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四川师范大学党委理论学习中心组 | 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笔谈(二)

川师大党委中心组 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3-03-25

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笔谈


四川师范大学党委理论学习中心组


编者按: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是在全党全国各族人民迈上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关键时刻召开的一次十分重要的大会。二十大报告总结了过去五年的工作和新时代十年的伟大变革,深刻阐释了中国共产党开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境界,擘画了新时代新征程党团结带领各族人民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宏伟蓝图,并为全面建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战略作出了重要决策部署。学习领会党的二十大精神,既要全面深刻领会党的二十大报告和党章,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届一中全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也要按照党中央的工作部署深入开展研究阐释。四川师范大学党委理论学习中心组认真开展了学习领会党的二十大精神活动,坚持知行合一,贯彻落实好党的二十大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中心组成员结合工作实际,以笔谈方式从不同角度和重点报告了对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学习领会,由我刊集中刊发。
DOI:10.13734/j.cnki.1000-5315.2022.06.001


加强干部斗争精神和斗争本领养成

朱建军
四川师范大学党委常委、组织部部长)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强调:“加强干部斗争精神和斗争本领养成,着力增强防风险、迎挑战、抗打压能力,带头担当作为,做到平常时候看得出来、关键时刻站得出来、危难关头豁得出来。”(注: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第66-67页。)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梦想,必须进行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必须建设一支能堪当民族复兴重任的高素质干部队伍,必须加强干部斗争精神和斗争本领的养成。
一 干部斗争精神和斗争本领养成的重要性
斗争精神和斗争本领是干部坚守“忠诚”的鲜明政治品质。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全党同志“务必敢于斗争,善于斗争”(注: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第1页。)。对于中国共产党人来说,“斗争”一词历史深远且意蕴丰富。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就系统、集中地阐明了阶级斗争学说,强调:“共产党人不屑于隐瞒自己的观点和意图。他们公开宣布:他们的目的只有用暴力推翻全部现存的社会制度才能达到。”(注:卡·马克思、弗·恩格斯《共产党宣言》,《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编译,人民出版社2012年第3版,第435页。)中国共产党作为无产阶级政党,在其发展成长过程中就鲜明地把进行英勇、坚决的斗争写在了自己的革命旗帜上。中国共产党从诞生之日起就铭刻着斗争的烙印,百年党史就是一部发扬斗争精神的伟大历史,斗争精神成为中国共产党人鲜明的政治品格和政治特质。《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指出:“党和人民取得的一切成就,不是天上掉下来的,不是别人恩赐的,而是通过不断斗争取得的。”(注:《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人民日报》2021年11月17日,第8版。)斗争精神贯穿于中国革命、建设、改革的全过程和各方面。党员领导干部矢志不渝地坚持和拥护党对各项事业的绝对领导,成为党领导人民展示斗争本领并取得一切胜利的法宝,彰显了中国共产党作为马克思主义政党、作为世界独有大党的政治特质。特别是在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遭遇的风险挑战风高浪急,有时甚至是惊涛骇浪,各种风险挑战接踵而至,其复杂性严峻性前所未有”(注:《习近平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学习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迎接党的二十大”专题研讨班上发表重要讲话强调: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奋力谱写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崭新篇章》,《人民日报》2022年7月28日,第1版。)。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我们积极发扬斗争精神,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不动摇,坚决同各种破坏国家利益、损坏民族利益、侵蚀人民利益、有损国家形象、威胁党的执政地位的人和事作斗争,不断培养和强化党员干部看大势、明大道、谋大局的能力。伟大斗争铸就伟大工程,伟大斗争造就伟大事业,伟大斗争成就伟大梦想,党员干部作为党和国家建设社会主义事业的中流砥柱,必须充分发扬斗争精神,增强斗争本领,从而坚守“忠诚”的鲜明政治品格。
斗争精神和斗争本领是干部保持“干净”的防腐拒变力量。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腐败是危害党的生命力和战斗力的最大毒瘤,反腐败是最彻底的自我革命。只要存在腐败问题产生的土壤和条件,反腐败斗争就一刻不能停”(注: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第69页。)。反腐败斗争是全面从严治党的重要方面,也是新时代新形势下进行的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的重要内容。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反腐败斗争,“以前所未有的勇气和定力推进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刹住了一些长期未刹住的歪风邪气,解决了许多长期没有解决的顽瘴痼疾,清除了党、国家、军队内部存在的严重隐患”(注:《习近平在十九届中央纪委六次全会上发表重要讲话强调:坚持严的主基调不动摇 坚持不懈把全面从严治党向纵深推进》,《人民日报》2022年1月19日,第1版。)。作为党的领导干部,更需要不断增强斗争意识和斗争本领,需要与弱化自身党性的不良思想、不良念头、不良行为等作坚决斗争,与欲望、贪婪作斗争,切实增强干部思想上的免疫力、对党纪国法的执行力、为官用权的约束力;更需要以巨大的政治勇气、强烈的历史担当,以狭路相逢勇者胜的无畏气概,毫不迟疑、毫不含糊地坚决与弱化党的战斗性的腐败思想、腐败行为、腐败分子作斗争,保持顽强的斗争意志和斗争定力,让斗争精神不松、不软、不垮,始终坚持用防腐拒变的力量保持“干净”。
