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师范大学党委理论学习中心组 | 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笔谈(二)
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笔谈
四川师范大学党委理论学习中心组
加强干部斗争精神和斗争本领养成
奋力开创新时代高校宣传思想工作新局面
汪春阳
(四川师范大学党委常委、宣传部部长)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健全用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全党、教育人民、指导实践工作体系”,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大力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加强理想信念教育,传承中华文明,促进物的全面丰富和人的全面发展”(注: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第43、23页。)。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对宣传思想工作提出的一系列新论断、新思想、新战略、新举措,为做好新时代宣传思想工作提供了根本遵循。
高校作为理论武装、意识形态和文化传承创新的前沿阵地,在保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与师生统一思想凝聚共识、推进学校各项事业高质量发展等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做好新时代高校宣传思想工作,必须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不断强化理论武装,扎实做好意识形态工作,推进文化自信自强,奋力开创新时代高校宣传思想工作新局面,在建设现代化教育强国新征程中展现更大作为。
一 强化理论武装,筑牢思想根基,增强高校师生理论认同、政治认同、情感认同
“拥有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指导是我们党坚定信仰信念、把握历史主动的根本所在。”(注: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第16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已经进入新时代,开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境界,高校宣传思想工作首要任务是强化理论武装,筑牢思想根基,从理论认同、政治认同、情感认同上开创高校宣传思想工作新局面。
抓牢关键、深入阐释、推动转化,着力增进高校师生理论认同。理论认同是对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体系和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为无产阶级锻造的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理论进行深层的规律阐释、把握、接受和内化的过程(注:高国希《从国家治理视角看思想政治教育如何增进四种认同》,《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21年第6期,第175页。)。理论认同的产生根植于科学有效的理论学习过程。党的二十大的主题强调,要“全面贯彻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注: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第1页。)。以科学理论为指导,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的独特优势。以科学理论为指导,就是要以体现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高校全面加强理论武装,一是要抓牢领导干部、教职员工、青年学生这三个群体,广泛利用高校党委(党组)理论学习中心组、教职工政治理论学习、青年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等理论学习阵地,全面开展理论学习。二是利用自身理论人才和哲学社会科学学科优势,加强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学习、研究、阐释,全面加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理论体系建设,全面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阐释力、感染力和吸引力。三是必须把理论学习和高校事业发展相结合,以问题为导向,扎实推动理论学习成果的实践转化。
提高站位、领悟变革、明确任务,着力增进高校师生政治认同。政治认同是对制度与规则的认可、接受、遵守、内化。强化理论武装,能促进社会成员的政治认同,增强政治主体意识、政治参与意识(注:高国希《从国家治理视角看思想政治教育如何增进四种认同》,《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21年第6期,第173页。)。高校肩负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重大使命,要引导全校师生形成高度的政治认同,提高政治敏锐性和政治判断力,增进师生的政治认同。一是要引导全体师生坚定拥护“两个确立”,坚决做到“两个维护”,全面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深刻领悟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五个牢牢把握”重要要求,始终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同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二是要全面深刻学习领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过去五年的工作和新时代十年的伟大变革,充分认识到“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归根到底是马克思主义行,是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行”(注: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第16页。)。三是要深入学习把握新时代新征程中国共产党的使命任务,全面学习把握党的二十大在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建设等方面作出的重大部署,尤其是“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强化现代化建设人才支撑”(注: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第33页。)的战略部署和高等教育发展战略,从而增强责任担当、站稳政治立场。
