下午,全国政协十三届四次会议在人民大会堂开幕,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等党和国家领导人出席开幕会。全国政协主席汪洋作政协常委会工作报告。
我校党委副书记、校长阿拉坦仓等来自34个界别的2000多名全国政协委员齐聚北京、共谋良策。今年的政协会议,阿拉坦仓委员依然立足自己关心关注关切和从事的高等教育领域,在前期充分调研的基础上,围绕民族地区教师教育发展、研究生教育以及高等教育教学成果纳入政府奖等三个方面精心准备了提案。今天,统战部小编就带您一起详细了解阿委员带到全国政协会上的这些提案。
2016年,国务院印发《关于加快中西部教育发展的指导意见》指出“到2020年,中西部地区教育水平与东部发达地区差距进一步缩小”。但是,根据长江教育研究院发布的《中国教育指数(2019年版)》显示,包括民族地区在内的西部省区教育整体发展水平与东部省市相比,有逐渐拉大的趋势。
教师教育是教育事业的工作母机,缩小区域教育的差距首先要缩小区域教师教育的差距,提高民族地区的教育质量首先要提高民族地区教师教育质量。近年来,国家相继出台了《关于加快发展民族教育的决定》《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教师教育振兴行动计划(2018—2022年)》等政策文件,民族地区师范院校和教师教育实现了长足发展。但是,与民族地区师范院校的特殊使命和现实需要相比,相关政策的落实在力度、进度、精度上还存在以下问题:
一是“对口支援”不够平衡。近年来,国家非常重视对口支援西部高校工作。对口支援西部师范院校方面,教育部实施了“战线结对互助”:北京师范大学对口帮扶青海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对口帮扶新疆师范大学。2019年,教育部组织北京师范大学、西南大学等13所高校对口支援西昌民族幼儿高等专科学校建设。受到对口支援的高校,在办学实力和办学水平方面均得到显著提升。但“对口支援”存在不平衡问题,甘肃、内蒙古等地的师范院校接受对口支援的较少。
二是高层次师资培养亟需加强。高层次人才引进难问题是制约西部高校高质量发展的瓶颈,迫切需要通过提升高校自身高层次人才培养水平予以解决。民族地区师范院校不仅在培养民族地区优秀师资中发挥着主体作用,同时也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维护边疆团结稳定等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特殊作用。这种特殊作用的发挥,尤为需要民族地区师范院校具有教育博士等高层次师资培养资格,从而实现以优秀的人培养更优秀的人的目标。但是,在2010年首批教育博士招生15所试点高校和2018年新增的12个教育博士专业学位授权点中,中西部尤其是民族地区高校较少,像内蒙古这样的民族教育重镇尚无教育博士点。
三是师范院校“双一流”建设水平急需提升。“双一流”建设是当前高校建设的重中之重,对我国高等教育发展具有重要导向作用。从西部地区“双一流”高校分布类别来看,多为综合性大学,师范类高校仅有陕西师范大学一所,与国家“强国必先强师”的战略定位有较大差距,不利于充分发挥“双一流”建设对振兴教师教育的导向引领作用。
针对民族地区师范院校这些短板和问题,提出建议如下:
一是统筹推进东部高水平师范院校对民族地区师范院校的全面对口支援。“对口支援西部地区高等学校计划”对于推进西部地区高校跨越式发展具有重要作用。比如,石河子大学在北大的帮助下,实现了博士点、博士后流动站等零的突破;青海大学在清华派任的三任校长的领导下,新增了农科类、工科类硕士点,也有了博士点。2020年《关于新时代推进西部大开发形成新格局的指导意见》中明确指出:“对口支援西部地区高等学校计划”,建议国家做好统筹规划,全面加强对民族地区师范院校的帮扶。
二是落实教育博士授予单位及授权点向民族地区师范院校倾斜政策。建议按照《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等有关文件精神,统筹考虑国家需求、地区差异、培养条件、培养质量等因素,在教育博士授予方面向西部师范院校尤其是民族地区师范院校倾斜,提高民族地区师范院校高层次师资培养能力。
三是加大民族地区师范院校“双一流”建设支持力度。建议在资源配置、高水平人才引进、国家一流专业、一流课程、“新工科”、“新文科”四新建设、“质量工程”建设及教学成果奖申报项目中向民族地区师范院校倾斜,打牢民族地区师范院校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基础,提升民族地区师范院校服务国家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
图文供稿:阿拉坦仓校长
图文编辑:李艳茹
审核:吴爱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