斗争精神和斗争本领是干部勇于“担当”的必然素质要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干事担事,是干部的职责所在,也是价值所在。”(注:《习近平在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中青年干部培训班开班式上发表重要讲话强调:信念坚定对党忠诚实事求是担当作为 努力成为可堪大用能担重任的栋梁之才》,《人民日报》2021年9月2日,第1版。)邓小平同志在改革开放新时期突出强调实干,认为世界上的事情都是干出来的,不干,半点马克思主义都没有(注:胡锦涛《求真务实》(2004年1月12日),《胡锦涛文选》第2卷,人民出版社2016年版,第151-152页。这是胡锦涛同志在中共第十六届纪律检查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上的讲话中引述邓小平同志的观点。)。干事创业是不会一帆风顺的,需要跨越许多新的“雪山”、“草地”,需要征服许多新的“娄山关”、“腊子口”。干部作为推动党和国家事业不断向前发展的中坚力量,必须在干事创业中担当作为,在斗争拼搏中开拓前进。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担当和斗争是一种精神,干部需要无私的品格和无畏的勇气,无私者无畏,无畏者才能担当、才能斗争。担当和斗争是一种责任,干部需要发扬历史主动精神,在机遇面前主动出击,不犹豫、不观望;在困难面前迎难而上,不推诿、不逃避;在风险面前积极应对,不畏缩、不躲闪。担当和斗争是一种格局,干部需要坚持局部服从全局、自觉为大局担当(注:《习近平在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中青年干部培训班开班式上发表重要讲话强调:筑牢理想信念根基树立践行正确政绩观 在新时代新征程上留下无悔的奋斗足迹》,《人民日报》2022年3月2日,第1版。)。《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条例》明确了党政领导干部具备的基本条件,其中第七条第四款规定,“有强烈的革命事业心、政治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有斗争精神和斗争本领,有实践经验”(注:《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条例》,《人民日报》2019年3月18日,第2版。)。斗争精神和斗争本领是干部干事创业、服务人民不可或缺的基本素质要求,我们的干部队伍只有从一而终地保持斗争精神、提高斗争能力,才能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征程中打开新天地、取得新胜利,才能在勇于“担当”中体现价值和能力。
二 干部斗争精神和斗争本领养成的现实性
面对已经开启的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我们的前途一片光明,却又任重道远,矛盾与斗争无时不在、无处不在,风险与挑战纷繁复杂、交织叠加,这种现实性迫切需要我们以更加坚定的斗争精神和更强有力的斗争本领应对。面对这一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就更加需要造就一支忠诚干净担当,能防风险、能抗压力、能辨是非、能打胜仗的高素质干部队伍,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中发挥秉轴持钧的作用。
从世情来看。党的十八大以来的十年,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全面推进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积极建设覆盖全球的伙伴关系网络,推动构建新型国际关系”(注: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第13页。),以前所未有的广度、深度、力度参与全球治理,中国成为维护多边主义的中流砥柱,推动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发展。但就世界环境而言,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世纪疫情影响深远,全球经济复苏乏力,各种传统和非传统安全问题相互交织,单边主义、保护主义、霸权主义等威胁加剧,“各种‘黑天鹅’、‘灰犀牛’事件随时可能发生”(注: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第26页。)。国际敌对势力把自身霸凌看作天经地义,把社会主义中国的和平崛起、和平发展视为威胁和障碍。因此,面对国际局势急剧变化,特别是面对外部讹诈、遏制、封锁、极限施压,我们必须保持战略定力,发扬斗争精神,不为外部势力的诱骗把戏所迷惑,不被外部势力的疑阵恐吓所误导,在斗争中维护国家尊严和核心利益,以我们党的中心任务为圆心,不忘初心、牢记使命,锲而不舍、驰而不息地为实现中国式现代化伟大目标而奋斗。
从国情来看。党的十八大以来的十年,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团结带领全党全军全国各族人民进行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例如带领广大人民群众打赢了人类历史上规模最大的脱贫攻坚战、疫情防控阻击战、污染防治保卫战,同时集中力量突破了许多关键核心技术等等,推动国家迈上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而在中国这样一个土地面积辽阔、人口数量规模庞大、地域差异显著的发展中大国,新时代新征程上仍然面临许多问题,比如“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仍然突出,推进高质量发展还有许多卡点瓶颈,科技创新能力还不强……重点领域改革还有不少硬骨头要啃……城乡区域发展和收入分配差距仍然较大;群众在就业、教育、医疗、托育、养老、住房等方面面临不少难题;生态环境保护任务依然艰巨”,总之,“我国改革发展稳定面临不少深层次矛盾躲不开、绕不过”(注: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第14、26页。)。在这种国情下,要实现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奋斗目标,迫切需要干部提高斗争精神和斗争本领,始终保持奋发有为的精神状态和干事创业的拼劲闯劲。因此,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提出了前进道路上必须牢牢把握的重大原则,其中第五条就是“坚持发扬斗争精神”(注: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第27页。)
