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大学建筑学院2020优秀毕业作品展
创新,敢于探索不同类型、不同题目、不同方法及成果表现的不拘一格;多元,对指导教师、设计题目、设计方法以及成果、评审等各方面尝试多元化的可能;严谨,在寻求设计多元与创新的同时,坚持教学的科学与严谨,实施全过程质量监督;求实,秉承天津大学实事求是的学风,坚持与社会需求及发展紧密结合。
本次选取了建筑学、城乡规划、风景园林、环境艺术四个专业25份不同类型的优秀毕业设计作品,多角度展现天津大学建筑学院毕业设计教学成果。
01. 天宇昌荣搏击健身俱乐部室内设计
作者:李杰
指导教师:赵伟
作品介绍:本设计的主题是天宇荣昌搏击健身俱乐部,场地位于天津市新工业区。原有建筑为框架结构工业建筑,建筑环境更新的手段为插件化的模块式更新。设计方案从搏击文化的源头出发,追溯搏击运动的最早空间场域,以古罗马的斗兽场为空间原型,探寻古代运动空间的建筑构件语汇“拱”。设计语言上,方案剥离了“拱”的结构作用,抽象发掘其作为设计语言的象征性含义,运用现代建筑室内的设计语汇和数字化手段,将“拱”进行分解和重构,置入原有的框架体系内。于此同时,还将探讨如何运用数字化手段实现“拱”自承重的建构实现。
02. 圆明园廓然大公景观研究
作者:许慧
指导教师:朱蕾
作品介绍:廓然大公是圆明园四十景之一,位于福海西北岸,前身为康熙末年所建深柳读书堂,后经乾隆仿无锡寄畅园改建并御题八景,是圆明园唯一拥有内景体系的园中园。廓然大公四面环山,环境幽深,免遭英法联军火劫,留下了宝贵图文史料。后世战乱其在劫难逃,沦为遗址。研究综合遗址信息、样式雷图档及清代宫廷档案文献,在梳理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校核深描廓然大公的格局演变及建置沿革。选择景观达到盛期的乾隆十九年为节点,从圆明园全园视野下分析廓然大公的山形水系、平面格局、内外流线等。进而以廓然大公八景为框架,研究乾隆行为模式,依托图示化研究方法,全面剖析各景从景观意象到营造手法的过程。
03. 杨柳青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文化小镇城市设计
作者:姚依容 宋吉来 关昊卓 金石 梁新梅 孙兆旋 谭凯家
指导教师:黄晶涛、左进、盛明洁
作品介绍:方案总体策略是“以教育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以产学振兴杨柳青运河文化”。项目定位是辐射京津冀人才和旅游市场的“文化小镇•艺术学产社区”。其中,学镇和产业社区中社群营造及产业策划主要参考国内外成功实践案例制订,而空间营造和民俗活动策划方面则是通过对于在地历史文化内涵的挖掘和现代转译而来。项目以元宝岛东岛的年俗体验村和清华美院杨柳青校外基地作为第一期引进建设,随后逐步建设其它学镇-艺术产业社区组团及面向城市的绿色共享区域;产业方面以复兴在地文化遗产(杨柳青木版年画等)为目标,打造完整的横、纵产业链;整体空间设计方面则以“明堂辟雍”为引,在此基础上提出“一轴连古今、一环承学艺、一廊浸山水”的总体空间结构。在此结构上,通过对于杨柳青传统地文地灵的研究打造区域空间意象,并深化区域支撑体系设计及片区详细城市设计。
04. 北方皇家园林遗产地公共空间研究与设计
作者:李政/蒲洁莹/陈丝雨
指导教师:张昕楠/张凤梧
作品介绍:西苑北海是我国现存格局最完整、延续时间最长的皇家园林,1925年作为公园开放。天津大学自1980年以来一直对北海进行研究和调查工作,对历史文献和建筑进行了系统研究,并且对北海建筑特征进行了深入分析。本设计以解读北海设计文脉和空间设计仪轨为基础,针对静心斋外侧公共卫生间和南门入口广场两处公共空间展开设计。
