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

当全球围剿比特币的时候,日本成为了数字货币最大避风港

2017-10-27 华尔街见闻 识时务者为俊杰

摘要:截至目前,日元计价的比特币交易量在全球市场上占到61.54%,远超排名二、三的美元和韩元计价交易,牢牢地握住了比特币交易的定价权。

*本文来自华尔街见闻(微信ID:wallstreetcn),作者张一苇。更多精彩资讯请登陆wallstreetcn.com,或下载华尔街见闻APP。*

继9月中国政府掀起监管风暴、关停比特币交易所之后,数字加密货币 (crytocurrency,下称“数字货币”) 业务也引起了美国、瑞士等国监管部门的更多关注和审查。

于此同时,日本却悄悄地成为了数字货币的最大避风港。截至目前,日元计价的比特币交易量在全球市场上占到61.54%,远超排名二、三的美元和韩元计价交易,牢牢地握住了比特币交易的定价权。

而昔日曾占据半壁江山的人民币计价交易,交易量则落至第五,已经排在了欧元的后面。




日本投资者寻求高回报的新兴资产的传统由来已久,而当数字货币概念如日中天之际,日本的投资者也争相“尝鲜”,为日本比特币市场的发展完善提供了土壤,日本政府也及早介入,对新生资产的市场进行监管。

时下其他国家的比特币交易呈现萎缩态势,越来越多的他国比特币资产无处可去,一时之间日本竟成了全球比特币资产的“目的地”。

比特币交易“老少皆宜” 政府积极介入监管受益良多

据英国金融时报报道,位于东京、在日元计价交易量中占比第二的比特币交易所Coincheck COO大冢秀佑表示,比特币在日本并非走在科技前沿的年轻人专利。

从二十多岁的年轻人到六十而知天命的老人,都在市场上交易比特币;而今年4月日本政府积极推出监管政策之后,交易所更是迎来了一大波投资者的开户需求。

今年4月1日,日本国内对修订过的《支付服务法案》正式生效,比特币作为虚拟货币“支付手段”的合法性得到承认。

日本的比特币交易所也随之迎来了交易量的跳涨。9月全月日本的比特币交易量达到650万,而今年1月的数据还只有不到50万。



日元计价比特币历史交易量

虽然离中国比特币交易量巅峰值(记录保持在2014年11月3日,单天交易量达到846万)还差很远,但日本比特币交易所作为目前市场上最为活跃的一片市场,要达到那样的辉煌时刻也只是时间问题。


“了解你的客户”加强交易记录审计 以制度手段防范洗钱与腐败

4月的修正法案中,日本政府还对《犯罪收益转移预防法案》进行了修订,要求比特币交易所实施比目前更加严格的KYC (Know-Your-Customer,“了解你的客户”) 政策。

在法案中,日本金融服务局(FSA)和日本央行(BOJ)要求交易所对比特币账户持有人强化审查,需每年对用户交易记录进行审计,了解资金来源合法性,向监管机构报告可疑交易,以制度手段起到防范洗钱与腐败的目的。

法案生效后,日本消费者可以安心使用比特币对商品服务进行消费,截至目前已经有逾200多家公司端口接受比特币作为支付方式,包括零售店、餐厅、美发厅、美甲店等服务提供商。

日本央行支付结算系统部门总监山岡裕美向金融时报表示,为了推进比特币的制度化监管,“数字货币交易所运营商已经与零售端口建立互信,同意承担价格波动方面的风险”。

山岡裕美还补充道,目前使用比特币作为付款方式的行为还没有真正普及开来,还有待进一步拓展。日本大型综合购物中心Bic Camera作为第一家“吃螃蟹”的知名商家,目前已接受比特币作为支付方式,这对于向消费者推广数字货币概念来说大有裨益。



Bic Camera名古屋门店

7月1日,日本新版消费税正式生效,比特币交易不再需要缴纳8%的消费税。也就是说,日本政府已经批准免除数字货币交易税,其中当然也包括比特币。这也是导致日本取代中国,成为比特币交易第一大国的原因之一。


俊杰评论:对于区块链的认识,各国政府都觉得好,但是对于任何虚拟货币政府都是有爱又恨。所以中国想重演其他产业封杀数字货币但是运用区块链技术的本身就只能做去中心化但是无法发行有替代能力的央行数字货币。把这么好的一个大风口让给日本实在是太可惜了。


专家:央行错失数字货币革命10大原因,中国躺枪?

蔡凯龙编译:

早在今年4月份,就有海外专家撰文评论各国央行错失数字货币崛起良机,并列举10大理由。恰逢周末市场传闻中国央行即将限期关闭国内所有数字货币交易所。虽然各个数字资产交易平台还没有收到监管的正式通知,但是此传闻一出,立即引发虚拟货币市场巨大反响。一时间,评论声此起彼伏,褒贬不一。此时我们不妨放眼全球,听听国外专家如何评论全球央行在数字货币领域的表现。

当然,原作者的立足点是西方国家,针对的是西方国家的央行体系,因此并不是所有观点都适用于中国央行。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尤其是加密数字货币天生具有跨国界的特性,对其有效的监管需各国的协调配合。任何国家单独的监管政策,都会导致数字货币在全球重新分配,比如年初日本和俄罗斯对比特币等虚拟货币的支持吸引了大量交易。而周末央行关闭国内数字资产交易所的传闻一旦确认,必将引发更大规模数字货币的跨国转移。事实上,周末已经有很多比特币等虚拟货币的持有者开始大规模资产转移,因而造成国内外比特币大幅的价差。

