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

央行主管媒体:IPO审核从严释放监管“强”信号

2017-11-11 《金融时报》 识时务者为俊杰

编者按:最新一次IPO审核极低的通过率,成为市场关注焦点。中国央行主管的《金融时报》今日撰文称,这被各方视为夯实资本市场发展基石的重要举措。

11月7日证监会官网披露当天首发企业的发审委审核结果,6家首发上会企业中有5家被否,仅有1家公司首发获得通过。当日16.67%的超低通过率,令市场各方唏嘘不已。

《金融时报》文章称,此前一年的2016年,IPO审核通过率达93%。今年召开的全国金融工作会议强调要将直接融资放到重要位置。对此,有市场人士曾一度担忧,这是否意味着新股发行将提速。

文章提到,自10月1日第十七届发审委正式履职以来,整体发审通过率仅为56.41%,不足六成。近期IPO审核的持续从严,显然可以打消这一市场担忧。

文章称,上市公司是资本市场发展的源头活水,要想激活市场,既要从源头上给市场引入活水,也要以更高的要求把好“关口”。近期IPO审核趋严,通过率下降,被各方视为提高上市公司质量,进一步夯实了资本市场发展基石的重要举措。

本文作者赵洋,来自《金融时报》,原文标题《IPO审核从严释放监管“强”信号》。

IPO审核通过率的下降,成为近期各方关注焦点。

从证监会发布的信息来看,在11月7日召开的2017年第35次、第36次发行审核委员会工作会议上, 6家首发上会企业中有5家被否,仅有1家公司首发获得通过。当日16.67%的超低通过率,令市场各方唏嘘不已。

面对如此低的新股发行通过率,市场上也存在多种不同声音。不过,有市场人士表示,低通过率反映出的从严审核趋势,将从源头上为证券市场稳定健康发展创造条件,这是市场、投资者和监管部门的共同目标,有利于促使拟IPO的发行人重新审视自身条件及融资需求,促使中介机构提升专业能力,从源头上净化市场环境。

IPO审核通过率大幅下降

证监会发布的信息显示,11月8日召开的发审会审核了3家企业的首发申请,其中,有2家顺利过会,1家被否,过会率为66.67%。相比此前一日6过1的16.67%超低通过率,8日66%的发审通过率,还是让不少投行人士松了一口气。

不过,自10月份新一届发审委正式履职以来,新股发审通过率整体明显大幅下降。10月1日,第十七届发审委正式履职,自10月17日审核首个首发上会项目以来,本届发审委经手的上会企业已达39家,每周审核家数约为9家至13家,除去暂缓表决的3家外,已有14家企业被否,仅有22家顺利过会,整体发审通过率仅为56.41%,不足六成。

数据显示,2017年前9个月,证监会共审核405家公司IPO申请,其中有328家获得通过,通过率达到80.99%。此前一年的2016年,IPO审核通过率达93%。

市场人士表示,IPO低通过率反映出的从严审核趋势,将促使拟IPO的发行人重新审视自身条件及融资需求,理性选择合适的方式、合适的市场进行股本融资。有统计显示,仅2016年6月至2017年5月中旬,就有106家拟IPO企业主动申请撤回并终止审查,部分企业在IPO现场检查压力下或初审会提问环节后撤回申请。

审核标准趋全趋严

近期IPO审核通过率下降,也让各方再次聚焦证监会发审委。

为了提高发审效率,规范权力运行,今年7月,证监会对发审委制度进行了完善和修订,不仅将主板发审委与创业板发审委合并,成立“大发审委”,还扎紧制度笼子,强化发审委制度运行的监督管理,通过公示、筛选等方式谨慎选拔发审委委员。

市场观察人士注意到,第十七届发审委履职以来,审核从严,发审更侧重询问细节,每一家上会企业的问询问题都在4个至5个大类,大部分问题还需保荐机构发表核查意见。由此可见,新一届发审委延续和加强了监管从严的审核风格,坚持问题导向,强化督促发行人和中介机构归位尽责,谨防上会企业带病过关。

从近日被否的几家公司看,持续盈利能力问题的依然是发审委关注的重点。比如11月7日被否的国金黄金股份有限公司,因为其“报告期毛利率逐期上升,远高于同行业可比公司毛利率平均值”,被要求对比同行业可比公司,说明发行人进入银行渠道的方式、优势、是否有重大依赖以及该业务模式的可持续性。

对此,武汉科技大学金融证券研究所所长董登新表示,新一届发审委审核的侧重点有一些转变,即淡化对发行人财务指标好与坏、公司有没有投资价值的实质性判断,而更加专注于从逻辑上、大数据上推论发审材料体现出来的数据的真实性以及其背后的真实情况,更加具有专业性。

实际上,今年6月,证监会曾集中公布了2017年1月至4月终止审查(申请撤回)和未通过发审会(被否决)IPO企业情况。其中,证监会指出,未通过发审会的拟IPO企业共存在五类问题,分别是内控制度的有效性及会计基础的规范性存疑,经营状况或财务状况异常,持续盈利能力存疑,关联交易及关联关系存疑,申请文件的真实、准确、完整和及时性存疑。其中,盈利能力、内控制度、财务规范、信息披露等问题依然是企业被否的主要原因。

从源头净化市场环境

上市公司是资本市场发展的源头活水,要想激活市场,既要从源头上给市场引入活水,也要以更高的要求把好“关口”。近期IPO审核趋严,通过率下降,被各方视为提高上市公司质量,进一步夯实了资本市场发展基石的重要举措。

对此,招商证券投行总部负责人表示,短期的过会率数字波动只是阶段性的,不能形成惯性思维,而应该把重点放在对企业质量的关注上。该负责人称,过会率对于投行业务的开展固然是一项很重要的指标,但推荐的企业质量更加重要。新一届发审委从严审核的取向,与监管层依法、全面、从严监管的态度一脉相承。长期来看,这对市场和投资者来说都是好事。

实际上,近几年来,监管部门一直高度重视严把IPO入口关。证监会主席刘士余在2017年2月就曾指出:“我们有信心解决所谓的‘堰塞湖’问题,新股发行不在家数多一点、少一点,关键是企业质量。”证监会6月份再次强调,今年以来,证监会继续严把审核质量关,严格实施IPO各环节的全过程监管,有效遏制问题苗头和“带病申报”情形,强化中介机构责任,严厉打击利润操纵、欺诈发行、包装上市、虚假披露等行为,以从严监管促进优质企业上市。

今年召开的全国金融工作会议强调,要将直接融资放到重要位置。对此,有市场人士曾一度担忧,这是否意味着新股发行将提速。近期IPO审核的持续从严,显然可以打消这一市场担忧。中原证券首席经济学家袁绪亚表示,在IPO常态化的背景下,严把上市公司的准入是常态化能持续的基本保证,将从源头上为证券市场稳定健康发展创造条件,这是市场、投资者和监管部门的共同目标。 


俊杰评论:IPO标准不简单考虑利润,从数据真实性、是否有违法违规、是否符合国家产业鼓励方向以及是否有上市必要。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