从党情来看。党的十八大以来的十年,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着眼于“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整体设计,并身体力行、率先垂范,坚定不移地推进全面从严治党。经过不懈努力,从根本上扭转了党的领导弱化、党的观念淡薄的状况,解决了党内许多突出问题。全党深刻领悟了“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找到了自我革命这一跳出治乱兴衰历史周期率的第二个答案。但我们党依然面临着严峻的风险考验。比如:党面临的“四大考验”、“四种风险”将长期存在;“一些党员、干部缺乏担当精神,斗争本领不强,实干精神不足,形式主义、官僚主义现象仍较突出,铲除腐败滋生土壤任务依然艰巨”(注: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第14页。);“党的建设特别是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面临不少顽固性、多发性问题,来自外部的打压遏制随时可能升级”(注: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第26页。);等等。立志于中华民族千秋伟业的中国共产党,“必须时刻保持解决大党独有难题的清醒和坚定”(注: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第63页。),必须提高党的领导干部的斗争精神和斗争本领,主动扛起全面从严治党的行动大旗,保持敢于刀刃向内、刮骨疗毒的勇气,在大是大非前敢于亮剑,在歪风邪气中敢于坚决斗争。
三 干部斗争精神和斗争本领养成的路径
过去,中国共产党以斗争赢得了历史、赢得了人民。未来,中国共产党也定将以斗争继续赢得胜利。但斗争精神、斗争本领不是与生俱来的,党员干部要真正成为凿不烂、打不碎的“烈火真金”,就必须要接受严格的政治锻炼、思想洗礼、实践检验,这是我们坚定斗争意志、增强斗争底气、提高斗争本领,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实现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必由之路。
从伟大建党精神体悟中增强斗争精神。伟大建党精神是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之源,是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基本原理同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具体实践相结合的思想结晶。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首次完整地提出了建党精神,即“坚持真理、坚守理想,践行初心、担当使命,不怕牺牲、英勇斗争,对党忠诚、不负人民”(注:习近平《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第8页。)。“不怕牺牲、英勇斗争”作为建党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体现的是我们党意志顽强、作风优良的特质,展现的是党的强大精神优势。作为新时代的干部,应知史明鉴,增强历史主动精神,弘扬伟大建党精神,并从伟大建党精神中增强我们的志气、骨气和底气,不信邪、不怕鬼、不怕压的风骨、气节和胆魄,以“我将无我”的牺牲精神、奉献精神,同党内的各种歪风邪气,同前进道路上的各种艰难险阻作坚决的、彻底的斗争。
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习中涵养斗争本领。党确立习近平同志党中央的核心、全党的核心地位,确立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指导地位,是历史的选择、时代的选择、人民的选择。思想先于行动,意识指导行为。领导干部要增强斗争本领、提升斗争能力,就要坚持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要在深学细研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中,坚定正确的斗争立场和斗争方向,涵养坚毅的斗争意志和斗争品质,领悟有效的斗争艺术和斗争方法,掌握科学的斗争原则和斗争规律,清楚地知道“为什么斗争、为谁斗争、怎样斗争”的问题,才能不至于迷失方向。党的领导干部必须在学懂弄通做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上下功夫,把握好其中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坚持好、运用好贯穿其中的立场观点方法,那就是“六个必须坚持”:必须坚持人民至上,必须坚持自信自立,必须坚持守正创新,必须坚持问题导向,必须坚持系统观念,必须坚持胸怀天下(注: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第18-21页。)
从实践淬炼中强化斗争精神和斗争本领。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加强实践锻炼、专业训练,注重在重大斗争中磨砺干部,增强干部推动高质量发展本领、服务群众本领、防范化解风险本领。”(注: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第66页。)敢于斗争、善于斗争并非天性使然、与生俱来的,而是需要经过后天的实践锻炼才能得来。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年轻干部“要自觉加强斗争历练,在斗争中学会斗争,在斗争中成长提高,努力成为敢于斗争、善于斗争的勇士。要坚定斗争意志,不屈不挠、一往无前,决不能碰到一点挫折就畏缩不前,一遇到困难就打退堂鼓。要善斗争、会斗争,提升见微知著的能力,透过现象看本质,准确识变、科学应变、主动求变,洞察先机、趋利避害”(注:《习近平在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中青年干部培训班开班式上发表重要讲话强调:立志做党光荣传统和优良作风的忠实传人 在新时代新征程中奋勇争先建功立业》,《人民日报》2021年3月2日,第1版。)。领导干部要主动到基层、到一线、到艰苦环境中接受锻炼,在群众服务工作的最后一公里,在各种矛盾交织叠加的关键一级,主动作为,接受挑战和历练,不断积累阅历、积攒经验、培养胆识、磨炼意志。党员干部要充分利用急难险重任务来提升斗争能力、斗争水平,不断增强责任感和使命感,以担当之责、严实之态、精准之策、有效之举,主动参与重大风险的防范化解,投身于社会经济发展、新冠肺炎疫情防控、社会发展稳定、国家重大项目攻关、乡村振兴战略等各项艰巨任务中,在急难险重任务中沉下心来谋实事、出实招、求实效,以钉钉子精神做实做细做好各项工作,砥砺品质、增长才干,努力创造经得起实践检验的实绩,以应对各种风险挑战的实际成效体现对党和人民的承诺。