05. 莫高窟427窟空间研究
作者:谢靖嵘
指导教师:丁垚
作品介绍:石窟与其他中国传统佛教建筑一样,都是整体性设计手法下的产物,其建筑空间与内部的塑像、壁画有着内在的结构性联系。莫高窟427窟为隋中期大型中心柱窟,内部塑像、壁画保存较完整,对其进行综合研究可一窥隋中期设计语言与文化思潮。本次研究从隋代的社会、文化与宗教背景出发,探究石窟为谁、为何而建以及如何使用。之后以线描图以及文字描述还原石窟基本情况,探究宗教思想在石窟空间、塑像及壁画上的具体体现。接下来从图像方向、构图比例、视觉序列三个方面进行分析,发现427窟石窟建筑空间及内部的塑像、壁画有内在的结构性联系,设计考虑了观者的体验并为礼拜仪式设置了一系列感受序列。并与同时期石窟进行对比,提取归纳当时的整体性设计手法。
06. 城市记忆——上海黑石公寓室内设计
作者:杜建星
指导教师:赵伟
作品介绍:本设计的主要内容为在优秀历史建筑——黑石公寓中进行的以城市记忆为主题的“酒吧+”复合业态室内设计,复合业态包含酒吧、展廊和古董会所。基于现状调研,现存约束条件分析,提炼设计语汇并提出意向空间重构的方法论,最终推导出设计的关键控制点,在室内空间营造全新的上海城市记忆,从而达到挖掘城市空间存量,保护与更新优秀历史建筑,提升社区活力的目的。
07. 基于多源数据的天津市中心城区韧性应急避难场所研究
作者:张镜荣
指导教师:曾坚
作品介绍:随着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城市面临的安全问题与灾害种类越来越多样化,各种风险时刻威胁着城市的发展。风险评估和应急避难场所规划是两个不断完善而又相互交叉的研究领域,将两者结合起来能更有效、科学地认识城市风险,提高城市韧性。本文综合文献综述与文献计量,基于CiteSpace对多灾种风险评估和应急避难场所研究进展进行归纳总结。基于层次分析法构建了天津市中心城区综合风险评估模型,将灾害危险性和城市脆弱性地图叠加分析并可视化,得到最终的综合风险地图,以此作为应急避难场所的规划依据。同时,本文借用网络数据来弥补传统调查数据精度和时效的不足,构建多目标选址模型,并以天津市南开区为例进行模型应用,证明了该种方法进行避难场所选址的高效性和科学性。
08. 栖霞生境,生生不息
作者:夏成艳、李鸿基、叶珩羽、张一凡、牛迎香、康润琦、张欢、王新宇、邱哲政
指导教师:黄晶涛、侯鑫、李津莉、曾鹏、蹇庆鸣、任利剑
作品介绍:本次设计以 “栖霞生境,生生不息” 为主题,营造栖霞山——宁镇山脉国家地理公园。探索生态文明时代,大生态观引领下的城市规划范式。基于此,本设计从四个重点城市设计区域出发,探讨生生不息的法则。(一)生生不息之态,是动态永续,关乎生之传衍。选地位于金陵石化及周边片区。在这里,永恒的生态观得到动态的演绎,时代的文脉被牢牢写入地文,特色的产业生态和生活生态得以延续发展,新的历史得以不断续写。传承与演变,在此生生不息。(二)生生不息之生,是蓬勃生机,关乎生之来处。选地位于栖霞山东侧。江南水泥厂曾庇护无数难民,既见证了国际友谊,更体现了生命的博爱。邮轮母港则是新的活力,生的传递。拯救与博爱的精神,新旧文旅的融合,在此生生不息。(三)生生不息之死,是落叶归根,关乎生之归宿。选地位于南象山山谷,在这里营造一个自然生态,环境优美的生命归处,通过空间环境的塑造安魂慰心,在此可以缅怀逝者,慰藉生者,思考生命,传扬文化;对生命的包容,在此生生不息。(四)生生不息之度,是超然物外,关乎生之哲学。选地位于栖霞寺山门前,横跨九乡河。一驿站、两轴线、三境界、五组团、百花田、千年寺、万林染,这里有最具仪式感的参拜体验,出世、入世到超世,最终于栖霞之巅环眺生境。对于万生的哲思,在此生生不息。最终,通过我们的城市设计,实现我们极目环翠、层林尽染、生生不息的栖霞生境。
09. 赛博朋克电影艺术中心
作者:师晓龙
指导教师:李世宏