人民中心、创新形式、凝聚共识,着力增进高校师生情感认同。情感认同是从认知、理解、理性认同进一步内化到情感层面,从而上升为意志、信念和行为并化为德性品格的过程(注:高国希《从国家治理视角看思想政治教育如何增进四种认同》,《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21年第6期,第175-176页。)。在党的历史上,人民群众付出生命与中国共产党血肉相连的生动情感认同故事不胜枚举。构建新时代高校宣传思想工作新格局,就要通过理论武装强化生动活泼、受人喜爱的理论学习内容和形式,从而凝聚高校各项事业发展的强大共识。一是站稳师生立场,把握师生愿望,尊重师生创造,集中师生智慧,形成为师生所喜爱、所认同、所拥有的理论,使之成为指导师生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强大思想武器。二是以师生喜闻乐见的形式创新理论学习,增强情感认同。广泛利用校园网站、“两微一端”、社交群等新媒介,多措并举、全面推进,开展生动活泼的理论学习和立体多维的认同教育。三是凝聚推动高校各项事业发展的强大共识。坚持鲜明的学校实践特色和时代特色,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利用重要时间节点、重大节庆纪念日等时机,开展具有高校独特文化标识的理论武装学习,激发师生情感共鸣,构筑推动高校事业发展的精神高地。
二 坚定正确政治方向,壮大主流思想舆论,牢牢把握高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主动权、话语权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反复强调意识形态工作的极端重要性。站稳守好高校意识形态前沿阵地,必须坚定正确政治方向,壮大主流思想舆论,牢牢把握高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主动权、话语权。
坚定正确政治方向,全面落实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牢牢把握高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指出:“意识形态工作是为国家立心、为民族立魂的工作。”(注: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第43页。)2015年,中办国办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宣传思想工作的意见》指出,“加强高校意识形态阵地建设,是一项战略工程、固本工程、铸魂工程”(注:《中办国办印发〈意见〉 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宣传思想工作》,《人民日报》2015年1月20日,第1版)。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央先后制定下发《党委(党组)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实施办法》和《党委(党组)网络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实施细则》,为落实党管意识形态工作的原则作出重要制度安排。全面落实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是高校各级党委牢牢把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的重要手段和有力举措。各级党委主要负责人、分管领导、党委宣传部等有关方面必须凝聚共识,切实增强落实意识形态工作的责任感使命感紧迫感,确保高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
汇聚强大正能量,巩固壮大奋进新时代的主流思想舆论,牢牢把握高校意识形态工作主动权。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强调,必须坚持巩固壮大主流思想舆论,弘扬主旋律,传播正能量,激发全社会团结奋进的强大力量。党的二十大报告再次强调,要“巩固壮大奋进新时代的主流思想舆论”(注: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第43页。)。为完成我们党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历史宏愿汇聚强大正能量,“必须不断巩固壮大主流思想舆论,开创宣传思想工作新局面”(注:人民日报编委会《不断巩固壮大主流思想舆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同志〈论党的宣传思想工作〉》,《机关党建研究》2021年第5期,第13页。)。高校作为知识、思想、道德、价值的聚集地,巩固壮大奋进新时代的主流思想舆论,是牢牢把握高校意识形态工作主动权的重要支撑,在事关大是大非和政治原则问题上,必须增强主动性、掌握主动权、打好主动仗,确保新时代高校社会主义办学方向。要坚持正面宣传为主,用好用活高校各级各类媒体,加强意识形态阵地建设,统筹网上网下、内宣外宣,加大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传播力度,加强思想政治工作育人体系建设,做好权威信息发布和重大主题对外宣传,不断提升突发事件处置能力和网络舆情应对能力,以正确舆论导向凝聚师生、推动工作,不断巩固壮大奋进新时代的主流思想舆论。
发挥高校学科优势,培育壮大哲学社会科学人才队伍,牢牢把握高校意识形态工作话语权。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深入实施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培育壮大哲学社会科学人才队伍。”(注: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第43-44页。)哲学社会科学具有鲜明的意识形态属性,高校更要注重发挥哲学社会科学优势,尤其是充分发挥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支撑作用,不断推进党的思想理论建设,不断巩固马克思主义在高校教育教学中的指导地位。做好高校意识形态工作,人才队伍是关键。关心关注中青年干部人才成长,加强分层分类培养,加大政策支持力度,打造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团队,培育一支高水平、高素质、充满活力、创新能力强的哲学社会科学人才队伍,是牢牢把握高校意识形态工作话语权的内在要求。要确保意识形态工作话语权始终掌握在忠于党、忠于人民、忠于马克思主义的人手里,为“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注: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第43页。)提供有力的组织保障和人才支撑。