奋力开创新时代高校宣传思想工作新局面

汪春阳

(四川师范大学党委常委、宣传部部长)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健全用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全党、教育人民、指导实践工作体系”,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大力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加强理想信念教育,传承中华文明,促进物的全面丰富和人的全面发展”(注: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第43、23页。)。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对宣传思想工作提出的一系列新论断、新思想、新战略、新举措,为做好新时代宣传思想工作提供了根本遵循。

高校作为理论武装、意识形态和文化传承创新的前沿阵地,在保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与师生统一思想凝聚共识、推进学校各项事业高质量发展等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做好新时代高校宣传思想工作,必须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不断强化理论武装,扎实做好意识形态工作,推进文化自信自强,奋力开创新时代高校宣传思想工作新局面,在建设现代化教育强国新征程中展现更大作为。

一 强化理论武装,筑牢思想根基,增强高校师生理论认同、政治认同、情感认同

“拥有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指导是我们党坚定信仰信念、把握历史主动的根本所在。”(注: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第16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已经进入新时代,开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境界,高校宣传思想工作首要任务是强化理论武装,筑牢思想根基,从理论认同、政治认同、情感认同上开创高校宣传思想工作新局面。

抓牢关键、深入阐释、推动转化,着力增进高校师生理论认同。理论认同是对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体系和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为无产阶级锻造的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理论进行深层的规律阐释、把握、接受和内化的过程(注:高国希《从国家治理视角看思想政治教育如何增进四种认同》,《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21年第6期,第175页。)。理论认同的产生根植于科学有效的理论学习过程。党的二十大的主题强调,要“全面贯彻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注: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第1页。)。以科学理论为指导,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的独特优势。以科学理论为指导,就是要以体现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高校全面加强理论武装,一是要抓牢领导干部、教职员工、青年学生这三个群体,广泛利用高校党委(党组)理论学习中心组、教职工政治理论学习、青年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等理论学习阵地,全面开展理论学习。二是利用自身理论人才和哲学社会科学学科优势,加强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学习、研究、阐释,全面加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理论体系建设,全面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阐释力、感染力和吸引力。三是必须把理论学习和高校事业发展相结合,以问题为导向,扎实推动理论学习成果的实践转化。

提高站位、领悟变革、明确任务,着力增进高校师生政治认同。政治认同是对制度与规则的认可、接受、遵守、内化。强化理论武装,能促进社会成员的政治认同,增强政治主体意识、政治参与意识(注:高国希《从国家治理视角看思想政治教育如何增进四种认同》,《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21年第6期,第173页。)。高校肩负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重大使命,要引导全校师生形成高度的政治认同,提高政治敏锐性和政治判断力,增进师生的政治认同。一是要引导全体师生坚定拥护“两个确立”,坚决做到“两个维护”,全面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深刻领悟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五个牢牢把握”重要要求,始终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同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二是要全面深刻学习领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过去五年的工作和新时代十年的伟大变革,充分认识到“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归根到底是马克思主义行,是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行”(注: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第16页。)。三是要深入学习把握新时代新征程中国共产党的使命任务,全面学习把握党的二十大在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建设等方面作出的重大部署,尤其是“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强化现代化建设人才支撑”(注: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第33页。)的战略部署和高等教育发展战略,从而增强责任担当、站稳政治立场。

