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壤修复的模式
土壤修复产业发展至今,面临宏观经济和行业外部形势的变化,各企业也都在探索各种模式,总体上讲,模式不多,期待创新。
主流模式还是传统的工程模式,市场人员接触市场并获得项目信息,高层负责资源整合运作并获取项目,北建工、鼎实、高能、永清等都属于这种,这种模式最大的风险在于业务的不连续性和业绩的不稳定性,一些多业务企业通过其他业务组合来进行平衡,如高能的固废危废、永清的气和环评等,而专业从事土壤修复的工程企业面临上述挑战的压力更大。在对接资本市场的征途中,资本原本对工程类企业本来就不甚看好,又逢经济转型期,大盘剧烈调整,估值下杀,上述问题成为北建工受阻IPO中发审委重点关注的问题,鼎实被并购中估值成为焦点,在并购企业连续跌停和机构出逃的行为中也能看到对工程类企业业绩稳定性等问题的关注。正因为专业性企业受限于修复市场的现有规模和竞争强度,这些专业性企业纷纷向其他领域拓展,比如矿山生态修复、水体修复、垃圾填埋场治理修复、固废危废等等。伴随着其他行业企业进入修复领域,呈现出你来我的地盘,我也去你那转转的局面,可谓殊途同归,大有都成为复合型环保企业之势。
另外,对上述专业性的修复工程企业来讲,目前上市的最佳窗口期已经过去,未来几年通过并购退出将成为趋势,整编为国企特别是央企以及上市公司的一部分会成为潮流。其实这也有意义,未来毕竟受整个资本市场资金面影响,工程类企业的现金流又是悬在头上的达摩克里斯之剑,被并购背靠大树能喘口气,庞大而令人畏惧的应收款也可以交出去,当下做大业务最重要,市场就这么大,新面孔企业还不算多,此消彼长。
随着一些携资本之利的企业,特别是上市公司的进入,投资+工程的开始逐步走上了行业舞台,最初高能环境在湖南与当地政府成立业主型合作公司,工程企业自然承揽其发包的项目,然而这种项目在实践中有些敏感之处,星星之火未能燎原。而实质上,这种项目也是一种资源或资金换取项目的方式。
随着国家的逐步推进,近年来PPP模式大行其道了,特别是中西部政府财政支付能力较弱的地区,很多项目都以该模式包装出来,东方园林、理工环科、永清环保纷纷借此拿到其中的修复部分。到了国家收紧的2018年,不少企业的该类业务急速缩水,资金也戛然收紧,修复的模式又逐渐回到工程模式来,要么说行业大势,起起落落,落落起起,保持一颗平常心很重要。
那么未来的修复模式怎么走呢,传统的工程模式自然有它存在意义,但也会有所变化,至少那些大型的动土类异位修复的数量会相对减少,原位技术会越来越多得到业主和专家的接受,当然这也是行业发展导致的认知升级,尽管这种升级也是螺旋式的并且付出了不少代价。
很多企业家和投资人都在问,土壤修复有没有运营模式,就像水行业,自从有了BOT以后行业就有了好日子,资本对这种沉淀资产的模式也较为认可,那么土壤修复是否存在这种运营模式?这个话题我们今后有机会专门再聊。
如果您希望与我进行交流,欢迎邮件zhongbenchong@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