三 坚持文化传承创新,推进文化自信自强,着力增强中华文化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必须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增强文化自信,围绕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增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力量。”(注: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第42-43页。)高校是教育培养青年人才的重要阵地,担负着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重要使命。进入新时代,我们更应保持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弘扬革命文化,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断提升中华文化的传播力、引导力和影响力。
加强党的领导,把握文化工作主动权,着力增强中华文化传播力。文化工作是宣传思想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要坚决贯彻落实宣传思想工作的各项原则,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及时对标文化工作的正确政治方向,把握文化工作主动权。要紧跟高校文化传承的战略定位,深挖高校文化传承的本质,建立高校文化传承创新工作矩阵,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校园文化建设,将高校建设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理论高地、实践基地和传播重地。要加强顶层设计,将文化建设纳入高校“十四五”规划发展战略和重要任务,建立健全高校党委统一领导,宣传部门牵头负责,相关单位各司其职、协同配合的文化建设工作机制。依托中华传统文化学院等机构,强化文化工作队伍建设,持续开展高站位、广视野、大格局、有水准的咨询把关和谋篇布局工作,依托专业化人才队伍,增强中华文化传播力。
坚持立德树人,加强文化阵地建设,着力增强中华文化引导力。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凝聚人心、汇聚民力的强大力量。”(注: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第44页。)高校作为文化传承创新的重要阵地,始终坚守文化传承创新的文化自信,是高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内容和实践抓手。要坚持守正创新,注重以文化人、以文育人,发挥好课堂主渠道作用,也要用好文化文艺活动“第二课堂”,抓好后继有人这个根本大计,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浸润青年、感染青年、引领青年大学生,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铸魂育人。要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深入实施“时代新人铸魂工程”,持续推动“大思政课”建设,推进大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一体化建设,深化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大力发展素质教育,落实中国青少年健康教育行动计划,进一步开展美育浸润行动计划,推进劳动教育,加强心理健康教育,着力增强中华文化在培育塑造时代新人上的引导力。
构建实践体系,推进文化传承创新,着力增强中华文化影响力。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不忘历史才能开辟未来,善于继承才能善于创新。”(注:习近平《在纪念孔子诞辰2565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暨国际儒学联合会第五届会员大会开幕会上的讲话》(2014年9月24日),《人民日报》2014年9月25日,第2版。)“坚定文化自信,是事关国运兴衰、事关文化安全、事关民族精神独立性的大问题。”(注:习近平《在中国文联十大、中国作协九大开幕式上的讲话》(2016年11月30日),《人民日报》2016年12月1日,第2版。)文化阵地是传统文化传承和弘扬的重要保障。首先,高校可以依托非遗校本课程、优秀传统文化展示工程、传统艺术名家进校园、中华经典诵读工程等文化建设活动,不断增强广大青年学子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归属感和认同感。其次,高校可以依靠现代传媒,提升文化传承创新效果。以宣传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为目的,将优秀传统文化元素与现代传媒相结合,将优秀传统文化元素融入各种各样的新媒体中,打造和展现优秀的传统文化精品。同时,高校作为科教融合、形象建构、文化传播的有效载体,要讲好中国故事,推进中国实践,让“和而不同”的和谐观、“天下为公”的世界观、“一带一路”发展倡议、“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伟大构想这些闪烁着人类智慧之光且带有鲜明中华文化特征的理念能够落地生根,从而增强中华文化在世界范围内的影响力。
坚持大团结大联合
完善高校统战工作格局