中国央行关闭虚拟货币交易所,短期对虚拟货币是利空,长期来看,对中国区块链和数字加密货币的发展是福是祸?我们拭目以待。

以下是编译内容,有删节:

撰文作者Eugéne Etsebeth于2013-2017年在南非中央银行担任技术专家,任职期间,他主导虚拟货币和分布式账本的工作小组。

Estebeth认为央行的内在构架无法应付技术日新月异的巨变,并列举了10个原因,证明央行无法适应数字货币创新。

通讯领域出现互联网,能源领域出现太阳能,制造领域出现3D打印,金融领域出现数字加密货币,这是共同的去中心化趋势,控制权正逐步从国家转移到个人。

世界各国的央行拥有发行货币和国债的权力,因此,上述趋势会对各国央行产生巨大的影响。显然,央行并不关心通讯领域和制造领域的去中心化,而加密数字货币和代币发行却是全球央行关注的焦点。

在加密数字货币领域, 央行并没有货币发行权, 反而是“矿工”和算法掌控着虚拟货币的供给。 在这之前,银行需要申请牌照才能储存和支付官方货币, 现在,电子钱包服务商和数字资产交易所也能为数字货币提供同样的服务。

货币体系的变革已经到来,全球央行都在研究加密数字货币,其中有些国家的央行相对更加宽容开放。

新加坡央行正在研究用分布式账本的技术来结算跨境实时交易,英格兰银行正在和Ripple(全球著名区块链加密数字货币跨境服务商)开展实验性合作。各国中央银行甚至开始研究发行法定数字货币(Central Bank-issued Digital Currency (CBDC).

尽管如此,央行还是无法跟上加密数字货币变革的脚步。

有10个理由可以充分地解释为什么大多数央行很难驾驭和掌控加密数字货币。当然,对于任何一个国家的央行,其原因可能是下面10个理由的任意组合。

1思维陈旧

各国央行需要吸引和留住新人才,使他们能够应对开放和透明的新需求,以及数字转型和日益复杂的全球金融带来的挑战。

2决策缓慢

央行的决策就像在糖浆中前行一样缓慢——由于需要众多层级的审批,一项决策往往会花费几个月时间。央行基层工作人员需要整理大量详细的文件和资料,经过各相关部门审阅和批复后,才能给央行的部门领导或者副行长最后签署。

3科技技术人员和创新者太少

央行不乏专家学者、经济学家等大咖。专家学者擅长于思考概念问题,经济学家专注于从数据解释现象,而政策制定者和监管者重点考虑颁布法律的原因和影响。然而,在涉及数字加密货币的政策和经济决策时,科技技术人员通常不是咨询讨论的一部分。

4畏惧尝试新事物

尽管一些央行正在进行创新性尝试,但普遍会担心从概念验证到试点阶段会犯错。这可以理解,如果央行犯错误,可能会影响央行的声誉,从而造成严重后果,声誉是央行的生命。基于这点, 有些人担忧, 在加密数字货币及其相关技术还没完全成熟的时候进行监管, 反而会让大众误以为使用这些货币或者技术已经合法化,从而贸然采用。

5画地为牢和以邻为壑的思维方式

央行与大企业集团相似,由许多不同部门组成,每个部门各司其职。不同部门和人才差异使得央行整体很难深入了解一个全新的技术和金融的独特创新,比如加密数字货币。因为加密数字货币不符合传统工业时代的按部门职能分类的范畴。

6购买vs自建

大多数中央银行没有足够的软件开发能力。因此,任何新项目都必须购买相应的技术。由于内部缺少开发人员,央行很少有人可以解释或使用梅克尔树(Mekle Trees)的数据结构(编者注:Merkle trees是区块链里最基本且最重要的数据结构)。

7安于现状

央行职员很大一部分是国家公务员或者职业银行家,他们没有动力去寻求改变。变革常常被视为对现有体系的威胁,而这些威胁会被安于现状的态度所扼杀。

8既得利益者关系

央行发放牌照给银行,使他们能够吸收大众的存款并对外放贷获取利差。央行要求银行保护储户的血汗钱,而且要尽可能多地服务更多客户。同时央行要求银行最大限度地提高金融包容性,即普惠金融。对于银行来说,其主要任务是在央行的要求下服务国民。因此,央行和银行之间的关系很牢固,银行牌照更是非常昂贵。这样的旧有体系,“新玩家”很难被纳入。

9政府部门间协调

央行内部的部门机构往往是相互独立的,而在政府部门层面上看,每个政府部门对货币问题的看法也截然不同。比如央行、财政部、金融统计信息部门,金融服务行为管理部门、税务局和其他秘密服务单位,这些单位对加密数字货币和ICO甚至有不一致的法令法规。

10国际协调

跨国合作一般通过G20或G7这样的国际组织指导。国际金融合作方面主要通过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国际清算银行(BIS)、金融行动特别工作组(FATF)和国际刑警组织。国际协调往往需要旷日持久的外交努力以达成一致的行动议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