作品介绍:赛博朋克作为上个世纪流行的文化现象,通过电影艺术风靡全球并影响至今。当下电影成为众多年轻人的生活方式之一,各个城市也通过举办电影节宣传城市的影响力。在成都市大力发展文化产业的要求下,以成都东湖公园为核心打造新的文化产业聚集地,使赛博朋克在东湖的迷幻气氛下又一次散发出活力。结合日趋流行的电影艺术,本课题将创造一个服务于电影爱好者、工作者的空间,设计方案从赛博朋克的精神内核出发,提出“废墟”的概念,通过建筑“废墟”自身所形成的“高技术”(奇观式的结构和材料)与“低生活”(破败的形态)的表述,促使人们思考依附于高度发达技术的人类精神废墟,表达赛博朋克对科技进步的质疑和对人文主义缺失的唤醒。
10. 时空对话
作者:程立群 马力群 张奕斌 赵昕怡 周轶譞
指导教师:何捷 胡一可
作品介绍:在人类改造土地的过程中, 未来的造物往往会完全覆盖掉过去造物存在的痕迹。而在遗产保护中,又常常为了恢复过去某个辉煌的时刻而斩断未来发展的可能。但我们并不希望这两种选择是非黑即白的。因此本次设计里,我们希望借助天坛外坛这一特殊的场地探讨在历史与未来中走出第三条路的可能。在这块充满了诸多矛盾和可能的场地上,城市与遗产、历史和未来已然水乳交融,尤其是天坛外坛,更是同时承担了时间与空间上交叠的双重身份。因此我们认为,无论否定哪一重曾发生和将发生的时空都将是一种不真实的选择,于是“并置”而“对话”就成了最好的答案。
11. 重庆中国水文博物馆建筑设计
作者:张栖宁
指导教师:张昕楠
作品介绍:此设计为重庆市涪陵区依托白鹤梁文化遗址建立的中国水文博物馆。涪陵区位于中国西南部,属于重庆市辖区,面靠长江一侧有一石梁名为白鹤梁,在丰水季节隐没江中在枯水季节显露;石梁上有记录枯水水位的石鱼,并有自唐宋以来石刻百余,在江三峡工程竣工以后隐没水中,被誉为“水下碑林”。此次方案为展示水文科学与中国水文成就等的博物馆建筑,为原有白鹤梁水文博物馆的改建扩建工程,以此来满足增添的展示、接待等各类需要。方案由于场地狭长紧凑且紧靠长江,所以必须考虑不同群体之间的流线组织和体量在江面以及对岸的视知觉影响。整体方案因此基于场地为线性建筑,同时长向立面整体对城市开放,江面看方案造型再现了原有白鹤梁“石鱼出水”的意向。此方案不仅作为博物馆建筑,同时也担当了城市景观、市民广场、市民教育、遗址保护等多种作用,因此根据其功能分布服务于不同人群设计了多条相互交错贯通的流线以满足不同群体的需求。同时方案还兼顾考虑了场地景观和建筑的序列关系,体现了对遗址保护以及文物遗址真实性的思考。
12. 成都宽窄巷子地区城市设计与单体设计
作者:郜若辰 胡杰 闫方硕 周歆悦
指导教师:邹颖
作品介绍:本设计以展示成都现代文化产业为总方向,通过对现代文化产业发展状况、可展示内容、展示需求、展示特点的分析,结合宽窄巷子的城市环境空间形式,以传统形式结合更加开放、可互动的展示模式,得出了最后的以小型合院为主体建筑布局形式、以开放院落与室外灰空间相互融合的城市设计方案。展示内容由南至北分别为文创、音乐、游戏、高新,氛围逐渐由传统走向现代,以期延续整个宽窄巷子的游览过程。除展示功能外,本设计还设置有相配套的办公、商业、餐饮部以及可容纳更多互动行为的景观节点,共同打造一个活跃、舒适、承接宽窄巷子的成都现代文化产业区。
13. 基于文旅振兴的山地公园景观设计
作者:周领权
指导教师:王焱