人民中心、创新形式、凝聚共识,着力增进高校师生情感认同。情感认同是从认知、理解、理性认同进一步内化到情感层面,从而上升为意志、信念和行为并化为德性品格的过程(注:高国希《从国家治理视角看思想政治教育如何增进四种认同》,《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21年第6期,第175-176页。)。在党的历史上,人民群众付出生命与中国共产党血肉相连的生动情感认同故事不胜枚举。构建新时代高校宣传思想工作新格局,就要通过理论武装强化生动活泼、受人喜爱的理论学习内容和形式,从而凝聚高校各项事业发展的强大共识。一是站稳师生立场,把握师生愿望,尊重师生创造,集中师生智慧,形成为师生所喜爱、所认同、所拥有的理论,使之成为指导师生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强大思想武器。二是以师生喜闻乐见的形式创新理论学习,增强情感认同。广泛利用校园网站、“两微一端”、社交群等新媒介,多措并举、全面推进,开展生动活泼的理论学习和立体多维的认同教育。三是凝聚推动高校各项事业发展的强大共识。坚持鲜明的学校实践特色和时代特色,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利用重要时间节点、重大节庆纪念日等时机,开展具有高校独特文化标识的理论武装学习,激发师生情感共鸣,构筑推动高校事业发展的精神高地。

二 坚定正确政治方向,壮大主流思想舆论,牢牢把握高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主动权、话语权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反复强调意识形态工作的极端重要性。站稳守好高校意识形态前沿阵地,必须坚定正确政治方向,壮大主流思想舆论,牢牢把握高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主动权、话语权。

坚定正确政治方向,全面落实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牢牢把握高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指出:“意识形态工作是为国家立心、为民族立魂的工作。”(注: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第43页。)2015年,中办国办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宣传思想工作的意见》指出,“加强高校意识形态阵地建设,是一项战略工程、固本工程、铸魂工程”(注:《中办国办印发〈意见〉 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宣传思想工作》,《人民日报》2015年1月20日,第1版)。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央先后制定下发《党委(党组)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实施办法》和《党委(党组)网络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实施细则》,为落实党管意识形态工作的原则作出重要制度安排。全面落实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是高校各级党委牢牢把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的重要手段和有力举措。各级党委主要负责人、分管领导、党委宣传部等有关方面必须凝聚共识,切实增强落实意识形态工作的责任感使命感紧迫感,确保高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

汇聚强大正能量,巩固壮大奋进新时代的主流思想舆论,牢牢把握高校意识形态工作主动权。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强调,必须坚持巩固壮大主流思想舆论,弘扬主旋律,传播正能量,激发全社会团结奋进的强大力量。党的二十大报告再次强调,要“巩固壮大奋进新时代的主流思想舆论”(注: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第43页。)。为完成我们党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历史宏愿汇聚强大正能量,“必须不断巩固壮大主流思想舆论,开创宣传思想工作新局面”(注:人民日报编委会《不断巩固壮大主流思想舆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同志〈论党的宣传思想工作〉》,《机关党建研究》2021年第5期,第13页。)。高校作为知识、思想、道德、价值的聚集地,巩固壮大奋进新时代的主流思想舆论,是牢牢把握高校意识形态工作主动权的重要支撑,在事关大是大非和政治原则问题上,必须增强主动性、掌握主动权、打好主动仗,确保新时代高校社会主义办学方向。要坚持正面宣传为主,用好用活高校各级各类媒体,加强意识形态阵地建设,统筹网上网下、内宣外宣,加大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传播力度,加强思想政治工作育人体系建设,做好权威信息发布和重大主题对外宣传,不断提升突发事件处置能力和网络舆情应对能力,以正确舆论导向凝聚师生、推动工作,不断巩固壮大奋进新时代的主流思想舆论。

发挥高校学科优势,培育壮大哲学社会科学人才队伍,牢牢把握高校意识形态工作话语权。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深入实施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培育壮大哲学社会科学人才队伍。”(注: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第43-44页。)哲学社会科学具有鲜明的意识形态属性,高校更要注重发挥哲学社会科学优势,尤其是充分发挥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支撑作用,不断推进党的思想理论建设,不断巩固马克思主义在高校教育教学中的指导地位。做好高校意识形态工作,人才队伍是关键。关心关注中青年干部人才成长,加强分层分类培养,加大政策支持力度,打造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团队,培育一支高水平、高素质、充满活力、创新能力强的哲学社会科学人才队伍,是牢牢把握高校意识形态工作话语权的内在要求。要确保意识形态工作话语权始终掌握在忠于党、忠于人民、忠于马克思主义的人手里,为“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注: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第43页。)提供有力的组织保障和人才支撑。