唐文焱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团结就是力量,团结才能胜利。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必须充分发挥亿万人民的创造伟力”,“始终保持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不断巩固全国各族人民大团结,加强海内外中华儿女大团结,形成同心共圆中国梦的强大合力”(注: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第70页。)。据统计,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团结”一词共出现了27次。全面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需要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包括最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为之共同奋斗。因此,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完善大统战工作格局,坚持大团结大联合”,以巩固和发展最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注: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第39页。)。
在知识分子云集的高等学校,做好统一战线工作,是贯彻党的二十大提出的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任务的重要保障。要深刻认识“大团结大联合”是统一战线的本质要求和永恒主题,进一步完善高校统战工作格局。
一 统一战线大团结大联合的内涵
统一战线是马克思主义的一个基本战略和策略,根本问题是解决无产阶级解放运动中的自身团结统一和同盟军问题。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提出了鲜明的政治口号:“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注:卡·马克思、弗·恩格斯《共产党宣言》,《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第435页。)早在1919年,毛泽东同志在《湘江评论》上刊登的《民众的大联合》中就指出,“较大的运动,必有较大的联合。最大的运动,必有最大的联合”(注:毛泽东《民众的大联合(一)》(1919年7月21日),《毛泽东早期文稿》,湖南出版社1990年版,第338页。),并充满信心地预言,“中华民族的大联合,将较任何地域任何民族而先告成功”(注:毛泽东《民众的大联合(三)》(1919年8月4日),《毛泽东早期文稿》,第394页。)。
中国共产党成立后,毛泽东等老一辈革命家积极投身到实际的革命活动中去,并在斗争中学习运用马克思主义的观点观察分析中国面临的实际问题,注重发动和团结一切力量开展斗争、壮大自身。1939年,毛泽东同志在为《共产党人》写的发刊词中指出:“统一战线、武装斗争、党的建设,是中国共产党在中国革命中战胜敌人的三个法宝。”(注:《〈共产党人〉发刊词》(1939年10月4日),《毛泽东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2版,第606页。)1979年,邓小平同志指出,“统一战线的对象……是把一切能够联合的都联合起来,范围以宽为宜,宽有利,不是窄有利”(注:邓小平《新时期统一战线是社会主义劳动者与爱国者的联盟》(1979年9月1日),《邓小平论统一战线》,中央文献出版社1991年版,第158-159页。)。2015年,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统战工作会议上指出:“人心向背、力量对比是决定党和人民事业成败的关键,是最大的政治。统战工作的本质要求是大团结大联合,解决的就是人心和力量问题。”(注:习近平《深刻认识做好新形势下统战工作的重大意义》(2015年5月18日),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十八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中册,中央文献出版社2016年版,第556页。)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特别强调,“以史为鉴、开创未来,必须加强中华儿女大团结”,在新的征程上,“我们必须坚持大团结大联合,坚持一致性和多样性统一,加强思想政治引领,广泛凝聚共识,广聚天下英才,努力寻求最大公约数、画出最大同心圆,形成海内外全体中华儿女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的生动局面,汇聚起实现民族复兴的磅礴力量”(注:习近平《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第18-19页。),这为新时代党的统一战线工作内涵作出了最新诠释。
二 不同历史时期统一战线团结联合的对象
统一战线旨在“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调动一切可以调动的积极因素”,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中国共产党根据当时的主要任务,开展了与不同阶级、党派、团体、群体、阶层等对象的团结与联合。
在建党初期和大革命时期,为了打倒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中国共产党联合一切可能的同盟者,同国民党实行了第一次合作,建立了国民革命联合战线。在土地革命时期,依靠农民建立和巩固工农民主统一战线,开辟了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新道路。抗战爆发后,中国共产党以民族大义为重,提出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政治主张,促进了国共第二次合作。在解放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组织了最广泛的人民民主统一战线,团结各被压迫阶级、各人民团体、各民主党派、各少数民族、各地华侨和其他爱国分子,建立起新中国。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支持民主党派组织发展,加强同党外人士的合作共事,进一步巩固和发展了人民民主统一战线。到改革开放时期,“统一战线发展成为工人阶级领导的、工农联盟为基础的社会主义劳动者和拥护社会主义的爱国者的广泛联盟”(注:邓小平《新时期统一战线和人民政协的任务》(1979年6月15日),《邓小平文选》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第2版,第187页。)。随着社会经济结构的发展变化,“新世纪新阶段统一战线已经进一步发展成为全体社会主义劳动者、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拥护社会主义的爱国者和拥护祖国统一的爱国者的最广泛的联盟”(注:《中共中央关于巩固和壮大新世纪新阶段统一战线的意见》(2006年7月24日),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下册,中央文献出版社2011年版,第567页。)。新时代以来,党加强了对党外知识分子、留学人员、非公有制经济人士、少数民族、宗教界人士、海外同胞等对象的统一战线工作,党的十九大修改通过的《中国共产党章程》进一步将“致力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爱国者”纳入了统一战线的范畴(注:《中国共产党章程》(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部分修改,2017年10月24日通过),《人民日报》2017年10月29日,第2版。),党的二十大修改通过的《中国共产党章程》沿袭了这个表述。