作品介绍:该设计项目是以天津市蓟县北环路北、府君山公园西南侧的大型绿地及山体为场地的山地景观设计。方案以外来游客、艺术工作者以及办公商业人员为主要服务对象,与此同时,一定成度上考虑场地附近各类人群的使用。设计以3000平米的文创建筑中心为主导,从而规划整个场地的景观设计。 目的则是要通过文旅振兴的方式激发当地文化和产业的活力,改变单调、死板的山地氛围。并且也尽可能的在生态上有所考虑,例如通过对雨水处理的设计,收集并最大限度的利用地表径流以用于景观用水和产业用水。而在功能上,以特色景观观光和山地趣味性空间体为主体。并且结合特色的文、商、旅、农产业模式方式。本着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对产地最大特色的挖掘创新、对人群的活动的整合协调、对绿色生态的保护和利用、对开放公共空间下产业模式研究,以及对其共享灰空间的深入探讨,最重要的则是与服务人群的主要活动结合,形成从场地整体到局部细节的动静分区。 在其设计形式手法的选择上,以建筑设计手法为主导、以笛卡尔直角坐标系为参考,通过整合山体走势、雨水动势以及山地的坡度、凹度、高程,而选择了直线斜线和倒角的方式。而建筑的设计手法则是来源于对山地整体态势的综合。 场地内的岩石层层叠叠,本着人与自然和谐的理念,为使建筑与环境融合,因此建筑在山坡的半腰上出挑、并随着山坡跌落而悬挑于坡度陡峭的河谷之上,离近山坡的空间内采用与山坡外的台地绿化手法,演变成了室内的跌落绿化。出挑于河谷上空的空间更加开放,似桥似廊似庭院,成为了以山体为“实”的空间到以空气为“虚”的空间之间自然过渡的“灰”空间。河谷内汇集的雨水从下穿过,这种自然地新陈代谢如同人的血液,定期的更新着我们身体内的“废物”。 植物配置多考虑其色彩的整体和对比、质感和疏密的空间体验。交通流线与人的视线相互协调,形成了有高低起伏、节奏变化以及动静结合的视觉感受,体现了步移景异的流动性。总而言之,公园为办公、游憩、商务、经济创造了一个开放、共享、绿色的山地景观空间。
14. 隋唐洛阳城应天门遗址博物馆室内设计
作者:杨云歌、陈薇薇
指导教师:王晶
作品介绍:希望打破传统历史类博物馆设计中千篇一律的被动接受信息的展览形式,我们的设计能以有趣的、多元化、互动的、沉浸体验的方式,利用数字媒体等先进技术与参观者对话,形成展览空间。方案抓住丝绸之路为切入点,如今“丝绸之路”依然承载着古时的作用,但不只是中西方文明碰撞与融合的走道,而是历史与未来相接的通廊。结合隋唐遗址和文化的展示古今对话的关系,我们给出的解决方案是:平面上引入折线,将空间划分为两部分——浓厚的隋唐风格的古代空间与极简风格的现代空间。我们故意制造了冲突性,这两部分空间在色彩、风格对比鲜明,从视觉上达到强烈的戏剧性效果。这两部分空间中形成一个无形的界面,使参观者在古今一虚一实的空间之中穿梭,遥相对望,构建成一个真实而迷幻的空间效应,使人感觉在现实与隋唐之间穿越,梦回大唐。
15. 塞浦路斯利马索尔维纳斯酒店
作者:谢春旭、陈智琳
指导教师:王晶
作品介绍:项目所在地是一处风景优美,自然资源丰厚的地区,在设计过程中首先考虑的是在场地规划设计和景观上尽可能减少对自然环境破坏和人工化景观,最大化利用极佳的海景资源,我们采用了分散式的布局。场地是有5°倾斜的坡地并且经过计算和视线分析得出,4排客房布置间距,以保证每个客房都能看到海景。同时,建筑全部正面朝向大海,以使客人享受到最优质的海景。其次在建筑设计上我们融入了我们对爱的理解——神圣、纯洁、浪漫——因此选用象征纯洁的和符合地域性特征的白色作为建筑主要色调,空间处理上力求干净、纯粹——形成艺术浪漫、现代简约、低调内敛的风格。希望以“纯白极简”的整体风格来衬托周围优美的景色,做到景观与自然的完美融合,同时,我们也力图对建筑和室内空间环境在精神层面上的追求,营造一个有气质的、体现神圣纯净的爱的氛围的空间。
16. 明中期嘉峪关城楼复原研究
作者:刘潇弋
指导教师:张龙
