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独立音乐人需要面对的八大错觉(上)|翻译组

王青石 嘻望HIPHOPE 2023-05-20


周二好,欢迎回到「嘻望HIPHOPE」,今天带来一期不太一样的翻译稿,你可以理解它为一份入门级的“独立音乐人生存指南”,适合所有独立创作音乐或想要开始独立创作音乐的朋友。


我们生活在一个信息井喷、游戏规则时刻在变化的时代,当你想要更多人听到你的音乐,却没有一支经验丰富的经纪团队为你领航,你很难不在虚假信息和误导性舆论遍布的巨浪中迷失方向,甚至被一些投机者骗取信任和钱财。我们HIPHOPE团队作为一个由浅显涉足过音乐产业的音乐爱好者组成的小媒体,近期确实想要尝试出一份小力,为独立音乐人带来一些可靠且有用的信息。



以下这篇的原文来自亚特兰大音乐媒体学院(Atlanta Institute of Music and Media),原文标题为“The Biggest Music Industry Misconceptions | 8 Common Industry Myths”(人们对音乐产业最常见的八大错觉),所以当作者进行综述时,他们显然首要针对美国音乐产业的现状。不过在完整读过这篇之后,我们认为它对于中国的独立音乐人群体同样有相当参考价值,因为两个国家的传统音乐市场在近十年受到的信息科技冲击本质上类似,不同的无非是Twitter不是微博,Spotify不是网易云音乐而已;仅从独立音乐人自我战略制定的角度看,这篇文章中描述的美国音乐产业与中国音乐产业有着不小的共通之处,而对于中国独立音乐人,它绝对讲出了一些在中国独立音乐人圈中不大受重视的实在道理。


话不多说,音乐产业给人带来的八大错觉,下滑开始阅读,希望喜欢。


 翻译过程中我们有酌情进行改写,以便中文读者更好理解。

 

就像警匪剧所描述的故事难免为了戏剧效果而添油加醋,与现实不符,普通人通过影视作品和八卦媒体对音乐产业的认知也往往与实际情况偏差不小。也许你听过自己喜欢的音乐人在直播中吐槽这个产业,或是曾在某场小livehouse演出结束后中从独立乐手口中听到过一些不知真伪的传闻,但这些消息来源都很难做到尽量客观,故不一定能为同样创作音乐的你提供参考价值。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致力于澄清一些圈内外常见的、对于音乐产业的错误说法,希望能为你多多少少扫除些路障。


知彼知己,百战不殆,作为一名有意用音乐赚钱的独立创作者,你需要至少对你所涉足的领域有一些基本了解。




01

只要玩命找机会演出,你总会被星探发掘


这是那些以音乐巨星生涯为题材的好莱坞电影给人的错觉之一,我们总是在银幕上看到年轻的摇滚歌手用惊艳表现征服观众,然后演出后被藏匿观众中的某位业内大佬递上名片,从此走上明星路——这种事并非没有发生过,如今红透半边天的Rihanna和Taylor Swift都是这么发迹的,但从概率上讲,期望这种事发生在你身上无异于等天上掉馅饼,它不是一个帮你争取主动权的思路。


并非星探们平时不看演出,而是每天在每座城市都有无数的独立音乐人在演出,他们并不难进入本地星探的视野,然后成为被观察的对象,但多数时候,仅此而已。



多演出可以帮助你获得宝贵的舞台经验,也能让你多多认识同样为梦想奋斗的本地音乐人,但盲目地参与演出在2021年并不是最有效率的自我推广方式。


我们的建议是,如果你是经常演出的音乐人,那你一定要利用好每场演出与观众近距离接触的机会,鼓励现场观众在演出后去购买你的实体音乐,或是让他们掏出手机关注你的社交网络账号。对观众来说,现场演出是一种比较短暂的娱乐体验,你如果只是上台卖力唱个歌就下去了,那即便表现亮眼,观众们也不一定会在演出结束几天乃至几个月后依然记得你。


但如果能成功说服现场观众去购买一盒可以摆在家里的CD,或是关注一个可以让他们每天看到你更新的社交网络账号,那你从一场演出中所收获的路人缘会更深刻,更长久,更有助于你音乐生涯的早期发育。


别忘了,在社交网络时代,娱乐公司和唱片公司已远不如从前一般愿意去从零开始培养素人,相比下,他们更愿意去签约或帮助那些已经有一定粉丝基础的音乐人。所以将每场演出作为一个为自己增加高质量粉丝的机会,也不妨是一种聪明的做法。




02

社交账号粉丝多、歌曲评论多 = 演出票房好

 

尽管上一点中我们刚刚写过,经营好社交网络是每位有野心的独立音乐人必须做的一件事,但这不代表粉丝量大就等于你音乐梦实现了。


表面上,粉丝量是一个数量多少的问题,事实上,高质量粉丝与边缘粉丝有着天差地别,尤其对于用音乐变现这件事而言。


好比你可以拥有1000个微信好友,但如果这些人和你关系都半生不熟,只是一群你在各种商务场合阴差阳错加过微信的人,那当你真遇到事需要帮助时,或许你的处境还不如那些只有100个好友、但每个好友关系都很铁的家伙。



这就是高质量粉丝与边缘粉丝的区别,你可以通过一些投机取巧的方式增加你的粉丝量,如惹是生非隔三差五搞个大新闻,如录制没有下限博眼球的搞笑视频,或是通过抽奖送iPhone,等等。但如果关注你的人不是奔着你的音乐来的,那他们对你的音乐生涯也不会提供太大帮助,别说买票看演出,当你新歌、新专发布时,他们甚至都懒得去听,因为你从头就没有为他们提供音乐层面的价值。


不假,你会听到许多人说,好热度胜过坏热度,坏热度胜过没热度。但问题是,你最终所能实现的、由坏热度向好热度的转化率真的值得你花大量精力去争取那些坏热度吗?