三 统一战线大团结大联合的方法和要求
统一战线的本质是“统而化之”,最大化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相向而行,为共同目的协力前行。这一本质决定了“团结与联合”是做好统战工作的必要手段。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统一战线是一致性和多样性的统一体,只有一致性、没有多样性,或者只有多样性、没有一致性,都不能建立和发展统一战线”(注:习近平《做好新形势下统战工作》(2015年5月18日),《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2卷,外文出版社2017年版,第303页。)。正确处理一致性和多样性的关系,关键是坚持求同存异。2015年,《中国共产党统一战线工作条例(试行)》第一次把正确处理一致性和多样性关系明确为统一战线工作的方针。2022年,在中央统战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把握好团结和斗争的关系,又要善于斗争、增强斗争本领,努力形成牢不可破的真团结”,统战工作“关键是要坚持求同存异,发扬‘团结-批评-团结’的优良传统,在尊重多样性中寻求一致性,找到最大公约数、画出最大同心圆”(注:《习近平在中央统战工作会议上强调:促进海内外中华儿女团结奋斗 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汇聚伟力》,《人民日报》2022年7月31日,第1版。)。做好统一战线工作,要善于在利益格局多元化、诉求层级多维化、价值取向多样化局面中,最大限度地寻求利益共同点、价值共识点、情感共通点,最大限度地增强政治发展认同、社会发展共识和民族发展共情。尊重差异而不扩大分歧、增进一致而不强求一律、包容多样而不弱化主导,竭力寻求各方关系中的最大公约数,实现思想上同心同德、目标上同心同向、行动上同心同行(注:张献生《正确处理一致性和多样性关系——深入学习贯彻中央统战工作会议精神》,《人民日报》2015年7月15日,第7版。)。
四 坚持大团结大联合,完善高校统战工作新格局
高校党外知识分子集中,是统战工作的战略要地。2007年、2015年召开的全国高校统战工作会议,在新的起点上将高校统战工作不断向前推进。新时代高校统战工作要坚持大团结大联合主题,发挥统战成员智力密集、联系广泛的优势,树立全党重视、共同来做统战工作的意识,着力构建大统战工作格局,为谱写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建设新篇章凝智聚才。
在全面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上,要充分认识到高校统一战线“在围绕中心、服务大局上的作用更加重要”(注:《习近平在中央统战工作会议上强调:促进海内外中华儿女团结奋斗 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汇聚伟力》,《人民日报》2022年7月31日,第1版。)。要进一步发展壮大新时代高校爱国统一战线,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为落实高校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作出新的贡献。
加强党外人士思想政治引领。在新时代新征程中,中国共产党的中心任务就是“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民族伟大复兴”(注: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第21页。)。要完成这个伟大使命,需要党外人士的共同参与。高校是科教兴国战略的重要实施机构,担负着学科建设、科学研究、人才培养等重任,党外高级知识分子是高校履职尽责的重要力量。高校统战部门要组织广大党外人士全面系统深入学习、完整准确领会党的二十大精神,读原文悟原理,深学细悟,掌握核心要义、精神实质和实践要求,在真学真懂真信的基础上,增强他们对祖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中国共产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高度认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升他们参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思想觉悟。
加强党外人士队伍建设。要对党外人士开展分级分类培养,对民主党派新成员着重加强党派意识培养,在培养过程中发现其专长,确定其发展方向;要组织遴选党务工作骨干和参政议政热心人参加各级各类学习培训、经验交流活动,加强能力培养;还要与校内相关单位密切联系,积极储备各类实职安排、政治安排人选,加大后备干部和党外代表人士举荐任用。
促进党外人士作用发挥。一是支持党外人士参政议政。党外人士有较高的参政议政愿望和能力,高校要进一步组织党外人士依托专业专长,围绕党和国家重大战略部署,深入开展调研,进一步提高参政议政质量。二是支持党外人士参与社会服务。要进一步调动党外人士主动性,做好信息对接和资源整合,为乡村振兴、科教兴国献智出力,作出实际贡献。三是支持党外人士开展民主监督。民主监督是民主党派和无党派人士的基本职能,高校要进一步完善落实民主党派和无党派人士参与监督学校事业发展机制,坚持校情沟通、活动参与、意见反馈、总结完善,紧扣学校和教育事业发展主题,提升民主监督水平,发挥民主监督作用。
锻造新时代统战干部队伍。统战工作是全党的工作,要全党来做,真正构建起党委统一领导、统战部门牵头协调、有关方面各负其责的大统战格局。夯实党委主体责任,落实学校党委统一战线工作领导小组职责,带头学习党的统一战线理论方针,落实党的统一战线政策;进一步推动统战工作重心下移,充分调动各二级党委(党总支)的统战工作意识、责任感和主动性;进一步加强统战部门自身建设,锻造一支政治坚定、业务精湛、亲和奋进、广受认可的统战工作队伍,对党外人士做到在思想上引领、在组织上团结、在行动上保障,为党外人士工作提供更加高效的引领和服务。
点击上方公众号链接关注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