三 坚持文化传承创新,推进文化自信自强,着力增强中华文化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必须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增强文化自信,围绕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增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力量。”(注: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第42-43页。)高校是教育培养青年人才的重要阵地,担负着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重要使命。进入新时代,我们更应保持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弘扬革命文化,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断提升中华文化的传播力、引导力和影响力。

加强党的领导,把握文化工作主动权,着力增强中华文化传播力。文化工作是宣传思想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要坚决贯彻落实宣传思想工作的各项原则,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及时对标文化工作的正确政治方向,把握文化工作主动权。要紧跟高校文化传承的战略定位,深挖高校文化传承的本质,建立高校文化传承创新工作矩阵,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校园文化建设,将高校建设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理论高地、实践基地和传播重地。要加强顶层设计,将文化建设纳入高校“十四五”规划发展战略和重要任务,建立健全高校党委统一领导,宣传部门牵头负责,相关单位各司其职、协同配合的文化建设工作机制。依托中华传统文化学院等机构,强化文化工作队伍建设,持续开展高站位、广视野、大格局、有水准的咨询把关和谋篇布局工作,依托专业化人才队伍,增强中华文化传播力。

坚持立德树人,加强文化阵地建设,着力增强中华文化引导力。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凝聚人心、汇聚民力的强大力量。”(注: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第44页。)高校作为文化传承创新的重要阵地,始终坚守文化传承创新的文化自信,是高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内容和实践抓手。要坚持守正创新,注重以文化人、以文育人,发挥好课堂主渠道作用,也要用好文化文艺活动“第二课堂”,抓好后继有人这个根本大计,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浸润青年、感染青年、引领青年大学生,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铸魂育人。要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深入实施“时代新人铸魂工程”,持续推动“大思政课”建设,推进大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一体化建设,深化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大力发展素质教育,落实中国青少年健康教育行动计划,进一步开展美育浸润行动计划,推进劳动教育,加强心理健康教育,着力增强中华文化在培育塑造时代新人上的引导力。

构建实践体系,推进文化传承创新,着力增强中华文化影响力。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不忘历史才能开辟未来,善于继承才能善于创新。”(注:习近平《在纪念孔子诞辰2565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暨国际儒学联合会第五届会员大会开幕会上的讲话》(2014年9月24日),《人民日报》2014年9月25日,第2版。)“坚定文化自信,是事关国运兴衰、事关文化安全、事关民族精神独立性的大问题。”(注:习近平《在中国文联十大、中国作协九大开幕式上的讲话》(2016年11月30日),《人民日报》2016年12月1日,第2版。)文化阵地是传统文化传承和弘扬的重要保障。首先,高校可以依托非遗校本课程、优秀传统文化展示工程、传统艺术名家进校园、中华经典诵读工程等文化建设活动,不断增强广大青年学子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归属感和认同感。其次,高校可以依靠现代传媒,提升文化传承创新效果。以宣传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为目的,将优秀传统文化元素与现代传媒相结合,将优秀传统文化元素融入各种各样的新媒体中,打造和展现优秀的传统文化精品。同时,高校作为科教融合、形象建构、文化传播的有效载体,要讲好中国故事,推进中国实践,让“和而不同”的和谐观、“天下为公”的世界观、“一带一路”发展倡议、“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伟大构想这些闪烁着人类智慧之光且带有鲜明中华文化特征的理念能够落地生根,从而增强中华文化在世界范围内的影响力。




坚持大团结大联合
完善高校统战工作格局

唐文焱

(四川师范大学党委常委、统战部部长)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团结就是力量,团结才能胜利。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必须充分发挥亿万人民的创造伟力”,“始终保持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不断巩固全国各族人民大团结,加强海内外中华儿女大团结,形成同心共圆中国梦的强大合力”(注: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第70页。)。据统计,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团结”一词共出现了27次。全面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需要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包括最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为之共同奋斗。因此,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完善大统战工作格局,坚持大团结大联合”,以巩固和发展最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注: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第39页。)

在知识分子云集的高等学校,做好统一战线工作,是贯彻党的二十大提出的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任务的重要保障。要深刻认识“大团结大联合”是统一战线的本质要求和永恒主题,进一步完善高校统战工作格局。