不要不择手段去追逐粉丝量,以至于最终成为一个数字的的奴隶。想办法用真诚的音乐去感染尽量多的听众,这样他们才会成为你忠实而可靠的后援团。




03

光靠做音乐就能赚很多钱


的确,一些音乐人可以靠卖专辑、办巡演就赚得盆满钵满,但那些人只是音乐人群体中的金字塔尖,绝大多数音乐人的纯音乐收入并不可观。


如今许多音乐人都在通过流媒体播放器发布作品,而如果你的歌能够被这类播放平台上的大歌单收录,那播放量的直线上升是肉眼可见的。


但播放量本身为创作者带来的收益分成有多少?以Spotify为例,入驻音乐人的每次播放平均收入仅为0.00437美元。也就是说,每2500个听到你歌曲的人只能给你带来大约10美元的收入,勉强相当于你廉价卖出一张专辑的钱;每一万次播放平台仅会分成给你40来美元,下馆子吃一顿饭都不一定够。


并非做音乐不赚钱,而是钻牛角尖地只顾做音乐、发布音乐不如许多人想象的那么赚钱。如果你想要通过作品变现,你需要根据个人情况去寻找更多样化的收益方式,从音乐本身衍生出更多现金流,这一点我们会在错觉五下面稍微展开讲讲(下周二同时间更新)。




04

“我只需要一首歌红,我就会走起来”


我们对于商业音乐界“one-hit wonder”(昙花一现的歌手)的现象并不陌生,如果你仔细做点研究,会发现他们中很多人在通过一首热单被人们知道之后,冷却得非常快速而凄凉。无论是演出票房还是专辑销量,都比不上很多先前甚至不如他们红的同行。这是因为他们在一首歌红起来之后没有进行恰当的跟进操作,从而错过了消费自己热度的黄金时间窗口。


尤其当你是一位独立音乐人的话,成功让一首歌红起来会让你承担更大的压力和责任,比如那些一般由经纪团队和唱片公司替艺人安排的事:订演出、市场营销、后续歌曲制作、预算支配,等等,此刻都需要你自己去完成,而你拥有的时间非常有限,因为再受人追捧的热单也有其寿命。



这也是为什么许多独立音乐人在做到拥有一首热单后立刻选择签约公司,因为“小红变大红”比“不红变小红”要难得多得多,前者中商业运作的重要性要远胜过音乐创作本身。


我们知道现在大环境下的舆论走向是鼓励音乐人不签约、尽量独立发展,因为社交媒体时代为个体品牌带来了更多靠单打独斗变现养活自己的方式,但签约公司的好处并未因此而烟消云散,公司中的那些产业老油条拥有的资源和内幕消息,是连许多成功独立音乐人都望尘莫及的无形资产。


同时,也不要认为自愿拒绝“小红变大红”的结果是你能够一直自然保持小红,无数案例表明,小红后不尝试变大红的结果是小红燃烧殆尽,然后你会在许多那些短时间内喜欢你热单的听众印象中逐渐淡化,最终,你的财务状况会比你刚开始做音乐时乐观一些,但离多数音乐人追求的所谓“音乐梦”、“明星梦”要差得太多,且渐行渐远。


所以如果你有一首歌小红了,但又不愿意签约公司,这时应该怎么做?



答案不复杂:你需要尽可能多地消费你作品此刻的热度,立刻着手于将这种热度转化给下一个能助你维持热度的作品,它可以是这首作品的一支高质量MV,可以是包含这首歌的一张专辑,也可以是另一首风格相仿、会让你的新粉丝们买单的热门单曲。


Jack Harlow在2020年将自己的时下热单<What’s Poppin’>变成一首由Lil Wayne、DaBaby和Tory Lanez助阵的<What’s Poppin’ Remix>,就是一次不能更成功的“热度续命”操作,这一remix,加上同时间内入选《XXL》年度新人行列,再加上他借2020年NBA总决赛球队迈阿密热火队小鲜肉球员Tyler Herro的短期热度出的一首同名热单<Tyler Herro>,帮助Jack Harlow从三线新人一跃进入了准一线(如何定义一线这件事,大可见仁见智,我们这里暂且将如Kanye、Kendrick的历史级说唱歌手认为是“超一线”,以此为标杆),并至今仍稳居其中。


当然,Jack Harlow不是独立音乐人,但这一案例中可借鉴的道理你应该不难懂。



如果没有抓紧时间去执行这一系列正确操作,Jack Harlow可能已经成了下一个Desiigner,靠一首歌铺天盖地地存在了几个月,然后彻底消失在公众视野中。


不要因为一首歌小红就沾沾自喜,被短期的漂亮数据冲昏头脑,保持饥饿,换一种身份用同样的心态去继续冲击顶峰才是你该做的。


未完待续,下周同一时间更新下半篇。




翻译|石头

编辑|Lisa

图片来自网络

原文作者|Atlanta Institute of Music and Media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