作品介绍:嘉峪关地处河西中部偏西,隶属陕西行都指挥使司肃州卫,在明永乐年后成为了明长城与九边重镇的最西端,是明王朝的西大门,有河西第一隘口之称。明洪武五年(1372)肇建土城,弘治六到八年(1493-1495)添修关楼,弘治十四年至正德二年(1501-1507)又添修城楼。由于朝代更迭,疆域变更,嘉峪关城楼一度糟朽损坏,现存光化楼、柔远楼为乾隆五十七年(1792)重建,关楼为1980年代重建。 本文通过对嘉峪关城楼与关楼现状,尤其是现存柔远楼、光化楼以及关楼城门券洞、瓮城、城台部分进行实地调研,对其现状与尺度进行分析。 结合对《嘉峪关碣记》、《奏为查勘嘉峪关边墙情形奏闻请旨事》、《蒙古山水地图》、《1910,莫理循中国西北行》等中外文图书、期刊、方志、书画、历史照片等文献资料综合分析,进一步确认现存城楼延续乾隆重修形制。明代西楼即今柔远楼为“五间转七”,东楼即今光化楼为“三间转五”的历史史实。 通过类型学分析,从层数、平坐设置、屋顶形制、重檐形制等方面对40例河西地区楼阁建筑以及20例明代城楼建筑进行类型学研究,总结其规律并作为明中期嘉峪关城楼与关楼复原依据。 通过上述研究,得到以下结论: (1)明中期嘉峪关柔远楼为二层重檐三滴水歇山顶建筑,不设平坐,面阔五间进深三间周围廊式建筑; (2)为嘉峪关关楼与光化楼为二层二重檐歇山顶建筑,不设平坐,面阔三间进深两间周围廊式建筑。 并在此基础上结合河西地区特色工艺与明代官式建筑工艺对完成明中期嘉峪关各城楼复原设计并绘制复原推测设计图。
17. 川西林盘空间数据提取与应用
作者:吴雨彤
指导教师:张昕楠;徐卫国
作品介绍:本设计首先通过文献调研,地图测量等方式提取出川西林盘道路、建筑和景观的相关数据,研究其间的拓扑关系,再将提取的数据映射到空间感受层面,使空间感受能够直接转化成数据,根据林盘的现代需求调整相关数据,本设计选取住宅和公共建筑从使用者空间感受出发做细致的建筑设计,利用 City Engine,Grasshopper 等软件实现数字化建模。
18. 天津近代里弄住宅界面形态比较研究
作者:潘悦亭
指导教师:郑颖
作品介绍:里弄住宅是天津近代以来住宅发展的重要一环,从传统合院到旧式、新式里弄再到现代式集合住宅,住宅在面向城市的界面上,展现出不同的形态特征,同时界面是公共空间与私密空间之间过渡的重要空间要素,但目前直接探讨里弄住宅界面形态的研究较少。由此,本研究旨在用空间形态分析的方法,比较分析天津旧式与新式里弄住宅的界面形态,通过揭示其异同尝试阐释天津近代住宅发展的一端。全文最终验证了旧式里弄、新式里弄在与城市交界的界面上,在厚度、透明度、可进入性三个方面表现出相异或相似的特征,同时,中外建筑师在设计新式里弄住宅时,会在不同方面受到西方联排式住宅和中国传统合院住宅的影响,使得新式里弄之间表现不同的界面形态特征。
19. 复现百年
作者:张姝铭、朱文渊
指导教师:宋祎琳
作品介绍:设计理念是将任务书中的“工业文化与民俗记忆馆”的功能拆解到整个社区,将传统的封闭式室内参观模式转变为贯穿整个社区的线性参观模式,形成参观线和景观线双线并行的模式。以线串点,连点成线。我们的点是承载着传统文化的经典的城市公共空间,以及工业生产生活空间或工业装置的复现场景,平时可为当地居民日常生活所用;线是连接各点的主要参观流线。活态的展示社区本身就是古镇的重要展示点,并与古镇现有的其他参观节点相连,形成更大范围的旅游线路。方案理念的两大创新分别是是展览模式的创新,将传统的博物馆展示对象转化为展示场景、展示空间和展示行为;以及代际融合方式的创新——这是一种更日常更潜移默化的消除年龄壁垒的方式。对于当地的老人来说,这也是一种特殊的怀旧疗法。
20. 弹性城市——成都宽窄巷子地区城市设计与建筑设计
作者:高元本、许琳、许宁佳、余思苇
指导教师:邹颖
作品介绍:城市设计中以“弹性设计”为概念,一主一副双轴作为步行交通系统串联起各个功能,有张有弛,诸多室外广场设计,公园绿化设计,以及模块化设计可根据时令季节更替发生空间上的功能置换。城市设计规划策略以一主一副步行网络轴线贯穿串联起各个不同的建筑功能系统,并且选取弹性空间节点,进行细化。一主一副的轴线体系作为主要交通道路系统,步行优先交通体系,激活周边打造活力街区。建筑功能系统包含了多元功能比如展览,剧院,菜市场来满足不同人群的需求。节点景观系统的设计根据不同时令打造季节性景观休闲空间做到空间多时段的不同利用。