一 统一战线大团结大联合的内涵

统一战线是马克思主义的一个基本战略和策略,根本问题是解决无产阶级解放运动中的自身团结统一和同盟军问题。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提出了鲜明的政治口号:“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注:卡·马克思、弗·恩格斯《共产党宣言》,《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第435页。)早在1919年,毛泽东同志在《湘江评论》上刊登的《民众的大联合》中就指出,“较大的运动,必有较大的联合。最大的运动,必有最大的联合”(注:毛泽东《民众的大联合(一)》(1919年7月21日),《毛泽东早期文稿》,湖南出版社1990年版,第338页。),并充满信心地预言,“中华民族的大联合,将较任何地域任何民族而先告成功”(注:毛泽东《民众的大联合(三)》(1919年8月4日),《毛泽东早期文稿》,第394页。)

中国共产党成立后,毛泽东等老一辈革命家积极投身到实际的革命活动中去,并在斗争中学习运用马克思主义的观点观察分析中国面临的实际问题,注重发动和团结一切力量开展斗争、壮大自身。1939年,毛泽东同志在为《共产党人》写的发刊词中指出:“统一战线、武装斗争、党的建设,是中国共产党在中国革命中战胜敌人的三个法宝。”(注:《〈共产党人〉发刊词》(1939年10月4日),《毛泽东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2版,第606页。)1979年,邓小平同志指出,“统一战线的对象……是把一切能够联合的都联合起来,范围以宽为宜,宽有利,不是窄有利”(注:邓小平《新时期统一战线是社会主义劳动者与爱国者的联盟》(1979年9月1日),《邓小平论统一战线》,中央文献出版社1991年版,第158-159页。)。2015年,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统战工作会议上指出:“人心向背、力量对比是决定党和人民事业成败的关键,是最大的政治。统战工作的本质要求是大团结大联合,解决的就是人心和力量问题。”(注:习近平《深刻认识做好新形势下统战工作的重大意义》(2015年5月18日),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十八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中册,中央文献出版社2016年版,第556页。)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特别强调,“以史为鉴、开创未来,必须加强中华儿女大团结”,在新的征程上,“我们必须坚持大团结大联合,坚持一致性和多样性统一,加强思想政治引领,广泛凝聚共识,广聚天下英才,努力寻求最大公约数、画出最大同心圆,形成海内外全体中华儿女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的生动局面,汇聚起实现民族复兴的磅礴力量”(注:习近平《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第18-19页。),这为新时代党的统一战线工作内涵作出了最新诠释。

二 不同历史时期统一战线团结联合的对象

统一战线旨在“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调动一切可以调动的积极因素”,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中国共产党根据当时的主要任务,开展了与不同阶级、党派、团体、群体、阶层等对象的团结与联合。

在建党初期和大革命时期,为了打倒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中国共产党联合一切可能的同盟者,同国民党实行了第一次合作,建立了国民革命联合战线。在土地革命时期,依靠农民建立和巩固工农民主统一战线,开辟了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新道路。抗战爆发后,中国共产党以民族大义为重,提出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政治主张,促进了国共第二次合作。在解放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组织了最广泛的人民民主统一战线,团结各被压迫阶级、各人民团体、各民主党派、各少数民族、各地华侨和其他爱国分子,建立起新中国。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支持民主党派组织发展,加强同党外人士的合作共事,进一步巩固和发展了人民民主统一战线。到改革开放时期,“统一战线发展成为工人阶级领导的、工农联盟为基础的社会主义劳动者和拥护社会主义的爱国者的广泛联盟”(注:邓小平《新时期统一战线和人民政协的任务》(1979年6月15日),《邓小平文选》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第2版,第187页。)。随着社会经济结构的发展变化,“新世纪新阶段统一战线已经进一步发展成为全体社会主义劳动者、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拥护社会主义的爱国者和拥护祖国统一的爱国者的最广泛的联盟”(注:《中共中央关于巩固和壮大新世纪新阶段统一战线的意见》(2006年7月24日),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下册,中央文献出版社2011年版,第567页。)。新时代以来,党加强了对党外知识分子、留学人员、非公有制经济人士、少数民族、宗教界人士、海外同胞等对象的统一战线工作,党的十九大修改通过的《中国共产党章程》进一步将“致力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爱国者”纳入了统一战线的范畴(注:《中国共产党章程》(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部分修改,2017年10月24日通过),《人民日报》2017年10月29日,第2版。),党的二十大修改通过的《中国共产党章程》沿袭了这个表述。

