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

监管紧箍咒收紧 没牌照的互联网金融机构“危险了”

2017-11-06 华尔街见闻 识时务者为俊杰

摘要:非持牌金融机构容易引发金融风险,其中多半为互联网金融公司。官方近期多次表示,互联网金融机构的牌照必不可少,非持牌金融机构的时间“不多了”。

*本文来自华尔街见闻(微信ID:wallstreetcn),作者刘镔练。更多精彩资讯请登陆wallstreetcn.com,或下载华尔街见闻APP。*

从网络支付渗透到大街小巷,到P2P和现金贷的野蛮生长,再到民营银行和互联网银行的崛起,中国互联网金融机构发展取得的成绩有目共睹。

不过互联网金融机构也蕴藏着局部金融风险,尤其是一些非持牌的金融机构。

光大控股首席执行官、香港中资证券业协会副会长陈爽在接受《证券日报》采访时表示,监管部门当前主要关注局部的系统性风险,而这些风险更多的体现在互联网金融等一些非持牌金融机构中,未来,对这类机构的监管会更加严格。

陈爽表示,近年兴起的互联网金融机构体制不是很健全,风险比较大,之前发生的一些风险事件也多出现在这类公司中,因此,未来对于互联网金融类等非持牌机构的监管应更加严格。

官方就互金安全与牌照问题频表态

陈爽提及的问题早就受到官方关注。

10月15日,央行行长周小川在一次讲话中谈及互联网金融时表示,目前许多科技公司开始提供金融产品,有些公司取得了牌照,但有些没有任何牌照却仍然提供信贷和支付服务、出售保险产品,这可能会带来竞争问题和金融稳定风险

央行行长助理刘国强此前曾经表示,凡是搞金融,都要持牌经营、纳入监管、立足于服务实体经济。

人民日报近日也发文表示,网络支付需戴“紧箍咒”。文章提到,由于不收取任何费用,平台管理方必须不断将流入的资金投资到高回报的高风险领域。一旦投资失败,出现用户挤兑,银行系统将面临系统风险

银监会也在半年前做出要求,禁止银行业机构将非持牌金融机构列为同业合作交易对手。

近期官方频繁表态,或预示着金融牌照制在未来中国金融监管体系中地位更突出,非持牌的金融机构“时间不多了”。

互联网巨头们都有金融牌照吗?

可以说国内的互联网巨头,几乎都涉足了金融行业。他们涉足消费贷、保险、网络支付、基金、网上银行、保险等众多金融业务。但他们都有金融牌照吗?

目前,想得到的互联网巨头,如腾讯、阿里、苏宁金融都是牌照齐全的“互联网金融帝国”。此外,百度、京东、网易、新浪、小米、滴滴等,也都拿下了各自相应的金融业务牌照。

阿里的金融业务基本由蚂蚁金服担当,包括支付宝、天弘基金、芝麻信用、消费金融(花呗、借呗)等。蚂蚁金服拥有很多金融业务的牌照,除了证券、期货和信托。

腾讯在上月取得了保险牌照后,成为了继阿里之外,金融牌照最齐全的互联网公司。目前,腾讯也拥有第三方支付、征信、银行、基金、小贷、保险等牌照。

金融牌照主要包括一行三会颁发的银行、证券、保险、基金、信托、期货、支付、消费金融,还有其他部委或者地方政府颁发的小贷、网贷、金交所、保理、担保、融资租赁等牌照。 

总体来看,大型互联网公司的金融牌照还是比较齐全,至少能与自己开展的金融业务相匹配。但一些中小型的互联网金融公司,如现金贷、P2P等,均为非持牌机构,涉嫌非法经营,未来可能遭遇金融监管风暴的严查。


俊杰评论:其实我觉得应该重点是金融机构行为是不是合法,而不是形式上有没有牌照。否则就是扭曲的行业门槛导致竞争效率低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