21. 空中径遇
作者:冯天仪
指导教师:贾巍杨
作品介绍:本次改造设计所选基地为北京市广泉小区中心花园,该小区位于朝阳区老年人口最为密集的双井街道。调研发现,社会的不断发展,改变了小区内老年群体传统的生活方式和家庭组成结构,导致旧有社区的户外景观环境与老年人养老需求的脱节。方案运用以“老”为本的视角,通过资料收集法,实地调研法等多种方式辅助方案推进,充分掌握老年群体基本特征和活动需求,以塑造可供多代际互动的宜居花园空间为主要目标,参照相关标准条例,将安全性、生态性和无障碍设计作为改造主要原则,深入探索场地潜在价值和功能多元化设计,完成对场地活动空间的共享性织补、道路网络的连贯性构建、绿地景观治愈性提升和公共设施的适老化改造。
22. 1939与1947年近代上海钱庄的社会网络与城市空间
作者:程颖
指导教师:何捷
作品介绍:曾经,显著影响中国城市空间的,不是“市场“,而是“庙堂”与“江湖”。鸦片战争以来,自由民主、理性主义等西方观念逐渐渗入中国的每一个行业,慢慢消解传统中国以礼教维系的社会秩序。强调人社会性的人情关系作为“江湖”的体现,随着近代化的推进,在社会、城市、行业的发展中,逐渐丧失了话语权。“江湖”虽然有其封建性,但亦有一套与之匹配的规矩、组织等,影响着社会、行业、也影响着城市空间。本文以对钱业的社会网络研究为切入点,窥探钱业中的江湖,以及江湖后的近代上海。
23. “开关”书吧——以信息传递为主的特色社交场所
作者:杜文馨
指导教师:赵伟,宋佳音
作品介绍:本设计根据场地特色提出了“小空间”也可以做“大书吧”的想法,通过对“联通主义”知识论的研究,探讨出当代知识观念下,人与人,人与书,书与环境的关系。方案采用木构架的设计语汇将整个室内空间串联,形成一个统一的整体。并且采用大面积的白色让空间环境信息的影响降到最低,使得人们更关注于知识本身。
24. 无界之内-历史街区的韧性生长
作者:姚瑶、张灵子、朱玲、王阳
指导教师:郝卫国、陈高明
作品介绍:本次课题结合呼和浩特市新城区公主府的历史背景、生态系统、空间格局等状况,在尊重现有环境资源的前提下,以此历史建筑内部及周边所涉及的整体景观格局、人群活动空间、建筑内外空间为设计研究的对象,进行环境的整体改造设计、室内改造设计,以实现周边环境品质的提升。
25. 基于传统文化基因的当代文化建筑创作
作者:徐雪健、刘宇珩、邓剑
指导教师:王迪
作品介绍:本方案以“基于传统文化基因的当代文化建筑创作”为题,选址于福建省厦门市集美区天马山东南麓地块。本方案旨在针对山地复杂条件进行当代丧葬空间设计探讨,力图通过当代建筑语言对中国丧葬文化及空间进行新的诠释。通过参考和学习中国传统建筑布局方式以及传统建筑语汇,运用现代的建筑设计手法,融合厦门当地文化特色,秉持中国情感与中国文化的叙述方式,构建符合中国祭祀情感特色的新型当代墓园。
来源:UniDesignLab
详情请搜索:https://www.designverse.com.cn/competition/campusmasterexhibition/tian-jin-da-xue-jian-zhu-xue-yuan-2020-jie-ben-ke-sheng-you-xiu-bi-ye-zuo-pin-zhan
本文资料来源网络,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观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我们尽快处理。
联络、投稿、投诉
请加小编微信:ascnews
投稿邮箱:jianzhumingyuan@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