三 统一战线大团结大联合的方法和要求

统一战线的本质是“统而化之”,最大化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相向而行,为共同目的协力前行。这一本质决定了“团结与联合”是做好统战工作的必要手段。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统一战线是一致性和多样性的统一体,只有一致性、没有多样性,或者只有多样性、没有一致性,都不能建立和发展统一战线”(注:习近平《做好新形势下统战工作》(2015年5月18日),《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2卷,外文出版社2017年版,第303页。)。正确处理一致性和多样性的关系,关键是坚持求同存异。2015年,《中国共产党统一战线工作条例(试行)》第一次把正确处理一致性和多样性关系明确为统一战线工作的方针。2022年,在中央统战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把握好团结和斗争的关系,又要善于斗争、增强斗争本领,努力形成牢不可破的真团结”,统战工作“关键是要坚持求同存异,发扬‘团结-批评-团结’的优良传统,在尊重多样性中寻求一致性,找到最大公约数、画出最大同心圆”(注:《习近平在中央统战工作会议上强调:促进海内外中华儿女团结奋斗 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汇聚伟力》,《人民日报》2022年7月31日,第1版。)。做好统一战线工作,要善于在利益格局多元化、诉求层级多维化、价值取向多样化局面中,最大限度地寻求利益共同点、价值共识点、情感共通点,最大限度地增强政治发展认同、社会发展共识和民族发展共情。尊重差异而不扩大分歧、增进一致而不强求一律、包容多样而不弱化主导,竭力寻求各方关系中的最大公约数,实现思想上同心同德、目标上同心同向、行动上同心同行(注:张献生《正确处理一致性和多样性关系——深入学习贯彻中央统战工作会议精神》,《人民日报》2015年7月15日,第7版。)

四 坚持大团结大联合,完善高校统战工作新格局

高校党外知识分子集中,是统战工作的战略要地。2007年、2015年召开的全国高校统战工作会议,在新的起点上将高校统战工作不断向前推进。新时代高校统战工作要坚持大团结大联合主题,发挥统战成员智力密集、联系广泛的优势,树立全党重视、共同来做统战工作的意识,着力构建大统战工作格局,为谱写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建设新篇章凝智聚才。

在全面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上,要充分认识到高校统一战线“在围绕中心、服务大局上的作用更加重要”(注:《习近平在中央统战工作会议上强调:促进海内外中华儿女团结奋斗 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汇聚伟力》,《人民日报》2022年7月31日,第1版。)。要进一步发展壮大新时代高校爱国统一战线,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为落实高校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作出新的贡献。

加强党外人士思想政治引领。在新时代新征程中,中国共产党的中心任务就是“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民族伟大复兴”(注: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第21页。)。要完成这个伟大使命,需要党外人士的共同参与。高校是科教兴国战略的重要实施机构,担负着学科建设、科学研究、人才培养等重任,党外高级知识分子是高校履职尽责的重要力量。高校统战部门要组织广大党外人士全面系统深入学习、完整准确领会党的二十大精神,读原文悟原理,深学细悟,掌握核心要义、精神实质和实践要求,在真学真懂真信的基础上,增强他们对祖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中国共产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高度认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升他们参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思想觉悟。

加强党外人士队伍建设。要对党外人士开展分级分类培养,对民主党派新成员着重加强党派意识培养,在培养过程中发现其专长,确定其发展方向;要组织遴选党务工作骨干和参政议政热心人参加各级各类学习培训、经验交流活动,加强能力培养;还要与校内相关单位密切联系,积极储备各类实职安排、政治安排人选,加大后备干部和党外代表人士举荐任用。

促进党外人士作用发挥。一是支持党外人士参政议政。党外人士有较高的参政议政愿望和能力,高校要进一步组织党外人士依托专业专长,围绕党和国家重大战略部署,深入开展调研,进一步提高参政议政质量。二是支持党外人士参与社会服务。要进一步调动党外人士主动性,做好信息对接和资源整合,为乡村振兴、科教兴国献智出力,作出实际贡献。三是支持党外人士开展民主监督。民主监督是民主党派和无党派人士的基本职能,高校要进一步完善落实民主党派和无党派人士参与监督学校事业发展机制,坚持校情沟通、活动参与、意见反馈、总结完善,紧扣学校和教育事业发展主题,提升民主监督水平,发挥民主监督作用。

锻造新时代统战干部队伍。统战工作是全党的工作,要全党来做,真正构建起党委统一领导、统战部门牵头协调、有关方面各负其责的大统战格局。夯实党委主体责任,落实学校党委统一战线工作领导小组职责,带头学习党的统一战线理论方针,落实党的统一战线政策;进一步推动统战工作重心下移,充分调动各二级党委(党总支)的统战工作意识、责任感和主动性;进一步加强统战部门自身建设,锻造一支政治坚定、业务精湛、亲和奋进、广受认可的统战工作队伍,对党外人士做到在思想上引领、在组织上团结、在行动上保障,为党外人士工作提供更加高效的引领和服务。


[责任编辑:何毅] 

本文原载《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2年第6期,第27-36页。获取pdf文档请点击“阅读原文”。


点击上方公众号链接关注我们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